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提供医学课件PPT幻灯片素材下载

网站使用问题请加Q1615251280及时解决,谢谢。

当前位置:首页 > 精神心理科 > 人格与人格心理学.ppt

人格与人格心理学.ppt

人格与人格心理学.ppt
PPT课件名称:人格与人格心理学.ppt 时 间:2023-02-02 i d:10562 大 小:31.41 KB 贡 献 者:canmin 格 式:.rar 点击下载
注意:ppt文件打包为rar压缩包格式,请用解压缩软件(例如WinRAR)打开,若无法正常下载使用请加客服QQ客服1615251280解决。
人格与人格心理学.ppt

  1张

  正文: 第一章 人格与人格心理学 一、人格定义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来的相对稳定的和特殊的心理行为模式。 对这一定义的解释: 1、人格是一个人的心理行为模式。 2、这种心理行为模式是独特的。 3、这种心理行为模式是相对稳定的。 4、人格不是生下来就有的,而是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起来的。

  2张

  正文: 二、人格理论 人格理论是一套用于描述、解释和说明人格心理现象的假设性符号系统或研究框架。 内容主要涉及人格的界定、人性观、人格结构、人格动力、人格发展理论以及人格的研究与评鉴方法,反映了人格心理现象的本质与规律,同时提出可验证的理论假设和启发人格研究的新观点、新方法。

  3张

  正文: 三、人格理论的评价标准 1、精确性。理论反映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及变量间关系的精确程度。 2、可检验性。包括可验证性、可证伪性和可反驳性。 3、概括能力。理论的概括能力越强,所能解释的现象越多,且具有可检验性,那么理论就具有越高的功效。 4、简洁性。一个理论所包含的假设、所运用的概念越少,对现象的解释越简明,其简洁性程度越高。 5、逻辑一致性。科学理论要求其知识体系前后连贯,各个概念、假设与定律之间相互吻合、印证,具有较高的逻辑一致性。 6、有用性。如果一个人格理论具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就是一个好的人格理论 。

  4张

  正文: 四、三种研究方法潜在的长处和局限性: 潜在长处 潜在局限性 个案研究和临床研究 1.避免实验室的人为性 1.导致非系统观察 2.研究人-环境关系的全面复杂性 2.促使对资料的主观解释 3. 导向个体的深度研究 3.变量间的关系纠缠不清 相关研究和问卷调查 1.研究众多变量 1.建立的关系是联系性的而不是因果性的 2.研究许多变量间的关系 2.导致自我报告问卷的信度和效度问题 实验研究 1.操纵具体变量 1.有很多现象不能在实验室研究 2.客观记录资料 2.人为情景限制了发现的推广性 3.建立因果关系

  5张

  正文: 第二章 原欲与人格 一、意识、前意识、无意识 无意识的特点: 1、无矛盾性,无意识中的各种本能冲动和欲望拥挤在一起而互不干扰。 2、无时间性,即无意识中的各种欲望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时间关系是意识的一种特征而不是无意识的特征。 3、在无意识中不存在任何否定、怀疑和不相信的成分。 4、非现实性,即无意识几乎与外部世界没有任何联系,无意识过程按自身的强度和快乐原则进行,它不管现实,只求享乐。 5、无意识观念的能量远比前意识或意识中观念的能量大,因而它更机动、更活跃,易于变形和替换。

  6张

  正文: 二、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人格中最难接近、但又是最有力的部分。它由先天的本能、原始的欲望组成;同人的肉体过程相联系,将躯体能量转化为精神能量,并且贮藏它们和向自我、超我提供能量。 本我满足欲望、获得快乐的方式:反射动作与想象实现。 自我——人格中理智的、符合现实的部分。它派生于本我,不能脱离本我而单独存在。自我的力量就是从本我那里得到的,自我总是根据现实的可能性力图满足本我的要求。因此,自我是本我的执行机构。 超我——人格中最文明、最有道德的部分。包括自我理想与良心。 自我在满足本我欲求时,不仅要考虑现实条件的可能性,而且要受到超我的制约。与自我不同,超我是社会道德的化身,按照“道德原则”行事,它总是力图限制本我的私欲,使它得不到满足。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不是某一单方面的力量决定的,而是人格内部多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7张

  正文: 三、自由联想法 自由联想法是从谈话疗法中演化出来的,谈话疗法就是在催眠的条件下引诱患者把自己以往致病的创伤经验和事件尽情吐露出来。弗洛伊德在此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的自由联想法。 自由联想法既是一种治疗方法,又是一种收集资料的研究方法,它是构成精神分析论的一种方法。

