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提供医学课件PPT幻灯片素材下载

网站使用问题请加Q1615251280及时解决,谢谢。

当前位置:首页 > 病理科 > 医学微生物学 各论 第二十二章 肝炎病毒.ppt

医学微生物学 各论 第二十二章 肝炎病毒.ppt

医学微生物学 各论 第二十二章 肝炎病毒.ppt
PPT课件名称:医学微生物学 各论 第二十二章 肝炎病毒.ppt 时 间:2023-10-11 i d:13602 大 小:1002.69 KB 贡 献 者:liangyh 格 式:.rar 点击下载
注意:ppt文件打包为rar压缩包格式,请用解压缩软件(例如WinRAR)打开,若无法正常下载使用请加客服QQ客服1615251280解决。
医学微生物学 各论 第二十二章 肝炎病毒.ppt

  xx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Medical Microbiology

  医 学 微 生 物 学

  病 原 生 物 学

  医学微生物学 各论

  第二篇 病毒学各论 第二十二章 肝炎病毒

  肝炎病毒

  全世界感染各型肝炎病毒的人数众多,仅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达到大约5亿人口。 几乎占了全球总人口的1/12。 中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 乙肝病毒携带者以达1.2亿之多。 病毒性肝炎是对我国危害最为严重的传染病。

  肝炎病毒

  2008年5月19日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肝炎日” 本次世界肝炎目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公众对病毒性性肝炎(包括乙肝和丙肝)的认知,了解病毒性肝炎对公众健康的威胁。 “我是第十二个吗?(Am I number 12 ?)”意指全球大约12个人中就有一个是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包括乙肝和丙肝),这些人很可能就在你我的身边,而并未能得到及时的诊断 。

  肝炎病毒的分类

  甲型(HAV) 乙型(HBV) 丙型(HCV) 丁型(HDV) 戊型(HFV) 庚型(HGV) TT型( TTV)

  第一节 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B virus, HBV

  概述

  HBV在全球广泛分布 全球乙肝患者和携带者有3.5亿 我国约有1.2亿 我国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7.18%,约为9300万人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结构

  Dane 颗粒 小球形颗粒 管形颗粒

  电镜下的HBV

  1、大球形颗粒(Dane 颗粒)

  完整的乙型肝炎病毒颗粒 直径42nm,具双层衣壳 外衣壳相当于包膜,由脂质双层与蛋白质组成,HBsAg镶嵌于脂质双层中 内衣壳相当于核衣壳,是HBcAg 的成分

  Dane 颗粒

  2、小球形颗粒

  直径22nm 是病毒体复制组装过程中过剩的衣壳成分,不含核酸 主要成分是HBsAg,不具有传染性

  小球形颗粒

  3、管形颗粒

  由小球形颗粒“串联而成”,内无核酸 具有HBsAg的抗原性

  管形颗粒

  (二)基因结构与功能

  双股未闭合的环状DNA,其中一段为单股 基因组较小,约含3200个核苷酸 长链为负链,含4个开放读码区:S、C、P、X

  HBV的基因组结构

  (三)HBV的复制

  (四)HBV的抗原组成

  外衣壳抗原 表面抗原 HBsAg 前S2抗原 Pre S1 前S2抗原 Pre S1 内衣壳抗原 核心抗原 HBcAg e抗原 HBeAg

  1、表面抗原HBsAg

  由S基因编码,分子量为21KD,成分是糖脂蛋白。 血清中以三种不同形式存在: 小球形颗粒 管形颗粒 Dane 颗粒 分亚型(adr, adw,ayr, ayw)

  HBsAg与抗-HBs

  HBsAg大量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清中,是HBV感染的主要标志 具有免疫原性,是制备疫苗的主要成分 产生抗-HBs,是特异性保护作用的中和抗体

  2、Pre S1、Pre S2

  由S基因编码,具有吸附于肝细胞表面的决定簇 早期出现,早期消失 抗原性强,可刺激机体产生抗- Pre S1、抗- Pre S2,有中和作用

  3、核心抗原HBcAg

  存在于Dane颗粒核心结构的表面,是内衣壳成分 不易在血液中检出 可在感染的肝细胞表面存在

  抗-HBc

  刺激机体产生抗HBc(IgG、IgM) 非保护性抗体 表明病毒在复制

  3、e抗原HBeAg

  存在于Dane颗粒核心核心结构表面,隐蔽或镶嵌于HBcAg之中 游离存在于血液中 为病毒复制及强传染性的指标

  抗-HBe

  产生抗-HBe,对HBV感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是预后良好的征象

  (五)培养与动物模型

  培养 黑猩猩动物模型、鸭动物模型 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细胞培养成功 抵抗力 抵抗力强于HAV 对低温干燥紫外线耐受 不被70%乙醇灭活 100℃ 10分钟可灭活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传染源

