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提供医学课件PPT幻灯片素材下载

网站使用问题请加Q1615251280及时解决,谢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科 > 周仲瑛教授临证医案赏析十则.ppt

周仲瑛教授临证医案赏析十则.ppt

周仲瑛教授临证医案赏析十则.ppt
PPT课件名称:周仲瑛教授临证医案赏析十则.ppt 时 间:2023-10-18 i d:13787 大 小:237.69 KB 贡 献 者:wxhdt 格 式:.rar 点击下载
注意:ppt文件打包为rar压缩包格式,请用解压缩软件(例如WinRAR)打开,若无法正常下载使用请加客服QQ客服1615251280解决。
周仲瑛教授临证医案赏析十则.ppt

  周仲瑛教授临证医案赏析十则

  xx中医药大学 xxx

  1.发热案

  姚xx,女,80岁。1999年10月14日初诊。 病人发热两旬不退。开始恶寒,后但身热,汗多,体温最高达39.8℃,日来38.5 ℃,热势高峰在午后。伴有脘痞不适,纳差,恶心,饮水欲吐,口干,大便偏少。昨日腹泻4、5次,小便量少色黄。舌苔薄黄质暗红少津,脉濡数。

  证属湿热中阻,化燥伤津,枢机不和。 治当清热化湿,和解少阳,兼以养阴润燥。 药用:藿佩兰各10g,青蒿20g,炒黄芩10g,法半夏10g,陈皮6g,芦根20g,石斛10g,厚朴5g,鸭跖草20g, 淡竹叶15g, 云茯苓10g, 柴胡10g。 4剂,水煎服,每日一剂。

  10月18日复诊,药服1贴,患者体温即下降复常,迄今未再上升。而且病人心下不胀,二便正常。目前仅觉疲劳乏力,口稍干,食纳欠馨。察舌苔薄微黄质红,脉濡。患者湿热虽化,气阴两虚未复。 转予太子参10g,川石斛10g,炒黄芩10g,青蒿15g,法半夏10g,陈皮6g, 芦根20g,厚朴5g,六一散10 g(布包) 炒谷麦芽各10g,竹茹6g,焦楂曲各10g,车前草10 g。 续服药3剂后,康复如初。

  按: 病人年届八旬,始则恶寒,后但身热,汗多,说明邪已由表化热入里; 因热峰多在午后,且脘痞,纳差,恶心欲吐,口干,便溏,尿少色黄,结合苔黄质红,脉濡数则不难辨为湿热中阻。 邪虽由表入里,但发热时高时低,又无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等阳明里热之象,知其尚在少阳表里之间,枢机不利。 因时至深秋,燥金当令,湿热最易化燥伤阴,治疗又当予以兼顾。

  故方中用藿香、佩兰芳香化湿于上,黄芩、法夏、陈皮、厚朴清热燥湿于中,淡竹叶、茯苓、鸭跖草清热利湿于下,上述诸药合用,集芳化、燥湿、渗利于一方,使湿热之邪从上、中、下三焦分消。 又方中用柴胡、青蒿疏达少阳,引热外出;合黄芩、法夏和解枢机。 用芦根、石斛一则养阴润燥,兼清余热;二则兼制法夏、陈皮、厚朴等苦温燥湿药易伤阴液之弊,并寓有扶正达邪之意,故芦根竟用至20g。

  由于组方立法严谨,遣药精当,故药仅服1贴,患者体温即下降复常。“药中肯綮,如鼓应桴”信而有证。 二诊时病人气虚之象渐露,故加太子参气阴双补,调理善后而愈。

  2.咳吐稠痰案

  李筠,女,42 岁,本校虎踞路门诊部职员。2000年3月7日中午,周老诊完病人,临近下班来诊。 自诉经常咳吐稠痰,质粘色白,自觉常有痰液梗滞气道,素易感冒,大便常有不实,苔黄薄腻,脉细滑。既往曾因胆结石行胆囊摘除术。 患者系脾虚不健,痰湿上干而致,治当温化痰饮,燥湿健脾为主。

  药用: 炒苍术10g,厚朴6g,陈皮6g,炒苏子10g,炒白芥子6g,炒莱菔子6g,法半夏10g,炙桂枝6g,茯苓10g,炙草3g,炙紫苑10g,款冬花10g,光杏仁10g,炮姜3g。水煎服,日一剂。 4月4日复诊,药后诸症显减,但仍大便不实,日3、4行,上方去莱菔子、杏仁,改炮姜为5g,加焦楂曲各10g。续服一周后,病遂告愈。

