专注提供医学课件PPT幻灯片素材下载

网站使用问题请加Q1615251280及时解决,谢谢。

当前位置:首页 > 肝病科 > “活捉”丙肝病毒.ppt

“活捉”丙肝病毒.ppt

“活捉”丙肝病毒.ppt
PPT课件名称:“活捉”丙肝病毒.ppt 时 间:2023-01-27 i d:10449 大 小:8.40 MB 贡 献 者:hldong 格 式:.rar 点击下载
注意:ppt文件打包为rar压缩包格式,请用解压缩软件(例如WinRAR)打开,若无法正常下载使用请加客服QQ客服1615251280解决。
“活捉”丙肝病毒.ppt

  1张

  标题: “活捉”丙肝病毒 ——漫谈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张

  标题: 主要内容

  其他占位符: 一、解读诺奖 二、丙肝治疗 三、我们思考

  3张

  标题: 一、解读诺奖

  4张

  标题: 诺贝尔奖 ( The Nobel Prize )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895年创立的。 世界最重要的奖项 诺贝尔奖:物理(Physics)、化学(Chemistry)、生理学或医学(Physiology or Medicine)、文学(Literature)、和平(Peace)等五个奖项,于1901年首次颁发。 1968年,增设“瑞典国家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1969年首次颁发,也称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贝尔奖授予“对人类做出最重大贡献的人” 共授予了919位个人和24个团体(截止2019年) 2020年,生理学或医学(3人)、物理(3人)、化学(2人)、和平(1个)、文学(1人) 、诺贝尔经济学奖(2人)

  5张

  标题: 诺贝尔奖评选过程

  评选的唯一标准是成就的大小(获奖人不受任何国籍、民族、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的影响) 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生理学或医学奖由瑞典皇家卡罗林医学院(卡罗林斯卡学院)评定,文学奖由瑞典文学院评定,和平奖由挪威议会选出。经济奖委托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 每年9月至次年1月31日,接受各项诺贝尔奖推荐的候选人。 具有推荐候选人资格的有:先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诺贝尔奖评委会委员、特别指定的大学教授、诺贝尔奖评委会特邀教授、作家协会主席(文学奖)、国际性会议和组织(和平奖)。 不得毛遂自荐。 瑞典政府和挪威政府无权干涉诺贝尔奖的评选。 每年2月1日起,各项诺贝尔奖评委会对推荐的候选人进行筛选、审定,工作情况严加保密。 每年10月中旬,公布各项诺贝尔奖获得者名单。 每年12月10日是诺贝尔逝世纪念日,在斯德哥尔摩和奥斯陆分别隆重举行诺贝尔奖颁发仪式,瑞典国王及王后出席并授奖。

  6张

  标题: 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颁发时间:2020年10月5日,北京时间17:30 获奖者:美国-哈维·阿尔特(Harvey James Alter)、英国-迈克尔·霍顿(Michael Houghton)和美国-查尔斯·赖斯(Charles M. Rice)

  获奖理由:因三位在发现丙型肝炎病毒上的贡献(?for the discovery of Hepatitis C virus)。

  7张

  标题: 哈维·阿尔特

  哈维·阿尔特(Harvey James Alter),1935年生于美国纽约,85岁。 在20世纪70年代,奥尔特与其研究小组证明,大多数输血后肝炎病例不是由甲型和乙型肝炎引起的。通过对黑猩猩的传播研究表明,最初由称为“非甲非乙肝炎”的新型肝炎引起的感染,且病原体可能是病毒。也因此,奥尔特曾被授予美国“公共卫生服务杰出服务奖章”,以及2000年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 诺奖主要贡献:发现了丙型肝炎

  1988年,诗《I Can't See the Forest for the HBsAgs》(我看不到 HBsAgs 的森林) 1989年,诗《There's No Sense Chiron Over Spilt Milk》(对于Chiron已然覆水难收)

  8张

  标题: 迈克尔·霍顿

  迈克尔·霍顿(Michael Houghton),出生于英国,病毒学家。 诺奖主要贡献:分离出了丙肝病毒的RNA片段(HCV-RNA),有助于HCV诊断试剂的快速开发,仅在美国,抗体测试每年至少预防了四万例新发感染。 2013年,他成为第一个拒绝领取盖尔德纳国际奖的获奖者,原因:未颁发给团队人员朱桂霖(Qui-Lim Choo)和郭劲宏(George Kuo)。

