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提供医学课件PPT幻灯片素材下载

网站使用问题请加Q1615251280及时解决,谢谢。

当前位置:首页 > 营养科 > 第一章 营养学基础.ppt

第一章 营养学基础.ppt

第一章 营养学基础.ppt
PPT课件名称:第一章 营养学基础.ppt 时 间:2023-10-06 i d:13486 大 小:1.33 MB 贡 献 者:北极熊的眼泪 格 式:.rar 点击下载
注意:ppt文件打包为rar压缩包格式,请用解压缩软件(例如WinRAR)打开,若无法正常下载使用请加客服QQ客服1615251280解决。
第一章 营养学基础.ppt

  第一章 营养学基础

  【知识目标】 ①了解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矿物质、水及维生素的功能。 ②掌握食物蛋白质、脂肪的营养评价方法。 ③掌握食物中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热能、矿物质、水及维生素的供给量及食物来源。 ④理解必需氨基酸、必需脂肪酸的概念及对机体的意义。

  第一章 营养学基础

  【技能目标】 学会对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进行营养评价

  问题:

  物质基础?

  食物

  (营养素)

  第一节 蛋白质与氨基酸

  蛋白质是化学结构复杂的一大类有机物质。主要由碳(50%~55%)、氢(6.7%~7.3%)、氧(19%~24%)、氮(13%~19%)四种元素构成,一部分蛋白质也含有硫、磷、铁和铜等元素。 蛋白质的百分含量(%)=每克样品中含氮量(g)×6.25×100

  第一节 蛋白质与氨基酸

  一、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一)构成和修复机体的组织 (二)构成体内各种重要的生理活性物质 (三)供给能量

  第一节 蛋白质与氨基酸

  二、氮平衡 常以氮平衡表示蛋白质的平衡情况。氮平衡是指氮的摄入量与排出量之间的平衡状态,表示机体摄入氮(食物蛋白质含氮量约为16%)和排出氮的关系,是描述机体蛋白质代谢及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

  第一节 蛋白质与氨基酸

  二、氮平衡 食物蛋白质中所含的氮,称之为膳食氮(摄入氮),体内蛋白质的分解产物主要是通过尿液、粪便、皮肤或其他途径排出,这些氮分别称为尿氮、粪氮、通过皮肤或其他途径排出的氮。尿氮主要包括尿素、氨、尿酸和肌酐等,粪氮主要包括食物中未被吸收的氮、肠道分泌物及肠道脱落细胞中的氮。通过皮肤或其他途径排出的氮包括表皮细胞、毛发、指甲、分泌物中的氮。

  第一节 蛋白质与氨基酸

  二、氮平衡 氮平衡的表示方法为: B=I-(U+F+S)

  第一节 蛋白质与氨基酸

  二、氮平衡 B>0,摄入量>排出量,为正氮平衡。表明体内蛋白质的合成量大于分解量。生长期的儿童少年,孕妇和恢复期的伤病员等就属于这种情况.所以,在这些人的饮食中,应该尽量多给些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保持正氮平衡。

  第一节 蛋白质与氨基酸

  二、氮平衡 B<0,摄入量<排出量,为负氮平衡。这表明体内蛋白质的合成量小于分解量。慢性消耗性疾病,组织创伤和饥饿等就属于这种情况。蛋白质摄入不足,就会导致身体消瘦,对疾病的抵抗力降低,患者的伤口难以愈合等。应注意尽可能减轻或改变负氮平衡。

  第一节 蛋白质与氨基酸

  二、氮平衡 B=0,摄入量=排出量,为零氮平衡。这表明体内蛋白质的合成量和分解量处于动态平衡。一般营养正常的健康成年人就属于这种情况。实际上,摄入氮应比排出氮多5%,才可以认为确实处于平衡状态。

  第一节 蛋白质与氨基酸

  二、氮平衡 机体在完全不摄入蛋白质(无蛋白膳)的情况下,处于负氮平衡状态。

  第一节 蛋白质与氨基酸

  二、氮平衡 人体蛋白质缺乏的可能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膳食中蛋白质供给不足。如膳食中蛋白质的量不足或质量太差。生理需要量增加,但膳食中的供给没有增加。如生长发育的儿童、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以及孕妇或乳母、疾病恢复时以及劳动量增加者。饮食习惯不好。如因偏食、挑食而不吃一些蛋白质含量较高并质优的肉、鱼和蛋等,或者长期酗酒造成酒精中毒。患某些疾病使蛋白质不能很好吸收。如肾脏疾病使氮的排出率增加,肝脏合成蛋白质机能的障碍等。

  第一节 蛋白质与氨基酸

  三、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 (一)氨基酸 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食物蛋白质需在消化道经消化酶水解成氨基酸和小分子的肽后方能被人体吸收,通过血液循环送到身体各组织去,再在组织中为机体所利用合成所需的各种蛋白质。

  氨基酸分子式通式

  氨基酸结构示意图

  第一节 蛋白质与氨基酸

  三、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 (二)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 必需氨基酸指的是人体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的氨基酸。已知人体的必需氨基酸有9种,包括赖氨酸、蛋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缬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和组氨酸。必需氨基酸是决定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高低的关键。人体对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下降,婴儿和儿童对蛋白质和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比成人要高,主要是用以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

  第一节 蛋白质与氨基酸

  三、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 (二)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 非必需氨基酸是人体可以自身合成或由其他氨基酸转化而得到,不一定非从食物直接摄取不可。这类氨基酸包括谷氨酸、谷氨酰胺、丙氨酸、精氨酸、甘氨酸、天门冬氨酸、天门冬酰胺、胱氨酸、脯氨酸、丝氨酸等。

  第一节 蛋白质与氨基酸

  三、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 另外,半胱氨酸和酪氨酸在体内可分别由蛋氨酸和苯丙氨酸转变而成所以半胱氨酸和酪氨酸称为条件必需氨基酸和半必需氨基酸。

  第一节 蛋白质与氨基酸

  (三)氨基酸模式 某种蛋白质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和构成比例称为氨基酸模式。构成比例的计算是根据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的含量,以含量最少的色氨酸为1,其他的与其进行比较而计算出其他氨基酸的相应比值。

  表1-1 人体每日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及氨基酸模式

  第一节 蛋白质与氨基酸

  (三)氨基酸模式 食物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取决于其所含蛋白质的氨基酸模式,在营养学上根据食物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的种类和数量将其分为完全蛋白质、半完全蛋白质、不完全蛋白质三类。

  第一节 蛋白质与氨基酸

  (三)氨基酸模式 1.完全蛋白质??必需氨基酸种类齐全,数量充足,彼此比例适当。 2.半完全蛋白质??氨基酸虽然种类齐全,但其中某些氨基酸的数量不能满足人体的需要或比例不适当。 3.不完全蛋白质? 氨基酸种类不齐全,若作为膳食中惟一的蛋白质来源时,既不能维持生命,也不能促进生长发育。

