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提供医学课件PPT幻灯片素材下载

网站使用问题请加Q1615251280及时解决,谢谢。

当前位置:首页 > 泌尿外科 > 尿液生成与排放.ppt

尿液生成与排放.ppt

尿液生成与排放.ppt
PPT课件名称:尿液生成与排放.ppt 时 间:2023-10-07 i d:13507 大 小:10.51 MB 贡 献 者:123567 格 式:.rar 点击下载
注意:ppt文件打包为rar压缩包格式,请用解压缩软件(例如WinRAR)打开,若无法正常下载使用请加客服QQ客服1615251280解决。
尿液生成与排放.ppt

  第一节 肾结构和血液循环特点

  尿液生成与排放

  肾单位(90-120万/肾)

  肾单位分类

  皮质肾单位

  近髓肾单位

  数 量

  多 (85-90%)

  肾小球A口径

  少 (10-15%)

  体 积

  较大

  较小

  A入∶ A出= 2∶1

  A入≤ A出

  A出后毛细血管

  髓袢长度

  皮质部肾小管周围

  U形直小血管

  肾素

  短

  长

  多

  少

  1. 球旁细胞:入、出球小动脉中膜内肌样上皮细胞,含肾素颗粒。 2. 致密斑:远曲小管起始高柱状上皮细胞,感受小管液NaCl浓度。 3. 球外系膜细胞:入、出球小动脉之间,参与管-球信号转导。

  球旁器(皮质肾单位)

  肾神经支配

  交感神经:胸12 - 腰1、2节段 支配: 入、出球小动脉和直小血管 --- 血管收缩; 球旁细胞、近端小管远端小管和集合管细胞 --- 肾素释放及对Na+重吸收。 未发现副交感神经

  肾血液循环特点 1、血量大 (1200ml/min),分布不均:皮质94%;外髓5-6%;内髓1%。

  2、两套毛细血管网:肾小球血压高,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血压低。

  3、肾血流自身调节 “肌源学说”

  1. 滤过:肾小球 2. 重吸收:肾小管、 集合管 3. 分泌:肾小管、集合管

  第二节 尿生成及影响因素

  定义: 血液流经肾小球,在有效滤过压作用下,血浆中水和小分子物质经滤过膜进入肾小囊腔形成原尿。

  一、肾小球滤过

  滤过膜: 1、机械屏障: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50-100nm) 基膜(4-8nm,主要部分) 肾小囊上皮细胞足突(4-14nm) 2、电学屏障: 基膜糖蛋白-负电荷

  有效滤过压 = 肾小球血压 - 血浆胶体渗透压 - 肾小囊内压

  肾小球滤过率(GFR):单位时间两肾生成超滤液量。成人:125ml/min,180L/d。 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比值。125/660=0.19

  滤过影响因素

  1.滤过膜

  ⑵面积

  ⑴通透性

  机械屏障↓ → 血尿 (如:肾炎免疫反应蛋白分解酶的释放导致滤过膜孔、裂增大)

  静电屏障↓ → 蛋白尿 (如:肾炎带负电荷的糖蛋白减少或消失)

  正常时肾小球活动滤过面积 = 1.5m2 急性肾炎 →毛细血管腔狭窄或阻塞 → 滤过面积↓ →GFR↓ →尿量↓

  肾小球 Cap.血压

  血浆胶体 渗透压

  囊内压

  有效 滤过压

  → GFR → 尿量

  =

  –

  –

  ※

  如:大失血→交感N+、NE↑→ Cap.收缩 高Bp病晚期→肾A入硬化而缩小

  如:快速大量输液→稀释胶渗压

  如:结石、肿瘤

  ※

  ※

  2.有效滤过压

  任一构成因素变化,均会影响GFR。

  3.肾小球血浆流量

  沿毛细血管全长 随着水和溶质的滤出

  滤过平衡的位置决定着毛细血管滤过的长度

  胶体渗透压↑ 有效滤过压↓

  有效滤过压=0时,称滤过平衡

  滤过率

  小结:影响滤过因素

  肾小管中小管液某些成分重新回到血液(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过程。 主要部位:近球小管 途径:跨细胞途径、细胞旁途径

