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提供医学课件PPT幻灯片素材下载

网站使用问题请加Q1615251280及时解决,谢谢。

当前位置:首页 > 精神心理科 > 心理应激.ppt

心理应激.ppt

心理应激.ppt
PPT课件名称:心理应激.ppt 时 间:2023-11-10 i d:14384 大 小:2.43 MB 贡 献 者:gaoxuesng6666 格 式:.rar 点击下载
注意:ppt文件打包为rar压缩包格式,请用解压缩软件(例如WinRAR)打开,若无法正常下载使用请加客服QQ客服1615251280解决。
心理应激.ppt

  心理应激

  应激的概念 应激源 应激过程的影响变量 应激反应 应激与健康

  教学内容

  定义: 应激(stress): 个体察觉到(通过认知评价)外界环境变化(应激源)对自身构成威胁和挑战时作出的适应和应对的过程。

  一、应激的概念

  (Gp:) 生活事件

  (Gp:) 心理反应

  (Gp:) 行为反应

  (Gp:) 生理反应

  (Gp:) 认知评价

  (Gp:) 社会支持

  (Gp:) 应对方式

  (Gp:) 人格特征

  (Gp:) 健康

  (Gp:) 疾病

  (Gp:) 应激源

  (Gp:) 应激中介变量

  (Gp:) 应激反应

  心理应激作用过程示意图

  二、应激源

  应激源(Stressor)是指向机体提出适应要求,并可引起应对反应、稳态失衡的客观变化的环境事件或情境。也可以称为刺激物或刺激。 一切变化都是潜在的应激源,只有为个体认知评价观察到,对自身具有威胁或挑战时才成为实际有效的应激源。

  应激源的分类 按事物的属性分类 生物性应激源 社会性应激源 心理性应激源 文化性应激源 按事件对个体的影响分类 正性生活事件 负性生活事件

  应激性生活事件(stressful life events): 生活中面临的需要个体适应的各种问题或变化,这些生活问题或变化可以造成心理应激进而损害健康。故又称为“生活变化”(life changes)。

  生活事件单位(life change units, LCU)

  应激性生活事件的研究 Holmes和Rahe的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social readjustment rating scale, SRRS):事件的生活变化单位(life change units, LCU) LCU与健康的关系

  伴心理丧失感的生活事件对健康危害最大

  Holmes的社会再适应量表(SRRS)反应的是生活事件对整体人群影响程度,忽略了对个体的意义、个体的认知评价。 Sarason等编制的生活经历调查表(LES)更接近个人生活实际生活。

  认知评价(cognitive appraise) 是指个体对遇到的生活事件的性质、程度和意义作出推断。 两重评价学说(Lazarus): 初级评价:判断利害关系。 我是不是有麻烦? 次级评价:个体对事件是否可以改变,即对自己的能力作出估计。 我能否应对这一事件?

  三、应激过程的中介变量

  (Gp:) 初评

  (Gp:) 问题

  (Gp:) 次评

  (Gp:) 适 应

  (Gp:) 情绪反应 (不适应)

  (Gp:) 问题关 注应对

  (Gp:) 情绪关注应对

  (Gp:) 无效

  (Gp:) 有利害关系

  (Gp:) 可改变

  (Gp:) 有效

  (Gp:) 不可改变

  (Gp:) 无利害关系

  (Gp:) 有效

  认知评价在应激过程中的作用

  人格对应激的影响 -应激相关的人格特征,指个体人格中那些倾向于增强心理应激反应的不良因素或心理行为特点,这些倾向或特点促使个体更容易发生心理障碍和心身疾病。 -有人按人格对应激源易感程度将人格类型分为:易感应激人格和抗应激人格。

  易感应激人格特征具有以下倾向: 思维上的刻板倾向 评价上的缺陷倾向 情绪上的焦虑倾向 行为上的逃避倾向 社交上的封闭倾向 内心多冲突倾向 选择与决策的艰难倾向

  应激相关的行为类型: A/B型行为类型: A型行为类型(TABP)包括争强好胜、时间紧迫感、追求成就、易激惹、不耐烦、急于求成、无端敌意等,为应激易感人格;而B型行为类型与之相反,对应激感应性低。 C型行为类型(TCBP)主要特征:压抑情绪、克制愤怒、缺乏自信、过分忍耐、回避矛盾等,为应激易感人格。