  第一节 蛋白质与氨基酸

  (三)氨基酸模式 鸡蛋蛋白质和人乳蛋白质与人体氨基酸模式最为接近,在比较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时常用作为参考蛋白。参考蛋白是指蛋白质氨基酸模式较好,可用来测定其他蛋白质质量的标准蛋白。

  第一节 蛋白质与氨基酸

  (三)氨基酸模式 食物蛋白质中一种或几种必需氨基酸含量相对降低,会导致其他的必需氨基酸在体内不能被充分利用而使蛋白质营养价值降低,这些含量相对较低的氨基酸称为限制氨基酸。即由于这些必需氨基酸的不足,从而限制了其他氨基酸的利用。其中,含量最低的称为第一限制氨基酸,余者类推,以其不足程度大小可依次称为第一、第二、第三限制氨基酸。

  表1-2 常见植物性食物的限制氨基酸

  第一节 蛋白质与氨基酸

  四、食物蛋白质的营养评价 (一)蛋白质的含量 食物中蛋白质的含量是评价其营养价值的基础,蛋白质中含氮量比较恒定,所以可测定食物中的总氮量,再乘以蛋白质折算系数6.25,即可得到粗蛋白质的含量。

  第一节 蛋白质与氨基酸

  四、食物蛋白质的营养评价 (二)蛋白质消化率 ?蛋白质消化率通常以蛋白质中被消化吸收的氮的数量与该种蛋白质的含氮总量的比值来表示。根据是否考虑粪代谢氮因素而分为真消化率和表观消化率两种方法。

  第一节 蛋白质与氨基酸

  四、食物蛋白质的营养评价 (三)蛋白质的利用率 1.蛋白质生物价 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BV)是反映食物蛋白质经体内消化吸收后,在机体可储留并加以利用的程度,以食物蛋白质在机体内吸收后被储留的氮与被吸收的氮的比值来表示。

  表1-3 常见食物蛋白质的生物价

  第一节 蛋白质与氨基酸

  四、食物蛋白质的营养评价 2.蛋白质净利用率

  第一节 蛋白质与氨基酸

  四、食物蛋白质的营养评价 3.蛋白质功效比值

  第一节 蛋白质与氨基酸

  四、食物蛋白质的营养评价 4.氨基酸评分

  第一节 蛋白质与氨基酸

  五、蛋白质互补作用 为了提高食物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往往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食物混合食用,以相互补充其必需氨基酸不足,达到以多补少,提高膳食蛋白质营养价值的目的,这称为蛋白质互补作用。

  第一节 蛋白质与氨基酸

  五、蛋白质互补作用 为充分发挥食物蛋白质的互补作用,在进行膳食调配时,应遵循三个方面的原则:①食物的生物学种属越远越好,可将动物性食物与植物性食物进行混合;②搭配的种类越多越好;③食用时间越近越好,同时食用最好,时间间隔不要超过5h。

  第一节 蛋白质与氨基酸

  六、蛋白质供给量及食物来源 成人按80g摄入蛋白质为宜。1岁以内的婴儿每千克体重需要蛋白质的摄入量为1.5~3g;14岁的男性青少年每日需要量较多,应达到85g;孕妇和乳母每日需要摄入100g蛋白质。

  第一节 蛋白质与氨基酸

  六、蛋白质供给量及食物来源 蛋白质广泛存在于动植物性食物之中。动物性蛋白质质量好、利用率高,但同时富含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而植物性蛋白利用率较低,因此,注意蛋白质互补,适当进行搭配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节 脂类

  一、脂类的分类 脂类包括脂肪和类脂两大类。 脂肪是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的三酰甘油酯。通常所说的脂肪主要是油和脂,一般把常温下是液体的称作油,而把常温下是固体的称作脂。

  第二节 脂类

  一、脂类的分类 类脂是一种在某些理化性质上与脂肪相似的物质,种类很多,主要包括磷脂、糖脂、脂蛋白、固醇类等。 营养学上重要的脂类主要有甘油三酯、磷脂和固醇类物质。食物中的脂类95%是甘油三酯,5%是其他脂类。人体储存的脂类中甘油三酯高达99%。

  第二节 脂类

  二、脂肪酸和必需脂肪酸 (一)脂肪酸 短链(含4~6个碳原子)脂肪酸;中链(含8~14个碳原子)脂肪酸;长链(含16~18个碳原子)脂肪酸和超长链(含20个或更多碳原子)脂肪酸四类。

  第二节 脂类

  二、脂肪酸和必需脂肪酸 (一)脂肪酸 饱和与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有硬脂酸、软脂酸、花生酸和月桂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分为单不饱和脂肪酸与多不饱和脂肪酸。最理想的膳食构成中多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三者之间的比例为1︰1︰1。

  第二节 脂类

  二、脂肪酸和必需脂肪酸 (二)必需脂肪酸 一类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需要而必需从外界摄取的脂肪酸,称为必需脂肪酸。亚油酸和α-亚麻酸是人体必需脂肪酸,这两种必需脂肪酸还可在体内分别合成花生四烯酸、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五六酸(DHA)等人体不可缺少的脂肪酸。

  第二节 脂类

  二、脂肪酸和必需脂肪酸 (二)必需脂肪酸 必需脂肪酸在人体内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①构成人体组织。②与胆固醇代谢有密切关系。④是前列腺素在体内合成的原料。⑤维持正常的视觉功能。⑥动物精子形成也与必需脂肪酸有关。

  第二节 脂类

  二、脂肪酸和必需脂肪酸 (二)必需脂肪酸 必需脂肪酸最好的食物来源是植物油类。特别是棉籽油、大豆油、玉米油和芝麻油。

  第二节 脂类

  磷脂主要含于蛋黄、瘦肉、脑、肝和肾中,机体自身也能合成所需要的磷脂。磷脂按其组成结构可以分为两类:磷酸甘油酯和神经鞘磷脂。前者以甘油为基础,后者以神经鞘氨醇为基础。

  三、磷脂与胆固醇

  第二节 脂类

  三、磷脂与胆固醇 最重要的固醇是胆固醇。胆固醇是人体中主要的固醇类化合物。人体各组织中皆含有胆固醇。胆固醇广泛存在于动物性食品之中,如肉类、内脏、脑、蛋黄和奶油等,人体自身也可以利用内源性胆固醇,所以一般不存在胆固醇缺乏。相反由于它与高血脂症、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等相关,人们往往关注体内过多胆固醇的危害性。

  第二节 脂类

  四、脂类的生理功能 (一)供给能量 (二)构成身体成分 (三)供给必需脂肪酸 (四)脂肪还可提供脂溶性维生素,并对食物的营养价值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五)调节体温和保护内脏器官。 (六)增加饱腹感。

  第二节 脂类

  五、脂肪营养价值的评价 (一)脂肪的消化率 食物脂肪的消化率与熔点成反比,熔点在50℃以上的脂肪不易消化吸收,熔点接近体温或低于体温的脂肪消化率则较高。人体对动物脂肪的消化吸收较差,而对植物油的消化吸收较好;在畜肉中饱和脂肪酸含量多,而鱼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多,因此鱼油的营养价值大于畜肉脂肪。