  1977年,霍顿从伦敦国王学院获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但却对微生物尤其是病毒兴趣浓厚。1982年,他加入凯龙公司(Chiron Corporation,目前已归入诺华公司),决定启动新型肝炎病毒鉴定小组。这在当时是一个巨大挑战,因为多家实验室都尝试无果?。他们也经历了七年时间,到1989年,才最终完成病毒鉴定。 霍顿是最大贡献者,还有三位贡献者:凯龙公司的朱桂霖和郭劲宏以及美国疾控中心的布拉德利(Daniel W. Bradley)。这个说法在霍顿获得2000年拉斯克奖时有提及,称为HCV发现四人组。

  9张

  标题: 查尔斯·赖斯

  查尔斯·赖斯(Charles M. Rice),生于1952年,68岁,美国病毒学家,洛克菲勒大学病毒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丙型肝炎病毒。 他与Ralf FW Bartenschlager和Michael J. Sofia共同获得2016年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 诺奖主要贡献:制约丙肝药物研发的瓶颈在于丙肝病毒极难在实验室环境下进行复制,而Charles Rice找到了丙肝病毒的“共有序列”(consensus sequence),建立了高效的复制丙肝病毒的细胞系。

  10张

  早在公元前2000年就有黄疸性肝炎流行的首次记录,这一疾病已被视为具有传染性,因为它常发生于人口密度大、卫生条件差的地区。 公元前460~公元前375年,西医鼻祖希波克拉底就在《内科疾病》中提及“流行性黄疸” 中国的《黄帝内经》中也有黄疸记述,古代这些黄疸的描述大多即为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 1908年,S. McDonald猜测可能存在一种可导致肝病的病毒,但它如何传播是个谜。

  人类对肝炎的认识历史久远

  希波克拉底(前460年—前370年)为古希腊伯里克利时代的医师,被西方尊为“医学之父”,西方医学奠基人。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11张

  1947年,英国医生麦加卢姆(F.O. MacCullum)(提出可能存在两种病毒:一种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甲型肝炎,称为甲型肝炎;另一种通过血液传播,称为乙型肝炎。 1970年鉴定出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 1973年鉴定出甲肝病毒(Hepatitis A virus)(科学家Feinslone)

  人类首次发现肝炎病毒

  1925年7月28日,在纽约的布鲁克林,一个律师家庭迎来一个男孩的诞生,为他取名巴鲁克·塞缪尔·布隆伯格(Baruch Samuel Blumberg)。在希伯来语中,Baruch是被祝福的,而Samuel是希伯来的先知。Blumberg显然接受了这份祝福。 38岁发现了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 51岁(1976年),他因这一发现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布隆伯格 (1925年7月28日-2011年4月25日)

  12张

  布隆伯格(美国海军军官退役军官),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攻读医学博士,博士毕业当了几年住院医师,到牛津大学攻读生物化学的理学博士。研究兴趣并不在于肝炎,而是:为什么在同一环境中,有些人易患某种疾病,而有些人不会?(血清抗原的遗传多态性与疾病易感性的关系) 1966年初,一个偶然的发现使布隆伯格和合作者们开始考虑澳大利亚抗原(现名乙肝表面抗原)与肝炎的关系。在做了更多的试验后,布隆伯格等人在1966年底发表论文,提出澳大利亚抗原(“澳抗”)与急性病毒性肝炎之间有密切关系,可能通过输血传染。 1970年,英国病毒学家David Dane用电镜观察到了这一病毒的完整颗粒(后来命名为Dane's颗粒)。因“澳抗”与输血后肝炎密切相关,符合麦加卢姆所提出的乙型肝炎的概念,被命名为乙型肝炎病毒。

  偶然发现的乙肝病毒

  两种病毒(HAV,HBV)的鉴定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是检测方法的建立,为减少病毒污染提供了保证,如1977年美国因乙肝病毒引起的肝炎的血液传播比例几乎降低为零; 其次是疫苗开发成功,80年代前后,美国微生物学家希尔曼(Maurice Hilleman)先后研制出甲肝和乙肝疫苗,进一步强化了肝炎的预防成果。