  按 : 该病人虽咳嗽咯痰,然病位不在肺,而实归于脾,此为辨证之关键。 因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病人脾虚不健,饮浊内留,痰湿上干则上证由作。 故治当温化痰饮,燥湿健脾为主,

  方中用苍术、厚朴、陈皮、法夏,即平胃散燥湿运脾, 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即三子养亲汤降气消痰, 桂枝、茯苓、炮姜、炙草,寓有苓桂术甘汤和理中丸意,温振脾阳,蠲化痰饮,即“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上述诸药燥湿健脾,温化痰饮,偏于治本,是为主药;辅以紫苑、冬花、杏仁上走于肺,化痰止咳,偏于治标。

  诸药合用,燥湿健脾,化痰止咳,标本兼治,故获效甚捷。 二诊时因大便不实,故去易于滑肠的莱菔子、杏仁,加大炮姜用量,并加焦楂曲消食导滞,调理一周后,竟收全功。

  3、口干涩案

  崔宁,女,74岁,美籍华人。 2000年4月11日初诊。 患者主诉口涩干燥20余载,加重半年。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长期服用西药降压治疗。并在美国多家医院检查,排除干燥综合征。

  目前病人自觉口腔粘膜有粗糙感,食纳不香,饮水不多,目干不显,口粘,尿黄,夜晚咽痛,舌质光红无苔质暗紫有裂纹,脉细。 病人证属肝肾阴虚,津不上承,久病络瘀。 药用:生地12g,玄参10g,麦冬10g,天花粉12g,知母10g,生蒲黄10g(布包) 佩泽兰各10g,川石斛10g,枸杞子10g,南北沙参各10g,炒谷麦芽各10g,黄连2g,炙鸡金10g,生草3g。7剂,水煎服,日一剂。

  4月18日,二诊 药后口涩干燥显减,食纳尚可,近停服降压西药血压亦稳定,但口有时仍粘,口腔仍有粗糙感,舌质光红,脉细。 治守原意,上方去南沙参、生草,加天冬10g、乌梅肉3g, 续服14剂后,诸症若失。

  按: 病人年届七旬,年事已高,肝肾下虚,阴精渐衰,从其舌质光红无苔有裂,结合口涩干燥,入夜咽痛,脉细等,辨其证属肝肾阴亏,津不上承不难; 但从其舌质暗紫,结合其病史已长达20余载,辨其久病络瘀,非临证心细,慎密深虑者敢断; 更从其口粘,食纳不香,饮水不多,尿黄,辨其在肝肾阴亏,久病络瘀的基础上兼有湿热羁留,非功夫独到,入木三分者难为。

  鉴此,方中用生地、玄参、麦冬、花粉、知母、石斛、杞子、沙参大补肝肾之阴于前, 继以生蒲黄、泽兰活血化瘀通络于后, 黄连、佩兰、鸡金、谷麦芽清热化湿,健脾开胃于中。 诸药合用,先后天并调,静中有动,标本兼治。

  方中再配以生草,除调和诸药外,并寓有甘守津回之妙。 由于辨证准确,立法严谨,选药精当,故二诊时不但口涩干燥显减,食纳转佳,而且血压亦趋稳定。续守前法调理,多年病苦不日而愈。

  4、盗汗案 孙德全,男,55岁。2000年3月28日初诊。 病人盗汗经年,遍求省内各大医院及诸名老而罔效,自云此次求诊是来“捅天”。患者既往因冠心病曾作支架治疗,并伴有慢性咽炎常感疼痛,。 患者目前症见夜寐多汗,多在后半夜,达2、3次,躁热,醒后汗出,口稍干,脘痞。苔中黄腻,质红偏暗,脉濡。病人证属湿热内蕴,阴不敛阳。治当清热化湿,滋阴敛阳,以当归六黄汤化裁,

  药用:生地12g,炒黄芩10g,黄连5g,黄柏10g,麻黄根10g,玄参10g,丹参12g,煅龙骨20g(先煎) 煅牡蛎25g(先煎) 法半夏10g,瘪桃干15g,糯稻根20g,麦冬10g,生芪12g,白薇15g,功劳叶10g,熟枣仁15g。 7剂,水煎服,日一剂。