  第二节 脂类

  五、脂肪营养价值的评价 (二 )脂肪酸的种类和含量、 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的油脂,必需脂肪酸的含量也较高,营养价值相对较高。植物油的营养价值高。

  第二节 脂类

  五、脂肪营养价值的评价 (三 )脂溶性维生素的含量 脂溶性维生素含量高的脂肪,营养价值也高。维生素E和维生素K在动物脂肪中含量较少,肝脏中维生素A和维生素D含量丰富,特别是某些海产鱼的肝脏中含量较高,乳、蛋黄中维生素A和维生素D的含量比较丰富,植物油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特别是谷类种子的胚油中维生素E更多,所以这些食物脂肪的营养价值高。

  第二节 脂类

  六、脂类供给量及食物来源 在脂肪适宜摄入量中建议摄入量应占总热能的20%~30%为宜,儿童、青少年则高于此比例。一般认为,必须脂肪酸的摄入量应不少于总热能的3%,饱和脂肪酸在热能当中的比例不超过10%,胆固醇每日摄入量在300mg以下。

  第二节 脂类

  六、脂类供给量及食物来源 膳食中脂肪主要来源于食用油脂、动物性食物和坚果类。食用油脂中含有约100%的脂肪。动物性食物中以畜肉类脂肪含量最为丰。猪肉脂肪含量在30%~90%之间,但不同部位中的含量差异很大,只在腿肉和瘦肉中脂肪含量较少,约10%。牛肉、羊肉中脂肪含量要比猪肉低很多,如瘦牛肉中脂肪含量仅为2%~5%,瘦羊肉中多数只有2%~4%。

  第二节 脂类

  六、脂类供给量及食物来源 坚果类(如花生、核桃、瓜子、榛子、葵花子等)脂肪含量较高,最高可达50%以上,不过其脂肪的组成大多以亚油酸为主,所以是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重要来源。 另外,含磷脂丰富的食品有蛋黄、瘦肉、脑、肝脏、大豆、麦胚和花生等。含胆固醇丰富的食物是动物的内脏、脑、蟹黄和蛋黄,肉类和乳类中也含有一定量的胆固醇。

  第三节 碳水化合物

  一、碳水化合物的分类 碳水化合物,也称糖类,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一类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类化合物。在营养学上一般将糖类分为单糖、双糖、寡糖、多糖四类。

  第三节 碳水化合物

  一、碳水化合物的分类 (一)单糖 单糖是指分子结构中含有3~6个碳原子的糖。 在天然的水果、蔬菜之中,还存在有少量的糖醇类物质。糖醇是单糖的重要衍生物,在营养上具有独特的作用。食品中的糖醇主要有:①山梨醇。②木糖醇③麦芽糖醇。

  第三节 碳水化合物

  一、碳水化合物的分类 (二)双糖 双糖是由两个单糖分子脱水缩合而形成的化合物。天然食品中最常见的双糖有蔗糖、麦芽糖、乳糖。

  第三节 碳水化合物

  一、碳水化合物的分类 (三)寡糖 寡糖又称低聚糖,是指由3~10个单糖以糖苷键聚合而成的糖类。如低聚果糖、低聚乳糖、低聚半乳糖、低聚异麦芽糖、低聚甘露糖、大豆低聚糖等,其甜度通常只有蔗糖的30%~60%。是理想的功能性甜味剂,对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有重要的意义。有些低聚糖还可被肠道有益菌—双歧杆菌所利用,有利于双歧杆菌的活化和增殖,有利于肠道的健康。另外,有些低聚糖还具有某些食用纤维的生理功能。

  第三节 碳水化合物

  (四)多糖 多糖是由10个以上的单糖分子脱水缩合并以糖苷键连接而成的高分子聚合物。根据营养学上新的分类方法,多糖可分为淀粉和非淀粉多糖。

  第三节 碳水化合物

  二、膳食纤维 膳食纤维也称食物纤维,是植物性食物中含有的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的多糖。膳食纤维可分为不溶性纤维与可溶性纤维。不溶性纤维包括纤维素、半纤维、木纤维(不是多糖);可溶性纤维包括果胶物质、树胶、粘胶(存在于柑橘类和燕麦类制品中)以及某些半纤维素(存在于豆类中)。人体不能消化吸收膳食纤维。

  第三节 碳水化合物

  二、膳食纤维 (一)膳食纤维的生理功能 1.增强肠道功能,有利粪便排出 2.刺激消化液的分泌与肠道的蠕动 3.防止动脉硬化 4.防治糖尿病 5.预防肥胖

  第三节 碳水化合物

  (二)膳食纤维的供给量及食物来源 一般认为,低能量膳食(7531KJ/d)摄入者每天应摄入膳食纤维25g,中等能量膳食(10042 KJ /d)摄入者每天应摄入膳食纤维为30g,高能量膳食(11715 KJ /d)摄入者每天应摄入膳食纤维35g。

  第三节 碳水化合物

  (二)膳食纤维的供给量及食物来源 食物中的膳食纤维来自植物性食物,如水果、蔬菜、豆类、坚果和各种谷类。由于蔬菜和水果中的水分含量较高,所含膳食纤维的量相对就减少,因此在膳食中膳食纤维的主要来源是谷类。全谷粒和麦麸等食物中富含膳食纤维,而在精加工的谷类食品中则含量较少。

  第三节 碳水化合物

  三、碳水化合物的生理功能 (一)提供和储存能量 (二)构成组织及重要生命物质 (三)节约蛋白质作用 (四)抗生酮作用 (五)解毒功能 (六)提供膳食纤维

  第三节 碳水化合物

  四、碳水化合物的供给量及食物来源 在我国每日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建议中,我国居民糖类的摄入量应占膳食总能量的55%~65%为宜,其中精制糖占总能量的10%以下。此外,每天还应摄入一定量的膳食纤维含量丰富的食物,以保障人体能量和营养素的需要及预防龋齿和改善胃肠道健康的需要。

  第三节 碳水化合物

  四、碳水化合物的供给量及食物来源 糖类主要来源于植物性食物,如粮谷类、薯类和根茎类食物中都含有丰富的淀粉。粮谷类一般含糖类60%~80%,薯类中含量为15%~29%,豆类中为5540%~60%。单糖和双糖除一部分存在于水果、蔬菜等天然食物中外,绝大部分是以加工后的食物食用,其主要来源有甜味水果、蜂蜜、蔗糖、糖果、甜食、糕点和含糖饮料等。各种乳及乳制品中的乳糖是婴儿最重要的糖类。

  第四节 热能

  一、概述 三大产热营养素,蛋白质、脂类和糖类在体内经过氧化产生热能。 能量在自然界有多种形式,如电能、化学能、机械能等,各种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换,国际单位和我国法定计量单位规定各种形式的能以焦耳(J)为单位来表示,通常多采用KJ作为单位。焦耳与千卡之间换算关系如下: 1kcal=4.184 KJ 1KJ=0.239kcal