  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 是指个体与社会各方面,包括亲属、朋友、同事、伙伴等个体以及家庭、单位、党团、工会等社团组织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联系程度。 社会支持系统的评定:社会支持调查表(SSI)、社会支持问卷(SSQ)、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

  社会支持

  应对方式 应对(coping) 是个体对生活事件以及因生活事件而出现的自身不平衡状态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措施,是人的认知和行为的综合体。 应对策略(coping strategies) 是指个体解决生活事件和减轻事件对自身的影响时所采取的各种策略。

  应对方式

  建立对自己的意识 无论在任何一种压力情境下,无论在和任何人的关系中,有一个因素是不变的,那就是你自己! 以问题为中心,积极行动,解决问题 以情绪为中心,缓解不良的情绪 善于运用我们的支持系统 避免不良应对方式造成的恶性循环

  建议的应对策略

  应激反应:应激源所致的个体在生理、心理及社会方面的变化,常被称为心身反应(psychosomatic response)。 应激的生理反应 应激的心理行为反应

  四、应激反应

  生理反应 塞里提出全身适应综合症(GAS, 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 ,也称为“一般适应综合征”,是各种疾病或有害刺激导致相同的、涉及全身的生理生化反应,是机体对有害刺激所作出防御反应的普遍形式。

  一般适应综合征

  一般适应综合征分三个阶段: 警戒期 阻抗期 衰竭期 警戒(alarm)期:机体应付有害刺激唤起体内的整体防御能力。 抵抗(resistance)期:有害刺激持续存在时,机体通过提高体内的结构和机能水平以增强对有害刺激的抵抗程度。 衰竭(exhaustion)期:有害刺激继续存在或过于严重,机体将丧失获得的抵抗能力而转入衰竭期。

  应激的生理反应涉及三条中介途径:

  心理-神经中介机制:主要通过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轴进行调节

  (Gp:) 刺激

  (Gp:) 下丘脑

  (Gp:) 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轴激活

  (Gp:) 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增高

  (Gp:) 心理警觉性增强 骨骼肌兴奋 交感神经功能亢进

  心理-神经-内分泌中介机制:主要通过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进行调节

  (Gp:) 刺激

  (Gp:) 下丘脑

  (Gp:)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H)释放增高

  (Gp:)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释放增高

  (Gp:) 皮质激素释放↑

  (Gp:) 腺垂体

  (Gp:) 肾上腺

  (Gp:) 血糖↑,抑制炎症,蛋白质分解,抗体增加

  应激状态下分解代谢类激素增加,合成代谢类激素减少

  心理-神经免疫机制

  心理行为反应

  情绪反应 焦虑 恐惧 抑郁 愤怒

  行为反应 逃避与回避 退化与依赖 敌对与攻击 无助与自怜 物质滥用

  五、应激与健康

  (1)应激对健康的积极影响 ① 适度的应激是人成长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② 适度的应激是维持人正常功能活动的必要条件。

  (2)应激对健康的消极影响 ① 使机体处于易感状态。 ② 应激是心身疾病的主要原因。 ③ 加重原有的躯体和精神疾病,或使之复发。 ④ 使机体磨损、慢性疲劳、适应性减弱,导致劳动力受损,工作、学习效率下降,是事故、车祸、自杀的主要原因之一。 ⑤ 应激是导致物质滥用及依赖的主要原因之一。

  应激的评估与管理

  评估 晤谈 观察 调查 实验

  管理 针对应激源 针对认知评价 针对应对方式 针对个性特征 针对社会支持 针对应激反应

  应激的转归 ① 生理与心理系统做出适应性改变。 ② 生理与心理系统发生一过性改变。 ③ 生理与心理系统发生不可逆性改变。 ④ 生理与心理系统出现瓦解性改变。 应激性疾病 是指由应激作用导致的各种疾病。包括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适应障碍、心身疾病等。