  4 月4日,二诊 夜半以后盗汗仍未控制,出汗2~3次,烘热,白天无何不适,口干不苦,尿不黄,大便正常,食纳健旺,苔中后部黄腻,质暗红,脉小弦。 证属湿热内郁,营阴外泄。治当清心泻火,敛阴止汗。 上方去生芪、麻黄根、法半夏、白薇、功劳叶、熟枣仁,加黑山栀10g,知母10g,丹皮10g,地骨皮12g。7剂,水煎服,日一剂。

  4月11日,三诊 药后汗出显减,仅夜半少量盗汗,约1~2次,但烘热仍频,口干欲饮,胸部不闷,苔中后部薄黄腻质红,脉濡。 治守原意,上方加白薇12g,功劳叶10g,天花粉15g。 续服半月后,竟告全功。

  按: 病人盗汗经年,四处求医而罔效。从其躁热,脘痞,口干,苔黄腻,质红,脉濡,不难辨为湿热内蕴,营阴外泄。 但初诊用芩、连、柏、夏清热燥湿, 白薇、功劳叶清热除烦, 生地、玄参、麦冬养阴清热,同时又能兼制芩、连、柏、夏苦燥伤阴之弊, 龙牡、瘪干、麻黄根、糯稻根收敛止汗,

  又因汗为心液,故用丹参清心安神,枣仁养心敛汗。 综观诸药,于证似无所误,却何以不效,细析其因,方中黄芪一味,虽有益气固表之功,但毕竟性属甘温,偏于益气升阳,难免有助湿生热升火之嫌,故二诊先去生芪,加山栀、知母、丹皮、地骨皮加强清热泻火凉血之力而获效。 可见药虽一味之差,其效却有千里之遥,中医理法方药之妙,不得不叹,不可不慎!

  5.肥胖症

  杨勤,男,46岁。 1999年12月16日初诊。 患者高血脂肥胖20 余年,大腹便便,腹壁脂肪肥厚,形体壅肿,体重已达103公斤。

  刻诊:患者头额有包块隆起,面红油光,左侧头痛,困倦乏力,苔黄薄腻质暗紫,脉细滑数。 证属痰瘀阻络,治当化痰祛瘀通络。 药用: 熟大黄4g(后下) 炒莱菔子12g,生楂肉15g,泽兰泻各15g,荷叶15g,决明子15g,海藻15g,天仙藤15g,炒苍术10g,大腹皮15g,鬼箭羽15g,川芎10g,法半夏10g。

  一月后来诊,面容消瘦,腹壁肌肉肥厚有所松软,困倦现象改善,面部充血偏淡,大便开始每日2~3次,拉出大量油脂,近逐渐好转,原有肩周炎近也逐渐好转,脉细缓,苔黄腻质暗红。守前法前方再进,上方加制首乌12g,片姜黄10g。 三月后再诊,患者体重降至86公斤,复查血脂已降至正常范围,腹壁明显缩小,肢体灵活,体力增加,已无不适。

  按:

  中医向有胖人多痰之说。从患者大腹便便,形体壅肿,头额有包块隆起,辨其为痰浊内盛不难。 然有形痰浊留内,阻滞脉络,血行不畅则瘀血易生,从患者左侧头痛、舌质暗紫,进而辨其为痰瘀阻络,则为一难也;

  “凡淤积之处,皆有伏阳”。从病人面红、苔黄、脉数,又进而辨为痰瘀化热,则为二难也; 在辨痰、辨瘀、辨热的基础上,不被困倦乏力气虚之象所惑,据其苔腻、脉滑,而辨其为水谷成痰困脾,因实致虚,此为三难也。 三关既破,对其治疗则如顺水扬帆。

  方中选用法夏、苍术、莱菔子、大腹皮、荷叶、海藻运脾燥湿化痰,执中央以运上下; 加用生楂肉、鬼箭羽、川芎、天仙藤、泽兰泻祛瘀通络,化痰利水; 大黄、决明子通降郁火,荡涤瘀热,推陈出新。 如是痰浊化,陈莝除,瘀散热清,则肥胖消,血脂降,壅滞之症得除。

  6.食入即吐案

  患者郑天龙,男,13岁,上海市人。 2000年5月29日,初诊。 患儿形容瘦削,呕吐已7年余,呈发作性,每周发作3~4天。 患儿食入即吐,呕吐为胃内容物,且有酸味,口干苦,汗多,心中有火热感,大便有时干结。苔腻燥黄,质暗红,脉小滑数。