  第四节 热能

  二、能量来源 (一)三大产热营养素 1.糖类 机体所需热能的55%~65%都是由食物中的糖类提供的。 脑组织所需能量的惟一来源是糖类,脑组织消耗的能量相对较多,因而脑组织对缺氧非常敏感。另外,由于脑组织代谢消耗的糖类主要来自血糖,所以脑功能对血糖水平有很大的依赖性。

  第四节 热能

  二、能量来源 2.脂肪 膳食总能量中约20%~30%是由脂肪提供的。脂肪还构成了人体内的储备热能。 3.蛋白质 蛋白质在体内的功能主要是构成体蛋白,人体每天所需要的能量约有10%~15%由蛋白质提供。

  第四节 热能

  (二)热能系数 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在氧化燃烧生成CO2和H2O的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热能供机体利用。每克糖类、脂肪、蛋白质在体内氧化所产生的热能值称为热能系数(或能量系数)。

  第四节 热能

  (二)热能系数 食物可在体内氧化,也可在体外燃烧,体内氧化和体外燃烧产生的热量不完全相同。因此,营养学在实际应用时,糖类、脂肪、蛋白质的热能系数按以下关系换算: 1 g脂肪产生热能为37.6 KJ(9.0kcal) 1 g糖类产生热能为16.7 KJ(4.0kcal) 1 g蛋白质产生热能为16.7KJ(4.0kcal)

  第四节 热能

  三、人体热能的需要 (一)基础代谢 基础代谢(BM)是指人体为了维持生命,各器官进行最基本生理机能的最低能量需要,即机体处于安静和松弛的休息状态下,空腹(进餐后12~16h)、清醒、静卧于18~25℃的舒适环境中维持心跳、呼吸、血液循环、某些腺体分泌、维持肌肉紧张度等基本生命活动时所需的能量。其能量代谢不受精神紧张、肌肉活动、食物和环境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第四节 热能

  三、人体热能的需要 (一)基础代谢 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BMR),一般是以每小时所需要的能量为指标,即指机体处于基础代谢状态下,每小时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基础代谢热。

  第四节 热能

  三、人体热能的需要 (一)基础代谢 影响基础代谢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体表面积 S=0.00659H+0.0126m﹣0.1603 基础代谢=体表面积(m2)×基础代谢率[KJ/( m2 ﹒h)或/ kcal ( m2 ﹒h)]

  表1-4 中国人正常基础代谢率平均值

  第四节 热能

  三、人体热能的需要 (一)基础代谢 2.年龄 3.性别 4.环境温度与气候 5.激素对细胞的代谢及调节都有较大的影响 6.其他因素

  第四节 热能

  三、人体热能的需要 (二)食物热效应 由于进食而引起的能量额外消耗的现象,称为食物热效应(TEF),也叫食物特殊动力作用(SDA)。

  第四节 热能

  三、人体热能的需要 (三)体力活动 除了基础代谢外,体力活动是人体能量需要的主要因素。 1.轻体力劳动 如公务员、电器维修、超市酒店工作人员、科研人员、教师等。 2.中等体力劳动 如学生日常活动、机动车驾驶、电工安装、车床操作、精工切割等。 3.重体力劳动 如非机械化农业劳动、舞蹈、体育运动、装卸、采矿等。

  第四节 热能

  三、人体热能的需要 四、能量的食物来源及供给量 人体所需的热能利用是食物中的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粮谷类和薯类食物中含糖类较多,是膳食能量最经济的来源;油料作物富含脂肪;动物性食物一般比植物性食物含有更多的脂肪和蛋白质,但大豆和坚果类例外;蔬菜和水果一般含能量较少。

  第四节 热能

  三、人体热能的需要 四、能量的食物来源及供给量 这三种产热营养素都各有一定的需要量,并且它们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才能保证膳食平衡及能量平衡。若按其各自提供的能量占总能量的百分比计,则蛋白质占10%~15%,脂肪占20%~30%,糖类占55%~65%.

  第五节 矿物质

  一、矿物质概述 (一)矿物质的分类 1.常量元素 2.微量元素 (二)矿物质的特点

  第五节 矿物质

  一、矿物质概述 (三)矿物质的生理功能 1.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成分 2.调节细胞膜的通透性 3.维持神经和肌肉的兴奋性 4.组成激素、维生素、蛋白质和多种酶类的成分

  第五节 矿物质

  二、钙 (一)生理功能 1.是构成骨骼和牙齿的主要成分 2.维持所有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 3.促进体内酶的活动 4.调节神经和肌肉的兴奋性 此外,钙还是血液凝固、激素分泌、维持酸碱平衡等不可缺少的物质。

  第五节 矿物质

  二、钙 (二)吸收与代谢 1.吸收①主动吸收②被动吸收 (1)促进钙吸收的主要因素 ①维生素D②蛋白质③乳糖④酸性环境 (2)对钙吸收不利的主要因素 ①粮食、蔬菜②脂肪消化吸收不良③过多的膳食纤维。

  第五节 矿物质

  二、钙 (三)缺乏与过量 (四)供给量及食物来源 我国推荐的钙的摄入参考量为每日膳食中钙的摄入量成人为800mg,50岁以下的成年人以及儿童、青少年为1000mg,孕妇和乳母为1000~2000mg。 乳及乳制品含钙丰富,吸收率高,是钙的重要来源。人体钙的主要来源还是应从膳食中摄取。

  第五节 矿物质

  三、磷 (一)生理功能 1.构成骨骼和牙齿的重要成分 2.组成生命物质的重要物质 3.参与能量代谢 4.调节机体的酸碱平衡 此外,磷酸盐还能调节维生素D的代谢,维持钙的内环境稳定。钙和磷的平衡有助于人体对矿物质的吸收和利用。

  第五节 矿物质

  三、磷 (二)吸收与代谢 (三)缺乏与过量 磷广泛存在于食物中,几乎所有的食物中均含有磷,一般不会由于膳食引起磷的缺乏,也不易发生由膳食而引起的磷过量。

  第五节 矿物质

  三、磷 (四)供给量及食物来源 通常磷的摄入量大于钙的摄入量,如果食物中钙和蛋白质的含量充足,则磷也能较好地满足人体的需要。我国推荐磷的参考摄入量为成人每日700mg。 磷在食物中分布很广,无论动物性食物或植物性食物都含有丰富的磷,动物的乳汁中也含有磷。

  第五节 矿物质

  四、铁 (一)生理功能 1.参与体内氧的运输﹑氧与二氧化碳的交换和组织呼吸过程 2.维持正常的造血功能 3.与维持正常的免疫功能有关 另外,铁还参与许多其他重要的功能,如催化促进β-胡萝卜素转化为维生素A﹑嘌呤与胶原的合成﹑脂类从血液中转运以及药物在肝脏解毒等方面均需铁的参与。

  第五节 矿物质

  四、铁 (二)吸收与代谢 食物中的铁主要是三价铁,需在胃中经过胃酸的作用使之游离出来,并还原成二价铁后才能被胃肠黏膜所吸收。 人体对食物中的铁吸收率很低,膳食中的铁的吸收率平均约为10%。但各种食物间有很大的差异,一般动物性食物中的铁的吸收率高于植物性食物。