  患者 无症状HBsAg携带者

  (二)传播途径

  血液、血制品等传播 母婴传播 另外:密切接触、不严格集体预防接种、药物注射等。

  (三)致病机制

  尚未完全清楚。 HBV不直接引起肝细胞损害。 机体的免疫病理反应可能是肝细胞损伤的主要因素。

  1、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损伤

  起主要作用 抗原诱发机体产生致敏淋巴细胞,主要是CTL细胞 CTL细胞特异性地带杀伤病毒的肝细胞,因此,既清除了肝细胞,也造成肝细胞的损害。

  2、体液免疫及其介导的免疫损伤

  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在组织器官中,造成肝外损伤 若沉积在肝内,可使肝内小血管栓塞,大量肝细胞坏死而导致重症肝炎

  3、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病理损伤

  肝特异性脂蛋白抗原(LSP) LSP作为自身抗原诱导产生针对肝细胞组分的自身免疫反应。

  4、免疫耐受与慢性肝炎

  机体对HBV的免疫耐受是导致HBV持续性感染的重要原因。 病毒与宿主之间“和平共处”,就形成了免疫耐受,临床上表现为无症状携带者或慢性持续性肝炎。

  5、病毒变异与免疫逃逸

  S、Pre S1、Pre S2、Pre-C、C基因均可发生变异。 诊断逃逸。

  (三)HBV与原发性肝癌

  动物模型:土拨鼠肝炎病毒 流行病学方面:高217倍 病毒分子结构:可能是由于HBV的DNA整合入肝细胞DNA中,导致细胞转化而发展成肝癌

  (四)乙型肝炎的表现

  乙型肝炎表现复杂多样,主要取决于病毒和机体的免疫状态。 急性肝炎:免疫正常,病毒少 慢性肝炎:免疫低下,病毒多 急性重症肝炎:免疫应答过强,病毒多 无症状携带者:免疫耐受

  (五)乙型肝炎的特点

  我国约有40%-60%人群曾受到过HBV的感染 表现急性乙肝的仅占0.1%-1%,亚临床30%-75%,慢性乙肝1%-5%,乙肝病毒携带7%-20% 急性乙肝如治疗不彻底,10%患者可转为慢性乙肝。

  三、微生物学检查

  乙肝两对半及HBV DNA的临床意义 HBsAg、抗HBs HBeAg、抗HBe 抗HBc

  乙肝两对半检测结果分析

  四、防治原则

  控制传染源 加强对供血员的筛选 切断传播途径 病人的用具须煮沸30分钟,或用化学消毒剂浸泡 采取特异性的预防措施

  特异性的预防措施

  人工主动免疫 第一代:乙肝HBsAg血源性疫苗 第二代:基因工程疫苗 第三代: HBsAg多肽疫苗、核酸疫苗 人工被动免疫 高效价人血清球蛋白(HBIg),紧急情况下,立刻注射HBIg0.08mg/kg,在8天内有预防效果 。

  治疗

  尚无特效治疗 广谱抗病毒药物:病毒唑、干扰素、等 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药物 护肝药物 清热解毒、活血化淤的中药

  第二节 甲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A virus,HAV

  概述

  急性肝炎 容易通过污染的的食物引起散发流行或大流行 1988年上海发生甲肝的爆发流行,患者30余万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结构 与肠道病毒相似,属小RNA病毒 球形,直径27nm,呈20面立体对称,无包膜 核酸为单股正链RNA,长约7400核苷酸

  HAV的电镜照片

  HAV的结构

  (二)培养与动物模型

  可在多种细胞中增殖 黑猩猩、狨猴及红面猴HAV易感

  (三)抵抗力

  对温度抵抗力较强: 60℃1小时 -20 ℃可存活数年 100 ℃5分钟 常用消毒剂有效

  二、致病性

  (一)传染源 病人 隐性感染者

  (二)传播途径

  粪-口途径传播 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海产品、食具等传播 常造成散发性流行或大面积流行 最常见的方式是生食或食入未经充分加热的贝类食物而感染。 1988年,上海,30万人感染 1955年,印度,29000人

  (三)致病机制

  粪-口途径传播

  口咽部或唾液腺中早期增殖

  肠道与局部淋巴结中大量增殖

  入血并形成病毒血症

  肝脏为最终靶器官(病毒直接损伤或免疫病理作用)