  应激性疾病

  指在遭受躯体或心理严重的创伤性应激后,出现的短暂精神障碍,常在几天至一周内恢复,一般不超过1个月。 (PS: 13%——14%的车祸幸存者,33%的大屠杀目击者,19%的犯罪行为受害者会出现急性应激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

  临 床 表 现

  意识障碍

  精神运动性兴奋

  精神运动性抑制

  心理治疗的目的是降低情绪反应和帮助患者更有效地对环境,支持性的心理治疗往往有效。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鼓励患者倾诉,同时给予患者一些切实的建议以帮助患者应付应激事件所带来的影响。

  指个体在遭受异乎寻常的重大应激后延迟性出现并持续性存 在的精神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

  临 床 表 现

  Ⅰ

  Ⅲ

  Ⅱ

  Ⅳ

  创伤性体验的反复出现

  持续性回避

  持续的警觉性增高

  对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忘

  指在生活环境改变或重大应激性生活事件的影响下,出现的反应性情绪障碍,同时伴有适应不良的行为或生理功能障碍,影响患者正常社会功能。 (PS:通常发生在重大应激事件1个月内,症状较轻,一般不超过6个月,青少年最常见)

  适应障碍

  适应障碍 临床表现和特征

  情绪障碍 以抑郁症状为主者 情绪低落,对生活失去信心,自罪自得 以焦虑症状为主 适应不良的行为,不愿与人交往,不讲卫生

  躯体症状 头痛、胃痛、乏力和其他不适。儿童可出现尿床,吮手指。青少年可伴随品行障碍

  心身疾病

  心血管疾病

  支气管哮喘

  消化性溃疡

  糖尿病

  刘某,男,40岁,市局后勤部门工作人员,因心前区疼痛于当日凌晨急诊入院,经心电图检查证实为急性缺血性心脏病,经及时救治而症状消失。但心导管及化验均未发现心肌缺血的生物学原因,且过去无高血压及心脏病征象。平素体健,爱好运动,工作认真负责,性格急躁,近期负责一建筑工程,经常延迟下班,发病前一天下午曾与别人争执,回家较晚,受其妻责备,并未回嘴,饭毕上床休息,凌晨痛醒入院。A型性格问卷测试得TH为21分,CH为19分,示明显的A型行为。

  案例1

  问题: (1)你如何评价刘某经历的应激? (2)阐述应激中介因素对他的影响。 (3)分析刘某发病过程中的应激反应。

  案例1

  尚×× 男性 47岁 已婚 大学文化 某中学教师 病史可靠。 主 诉:经常胸闷憋气心前压痛一年。 现病史: 近一年来经常感到胸闷、憋气、气短,有时心前区疼痛,疼痛性质如针刺样;放散后背,持续时问不规律,短则1~2分钟长则半天,与心情及劳累有关。病初在当地乡卫生院即诊断“冠心病”,服用冠心苏合丸、速效救心丸等,对自己患此症思想负担较重。另伴有头晕、失眠、烦躁,怕噪音,内科住院治疗效果不好转入精神科。

  案例2

  既往史:身体健康,否认精神神经病史。 个人及家族史:出生于军人家庭,父母早年参加八路军,一直跟随“老首长”,解放后去世,家庭一直受到一些“老首长”的关照,大学毕业后分配农村某乡中学任教师工作至今,爱人及二子均身体健康,家庭关系良好。自认为因有些老关系好办事而优越于其他人。

  生活上的应激: 1.自己身体不好,医生怀疑其患冠心病收住院,但因考虑面临学生高考时间紧张,出于对学生的责任感而来住院,带着假条当天回到学校为学生上课,但他说校领导“对我很冷谈,阴阳怪气,这使我的满腔热情化为灰烬,心灰意冷,痛苦到极点。”一直感到胸闷憋气,顺不过这口气。 2.自认为教学有一定能力,学生成绩好取得较好名次,自己却默默无闻,荣誉不沾。而那些“无能平淡之辈却荣誉满身”,内心愤愤不平。 3.与领导关系不好,对领导印象很坏,副校长“欺上瞒下”, “弄虚作假”的行为非常令人气愤。 4.特别是在入院前搞了成人高考补习班,学校不支持,自己费了千辛万苦,利用晚上讲课,而办成后校方又“强行接管了”,自己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非常气愤,心情很不愉快,胸闷憋气胸痛症状频繁出现,故入院。 ?