  8张

  正文: 第三章 文化与人格 一、原型 原型是集体潜意识的主要内容,它是一种本原的模型,其他各种存在都根据原型而成型。 荣格研究最多的原型是: 人格面具:在公共场合表现出来的人格方面。其目的在于表现一种对自己有利的良好形象以便得到社会的认可。 阿妮玛和阿妮姆斯:个体心灵中异性的成分或意象。 阴影:人的心灵中遗传下来的最黑暗隐秘、最深层的邪恶倾向。 自性:集体潜意识的核心,其作用是协调人格的各组成部分,使之达到整合、统一。

  9张

  正文: 二、社会兴趣 阿德勒认为社会兴趣是所有人具有的一种先天需要,一种与他人友好相处、共同建设美好社会的需要。 一个人在克服自卑感和追求优越的同时,又被社会兴趣所驱动,两种动力交织在一起,驱使人们实现社会的共同进步和共同幸福。

  10张

  正文: 三、生活风格及其类型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追求优越的目标是不同的,个体所处的环境条件也千差万别,从而导致每个人试图获得优越的方法也迥然不同。阿德勒把个人追求优越目标的方式称为“生活风格”。 具有社会兴趣的人的生活风格是正确的和健康的,而缺乏社会兴趣的人的生活风格是错误的和病态的。 阿德勒根据人们所具有的社会兴趣的程度,划分出四种类型的人:统治-支配型;索取-依赖型;回避型;社会利益型。

  11张

  正文: 四、自我及其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是指人对自我一致性或连续性的感知,常常出现在青年的后期。有个人同一性,他指认识清楚自己固有的特点、爱好、理想,这是一个要确定自己做什么样的人的时期。在社会方面,有集体同一性,是追求一种社会的认同感。艾里克森认为,同一性形成动因是自我,或意识的自我。 艾里克森把获得自我同一性的另一个极端称为“同一性混乱”。

  12张

  正文: 五、神经症需要 敌意和焦虑导致了更深的恐惧感和痛苦,为了减轻基本焦虑,就会形成一些防御性策略。这些策略是一些潜意识的驱动力量,霍妮称之为神经症需要。 霍妮列举了10种神经症需要:①友爱与赞许。②生活伴侣。③狭窄空间。④权力。⑤剥削。⑥社会认可。⑦自我赞许。⑧成就。⑨自主。⑩完美主义。 霍妮从10种神经症需要中归纳了三种神经症的人格类型:趋向他人、反对他人、逃避他人。

  13张

  正文: 六、社会性格理论 弗洛姆把人的性格分为两个部分:个体性格与社会性格。 社会性格是一个社会中绝大多数成员所具有的基本性格结构。社会性格具有以下基本特性:第一,它是群体心理,在不同场合指不同群体,有时指一定的民族或阶级的心理;第二,它是一个群体在共同的处境下,在共同的生活方式和基本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第三,它是激发一个群体的行为的共同内驱力。社会性格是经济、政治、文化诸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而经济因素在这种相互作用过程中占有优势。家庭则起着一种将社会所需要的性格结构的基本特点转移到孩子们身上的作用。

  14张

  正文: 第四章 特质与人格 一、特质 特质并非只与少数特殊刺激或反应相联系,而是相对概括的和持久的。 特质将多数刺激与多数反应相联结,因此在行为方面会产生广泛的一致性,这样行为就有持久性和跨情境的特点。

  15张

  正文: 人格特质的特点: 1、特质不是有名无实的。 2、特质比习惯更具有一般性。 3、特质具有动力性。 4、特质的存在可以从实际中得到印证。 5、一种特质对另一些特质仅是相对独立的。 6、特质与道德或社会判断不同义。 7、特质既可以是某个个体所具有的,也可以是群体所具有的。 8、行动甚至习惯与特质不一致时,并不证明特质不存在。

  16张

  正文: 二、机能自主性 机能自主性是指一个成人现在进行某一活动的原因不是他原来要求行动的那些原因。 换言之,过去的动机与现在的动机并没有机能性的联系,过去的已经过去,一个人今天的动机是机能自主的。

  17张

  正文: 三、因素分析的材料来源 卡特尔认为可以用于因素分析的数据材料有三种类型:生活记录材料、问卷材料以及客观测试材料。 生活记录材料来源于人们实际生活中对个人行为的记录。其关键作用在于,由于被试没有直接提供信息,因此较少欺骗和吹捧的成分。 问卷材料来源于人格的问卷调查。这是最容易收集的也是大多数因素分析所使用的一种材料。但是报告中有关个人自己的能力和倾向会影响到这类材料的精确性。 客观测试材料是诸多方式中最有价值的一种,主要考察被试进行行为测验时的反应。调查者往往通过观察被试在模拟现实生活情境中的行为表现来收集这类材料。