  通过胆汁随粪便排出体外

  (四)常见症状

  流感样症状 厌食 恶心 黄疸(眼部及皮肤呈黄色) 尿黄 腹痛 乏力

  三、微生物学检查

  感染早期可检测血清中的抗-HAV IgM 流行病学调查可检测抗-HAV IgG 对已接种甲肝疫苗者检测中和型抗-HAV抗体 直接检测抗原或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病毒RNA

  四、防治原则

  控制传染源 隔离治疗急性期病人 所有废弃物及日常用水均需严格消毒 切断传播途径 养成良好的卫生饮食习惯 水产品不宜生吃 水果蔬菜要洗干净

  免疫预防

  被动免疫 可用丙种球蛋白 免疫预防对象是未感染者,主要为儿童和与肝炎病人有密切接触者 主动免疫 减毒疫苗 灭活疫苗

  第三节 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C virus,HCV

  HCV的生物学性状

  40~60nm球形 有包膜 单正链RNA,基因组约9800个核苷酸 可分成6个基因型,我国以Ⅱ型居多 对温度敏感:4 ℃或20 ℃易被破坏

  HCV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全球有超过1.7亿的丙型肝炎(HCV)感染者,每年有300-400万的新感染者,30万人因为丙肝而失去生命。 中国的丙肝感染者约3800万传播途径似HBV 是引起输血后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的主要原因 潜伏期: 4-8周 无症状HCV携带者和慢性丙肝者多见 诱发肝外损伤:肾小球肾炎 免疫力不牢固

  丙型肝炎的特点

  我国丙肝病毒携带者的比例在2%-5% 随着年龄的增长,丙肝病毒携带率亦增高 易感人群感染HCV后,慢性化的比例高达50%以上 乙肝患者容易重叠HCV感染

  HCV的诊断及预防

  检查病毒RNA 检测抗-HCV 因HCV免疫原性不强及变异,目前尚无可用疫苗

  第四节 丁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D virus,HDV

  HCV的生物学性状

  HDV是一种缺陷病毒 由HBsAg构成其外壳 HDV定位于肝细胞核内,在血液中由HBsAg包被,形成35-37nm颗粒 单负链环状RNA

  HDV的结构

  Rizzetto于1977年首先发现,又称? 抗原 35-37nm球形颗粒; 1.7Kb-ssRNA 含9个ORF

  丁型肝炎的特点

  只能感染HBsAg阳性的病人 我国丁肝感染率在1.6%-5%,西南地区感染率高。 患者可不定期隔离,或隔离至肝功能正常,或HBsAg阴转。 病原学检查为HDAg、抗HD及HDV-RNA,持续高滴度IgG型抗HD是慢性HDV感染的主要血清学标志。一旦乙肝患者感染了HDV,尤其是在慢性乙肝的基础上感染,容易发展成为重度慢性乙肝、重型肝炎,甚至肝硬化。

  微生物学检查及预防

  诊断为检测抗-HD HDV-RNA 丁型肝炎传播途经与乙型肝炎相似。 传播途径和防治原则似HBV。

  第五节 戊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E virus,HEV

  生物学性状

  球形,无包膜 直径32~34nm 单正链RNA,3个ORF 两个血清型

  致病性及免疫

  主要为粪-口途径传播 由胆汁经粪便排出体外 对肝细胞的直接损伤及免疫病理作用 多表现为急性戊型肝炎 孕妇感染常致流产

  戊型肝炎的特点

  与甲型肝炎相比,患者黄疸前期症状重,病程持续时间较长,病死率较高,特别是孕妇感染HEV后。青壮年是HEV最喜欢攻击的人群。 戊型肝炎分两种:“流行性” 多发生在雨季和洪水后, “散发性” 在秋冬季呈现高峰。 传染性强的时间在患者将要出现症状前(潜伏末期)至发病初期,患者的隔离期为起病后3周。 尚末发现有2次发病者。

  微生物学检查及预防

  检测HEV:EM或IEM 检测抗-HEV IgM HEV RNA 预防与甲肝类似

  第六节 肝炎相关病毒

  一、庚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G virus,HGV

  临床特点

  主要经肠外途径传播 一般临床症状轻,黄疸少见 病毒血症持续时间长,存在HGV慢性携带者 发展成慢性肝炎的比例较丙型肝炎少见 由于HGV与HBV和HCV有共同的穿播途径,可与之同时或重叠感染

  二、输血传播肝炎病毒

  Transfusion transmitted virus,TTV

  1997年首先发现的一种新型肝炎相关病毒。 主要通过血液或血制品传播。

  TTV

注意:本内容由网友上传,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严禁临床等其它用途,否则后果自负。
邮箱
昵称
密码
确认密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