  乙型肝炎病毒。A、B为有表面抗原蛋白组成亚病毒颗粒,C为完整乙型肝炎病毒Dane's颗粒。

  13张

  2020年11月12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教授李文辉博士,凭借其在推动乙肝科研和治疗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发现病毒受体,揭示乙肝感染奥秘),荣获全球乙肝研究和治疗领域最高奖——巴鲁克·布隆伯格奖。 李文辉,2001年协和医科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美国哈佛医学院从事博士后。2003年非典(SARS)爆发后,他和同事在国际上第一个发现了SARS病毒的受体ACE2,在国际同行中引发轰动。2007年,李文辉回国加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2013年终于发现了乙肝和丁肝病毒入侵人体细胞的共同受体——NTCP(牛磺胆酸钠共转运蛋白)。

  中国科学家李文辉首获乙肝研究最高奖

  阿尔特博士:“他对乙肝病毒受体的发现为阻断受体的疗法提供了依据。我对李博士的杰出发现非常认可。” 赖斯博士:“这是对真正变革性发现的最恰当的认可。对难现踪影的乙肝病毒受体的追踪持续了几十年,世界上一些最好的实验室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但失败了。文辉和他的团队的成功为乙肝病毒学提供了非凡的新工具,并重新激发了学界实现慢性乙肝感染功能性治愈的雄心。”

  14张

  标题: 丙肝病毒的发现

  15张

  标题: 丙肝病毒的发现

  阿尔特(Harvey James Alter)是一位内科医生和病毒学家,和布隆伯格一同参与澳抗发现,他于1970年代加入NIH,参与血库质控工作,以减少肝炎通过输血传染。 然而,奥尔特在工作中发现,尽管去除了乙肝病毒,输血仍可导致很大比例的肝炎发生,对这些感染患者进行甲肝和乙肝病毒检测,结果也均为阴性,从而否定了病毒漏检。1975年,阿尔特将这种新型肝炎命名为“非甲非乙肝炎”(“non-A, non-B”hepatitis) ,为慎重考虑并未直接称丙肝。奥尔特与他人合作借助黑猩猩进行实验,进一步证明了导致这种肝炎的病毒是一种新型病毒。

  Feinstone SM, Kapikian AZ, Purcell RH,?Alter HJ, Holland PV. Transfusion-associated hepatitis not due to viral hepatitis type A or B. N Engl J Med . 1975; 292:767-770.

  16张

  标题: 丙肝病毒的鉴定

  1987年,美国凯龙公司(Chiron Corporation)霍顿(Michael Houghton)小组和疾控中心布拉德利(Daniel W. Bradley)合作采用分子克隆的方法发现了一种新型病毒。1988年,阿尔特团队证实这种新型病毒存在于非甲非乙肝炎患者的血样品中。1989年,霍顿小组正式鉴定出这种新型病毒,并更名为丙肝病毒(HCV)。 HCV的发现是丙肝研究史上第一次突破,不久就建立了HCV病毒检测方法,最大程度地避免了疾病的传染。1990年,血库开启常规丙肝测试,1992年进一步启用高灵敏检测方法,从而使HCV基本从血库中消除,减少了丙肝通过输血传播。

  霍顿等人对丙肝病毒的发现是首先找抗体,利用抗体找出抗原及其编码基因,是先发现基因再发现病毒,先建立感染性的病毒全基因组克隆,最后才建立病毒的细胞培养方法。 这是利用反向的基因克隆技术来发现新病毒,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工作,把发现新病毒的工作从细胞水平带入了分子水平。

  17张

  标题: 丙肝病毒的艰难克隆过程

  郭劲宏建议霍顿采用针对肝炎病毒蛋白质的特异性抗体,但不是用它去直接探测临床样品中病毒蛋白质,而是间接筛选克隆到噬菌体载体上的病毒基因在细菌里合成的蛋白质产物。 霍顿亲自动手,把样品(布拉德利提供)放入离心机高速旋转,使血浆中所含的病毒颗粒沉淀,分离出核酸,制成基因文库,交给朱桂霖。 朱桂霖筛选那些含有病毒蛋白质的噬菌斑(5-1-1号克隆的确来自一种新病毒的RNA) 奥尔特:标准血清样品

  18张

  标题: HCV体外培养系统的建立

  美国著名病毒学家赖斯(Charles Rice),90年代初着手研究HCV的基本特征和生存模式。赖斯小组发现HCV难以在黑猩猩肝细胞中增殖的原因在于其基因组部分特殊结构未被完全认识,经过弥补这些缺陷,构建出丙肝病毒的一个“共有基因序列”,他们最终于1997年首先在黑猩猩体内实现了HCV的大规模制备,为认识这种新型病毒打开了一扇大门。