  第五节 矿物质

  四、铁 影响铁吸收的主要因素有:①植物性食物②维生素C③肉﹑禽﹑鱼类食物中铁的吸收率较高④食物中的有些成分,如胱氨酸﹑半胱氨酸﹑赖氨酸﹑组氨酸﹑葡萄糖﹑果糖﹑柠檬酸﹑琥珀酸﹑脂肪酸﹑肌苷﹑山梨酸等能与铁螯合形成小分子可溶性单体,阻止铁的沉淀,因而有利于铁的吸收。⑤食物中的钙⑥蛋黄中含有卵黄磷蛋白⑦食物中另有一些成分可妨碍铁的吸收,如茶叶中所含的鞣酸在肠道内可与铁形成难溶性的复合物,对铁的吸收有明显抑制作用。

  第五节 矿物质

  四、铁 (三)缺乏与过量 铁是微量元素中最容易缺乏的一种,膳食中长期铁供给不足,可引起体内铁缺乏,严重的可导致缺铁性贫血。 发生缺铁性贫血时表现为头晕﹑气短﹑心悸﹑乏力﹑脸色苍白﹑指甲脆薄﹑注意力不集中﹑抗感染力下降等症状,儿童易于烦躁﹑智能发育差。孕妇缺铁可造成婴儿先天性缺铁,对婴儿的发育和健康会产生长久的不良影响。

  第五节 矿物质

  四、铁 (三)缺乏与过量 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体内的铁量的增加,可使铁在人体内储存过多,因而可导致铁在体内潜在的有害作用。体内铁的储存过多与多种疾病有关。

  第五节 矿物质

  四、铁 (四)供给量及食物来源 我国推荐的膳食中铁的参考摄入量为:成年男性15mg,成年女性20mg。婴幼儿﹑青少年﹑孕妇和乳母应按需要增加,如孕妇每日需铁15~35mg,在一般膳食中不可能满足其需要量,可在医师或营养师的指导下补充铁剂,以预防缺铁性贫血。但人体每日铁的摄入量最好不超过50mg。

  第五节 矿物质

  四、铁 (四)供给量及食物来源 动物性食物中含有丰富的铁,如动物肝脏﹑瘦猪肉﹑牛羊肉﹑禽类﹑鱼类﹑动物全血等不仅含铁丰富而且吸收率很高,是膳食中铁的良好来源,但鸡蛋和牛奶中铁的吸收率低。植物性食物中含铁量不高,且吸收率低,以黄豆和小油菜﹑芹菜﹑萝卜缨﹑荠菜﹑毛豆等铁的含量较高,其中黄豆的铁不仅含量较高且吸收率也较高,是铁的良好来源。在我国的膳食结构中,植物性食物摄入比例较高,血红素铁的含量低,应注意多从动物性食物中摄取铁。 另外,用铁质烹调用具烹调食物可在一定程度上对膳食起着强化铁的作用。

  第五节 矿物质

  五﹑碘 (一)生理功能 1.参与机体的能量代谢 2.促进机体的物质代谢 3.促进生长发育 4.促进神经系统发育 5.垂体的支持作用

  第五节 矿物质

  五﹑碘 (二)吸收与代谢 (三)缺乏与过量 机体因缺碘而导致的一系列障碍统称为碘缺乏病。人体碘的来源80%~90%来自食物,10%~20%来自饮水,不到5%的碘来自空气。由于环境﹑食物缺碘造成的碘缺乏病常呈地方性。处于内陆﹑山区的人群,一般远离海洋,水和土壤中含碘极少,因而食物含碘也不高,长期生活在缺碘环境中容易发生碘缺乏病。 碘缺乏的典型症状为甲状腺肿大。婴幼儿缺碘可引起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严重者发生呆小症。

  第五节 矿物质

  五﹑碘 (四)供给量及食物来源 人维持正常代谢和生命活动所需的甲状腺激素是相对稳定的,合成这些激素所需的碘量为50~75μg。我国推荐的每日膳食中碘的参考摄入量为:一岁为50μg,4~11岁为90μg,14岁以上和成人为150μg,孕妇和乳母为200μg。

  第五节 矿物质

  五﹑碘 (四)供给量及食物来源 人类所需的碘,主要来自食物,占人体重量的80%~90%,其次为饮水与食盐。在碘缺乏区采用碘强化措施是防止碘缺乏的重要途径,如在食盐中加碘﹑食用油中加碘及自来水中加碘等。食用碘盐是最方便﹑有效的防御缺碘的方法。

  第五节 矿物质

  六﹑锌 (一)生理功能 1.人体内许多金属酶的组成成分或酶的激活剂。 2.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组织再生 3.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4.维持细胞膜的完整性

  第五节 矿物质

  六﹑锌 (二)吸收与代谢 人们平均每天从膳食中摄入10~15mg的锌。锌主要在小肠内吸收,其吸收率为20%~30%,仅有小部分在胃和大肠中吸收。 吸收的锌,经代谢后主要通过胰脏的分泌而由肠道以粪便的形式排出,约占排出锌的90%,其余部分由尿﹑汗﹑头发中排出或丢失。

  第五节 矿物质

  六﹑锌 (三)缺乏与过量 儿童长期缺锌可导致侏儒症,主要表现为生长停滞。若盲目过量补锌或使用因镀锌罐头污染的食物和饮料等时均有可能引起锌过量或锌中毒。成人摄入2g以上的锌即可发生锌中毒,引起急性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锌中毒通常在停止锌的接触或摄入后,症状短期内即可消失。

  第五节 矿物质

  六﹑锌 (四)供给量及食物来源 我国推荐的每日膳食中锌的参与摄入量为:成人男性15.5mg,成人女性11.5mg。儿童﹑孕妇﹑乳母根据需要量的增加而增加。 锌的来源广泛,普遍存于各种食物。动物性食物含锌丰富且吸收率高,一般植物性食物含锌较低。

  第五节 矿物质

  七﹑硒 (一)生理功能 1.抗氧化作用 2.保护心血管和心肌的健康 3.能解除体内重金属的毒性作用 4.保护视器官的健全功能和视力

  第五节 矿物质

  七﹑硒 (二)吸收与代谢 (三)缺乏与过量 硒在食物中的存在形式不同,其生物利用率也不同。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可促进人体对硒的吸收和利用,重金属和铁﹑铜﹑锌等会对硒的吸收产生抑制作用。

  第五节 矿物质

  七﹑硒 我国科学家首先证实缺硒是发生克山病的主要病因。缺硒也是发生大骨节病的重要原因。另外,缺硒也可影响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 人类因食用含硒较高的食物和水,或从事某些常常接触到硒的工作时,可引起硒中毒。

  第五节 矿物质

  七﹑硒 (四)供给量及食物来源 我国推荐的每日膳食中硒的参考摄入量为:成人50μg,孕妇早期不需额外补充,但是到哺乳期时则每日需要量为65μg,一般每日摄入量不宜超过400μg。