  证属阳明热郁,肝胃不和,兼有湿热中阻,胃阴劫伤。 治当清热化湿,泄肝和胃,兼养胃阴。 药用: 生大黄5g(后下) 生甘草3g,黄连5g,吴萸2g,法夏12g,代赭石25g (先煎) 旋复花12g(布包) 丁香4g,芦根15g,麦冬10g,苏叶10g,朱茯苓15g 。 水煎服,每日一剂。

  6月5日,二诊 药后呕吐未犯,但于前天上症又作,至今尚未控制,不能纳食。 上方去甘草、丁香,加山栀10g,炮姜3g,川石斛12g,沉香3g(后下)。 另:飞朱砂0.3g,每日三次,冲服。

  6月20日,三诊 药后呕吐未作,大便通畅,每天一次,但仍口干,食纳欠馨,口唇红赤,苔黄腻,脉小滑。 原法巩固,上方加陈皮6 g,竹茹6 g,另飞朱砂如前继服。 续用药一周后,诸症尽去而愈。

  按:

  患儿食入即吐,心中有火热感,口干,汗多,大便干结,为阳明郁火,胃气上逆之症。 酸属肝,患儿呕吐物有酸味,口苦,则病又与肝相关,肝气犯胃,则肝胃不和。

  至于舌红苔腻,脉滑数,为湿热中阻之象。 而患儿呕吐长达七载,久病多虚,加之郁火内炽、湿热久羁均可耗伤胃阴,故从其苔燥、脉小,不难知其兼有胃阴耗伤。 综上所述,患儿证属肝胃不和,胃有郁火,兼有湿热中阻,胃阴耗伤。

  故方中以大黄甘草汤清泄阳明郁火, 左金丸泄肝清热和胃, 旋复代赭加丁香镇肝降逆止呕, 苏叶黄连加茯苓清热除湿和中, 加芦根、麦冬兼养胃阴, 小方复合,层层包剿,以降为主,降中有升,扶正达邪,标本兼固。

  药后症减,守法再进,故二诊以沉香易丁香暖肾平肝下气,加石斛进一步滋养胃阴,又加山栀、炮姜,即栀子干姜汤,清泄肝胃,宣散郁火,寓有“火郁发之”之意。 另加朱砂,甘寒纯阴,纳浮游之火而安神明,镇冲逆之气而清心肝,本品寒能清热,重能降逆,为治呕吐、反胃之要品。本品之设,可谓匠心独运,不失为点睛之笔。 由于药证相符,且立法遣药丝丝入扣,故多年呕吐终得平息。后加陈皮、竹茹理气和胃降逆,竟收全功。

  7.荨麻疹案

  王芳,女,36岁。 1999年11月11日初诊。 患者前年冬季外出受寒,引发肌肤发疹,之后时有发作,疹块基本如丘疹样隆起,瘙痒,遇寒加重,曾在外多方求治罔效,故慕名始来我处求诊。

  患者目前遇冷水则犯,伴有怕冷,无汗,咽干,不欲饮水,后脑怕风,四肢清冷。苔薄黄,质暗红,脉细。 病人证属风寒伤表,久发气虚,卫阳不固。 治当温阳散寒,益气固表,调和营卫。

  药用:桂枝10g,白芍10g,炙草3g,生芪15g,生白术10g,防风10g,苍耳草15g,制附片6g,生姜三片, 红枣四枚,鸡血藤12g,白芷10g。水煎服,每日一剂。 11月18日,二诊 风疹瘙痒较前明显减轻,但仍不能接触冷水,遇寒则作。上方加麻黄4g,细辛3g。

  12月9日,三诊 风疹基本未犯,但皮肤仍有痒感,平时无汗,怕风,见风则头痛,手颤,苔黄,脉细。上方加生龙牡各20g,僵蚕10g,改黄芪为20g,续服。 2000年1月20日,四诊 服药疹块未作,停药后手足发痒,但无明显皮疹,月经量少,颈部稍僵。苔薄黄,脉细。上方加当归10g,葛根12g,调理半月后而愈。

  按:

  患者病起于冬季外出受寒,从皮疹隆起,瘙痒,遇寒加重,后脑怕风,无汗,不难知其风寒在表; 从畏寒怕冷,遇冷水则犯,四肢清冷,脉细,知其阳气已虚,卫表不固。 病人证属风寒遏表,久发正虚,肾阳亏虚无疑。治当温阳散寒,益气固表。