  巴特斯切勒(Ralf Bartenschlager)是德国海德堡大学的病毒学家,他与学生洛曼(Volker Lohmann)于1999年在赖斯发现的基础上开发出了一种可在人肝癌细胞内进行繁殖的HCV体外培养系统(丙肝病毒复制子系统,缺失病毒的外壳蛋白质基因)。由于可从体外培养的肝癌细胞中快速获取大量HCV,因此,极大地推动了HCV的各项研究。

  借助体外培养技术,科学家对HCV病毒特征、生活周期、致命弱点(可作为药物治疗的靶点)有了清晰的认识,为接下来的疫苗开发和药物研制奠定了坚实基础。赖斯和巴特斯切勒也由于这一贡献而分享了2016年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奖。

  19张

  标题: 感染性丙肝病毒基因组的成功获得

  Kolykhalov AA, Agapov EV, Blight KJ, Mihalik K, Feinstone SM,?Rice CM. Transmission of hepatitis C by intrahepatic inoculation with transcribed RNA.?Science?. 1997; 277:570-574.

  赖斯建立感染性克隆 巴特斯切勒和洛曼发展为复制子系统

  20张

  标题: 诺奖的重要意义:肝炎的危害

  肝炎(Liver inflammation, or hepatitis),是希腊语中“肝和炎症”的组合词,主要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尽管酗酒、环境毒素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也是重要的原因。 在1940年代,有两种主要类型的传染性肝炎: 第一种为甲型肝炎,是通过受污染的水或食物传播的,通常对患者几乎没有长期影响; 第二种是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的乙型肝炎,它的威胁更为严重,因为它可以导致慢性疾病,并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乙型肝炎是隐性的,可在健康人群中潜伏多年,具有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每年在世界范围内导致逾一百万人死亡,成为全球重要的健康问题之一,其感染人群规模与艾滋病、结核等接近。

  21张

  标题: 诺奖的重要意义:丙肝在中国的危害

  丙型病毒性肝炎是以血源性传播为主的传染性疾病。 感染丙肝病毒(HCV)后,慢性化率为55%~85%,一般人群感染20年后肝硬化发生率为5%~15%,肝硬化患者的HCV相关肝细胞癌(HCC)年发生率为2%~4%。

  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项严重的公共卫生威胁,我国有超过760万丙肝患者,若不能得到及时治疗,其中15-30%的患者会在30年内发展出肝硬化、肝衰竭甚至肝癌等一系列健康问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和健康。随着直接抗病毒药的问世,绝大多数丙肝患者可在3个月得到治愈。(2020年7月28日,中国CDC刘中夫) 在第69届世界卫生大会上,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了“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的总体目标。(2016年5月瑞士日内瓦)

  22张

  标题: 诺奖的重要意义:诊断与防治的基石

  他们的发现,现在可以对丙肝病毒进行高度敏感的血液检查,并且这些检查基本上已经消除了世界许多地方的输血后肝炎,从而大大改善了全球健康状况。 他们的发现还使针对丙型肝炎的抗病毒药物得以快速发展,这为从世界人口中根除丙型肝炎病毒带来了希望。

  1990年,凯龙公司的丙型肝炎诊断试剂被FDA正式批准,并用于为美国所有的血库筛选供血者。到了1992年,美国输血后肝炎的发病率降到了1.5%。此后,丙型肝炎诊断试剂又得到改进,检测灵敏度进一步提高。从1992年到1997年,阿尔特跟踪研究了650例接受输血的病人,没有发现一例输血后肝炎,发病率降到了0.15%以下,与1970年相比,降幅高达200倍。 为什么发病率没有完全降到零?