  第五节 矿物质

  七﹑硒 (四)供给量及食物来源 食物中硒含量受产地土壤中硒含量的影响而有很大的地区差异,同一种食物会由于产地的不同而硒含量不同。一般来说,海产品﹑肝﹑肾﹑肉类﹑大豆和整粒的谷类是硒的良好来源。我国目前食物中的硒供给量一般存在不足。

  第六节 水

  一、水的生理功能 (一)机体的重要成分 (二)促进体内物质代谢 (三)调节和维持体温 (四)润滑作用

  第六节 水

  二、水的需要量及来源 正常情况下,机体每日水的摄入量和排出量大致相同,约2500mL,使水的出入保持动态平衡。一般正常人每日每千克体重需水量约为40mL,即60kg体重的成人每天需水量为2500mL,婴儿的需水量为成人的3~4倍,在夏季或高温作业、剧烈运动等情况下需水量会有较大的增加。

  第六节 水

  二、水的需要量及来源 饮水、食物中所含的水和体内生物氧化所产生的水为体内水的三个主要来源。 机体内应维持正常的水平衡,这种平衡一旦被破坏,就会带来严重后果。摄入过多的水,会因消化液被稀释而导致消化功能减弱,甚至引起水中毒。但人体也不能缺水,水摄入不足或水丢失过多,可引起人体脱水,影响机体的生理功能。如人体是水量占体重的2%~4%,就会感到口渴、尿少;当减少4%~8%时,皮肤干燥并开始起皱纹,感觉口干唇焦,甚至出现意识模糊或幻视;当失水达10%以上则可危及生命。

  第七节 维生素

  一、概述 (一)维生素的共同特点 (二)维生素的命名及分类 (三)维生素的缺乏

  各种维生素一览表

  第七节 维生素

  二、维生素A (一)理化性质 (二)生理功能 1.维生素A与视网膜上的感光物质视紫红质的合成和再生有关 2.维护上皮细胞的完整和健全,增强抵抗力 3.促进生长发育和维护生殖功能,并维持和促进免疫功能

  第七节 维生素

  二、维生素A (三)吸收与代谢 维生素A与胡萝卜素的吸收过程是不同的。植物组织中的各种类胡萝卜素小肠中以扩散方式吸收,吸收量与摄入量的多少相关,吸收时必须有胆盐协助。与油脂共存时吸收最好, 维生素A在体内主要储存于肝脏中,占总量的90%~95%,少量储存于脂肪组织中。 高蛋白膳食可增加维生素A的利用,加速维生素A储存的消耗。 (四)缺乏与过量

  第七节 维生素

  二、维生素A (五)供给量及食物来源 在计算膳食中维生素A的供给量时,除了应考虑维生素A本身外,还应考虑其前体物质类胡萝卜素(以β-胡萝卜素为主)。膳食或食物中全部具有视黄醇活性物质常用视黄醇当量(RE)来表示,包括已形成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A原的总量。它们常用的换算关系是: 1μgRE=1μg视黄醇=6μgβ-胡萝卜素=12μg其它类胡萝卜素

  第七节 维生素

  二、维生素A (五)供给量及食物来源 膳食中总视黄醇当量RE(μg)=视黄醇(μg)+β—胡萝卜素×0.167+其它类胡萝卜素(μg)×0.084 我国推荐的每日膳食中维生素A的参考摄入量为:男性800μgRE,女性700μgRE,孕妇与乳母800~1000μgRE。

  第七节 维生素

  三﹑维生素D (一)理化性质 (二)生理功能 (三)吸收与代谢 (四)缺乏与过量 婴幼儿缺乏维生素D可引起佝偻病成人维生素D缺乏会使已成熟的骨骼脱钙,表现为骨质软化症 维生素D的每日摄入量不宜超过25μg。

  第七节 维生素

  三﹑维生素D (五)供给量及食物来源 维生素D的需要量很难确切估计。我国推荐的每日膳食中维生素D的参考摄入量为:在钙、磷供给量充足的条件下,儿童、少年、孕妇、乳母、老人维生素D的适宜摄入量为10μg,16岁以上成人为5μg。

  第七节 维生素

  三﹑维生素D (五)供给量及食物来源 经常晒太阳是人体廉价获得充足有效的维生素D的最好来源 维生素D在天然食物中存在并不广泛,主要是存在于海水鱼(如鲱鱼、鲑鱼和沙丁鱼)、动物的肝脏、蛋黄、牛肉、黄油等动物性食品奇鱼肝油制剂中,以鱼肝和鱼油中的含量最为丰富。植物性食物如蘑菇、蕈类中含有一定的维生素D。人乳和牛乳中的维生素D含量较低,蔬菜、谷类及其制品和水果只含有少量的维生素D或几乎不含维生素D。

  第七节 维生素

  三﹑维生素D (五)供给量及食物来源 由于食物中的维生素D来源不足,许多国家均在常用的食物中进行维生素D强化,如焙烤食品、乳及乳制品和婴儿食品等,以预防维生素D的缺乏症。我国不少地区使用维生素A、维生素D对牛乳进行强化,使维生素D缺乏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第七节 维生素

  四、维生素E (一)理化性质 (二)生理功能 1.抗氧化作用 2.保持红细胞的完整性 3.预防衰老 4.与生殖机能有关

  第七节 维生素

  四、维生素E (三)吸收与代谢 (四)缺乏与过量 人体每天摄入量以不超过400mg为宜。

  第七节 维生素

  四、维生素E (五)供给量及食物来源 不同生理时期对维生素E的需要量不同。婴幼儿、孕妇、乳母、老年人对维生素E的需求量较大。一般来说,我国成人维生素E的每日摄入量为14mg,儿童依年龄而有所不同。

  第七节 维生素

  四、维生素E (五)供给量及食物来源 维生素E只能在植物中合成。绿色植物中的维生素E含量要高于黄色植物。维生素E存在于各种油料种子及植物油中,麦胚油、棉籽油、玉米油、花生油及芝麻油是维生素E的良好来源,莴苣叶集柑橘皮中含量也较多,在坚果类及绿叶菜中也含有一定的数量。维生素E还存在于肉、禽蛋、乳及鱼肝油中。维生素E性质不稳定,容易被氧化,在储存于烹调过程中都有损失,加热时损失更大。

  第七节 维生素

  五、维生素K (一)理化性质 (二)生理功能 维生素K控制血液凝结。维生素K是四种凝血蛋白(凝血酶原、转变加速因子、抗血友病因子和司徒因子)在肝内合成必不可少的物质。

  第七节 维生素

  五、维生素K (三)缺乏与过量 缺乏维生素K会延迟血液凝固。天然形式的维生素K不会产生毒性,甚至大量服用也无毒。

  第七节 维生素

  五、维生素K (四)供给量及食物来源 我国推荐的每日膳食中维生素K的参考摄入量为:青少年每公斤体重2mg,成年人每日摄入量为120mg.