  体格检查:Bp:120/75mmHg,P:72次/分,精神尚好,无急慢性病容。心肺腹部未见异常。神经系统无定位体征。 辅助检查:胸透,心电图(数次),24小时心电监测,超声心动图,平板运动试验等均正常,血糖,血脂化验正常。 心理检查:主动,自我感觉不良,总疑心自己有病医生诊断不出来,恐高,易激惹,Mh4PI个性量表调查:①效度表:K(防御)60分,②临床表:Hs(疑病)>75分,Hy(癔病)、D(抑郁)、Mf(性),Pa(病态人格)的夯数均>60分。

  1.该患者就诊原因是怀疑冠心病心绞痛,有心绞痛的主诉如胸憋,心前区发作性疼痛,放射左肩甲部位,且有诱发原因如生气,紧张、劳累等。年龄47岁属中年组,已进入发病年龄。 2.但经客观全面系统心血管检查没有肯定的依据,普通心电图多项正常,特别是心电24小时监测及平板运动试验亦未能证实。又不吸烟,无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高危因素,故临床冠心病心绞痛诊断不能确立。

  案例分析要点:

  3.从MMPI量表分析:效度量表表示被试尚合作可信。临床表表明其疑病分高,表示被试有许多叙述不清的躯体不适,这些不适多属慢性的。癔病、抑郁,病态人格分均高,反映被试心理欠成熟,自我中心,感情用事,外向,好交际,易冲动,情感较细腻,目前情绪抑郁苦恼,缺乏自信,以上与临床较符合。

  4.其成长家庭、社会关系、学历等较好,在乡属中学有优越感,他曾白我描述自己的特点:较直爽、富正义感,遇事总是理直气壮,好激动爱动气,对未来抱有希望但不乐观,现实生活常不如意,常事与愿违。突出表现在与校领导的关系及医源性的压力方面(当地医生在没有充足诊断依据的情况下诊断其冠心病,一直按此病服药没有疗效,病人思想压力重重),造成对其几方面的应激不能承受而住院。

  诊断:心脏神经官能症。 治疗原则: ①心理治疗。 ②辅以调节神经安定剂。

  治疗情况:心脏神经官能症是神经官能症的一种特殊类型。以心血管系统功能失常为主要表现,兼有神经官能症的其他症状。精神因素在心脏神经官能症的发病上起重要作用。如焦虑,情绪激动,精神创伤或劳累为常见诱因。被错误地诊断为“心脏病”后,造成患者精神负担加重,诱发紧张和焦虑。作为医务人员或心理工作者对此必须充分认识,正确认识功能性疾病区别于“无病”, “假病”, “思想病”。故必须以诚恳的态度同情和关心病人,向病人充分解释、分析病情并指出精神因素在病程中的影响,使其解除思想负抱。 ? ?? ?? ?? ?

  晤谈:劝其对任何事都要能忍,能忍才能心胸开阔,①破除光环现象,②克服投射现象,③以历史的眼光看待社会现象,并用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脱敏:为摘掉冠心病帽子,每天进行一定的身体锻炼,上楼,逐渐增加楼梯层数,上楼时默念:我已治好了,不是冠心病,不可怕,久之使登高时不再害怕。 生物肌电反馈治疗,三次治疗后病人感觉全身舒服,心情舒畅,睡眠好,胸不憋闷。

  追踪:心脏症状消失,自觉轻松舒畅,治疗后写的书面体会记有如下的话:“经过住院治疗,我心中一些不愉快的事已被抛弃,心中坦然,短短的三周暑假治好了一年来所有的症状”

注意:本内容由网友上传,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严禁临床等其它用途,否则后果自负。
邮箱
昵称
密码
确认密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