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提供医学课件PPT幻灯片素材下载

网站使用问题请加Q1615251280及时解决,谢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科 > 中医伤科学发展简史.ppt

中医伤科学发展简史.ppt

中医伤科学发展简史.ppt
PPT课件名称:中医伤科学发展简史.ppt 时 间:2023-11-17 i d:14466 大 小:75.40 KB 贡 献 者:qq598413486 格 式:.rar 点击下载
注意:ppt文件打包为rar压缩包格式,请用解压缩软件(例如WinRAR)打开,若无法正常下载使用请加客服QQ客服1615251280解决。
中医伤科学发展简史.ppt

  中医伤科学发展简史

  中医伤科学的概念

  防治骨、关节及其周围筋肉损伤与疾病的学科。——有其局限性 防治皮肉、筋骨、 气血、脏腑、经络损伤疾患的学科。——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观念

  中医伤科学的概念

  研究范围广泛 骨:骨折、骨病、骨感染 关节:脱位、骨关节疾病 周围软组织:皮肤、皮下组织、肌肉、肌腱、韧带、软骨、滑膜、关节囊、脊髓、神经、血管……

  中医伤科学的概念

  研究范围广泛

  (Gp:) 皮肤剥脱伤

  中医伤科学的概念

  研究范围广泛

  中医伤科学的起源 远古~公元前21世纪

  原始的热熨疗法 简单的理伤按摩手法 外治法的起源:裹敷 出现了治疗器械:砭刀、骨针、石镰

  中医伤科学的萌芽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夏、商、周

  夏代 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用以治病的针是石针、骨针。 人工酿酒 商代 金铜器的全盛时期,砭石逐渐被金属的刀针所代替,“以刀刺骨”说明出现了骨伤科疾病的手术工具。 甲骨卜辞、器物铭文中记载骨伤科有关疾病:疾手、疾肘、疾胫、疾止、疾骨等。 用活血化瘀药治疗跌打损伤,如桃仁。 周代 《周礼·天官》把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四类。 《礼记·月令孟秋》蔡邕注:“皮曰伤,肉口创,骨曰折,骨肉皆绝曰断:”说明当时已把损伤分成四种不同类型,同时采用“瞻”、“察”、“视”、“审”四种诊断方法。

  中医伤科学理论的形成 公元前476年~公元220年:战国、秦汉

  《五十二病方》 载有52种病,记载了金伤、刃伤、外饬出血等多种外伤疾病,以及止痛、止血、洗涤伤口、防止创伤瘢痕的治法与方药。 《黄帝内经》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人体解剖、生理、病固、病机、诊断、治疗等基础理论,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 《武威汉代医简》 载录治疗金疡、外伤方10余首,有止痛、逐瘀、止痉的作用,配伍较之《五十二病方》有明显的进步。 《神农本草经》 载有中药365种,其中应用于伤科的药物约1130种。 华佗 汉代著名外伤科医家,精通方药、针灸、养生,更擅长外伤科手术。他发明了麻沸散,施行于剖腹术、刮骨术,还创立了五禽戏,似今练功疗法,可运用于伤科疾病之康复。 《伤寒杂病论》 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书中记载的攻下逐瘀方药,如大承气汤、大黄牡丹汤、桃仁承气汤。

  伤科诊疗技术的进步 公元220年~960年:三国、晋代、隋唐、五代

  晋·葛洪《肘后救卒方》 南北朝·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伤科诊疗技术的进步 公元220年~960年:三国、晋代、隋唐、五代

  晋·葛洪《肘后救卒方》 世界上最早记载了下颌关节脱臼手法整复方法。 首次记载用竹片夹板固定骨折。 论述了开放性创口早期处理的重要性,记载了烧灼止血法,对腹部创伤肠断裂采用桑白皮线进行肠缝合术。 首创以口对口吹气法抢救猝死病人的复苏术。

  伤科诊疗技术的进步 公元220年~960年:三国、晋代、隋唐、五代

  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伤科专著。 提出了骨折治疗大法:正确复位、夹板固定、内外用药和功能锻炼。 提出了伤损按早、中、晚三期治疗的方案。 介绍了杉树皮夹板固定方法。 首次记载了髋关节脱臼,并分前后脱臼两类,采用手牵足蹬整复手法治疗髋关节后脱位。

  中医伤科学的发展 公元960年~公元1368年:宋、元代

  宋代“太医局”设疮肿兼折疡科 元代“太医院”设十三科,包括“正骨科”、“金镞兼疮疡科” 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 在世界上最早施用“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柱骨折。

  中医伤科学的兴盛 公元1368年~1840年:明、清代

  明代太医院设十三科,包括“接骨”、“金镞” 清代太医院设九科,包括“疮疡”、“正骨科” 明·朱棣《普济方·折伤门》 明·薛已《正体类要》 明·王肯堂《疡医准绳》 清·吴谦《医学宗鉴·正骨心法要旨》 清·钱秀昌《伤科补要》 清·沈金鏊《杂病源流犀浊》 清·胡庭光《伤科汇纂》

  中医伤科学的兴盛 公元1368年~1840年:明、清代

  清·吴谦《医学宗鉴·正骨心法要旨》 系统地总结了清代以前的伤科经验,对人体各部的骨度、损伤的治法记录周详,既有理论,亦重实践,图文并茂。 该书将正骨手法归纳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 运用攀索叠砖法、腰部垫枕法整复腰椎骨折脱位。 脊柱中段损伤采用通木固定;下腰损伤采用腰柱固定;四肢长骨于骨折采用竹帘、杉篱固定;髌骨骨折采用抱膝圈固定等。

  中医伤科学的兴盛 公元1368年~1840年:明、清代

  清·吴谦《医学宗鉴·正骨心法要旨》

  中医伤科学的危机 公元1840年~1949年

  中医受到歧视,伤科面临危机,中医伤科处于花叶凋零、自生自灭的境地。在此期间,伤科著作甚少。 赵廷海《救伤秘旨》 收集少林学派的治伤经验,记载人体36个致命大穴,介绍了损伤各种轻重症的治疗方法。

  中医伤科学的危机 公元1840年~1949年

  全国各地伤科诊所,出现不少流派,各具特色,在当地影响甚隆。 河南省平乐镇郭氏正骨世家 天津苏氏正骨世家 上海石筱山、魏指薪、王子平等伤科八大家 广东蔡荣、何竹林等五大伤科名家 湖北武当派李氏正骨 福建少林派林如高 四川杜自明、郑怀贤 江苏葛云彬 北京刘寿山 山东粱铁民 辽宁孙华山

  中医伤科学的新生 1949~

  建国后,各地的著名老中医的正骨经验普遍得到整理与继承,有代表性的著作有: 石筱山《正骨疗法》 《平乐郭氏正骨法》 《魏指薪治伤手法与导引》 郑怀贤《伤科疗法》 杜自明《中医正骨经验概述》 梁铁民《正骨学》 《刘寿山正骨经验》 《林如高正骨经验》

  中医伤科学的新生 1949~

  1958年,我国著名骨伤科专家方先之、尚天裕等博采各地中医伤科之长,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方法形成一套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新疗法,其编著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一书。 提出治疗骨折的四项原则 动静结合 筋骨并重 内外兼治 医患合作

注意:本内容由网友上传,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严禁临床等其它用途,否则后果自负。
邮箱
昵称
密码
确认密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