  18张

  正文: 四、艾森克的人格维度理论 艾森克喜欢把心理测量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与生物学的和行为学的实验研究结合起来。 他的研究表明,个体在外倾-内倾这一人格维度上所处的位置是以大脑神经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之间的平衡性为基础的。 艾森克提出边缘系统是神经质的生理基础。边缘系统与自主神经系统协同活动,并与网状激活系统(内外倾的生理基础)相联系。高神经质者的边缘系统激活阈值较低。 艾森克推测精神质与男性生物特性,特别是雄性激素分泌有关。目前还没有确实的实证研究材料支持这一推测。

  19张

  正文: 第五章 学习与人格 一、强化 如果某一结果性的刺激使这一操作行为发生的概率增加,那么这一刺激就是这一操作行为的强化物(或称强化刺激)。 利用强化物诱使某一操作行为的概率增加的过程就叫做强化。

  20张

  正文: 二、学习的四个要素:内驱力、线索、反应、强化 内驱力是指迫使有机体行动的任何一种强烈的刺激,它们可以是与生俱来的。 线索是一种指导有机体选择行为的方向的刺激,也就是斯金纳所说的诱因、辨别性刺激。 反应是由内驱力和线索诱发出来的,用以降低或消除内驱力的行为或心理活动。 强化也就是内驱力的降低,任何能够导致内驱力降低的刺激都是一种强化物。

  21张

  正文: 三、 行为预测理论 罗特认为,一种行为被选择的可能性,取决于行为者认为它所能够带来的回报(强化)的多少以及他认为他实施该行为能带来该回报的可能性(即有多大的成功率)。 罗特的行为预测公式为: BPx,s1,Ra=f (Ex,Ra.s1&Rva,s1) 行为潜势(BP,behavior potential):表示对于某一个体而言,某种行为在一个特定的社会情境下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预期(E,expectancy):表示一个人认为在某种特定情境下如果选择了某种行为,它就能够带来某种相应的强化的可能性。 强化的效价(RV,reinforcement value):指行为者认为某种行为所带来的强化结果或强化物的相对价值的大小。 心理情境:某一行为的发生率是与特定的心理情境密切相联系的。

  22张

  正文: 四、控制点理论 内外控是一种对强化的本质进行解释时形成的一种类化的预期。内、外控制的预期说明,同等条件下同一种强化的出现对于不同的当事人可能有不同的效价,要视乎当事人对控制该强化的最终因素的预期而定。 一般而言,内控的预期会赋予强化正常的功能:行为之后的积极强化增进强化的效价和对该行为的预期,而消极强化则降低强化的效价和对该对行为的预期。而外控者则会很不相同。

  23张

  正文: 五、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是指人们仅仅通过观察别人(榜样)的行为就能学会某种行为,又称替代学习、模仿学习。 观察学习的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①注意过程:别人的行为要能够成为个体模仿的对象,首先必须引起个体的注意。 ②保持过程:模仿学习者主动地多次在脑海中提取尚未消退的动作表象,或者提取出言语描述,在言语描述的指导下再生出动作表象进行重复回忆,在脑子里进行操练。 ③动作再现过程:在需要表现出模仿学习的行为时,要能将脑海中的动作表象再现到实际的生活情境中来。 ④强化和动机过程:模仿学习的动机会影响对榜样行为的注意和选择。

  24张

  正文: 六、自我效能感 强化并不总是外在的,还有一种叫做自我强化的内在强化。自我强化是指我们的行为不但受到外部的酬赏与处罚的管理,还要受到自己给自己制定的内在标准的管理。 所谓自我效能感即是指个体相信自己能成功地做出某种行为的主观体验。这与罗特的预期很相近的概念。自我效能感影响个体的行为取向和情绪。

  25张

  正文: 第六章 人本与人格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五个中心论点。 人本主义心理学具有强烈的现象学倾向,他们强调人的主观体验,对人主观世界的心理内容有强烈的兴趣,且超越了当代心理学家的逻辑实证主义倾向。 人本主义心理学坚持人类本质的统一与完善。在这方面它吸收了格式塔心理学的优点并对其进一步深化。 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承认人发展限制的同时,认为人类有一种不可缺少的自由选择和自主倾向,人能够努力克服自身条件的限制。 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心理学中的还原论,主张按照意识的本来面貌来看待意识经验。 人本主义心理学相信不可能对人性进行穷尽的解释,人的人格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人有实现自己潜能,不断超越自我的能力。