  然温阳散寒,理当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为先驱,但患者苔黄质红,虽不欲饮水,里热不著,但有咽干存在,故先以桂枝加附子汤调和营卫,温阳解表,投石问路,以观动静; 用玉屏风散,散中寓补,益气固表。 因患者舌质偏暗,故用鸡血藤养血活血,化瘀通络,并寓有“治风先治血”之意。 加白芷、苍耳草加强全方祛风散寒之力。

  药后风疹瘙痒显减,说明药证无误,故二诊放胆加用麻黄、细辛,由是乘胜追击,势如破竹,多年顽疾,终告痊愈。

  8. 骨质增生症案

  王秀兰,女,56岁。 患者右膝关节疼痛多年,拍片示右膝关节骨质增生,查骨密度正常,测血压145/82mmHg。曾在外多方求治罔效,故于2000年6月6日,始来我处求诊。

  当时患者症见右膝关节疼痛,伴有两下肢浮肿,苔薄黄,质暗有裂纹,脉细滑。 证属肝肾不足,痰瘀阻络,气血失调。 治当补益肝肾,化痰祛瘀,调和气血。 药用:熟地10g,骨碎补10g,千年健15g,川断15g,土别虫6g,鹿角霜10g,威灵仙12g,鹿含草15g,怀牛膝10g,天仙藤12g,制南星10g,仙灵脾10g,川石斛10g。水煎服,每日一剂。

  6月20日,二诊 药后病人右膝关节痛去其六,下肢浮肿消退,但口中多涎水,苔薄黄质紫,脉细。 效不更方,原方去天仙藤、川石斛,加油松节12g。 再调理半月后,右膝关节疼痛完全消失。

  按:

  骨质增生为老年人骨质退行性病变。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肾主骨生髓,人至老年,肝肾不足,精气不充,则骨质增生易生。

  肾寓元阴元阳,肾阳不振,水失温化则下肢浮肿,水湿郁滞,又可上泛为痰,同时阳虚生寒,寒凝则血瘀; 而肾阴亏损,虚火灼炼津血亦可成痰成瘀。 痰瘀互结,阻闭脉络,不通则痛,故患者右膝关节疼痛不移。 患者证属肝肾不足,痰瘀痹阻无疑,治当补益肝肾,化痰祛瘀。

  鉴此,方中以熟地、鹿角霜、骨碎补、仙灵脾、怀牛膝、川续断、川石斛补益肝肾,阴阳并调; 制南星、土别虫、威灵仙、天仙藤化痰祛瘀通络,祛风散寒除湿; 千年健、鹿含草既有祛风除湿之力,又有补益肝肾之功,标本兼治。 由于辨证准确,立法严谨,遣药精当,故效出当然,多年顽疾,竟二诊而愈。

  9.痰饮案

  张石英,女,52岁。2000年1月17日初诊。 患者从98年11月起,咯痰色白量多,痰质粘稠、成块,咯吐不利,伴两目时有昏花涩痛,口苦、口臭、口干,噫气较多,胃中嘈杂,泛吐酸水,胸闷,背寒背痛,背后有紧压感,手心灼热,手麻,晨起手不能握紧,足冷,大便酸臭,不成形。苔腻色黄,舌质暗,脉沉细滑。

  怪病多痰,信而有征,拟从痰饮久郁化热治疗。 药用:法半夏12g,陈皮10g,炙甘草3g,茯苓10g,炒莱菔子10g,炒白芥子9g,炒苏子10g,杏仁10g,乌梅5g,炒黄芩10g,厚朴6g,吴萸2g,煅瓦楞子15g,竹茹 6g。 水煎服,每日一剂。

  2月14日,二诊 药后口中痰涎减少,咯痰较前爽利,口苦口臭等症减轻。药既对证,守法再进。上方去杏仁、乌梅、瓦楞子、竹茹,加炒苍术10g,炙桂枝10g,泽漆10g,猪牙皂2.5g。 2月21日,三诊 药后痰涎咯吐通利,痰量较少,不咳,手麻好转,但仍脚尖冷,大便欠实,苔腻黄质暗,脉细滑。上方改猪牙皂为3g,加淡干姜2.5g。守法服用半月后,诸症尽除,康复如初。

  按:

  患者咯痰多年,色白质粘量多,显系痰饮为患。 痰浊阻滞,胸阳失旷,则患者证见胸闷背痛,且有紧压之感; 痰浊上犯,头目不清,则两目昏花,时有涩痛; 痰浊内盛,土壅木郁,肝胃不和,则证见噫气泛酸,口苦嘈杂,便溏酸臭; 浊痰内窜,脉络受阻,则手麻,晨起不能握固; 痰饮内聚,阳气不展,则背寒,足冷; 痰饮内郁,日久化热,则患者口干,手心灼热。

  可见,痰饮为患,不但随气升降,无处不到,而且寒热错杂,内外交困,诸症并陈。 正如《杂病源流犀烛》所说:“人自初生,以至临死,皆有痰。……而其为物,则流动不测,故其为害,上至巅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俱有。试罕譬之,正如云雾之在天壤,无根底,无归宿,来去无端,聚散靡定。火动则生,气滞则盛,风鼓则涌,变怪百端,故痰为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成也”。

  治当寒热并用,化痰燥湿。 药用二陈、三子养亲汤化痰降逆,行气燥湿; 加黄芩、厚朴、杏仁降气化痰,兼清郁热; 加吴萸、瓦楞子、竹茹暖肝和胃,制酸降逆。

  药后症减,故二诊去杏仁、乌梅、瓦楞子、竹茹,加苍术则为平胃散,加桂枝则为苓桂术甘汤,除加强全方行气燥湿化饮之力外,并有“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意; 加泽漆、牙皂化痰蠲浊,搜风解毒,则其化痰开结之力更胜。 三诊续加以干姜,则更助其温化痰饮之力。 由是顽痰化则三焦畅,浊饮消则气血达,诸多病症,不难得除。

  10.糖尿病案

  刘翠华,女,64岁。1999年11月8日,初诊。 患者有糖尿病史多年,今年1月感冒后至今不欲饮食,口干苦涩,一遇饮食即有恶心感,泛酸,大便溏烂,日2、3次,苔黄腻,质暗红,脉濡滑。 证属脾虚胃弱,湿热中阻,津气两伤。 治当清热化湿,健脾开胃,益气养阴。

  药用:藿香10g,佩泽兰各10g,川连4g,川石斛10g,厚朴3g,太子参10g,法夏10g,苏叶10g,桔皮6g,砂仁3g(后下),炒谷麦芽各10g,炙鸡金10g,炒六曲10g。水煎服,每日一剂。 11月15日,二诊: 药后病情改善,恶心厌食减轻,稍能进食,大便溏烂转实,日行1次,但仍感口苦粘涩干,苔黄薄腻,质暗红,脉细滑。守法继进,原方加吴萸2g,白蔻仁3g。再调理两周后,康复如初。

  按:

  患者虽系糖尿病病人,但因外感湿邪,湿性粘滞,缠绵难去,故罹病日久不尽; 脾喜燥恶湿,湿困中州,脾失健运,升降失司则证见纳差,恶心,便溏; 湿浊内盛,土壅木郁,加之湿聚日久化热,耗气伤津则证见泛酸,口苦、口干而涩; 苔黄腻,质暗红,脉濡滑等皆为湿热中阻之象。 可见,患者证属湿浊内盛,郁久化热,脾胃不健,兼有津气两伤。 治当除湿醒脾,清热燥湿,兼以益气养阴。

  方中用藿香、佩兰芳香化湿,醒脾开胃,用为君药。 臣以法夏、陈皮、厚朴、砂仁燥湿化浊,行气降逆,宽中和胃。 用川连清热燥湿,兼清郁火;石斛、太子参益气养阴,扶正达邪;泽兰利水化痰,舒脾散瘀;谷麦芽、鸡金、六曲消积导滞,开胃化浊,皆用为佐药。 苏叶祛风散寒,既能助藿香走表散湿,而有风胜湿干之妙,又能理气和胃,化湿降浊,而能走表入里,和胃宽中,蠲化湿浊,故用为使药。

  综观全方,药味虽多,但杂而不乱,立法严谨,遣药精当, 且芳化、苦燥、渗利三法并施, 清热与养阴共进, 消积导滞与益气健脾互资,标本兼顾。 由是湿浊化则脾运达,痰饮消则胃气开,脾胃健运,清升浊降则顽症不难向愈。

  • 标签:
注意:本内容由网友上传,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严禁临床等其它用途,否则后果自负。
邮箱
昵称
密码
确认密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