  二、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

  (一)重吸收

  1.近曲小管 机制:主动 ①管腔膜: Ⅰ.与葡萄糖、氨基酸、HCO3-等同向转运 Ⅱ.与H+逆向转运 ②管周膜:Na-K泵

  Na+

  2. 髓袢升支粗段

  3. 远曲小管、集合管

  Cl- 髓袢升支粗段:主动重吸收(Na+:Cl-:K+ = 1:2:1) 髓袢降支细段:不通透 其余部位:被动重吸收(细胞旁途径)

  H2O

  葡萄糖 (1)部位:仅限近曲小管 (2)机制:继发性主动转运

  管腔膜:葡萄糖与Na+依赖载体同向转运

  管周膜:葡萄糖顺浓度差经载体易化扩散

  (3)特点:具有一定限度

  肾糖阈:尿中刚刚出现糖时的血糖浓度(或不出现尿糖的最高血糖浓度)。正常值:8.9~10.1mmol/L

  当全部肾小管对葡萄糖的吸收能力都达到极限时的重吸收血糖量。 正常值:成年男性:375mg/min/1.73m2 成年女性:300mg/min/1.73m2

  葡萄糖吸收极限量(TMG):

  K+ 原尿中绝大部分K+(≈70%)在近端小管重吸收,终尿中K+主要是由远曲小管、集合管分泌。 K+重吸收的机制:主动过程(尚不清楚) ∵ [K+]管内∶ [K+]管外=1∶40

  (4mol/L)

  (150mol/L)

  ∴ 逆浓度差进行的,故认为是主动的。

  HCO3-:被动过程

  ① 以CO2重吸收; ② 优先于Cl-; ③ HCO3-重吸收与Na+-H+逆向交换呈正相关(H+分泌↑→重吸收HCO3-↑)。

  三、肾小管、集合管分泌

  ⑴机制: Na+-K+交换 管周膜Na+-K+泵主动重吸收Na+ → 管外正管内负电位差/胞内K+浓度升高 → K+顺电化学梯度,经K+通道分泌入小管液

  K+通道

  Na+通道

  Na+-K+泵

  1. K+分泌(远曲小管、集合管)

  ⑵ 特点: ①泌K+与泌H+负相关 ∵ Na+-K+与Na+-H+交换竞争抑制 酸中毒:Na+-H+↑,Na+-K+↓→泌K+↓→高血钾症 高血钾症:Na+-K+↑,Na+-H+↓→泌H+↓→酸中毒 ②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

  当大量使用利尿药时,注意适当补钾,防止低血钾症发生。

  2.H+分泌

  近球小管(主要)、远曲小管、集合管 ⑴机制:主动分泌 ①Na+-H+交换;②H+泵

  (Gp:) H+

  (Gp:) NH3 +

  (Gp:) NH4+

  (Gp:) ↑

  (Gp:) H+泵

  ②泌H+与泌K+呈负相关(竞争) ③泌H+有限度:当小管液pH值<4.5时,泌H+停止。

  ⑵特点: ①泌H+与重吸收HCO3-、Na+呈正相关--排酸保碱

  3.NH3分泌(远曲小管、集合管) ⑴机制:

  小管上皮细胞内 谷氨酰氨

  脱氨

  NH3(氨)

  脂溶性

  肾小管腔:NH3+H+

  NH4++Cl-→NH4Cl

  单纯扩散

  ⑵ 特点: ①泌NH3与泌H+呈正相关:即泌NH3促进H+-Na+交换,促进排酸保碱,调节机体酸碱平衡。 ②NH3扩散的量决定于管腔液与管周液pH值:管腔液pH值较低时,NH3较易扩散。 ③正常时NH3只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酸中毒时,近曲小管也分泌。

  Summary

  决定因素: ① 髓袢、直小血管U形结构逆流倍增作用(结构基础) ② 肾髓质高渗梯度(先决条件) ③ ADH(调节集合管对水通透性)

  第三节 尿液浓缩稀释

  小管液在肾小管逆流系统内流动

  髓质高渗梯度

  ↓ADH

  ADH↑

  集合管对水通透性↓

  集合管对水重吸收↓

  低渗尿(尿稀释)

  集合管对水通透性↑

  集合管对水重吸收↑

  高渗尿(尿浓缩)

  基本过程:

  小管液渗透压:近曲小管/等渗 → 髓袢降支细段/递增式高渗 → 髓袢升支细段/递减式高渗 → 髓袢升支粗段/递减式低渗 → 远曲小管/低渗

  肾髓质高渗梯度形成 1.通透性:

  髓袢升支粗段: 对NaCl主动转运 对尿素不通透 对水不通透 ↓ 管外为高渗梯度 ([钠盐]管内<[钠盐]管外)

  外髓部高渗梯度形成

  2.外髓部高渗梯度形成

  内髓部集合管: 对NaCl主动重吸收 对尿素易通透 对水不易通透 (有ADH时通透) ↓ NaCl、尿素向管外

  尿素由内髓部髓袢升支细段再次进入肾小管,形成尿素循环,进一步增强肾内髓高渗梯度

  3.内髓部高渗梯度形成

  内髓部髓袢降支细段: 对NaCl、尿素不易通透;对水高度通透

  ↓

  水被重吸收, 管内浓度倍增

  内髓部髓袢升支细段:对NaCl高度通透、对尿素中等通透、对水不通透

  NaCl向管外扩散 尿素向管内扩散

  ↓

  →

  小结: ①形成肾髓质高渗梯度的物质: ●外髓质: 主要是NaCl。 ●内髓质: 主要是NaCl+尿素 ②形成肾髓质高渗梯度的决定因素: ●逆流系统+各段对物质选择性通透→逆流倍增。

  直小血管通透性高,降、升支彼此临近,与髓袢并行;当直小血管的血液逆流时:

  4.肾髓质高渗梯度维持

  二、影响尿液浓缩/稀释因素 (一)髓质高渗梯度破坏 1.髓袢结构与功能: 慢性肾盂肾炎致肾髓质纤维化 肾囊肿致肾髓质萎缩 ↓ 髓袢逆流倍增作用减弱→破坏髓质高渗梯度 ↓ 尿液浓缩能力降低 2.利尿药: 速尿、利尿酸 ↓ 抑制髓袢升支粗段Na+和Cl-主动重吸收 ↓ 髓质高渗梯度↓ ↓ 尿液浓缩能力降低

  3.尿素浓度: 营养不良,蛋白质摄入不足,老年人蛋白质代谢率降低 →尿素生成量↓ →髓质高渗梯度↓ →尿液浓缩能力↓。 4.直小血管血流速度:  流速过快(如:高血压合并肾损害)→逆流交换带走溶质↑ →髓质高渗梯度↓ →尿液浓缩能力↓。 流速过慢(如:高粘滞血症)→逆流交换所带走水↓ →髓质高渗梯度↓ →尿液浓缩能力↓。

  (二)ADH ADH↓ →远曲小管、集合管对水通透性↓ →远曲小管、集合管对水重吸收↓ →尿液浓缩↓ →垂体性尿崩症。 远曲小管、集合管对ADH不敏感 →远曲小管、集合管对水重吸收↓ →尿液浓缩↓ →肾性尿崩症。

  第四节 尿生成调节

  尿生成由: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与分泌三个环节构成。机体对尿生成的调节通过上述三个环节实现的。 前文已述影响肾小球的滤过因素,本节主要讨论影响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因素。

  1.小管液溶质浓度 -- 渗透性利尿 ∵小管液中溶质形成的渗透压,对抗肾小管对水重吸收(排出1g溶质,约需溶解于15ml水)。

  渗透利尿剂-甘露醇、山梨醇(可滤过而不重吸收)

  一、自身调节

  ∴当[溶质]↑ → 渗透压↑ → 肾小管(尤其近曲小管)对水的重吸收↓ → 小管液中[Na+]↓(被稀释) → Na+重吸收↓ → 尿量↑。

  2.重吸收率/滤过率=球-管平衡 无论GFR↑or↓→近曲小管对溶质和水定比重吸收

  (Gp:) GFR↑

  (Gp:) 管周毛细血管压↓

  (Gp:) 小管旁组织间液的静水压↓→Na+、H2O回漏↓

  (Gp:) Na+、H2O重吸收↑

  (Gp:) 重吸收率/滤过率≈65~70% (球-管平衡)

  (Gp:) 胶体渗透压↑

  (Gp:) 小管旁组织间液入毛细血管量↑

  1.影响分泌因素:

  血浆晶体渗透压↑ (1-2%)

  循环血量↓ (5-10%)

  ABp↓

  AⅡ、低血糖 疼痛、应激

  中枢 渗透压感受器

  心房容量 感受器

  动脉压力 感受器

  下丘脑 视上核 (主) 室旁核 (次)

  中枢 渗透压感受器

  血浆晶体渗透压↓ (1-2%)