  第七节 维生素

  五、维生素K (四)供给量及食物来源 人体中维生素K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由肠道细菌合成,占50%~60%;另一方面来自于食物,占40%~50%。维生素K广泛分布于植物性食物和动物性食物中,绿叶蔬菜中的含量最高,其次是乳及肉类,水果及谷类含量低。因为人体对维生素K的需要量低,大多数食物基本可以满足机体的需要,人体一般不会缺乏维生素K。但母乳例外,其中维生素K的含量低,甚至不能满足6个月以内婴儿的需要,应注意补充。

  第七节 维生素

  六、维生素B1 (一)理化性质 (二)生理功能 1.参加细胞中的糖代谢 2.对于神经细胞膜对兴奋的传导作用起着重要作用

  第七节 维生素

  六、维生素B1 (三)食物中的维生素B1有三种形式:游离形式、硫胺素焦磷酸酯和蛋白磷酸复合物。 (四)维生素B1的缺乏 维生素B1缺乏引起的病称为脚气病。 维生素B1广泛存在于天然食物中

  第七节 维生素

  六、维生素B1 (五)供给量及食物来源 我国推荐的每日膳食中维生素B1的参考摄入量为:成年男性1.4 mg,成年女性1.3 mg,孕妇1.5 mg,乳母1.8 mg。 维生素B1广泛存在于天然食物中

  第七节 维生素

  七、维生素B2 (一)理化性质 (二)生理功能 1.参与体内生物氧化与能量代谢 2.参与维生素B6和烟酸的代谢 3.参与体内的抗氧化防御系统 4.与体内铁的吸收、储存和动员有关

  第七节 维生素

  七、维生素B2 (三)吸收与代谢 (四)维生素B2的缺乏 (五)供给量及食物来源 我国推荐的每日膳食中维生素B2的参考摄入量为:1~11岁为0.6~1.2mg,成年男性1.4mg,成年女性1.2mg,,孕妇和乳母1.7mg。

  第七节 维生素

  八、烟酸 (一)理化性质 (二)生理功能 1.构成脱氢酶辅酶I及辅酶II的组成成分,参与生物氧化还原反应 2.烟酸还是葡萄糖耐量因子(GTF)的重要组分,具有增强胰岛素效能的作用 3.保护心血管

  第七节 维生素

  八、烟酸 (三)吸收与代谢 (四)烟酸的缺乏 烟酸缺乏可引起癞皮病。

  第七节 维生素

  八、烟酸 (五)供给量及食物来源 膳食中烟酸供给量采用烟酸当量(NE)表示: 烟酸当量(mgNE)=烟酸(mg)+1/60色氨酸(mg)

  第七节 维生素

  八、烟酸 (五)供给量及食物来源 我国推荐的每日膳食中烟酸的参考摄入量为:成年男性14mgNE,成年女性13mgNE,孕妇15mgNE。 烟酸及烟酰胺广泛存在于食物中。植物性食物中存在的主要是烟酸,动物性食物中以酰胺酸为主。其良好的食物来源主要为动物性食物,在肝、肾、瘦畜肉、鱼以及坚果类中含量丰富。

  第七节 维生素

  九、维生素B6 (一)理化性质 (二)生理功能 1.维生素B6作为许多酶的辅酶参与物质代谢 2.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第七节 维生素

  九、维生素B6 (三)吸收与代谢 (四)维生素B6的缺乏 (五)供给量及食物来源 我国推荐的每日膳食中维生素B6的参考摄入量为:1~11岁为0.5~1.1mg,成人1.2mg,50岁后增加到1.5mg,孕妇和乳母为1.9mg。

  第七节 维生素

  十、叶酸 (一)理化性质 (二)生理功能 (三)吸收与代谢 (三)叶酸的缺乏 (五)供给量及食物来源 我国推荐的每日膳食中叶酸的参考摄入量为:成人400μg,孕妇600μg,乳母500μg。一般不超过1mg。

  第七节 维生素

  十一、维生素B12 (一)理化性质 (二)生理功能 1.作为蛋氨酸合成酶的辅酶参与蛋氨酸的合成 2.促进叶酸变为有活性的四氢叶酸 3.维生素B12对维持神经系统的功能有重要作用

  第七节 维生素

  十一、维生素B12 (三)吸收与代谢 (四)维生素B12的缺乏 (五)供给量及食物来源 我国推荐的每日膳食中维生素B12的参考摄入量为:成人2.4μg,孕妇2.6μg,乳母2.8μg。

  第七节 维生素

  十二、维生素C (一)理化性质 (二)生理功能 1.参加体内的多种氧化-还原反应,促进生物氧化过程 2.促进组织中胶原的形成,保持细胞间质的完整 3.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并具有解毒作用

  第七节 维生素

  十二、维生素C (二)生理功能 4.与贫血有关 5.防止动脉粥样硬化 6.防癌

  第七节 维生素

  十二、维生素C (三)吸收与代谢 (四)维生素C的缺乏 主要是引起坏血病。

  第七节 维生素

  十二、维生素C (五) 供给量及食物来源 我国推荐的每日膳食中维生素C的参考摄入量为:1~11岁为60~90mg,青少年及成人为100mg,孕妇及乳母为130mg。

  第七节 维生素

  十二、维生素C (五) 供给量及食物来源 维生素C的主要食物来源是新鲜蔬菜与水果。如青菜、菠菜、豌豆苗、韭菜、辣椒、油菜苔、笕菜、花菜、苦瓜等深色蔬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水果中枣(特别是酸枣)、柚、橙、龙眼、无花果、山楂、草莓、柑橘、柠檬等中含量最多,而苹果、梨中的含量较少;在动物性食物中仅肝、肾含有少量的维生素C。

  第七节 维生素

  十三、泛酸、胆碱、生物素 (一) 泛酸 泛酸,也称遍多酸,人体内的泛酸在半胱氨酸和ATP参与下转变橙辅酶A,是体内辅酶A的组成部分,参与机体中蛋白质、脂类和糖类的代谢。 泛酸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在全部已知的食物中都有足够量的泛酸。

  第七节 维生素

  十三、泛酸、胆碱、生物素 (一) 泛酸 机体内的泛酸分布于全身组织中,约有70%经尿液排出体外,30%由粪便排出。 我国推荐的每日膳食中泛酸的参考摄入量为:成人5mg,孕妇7mg.。动物性食物中以动物肝脏、肾脏、肉类、鱼、龙虾、蛋中尤为丰富,植物性食物中的绿色蔬菜、小麦、胚芽米、糙米、面皮、米糠、玉米、豌豆、全麦食物、花生、核果类、啤酒酵母、酵母菌、坚果类中的含量很高。

  第七节 维生素

  十三、泛酸、胆碱、生物素 (二)胆碱 胆碱是一种含氮的有机碱性化合物,为强有机碱。胆碱是卵磷脂的组成成分,也存在于神经鞘磷脂之中。 胆碱从食物中吸收入血,随血液循环被大脑吸收利用,是大脑发育的必需物质,具有重要的营养意义。