  23张

  标题: 二、丙肝治疗

  24张

  标题: 丙肝治疗的途径

  (一)疫苗 疫苗研发被认为是解决HCV的基本问题,遗憾的是HCV高度可变,这为疫苗开发带来了巨大挑战。 三十年的研究历程说明丙肝疫苗研究的难度巨大,也因丙肝疫苗至今尚未开发成功,与HIV疫苗、流感病毒疫苗一起,被当做疫苗开发失败的三大典型。 (二)抗病毒药物 丙肝治疗早在HCV鉴定前就已开始,80年代中期应用α-干扰素治疗取得了一定效果;1992年,FDA正式批准α-干扰素应用于丙肝治疗;1998年,FDA进一步批准α-干扰素联合病毒唑(利巴韦林)治疗丙肝。 这种治疗方案存在诸多问题,如治愈率低、易复发、耐药性大、副作用多等。

  25张

  标题: 丙肝病毒及其复制

  丙肝病毒形态 HCV病毒体呈球形,直径小于80nm(在肝细胞中为36~40nm,在血液中为36-62nm ),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在核衣壳外包绕含脂质的囊膜,囊膜上有刺突。

  丙肝病毒的复制 丙肝病毒与肝细胞膜表面受体结合后被“吞”入细胞浆内,释放的RNA和蛋白质可控制肝细胞合成其繁殖所需物质,病毒RNA复制出多个互补的RNA,与生产出的蛋白质组装为病毒颗粒,以出芽的方式从肝细胞分泌出去。 整个过程相对简单,且未经过肝细胞核,全部在细胞质中完成。

  HCV-RNA约有9500-10000bp组成,5′和3′非编码区(NCR)分别有319-341bp,和27-55bp。

  26张

  标题: 抗丙肝药物的新想法

  1998年,美国埃默里大学(Emory University)两位科学家沙尼兹(Raymond schanizi)和莱奥塔(Dennis Liotta)成立了一家小型制药公司——法玛赛特(Pharmasset),致力于抗病毒药物的开发,丙肝药物属于重要组成部分。

  HCV致病机理:病毒永不停息地复制。病毒需要一套遗传物质(RNA),RNA的制造需ATP、GTP、CTP和UTP,然后RNA聚合酶的帮助下完成。 新想法:如能找到核苷酸类似物“蒙骗”过RNA聚合酶并“以假乱真”地代替正常原料掺入,则HCV就丧失繁殖能力。 成功案例:1987年第一个被批准用于艾滋病治疗的叠氮胸苷(AZT),又名齐多夫定,就是一种核苷酸类似物。

  27张

  标题: 抗丙肝神药“索非布韦”前身的发现

  法玛赛特开始借助HCV体外培养系统筛选具有抑制HCV的RNA制造作用的核苷酸类似物,将这些候选物统称法玛赛特小分子抑制剂(Pharmasset small inhibitor, PSI),并对不同化合物进行编号。 在化学家克拉克(Jeremy Clark)的带领下,最终筛到PSI-6130,该物质可在肝细胞内转换为一种和UTP非常相似的化合物,最终达到抑制HCV繁殖的目的。法玛赛特公司随后在动物模型上进行测试,效果出奇理想,几乎完全抑制了HCV的繁殖,并几无副作用。

  Ⅰ期临床结果却令人沮丧:口服后的PSI-6130很大比例在肠道内被代谢失活,无法进入人体发挥疗效,从而意味着PSI-6130没有临床实用价值。

  28张

  标题: 抗丙肝神药“索非布韦”的成功研发

  索非亚(Michael Sofia)拥有雄厚的化学背景。1980年,索非亚获得康奈尔大学化学学士学位;1984年又获得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有机化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设计、合成及作用机制,为将来药物研发奠定了基础。索非亚一直对药物研发充满兴趣。1986年开始,索非亚先后在利来公司、百时美施贵宝公司等开展新药研究。 2005年,索非亚离开百时美施贵宝,加盟小公司法玛赛特。

  在索非亚眼中,PSI-6130是一个好的候选药,但结构存在问题,最大的问题在于无法有效地到达指定部位(受HCV感染的肝细胞),因此只要对其结构进行修饰,能顺利通过药物吸收和运输过程的重重关卡即可。 索非亚制造出了一系列PSI-6130的修饰物,并试图从中筛选出更加完美的化合物。经过两年努力,最终于2007年发现了PSI-7977。临床试验显示PSI-7977具有理想的吸收效果,并且能在肝脏中代谢出PSI-6130以发挥疗效。进一步大规模临床实验发现,PSI-7977联合干扰素和病毒唑(利巴韦林),或只联合病毒唑进行12周治疗,丙肝患者可达到治愈效果。

  29张

  标题: 抗丙肝神药“索非布韦”的获批上市

  2013年12月6日,美国FDA正式批准PSI-7977联合病毒唑用于丙型肝炎的治疗,摈弃了干扰素是一个巨大进步。 为纪念索非亚在PSI-7977开发过程中的重要贡献,而将该分子重新命名为索非布韦(Sofosbuvir,也有翻译为索福布韦等其他名字),商品名索瓦迪(Sovaldi)。 索非亚也因为这一重大贡献分享了2016年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奖。