  26张

  正文: 二、马斯洛把需要分成五种: ①生理需要. 这是人的需要中最基本、最强烈、最具有优势的一种,是对生存基本条件的需求。 ②安全需要。安全需要表现在人们对秩序、稳定、工作与生活保障的需要。 ③归属和爱的需要。人们渴望在生活圈子里有一个位置,自己能属于某个团体或组织。 ④尊重需要。这类需要包括两方面:自尊和来自他人的尊重。 ⑤自我实现需要。所谓“自我实现”就是要求充分发挥个人的潜力和才能,对自身内在本性的更充分地把握和认可,是朝向个人自身的统一、完整和协调的一种倾向。 各需要各层次之间的关系:力量较强的低层次需要一经满足,力量较弱的高层次需要就会出现。

  27张

  正文: 三、与低层次需要相比较,高层次需要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高层次需要是一种在进化上发展较迟的产物。越是高层次的需要,就越为人类所特有。 (2)高层次需要是个体发育过程较迟的产物。 (3)越是高层次的需要,其满足也就越能更长久地推迟,这种需要也就越容易消失。 (4)生活在高层次需要的水平上,意味着更健康。 (5)高层次需要不像其他需要一样迫切,较不容易被察觉,容易由于暗示、模仿或者错误的信念和习惯而与其他需要混淆。 (6)人们往往认为高层次需要的满足具有更大的价值,它们才能产生令人产生更深刻的幸福感和精神生活的充实感。 (7)高层次需要的满足有更多的前提条件。 (8)需要的层次越高,爱的趋同范围就越广,其社会价值也越大,自私成分更少 。

  28张

  正文: 四、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的过程意味着发展真实的自我、发展现有的或潜在的能力。 马斯洛认为许多人之所以不能成为自我实现者是因为他们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和因素的限制。 从外部条件来看,自我实现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来满足其较低层次的基本需要。 从个人主观内部条件来看,许多人之所以不能够自我实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身主观的问题与缺陷导致的: ①自我概念的缩减,即人们可能对自己是谁以及自己的潜力看法比较保守。 ②固着于现有的自我概念。 ③自己不愿意离开安全的地方。 ④成功恐惧。

  29张

  正文: 五、现象学与自我概念 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以独特的方式感知世界,个体能对感知过、经历过的事物赋予一定的意义,这些知觉和意义的整体便构成了个人的现象场,其中包括意识和无意识感知。 自我的概念代表对自我感知的一种组织化和一致性的模式,它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现象的全部经验。 自我一致的概念与自我系统运行有关,它是指个体倾向于使自己的活动与自我系统协调一致,即有维持自我系统的需要。

  30张

  正文: 六、人格的发展基础——自我实现倾向与积极看待 罗杰斯的人格理论建立在两个重要理论假设基础上:人的行为是由每个人独一无二的自我实现倾向引导着;所有人都需要积极地看待。 1、自我实现倾向 罗杰斯认为,所有行为都受自我实现倾向的制约,“机体以保持和增强自身的方式发展所有的潜能”。 2、积极自我看待的需要 罗杰斯理论的第二个假设是,所有人都有一种希望获得积极看待的需要。 3、价值的条件 价值的条件能广泛影响一个人的人格发展,它们会替代、干预机体的评价过程,从而阻止一个人自我实现倾向的自由发挥,阻碍他的健康成长。

  31张

  正文: 第七章 认知与人格 一、“人是科学家” 凯利用“人是科学家”这样一个概念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人类行动的方式是像科学家一样产生和检验他们的假设,以及得出世界是什么的新观点。因为没有两个人会用完全相同的观点去认识世界,也就没有两个人的行为会完全一样或有着同样的人格。

  32张

  正文: 二、构念的含义及CPC循环 一个构念就是一种思想、一种观点和看法,人们用它来解释个人自己的经验。一个构念就像一种微型的科学理论,人们利用这个理论来预测现实。 凯利认为,当个体遇到新的情境时,他所产生的行动具有CPC循环的特征。CPC是循环过程的三个周期,它由三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来代表,即周视、先取、控制。 周视期:人们在接触事物时首先总是小心谨慎审察该事物,尝试多种构念,提出各种例题构念或陈述构念。 先取期:就是暂时先确定一种想法。在此阶段,个体从前一阶段所衡量过的所有构念中选择一种。先占的构念似乎是对于情境最适合的构念,但仍需要改变。 控制期:就是实现建构的阶段。在此阶段选择已经决定,行动也已做出。我们发现并相信我们所选择的构念是确定的,由此伸展到另一些构念。