  第七节 维生素

  十三、泛酸、胆碱、生物素 (二)胆碱 胆碱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体内,特别是在肝脏、花生、莴苣、花菜等中含量较高,人体也能合成胆碱。另外,胆碱耐热,在加工烹调过程中的损失很少。若长期摄入缺乏胆碱的膳食可发生缺乏,主要表现出肝、肾、胰腺的病变、记忆絮乱和生长障碍等症状。不育症、生长迟缓、骨质异常、造血障碍和高血压也与胆碱的缺乏有关。 我国推荐的每日膳食中胆碱的参考摄入量为:成人500mg。

  第七节 维生素

  十三、泛酸、胆碱、生物素 (三)生物素 生物素又称维生素H、辅酶R。 生物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作为机体羧化、脱羧和脱氢反应酶系的辅助因子,参与机体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在糖类、脂类、蛋白质和核酸的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机体不可缺少的重要营养物质。

  第七节 维生素

  十三、泛酸、胆碱、生物素 (三)生物素 天然的生物素以游离态或结合蛋白的形式存在。生物素主要在小肠上段被吸收。吸收后分布于全身组织细胞,其中肝脏和肾脏的含量最高。生物素主要经尿液排出体外,乳汁中也有生物素排出,但量很少。

  第七节 维生素

  十三、泛酸、胆碱、生物素 (三)生物素 生物素广泛存在于各种动植物食物中,人体的肠道细菌也能合成。生物素对光、热、空气及中等程度的酸碱都较为稳定,在一般的烹调和加工过程中损失很少,所以很少会发生生物素的缺乏。生物素的缺乏,主要常见于长期生食鸡蛋者。我国推荐的每日膳食中生物素的参考摄入量为:成人30μg,乳母35μg。 生物素广泛存在于天然食物中,干酪、肝脏、大豆粉中含量最为丰富,其次为蛋类,在精加工的谷类、多数水果中含量较少。

  第八节 不同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一、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消化系统由消化腺和消化道组成。消化腺是分泌消化液的器官,主要有唾液腺、胃腺、胰腺和小肠腺等。消化腺分为消化道外的大消化腺(如唾液腺、肝脏和胰腺),消化道壁内的小消化腺(如胃腺、肠腺)。消化道可分为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直肠和肛门,全长10~16m。

  第八节 不同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二、食物的消化 (一)口腔内的消化 (二)食道 (三)胃内的消化 正常成人食物通过胃的速度为4~5h。 (四)肠内的消化 是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在正常人中,90%~95%的营养素吸收在小肠的上半部完成。

  第八节 不同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五)胰 (六)肝与胆 (七)大肠 食物从胃到小肠末端的移动需30~90min,而通过大肠则需1~7天。 在大肠中含有以大肠杆菌为主的大量细菌。这些细菌影响粪便的颜色和气味。

  第八节 不同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三、营养素的吸收 (一)蛋白质的吸收 (二)脂肪的吸收 (三)糖类的吸收 (四)水、水溶性维生素及无机盐的吸收

  第八节 不同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四、生物转化 肝脏是进行生物转化的主要器官,在人体内、营养与非营养物质在肝脏等组织中的化学转变过程称为生物转化。很多因素会影响到生物转化反应的进行。

  第八节 不同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五、排泄 摄入的食物经过各段消化道反复吸收之后,最后进入直肠的为食物中不能被消化吸收的残渣、盐类和少量剩余营养物质。当含有大量肠道微生物、胃肠道脱落细胞及食物残渣所组成的粪便进入直肠后,刺激肠壁,引起排便反应。

  第九节 各种营养素之间的关系

  一、营养素相互影响的作用方式 1.各营养素之间直接作用 如碳水化合物、脂肪对蛋白质的节约作用,非必需氨基酸如胱氨酸、酪氨酸对必需氨基酸蛋氨酸、苯丙氨酸的节约替代,钙、镁、锌、铜、钾、钠等离子之间的相互配合和拮抗。

  第九节 各种营养素之间的关系

  一、营养素相互影响的作用方式 2.一种营养素可转化为另一种营养素 如色氨酸是维生素B5的前体,β—胡萝卜素可在体内转变成维生素A等。 3.一种营养素参与另一种营养素的代谢 如维生素对产热营养素和能量代谢的影响,无机离子对调节代谢的酶类有激活或抑制的作用。

  第九节 各种营养素之间的关系

  一、营养素相互影响的作用方式 4.营养素吸收和排泄的相互影响 如维生素D促进钙、磷的吸收,维生素C、蛋白质可促进铁的吸收等。 5.通过激素的影响而间接影响其他营养素的代谢 如碘通过甲状腺素影响糖和脂肪的代谢

  第九节 各种营养素之间的关系

  二、营养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产热营养素之间的关系 三大产热营养素之间可相互转化。膳食中必须合理搭配。

  第九节 各种营养素之间的关系

  二、营养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维生素与产热营养素之间的关系 三大营养素的能量代谢过程需要维生素B1、B2和B5的参与,因而这三种维生素的需要量随能量代谢的增加而加大。膳食中多不饱和脂肪酸越多,体内越容易产生过氧化物,这时需要增加维生素E的摄入量以对抗氧化损伤。脂肪可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膳食中如果蛋白质过少则维生素B2不能在体内存留而经尿排出。

  第九节 各种营养素之间的关系

  二、营养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氨基酸之间的关系 有些非必需氨基酸可部分替代必需氨基酸。如胱氨酸可部分替代蛋氨酸,酪氨酸可部分替代苯丙氨酸。 (四)维生素之间的关系 维生素C有利于叶酸的利用,维生素B1和B2又影响维生素C的吸收。维生素E可保护维生素A不被氧化等。

  第九节 各种营养素之间的关系

  二、营养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无机盐之间的关系 各种微量元素之间相互协同或相互拮抗。如适量的锌有利于铁的代谢,过量的锌则阻止铁的利用。铁和锰、铁和钴相互干扰吸收过程,又有协同生血效果。锌可以拮抗镉的毒性,镉可以干扰锌的吸收。钙和锌相互影响,高钙低锌时,动物生长变慢等。

  第九节 各种营养素之间的关系

  二、营养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六)无机盐与其他营养素之间的关系 无机盐影响产热营养素的代谢。如:铁、磷、镁参与生物氧化过程,碘通过甲状腺素、锌和铬通过胰岛素间接作用于产热营养素,钠和钾促进氨基酸和葡萄糖的吸收。 无机盐与维生素相互配合,相互作用。钴是维生素B12的组成成分,硒通过谷胱甘肽过氧化酶与维生素E有相似功能。

  第九节 各种营养素之间的关系

  二、营养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七)膳食纤维与其他营养素之间的关系 膳食纤维可降低胆固醇,通过升高血胰岛素而降低血糖。膳食纤维可与钙、铁、锌等矿物质结合在一起,排出体外,从而影响矿物质的吸收利用。

注意:本内容由网友上传,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严禁临床等其它用途,否则后果自负。
邮箱
昵称
密码
确认密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