  循环血量↑ (5-10%)

  心房容量 感受器

  动脉压力 感受器

  ABp↑

  心房利钠尿肽

  +

  +

  +

  +

  +

  +

  +

  —

  —

  —

  —

  —

  —

  —

  下丘脑-垂体束

  A D H

  垂体后叶

  (一)抗利尿激素(ADH)

  二、体液调节

  2.ADH作用机制:

  ADH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管周膜V2受体结合

  激活 腺苷酸环化酶

  c-AMP↑

  激活 蛋白激酶A

  水通道从胞浆 镶嵌到管腔膜上

  水重吸收↑

  内髓集合管尿素通透性↑ 髓袢升粗段主动重吸收NaCl

  内髓高渗梯度↑

  尿浓缩↑

  尿 量 ↓

  (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

  循环血容量↓ 肾动脉压↓

  入球小动脉 牵张感受器

  致密斑感受器

  肾动脉压↓ 肾血流量↓

  球旁细胞分泌肾素(蛋白水解酶)

  肾交感N兴奋↑

  GFR↓

  远曲小管 Na+、Cl-负荷↓

  NE和E PGE2

  循环血容量↓

  心房容量感受器 动脉压力感受器

  反射性

  —

  +

  +

  +

  +

  +

  +

  NE

  少量失血

  大量失血

  中量失血

  1.肾素

  适宜刺激:

  肾上腺皮质球状带

  血[K+]↑、[Na+]↓

  肾素

  2.血管紧张素

  血管紧张素原(肝产生)

  血管紧张素Ⅲ

  血管紧张素Ⅰ

  血管紧张素Ⅱ

  醛 固 酮

  ACTH

  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适宜刺激 ①肾素-血管紧张素的刺激能力 > 血[K+]↑; ②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对血[K+]的变化敏感,而致密斑对[Na+]敏感; ③正常时ACTH不起重要作用

  3.醛固酮:

  管腔膜通道数量↑ 管周膜上Na+-K+泵活动↑

  醛固酮

  小管上皮细胞内

  单纯扩散

  胞浆内形成 激素-受体复合物

  细胞核内调节 特异mRNA转录

  醛固酮诱导蛋白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排2K+、保3Na+、保H2O

  (三)心房利钠尿肽(ANP)

  抑制肾素、醛固酮、ADH分泌

  血容量↑至心房扩张、摄入钠过多

  心 房 肌

  合成释放

  心 房 钠 尿 肽

  利 尿、排 钠

  抑制集合管 重吸收NaCl (Na+通道关闭)

  舒张A出、A入(尤其A入) 肾血浆流量↑和GFR↑ 原尿生成↑

  水钠重吸收↓

  第五节 尿 液 (一)尿量

  (二)理化性质 1.比重:

  正常尿≈1.012~1.025 稀释尿<1.003 浓缩尿>1.025,可高达1.035 等渗尿≈1.007左右

  正常:1000~1500ml/d 多尿:尿量长期保持在2500 ml/d以上 少尿:100~500ml/d 无尿:少于100ml/d

  2.pH: 正常5.0~7.0,变动范围4.5~8.0。取决于食物的成分:摄入蛋白质食物尿呈酸性,而水果、蔬菜,尿呈弱碱性。 3.颜色:

  新鲜尿液透明、淡黄色,其深浅程度与尿量呈反变关系 病理:血尿(呈洗肉水色)、胆红素尿(呈黄色)、乳糜尿(呈乳白色)。

  二、排尿反射 尿生成是持续的,排放是间断的

  正常成人: 100-150ml→充盈感,150-250ml→尿意,350-450ml→不适感,700ml→胀痛感。

  (一)膀胱内尿量与膀胱内压关系

  盆N

  盆N

  阴部N

  膀胱内尿量↑→内压骤然↑

  膀胱壁牵张感受器兴奋

  骶髓初级排尿中枢

  膀胱逼尿肌收缩

  盆N

  盆N

  盆N

  正反馈

  膀胱颈和内括约肌松驰

  尿液进入尿道

  骶髓初级排尿中枢

  阴部N传出冲动↓

  尿道外括约肌松弛

  尿液排出体外

  盆N

  脑桥、中脑和皮层

  (二)排尿反射

注意:本内容由网友上传,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严禁临床等其它用途,否则后果自负。
邮箱
昵称
密码
确认密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