  30张

  标题: “索非布韦”的巨大意义

  美国吉利德(Gilead)于2011年11月以112亿美元收购了法玛赛特。索非布韦的销售为吉利德公司带来滚滚财源。2014年第一季度索非布韦销售额就超过了20亿美元,而全年的销售额更是高达100亿美元。 吉利德在索非布韦的基础上开发出了一系列丙肝治疗组合药:“吉一代”索磷布韦(索华迪)、“吉二代”来迪派韦索磷布韦(夏帆宁)、“吉三代”索磷布韦维帕他韦(丙通沙)、“吉四代” Vosevi(索磷布韦/维帕他韦/伏西瑞韦)。 曾经丙肝死亡人数在美国曾一度超越艾滋病死亡人数,12周用药(每天1片索非布韦及其他联合药)就可实现丙肝的治愈。因为部分丙肝患者可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所以索非布韦在一定程度上也可看作肝癌预防药。

  目前,全球有一亿多丙肝患者,我国也有760多万患者,世界卫生组织于2016年宣布15年内(到2030年)根本性地消除病毒性肝病,索非布韦必然将对此做出重要贡献。 在美国,为期12周的索非布韦治疗花费高达8.4万美元。目前印度已有仿制药销售,价格只有800到1000美元(一个治疗周期)。

  31张

  标题: 三、我们思考

  32张

  标题: 我们离诺贝尔奖还有多远

  能获诺奖的工作含有三个要素: 创造性( Creativity ):主要包括新颖性和难度 真实性( Validity ):可以被其他科学家重复、验证和理解 影响力( Impact ):对同行和大众的影响、造福了大众 中国的科学目前还比较二,离三不能算远了。

  王晓东(1963年出生于中国河南新乡,生物化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 )

  33张

  标题: 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提名的中国人:伍连德

  伍连德博士(Lien-Teh Wu, 1879.3.10-1960.1.2),中国检验防疫事业的先驱、哈尔滨医科大学创始人 1935年,当时在上海全国海港检疫事务管理处工作的伍连德,由广东的W W Cadbury教授提名,成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候选人,理由是其在肺鼠疫防治上的杰出成就。 伍连德是剑桥大学的第一个华人博士 (1903年)(他在剑桥拿了5个学位,分别为剑桥大学医学学士学位、剑桥大学文学学士学位、剑桥大学外科学硕士学位、剑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剑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获博士学位时,时年仅24岁),他也是被国际联盟卫生组织(现在的WHO)授予的鼠疫斗士,被皇帝亲自加封的医科进士。?

  34张

  标题: 曾经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汤飞凡

  汤飞凡,湖南醴陵人,又名瑞昭,中国第一代医学病毒学家,“衣原体之父”。在病毒学发展的早期,他用物理方法研究阐明病毒的本质。 1955年他首次分离出沙眼衣原体,是世界上发现重要病原体的第一个中国人,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个中国人。

  1980年6月,中国眼科学会收到国际眼科防治组织(IOAT)的一封短函: 由于汤博士在关于沙眼病原研究和鉴定中的杰出贡献,IOAT决定向他颁发沙眼金质奖章。 希望能够得到他的通讯地址,以便发出正式邀请,参加1982年第25届国际眼科学大会。 可是IOAT不知道,他们预备推荐申报诺贝尔奖的学者,被以为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早已不在人世了。

  35张

  其他占位符: 2015年10月5日,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5日中午11时30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当地的卡罗琳斯卡医学院揭晓,爱尔兰医学研究者威廉·坎贝尔(William C. Campbell)、日本学者大村智( SatoshiOmura )以及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荣获了该奖项。 以上三人因发现治疗蛔虫寄生虫新疗法获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1980年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 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2011年9月,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

  标题: 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 中国本土科学家:屠呦呦

  36张

  标题: 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礼记·大学》 “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 从勤于省身和动态的角度,来强调及时反省和不断革新

  37张

  标题: 诺奖并非科研的终点

  致谢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 湖北省细胞生物学学会 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湖北医药学院 武汉大学

注意:本内容由网友上传,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严禁临床等其它用途,否则后果自负。
邮箱
昵称
密码
确认密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