  33张

  正文: 第八章 人格测量 一、 人格测量及其一般问题 人格测量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对在人的行为中起稳定的调节作用的心理特质和行为倾向进行定量分析,以便进一步预测个人未来的行为。 人格测量普遍存在的问题: 1、如何把握人格的丰富性 2、如何把握人格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3、测量的真实性 (信度、效度)

  34张

  正文: 二、人格问卷测量就是根据要测量的人格特质,编制许多有关的问题,要求受测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逐一回答这些问题,根据受测者的答案,去测量受测者在这种人格特质上表现的程度。为完成这种人格测量而编制的测量工具叫自陈问卷或自陈量表。 1、明尼苏达多项个性问卷 2、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问卷 3、艾森克人格问卷 4、中国学生性格量表

  35张

  正文: 三、人格的投射测量 投射测量的基本方式是向受测者提供预先编制的一些未经组织的、意义模糊的标准化刺激情境,让受测者在不受任何限制的情况下,自由地对刺激情境作出他的反应,然后通过分析受测者的反应,推断受测者的人格特征。 投射测量具有以下特点: 1、测验材料一般都很含糊、模棱两可、没有明确的含义。 2、测验的目的具有明显的隐蔽性,在很大程度上排除了受测者的伪装和防卫。 3、对测验结果的解释重在对受测者的人格特征获得整体性的了解,而不是对某个或某些单个人格特质的关注。

  36张

  正文: 四、行为观察法的特点: 行为观察法重视的是收集客观可靠的具体行为。 行为观察法也重视个体行为的独特性,但它认为行为是外部刺激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刺激会引起不同的行为。 行为观察法也涉及到个体的具体行为。但它是以观察为基础,由他人对个体的行为作出评价,而不是由受测者本人对测验项目作出反应。 行为观察法和行为治疗是试图以情境控制行为和改变行为,而投射测验和问卷是试图发掘个体的内在力量或人格特征,预测个体在不同情境中的“共性”行为。

  37张

  正文: 第九章 人格障碍及其矫治 一、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是一种人格异常,由于其人格的异常而妨碍其人际关系,甚至给社会造成危害,或给本人带来痛苦。 临床上人格障碍者的特点: 一般于早年有不同于大多数儿童的迹象,至青春期前后,畸形开始明显化。 其人格明显偏离正常程度,而且各人格特点间互不协调。 社会适应不良和内心痛苦。 矫正比较困难。

  38张

  正文: 二、行为疗法的理论基础 1、行为疗法把治疗的着眼点放在可观察的外在行为或可以具体描述的心理状态上。 基本观点:异常行为与正常行为一样,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人的行为习惯既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同样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改变或消失。 2、行为疗法的技术 行为疗法主要包括系统脱敏疗法、厌恶疗法、满灌疗法、阳性强化疗法、发泄疗法、逆转意图疗法、阴性强化疗法、模仿疗法、生物反馈疗法等。

  39张

  正文: 行为疗法的特点是: 治疗只能针对当前来访者有关的问题而进行,至于解释问题的历史根源、自知力或领悟,通常被认为是无关紧要的。 治疗以特殊的行为为目标,这种行为可以是外显的,也可以是内在的。那些要改变的行为常被看作是心理症状的表现。 治疗的技术通常都是从实验中发展而来的,即是以实验为基础的。 对于每个求治者,施治者根据其问题和本人的有关情况,采用适当的行为治疗技术。

  40张

  正文: 第十章 人格教育 一、人格教育的概念 人格教育,是一种发展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健康的和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格为目的的教育。 人格教育就是要采用观察和评定方法了解学生的人格的特点,包括它的长处和局限性;采用各种教育、心理学手段和措施改进或补救其人格的缺陷,促进其人格的长处或优势,并培养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格特征,使学生的人格平衡地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

  41张

  正文: 二、人格教育的意义 人格教育是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实际需要 儿童、青少年人格教育是我国社会发展与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人格教育是儿童、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格教育是儿童、青少年品德教育的基础

  42张

  正文: 三、人格教育的基本原则 1、个性化与社会化相协调的原则 2、全面渗透性原则 3、认知教育与行为训练相结合原则 4、早期教育原则 5、自我、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教育的原则

注意:本内容由网友上传,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严禁临床等其它用途,否则后果自负。
邮箱
昵称
密码
确认密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