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提供医学课件PPT幻灯片素材下载

网站使用问题请加Q1615251280及时解决,谢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科 > 脉诊--中医诊断学.ppt

脉诊--中医诊断学.ppt

脉诊--中医诊断学.ppt
PPT课件名称:脉诊--中医诊断学.ppt 时 间:2022-12-26 i d:9629 大 小:6.91 MB 贡 献 者:7777777a 格 式:.rar 点击下载
注意:ppt文件打包为rar压缩包格式,请用解压缩软件(例如WinRAR)打开,若无法正常下载使用请加客服QQ客服1615251280解决。
脉诊--中医诊断学.ppt

  1张

  标题: 中医诊断学

  副标题: 脉 诊

  第五章

  中医诊断学多媒体教学系列课件

  Multimedia Software

  2张

  标题: 概念:

  正文: 脉诊:脉诊是切诊的重要内容,又称切脉。是医生用手指对患者某些特定部位的动脉进行切按,体验脉动应指的形象,据此以了解健康或疾病,辨别病证的一种诊察方法。

  第一节、脉诊概述

  3张

  标题: 脉诊简史

  正文: 前五世纪,扁鹊擅长候脉诊病,《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曰:“今天下之言脉者,由扁鹊也。” 前三世纪,《黄帝内经》记载了“三部九候”诊脉法(即遍诊法)。 《难经》弘扬“独取寸口”诊脉法。 东汉·张仲景确立“平脉辨证”原则。 西晋·王叔和著《脉经》,论三部九候、寸口脉法、确立二十四种脉象,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4张

  标题: 脉诊简史

  正文: 宋·崔嘉彦著《脉诀》,提出“四纲脉”,增加牢、革二脉。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脉神章》对脉神、正脉十六部、脉之常变、顺逆与从舍等论述甚祥。 明·李时珍《濒湖脉学》集明以前脉学之精华,载二十七脉,编成“七言诀”,并附“四言举要”,易于诵习。 明·李士材《诊家正眼》增脉象为二十八种。 其他,还有李延罡《脉诀汇辨》、张澄《诊宗三昧》、黄宫秀《脉理求真》、周学霆《三指禅》等脉学专著,勿论是对脉理辨析,还是临证经验,均各有建树。

  5张

  正文: 脉象是脉动应指的形象,或手指感觉脉搏跳动的形象。脉动与心脏的搏动、心气的盛衰、脉管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以及各脏腑功能的协调作用密切相关。 即心气推动气血在脉道内运行而形成脉象,而血脉贯通全身,内连脏腑,外达肌表,运行气血,周流不休,所以脉象能够反映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

  标题: 一、诊脉原理

  6张

  正文: (一)、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1、心脏的搏动 心主血脉:心脏在宗气和心气的作用下,通过舒缩搏动,把血液排入血管而形成脉搏。故脉动源出于心,脉搏是心功能的具体体现。 《素问·五脏生成》:“诸血者,皆属于心。” 《素问·六节脏象论》:“心者,……其充在血脉。” 2、脉管的舒缩 血液进入血管后,脉管的舒缩是其运行不息的重要条件。 脉为血府:脉是气血运行的通路;脉有约束、控制和推动血液循经运行的作用。 《素问·脉要精微论》:“夫脉者,血之府也。” 《灵枢·决气》:“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3、心阴心阳的协调 心阴(血)——物质基础(充盈) 阴阳 脉搏从容和缓, 心阳(气)——功能活动(旺盛) 调和 均匀有力。

  7张

  正文: (二)、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血——属阴主静,充盈脉道。血之盈亏,直接关系到脉之大小。 气——属阳主动,推动血液运行,固摄血液在脉道之内,同时决定了心搏的强弱与节律。 病理:气血不足,则脉细弱无力(虚软);气滞血瘀,则脉细涩不利;气盛则血流薄疾,脉洪大滑数等。 气血与脉象形成的关系,简而言之,即脉(血脉),赖血以充,赖气以行,心血脉三者共同完成“心主血脉”的生理作用。正如崔嘉言在《四言举要》中所说:“脉乃血脉,血之府也,……心之合也,脉不自行,随气而至,气动脉应,阴阳之宜,气如橐籥,血如波澜,血脉气血,上下循环。”

  8张

  正文: (三)、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 1、肺:①主气,司呼吸。气可运行、统藏、调摄血液,肺之呼吸运动是主宰脉动的重要因素。肺气是宗气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宗气可以贯心脉、行气血、调节全身气机。②肺朝百脉。由于气的作用,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经脉而汇聚于肺。 病理:体现在呼吸对脉搏的影响。 呼吸平缓则脉象徐和;呼吸均匀深长则脉流利盈实; 呼吸加快则脉亦随之急促;呼吸急迫浅促,或呼吸困难,则脉多细涩; 呼吸不已则脉动不止;呼吸停息则脉亦难以维持。 (下续)

  9张

  正文: 2、脾胃: ①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而气血是脉象形成的物质基础。气血的盛衰与水谷精微的多寡,表现为脉之“胃气”的多少,因此,临床即可根据脉之胃气的盛衰,来判断疾病的预后吉凶。脉有“胃气”是健康人的脉象特征,称平脉;胃气少为病脉,无胃气则为死脉。 ②脾主统血。脾气有维持血液在脉内运行而不溢出脉外的作用,是脉象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脾不统血,则血溢脉外而出现各种出血,脉亦随之出现相应的变化。 (下续)

  10张

  正文: 3、肝: ①贮藏血液,调节血量。 ②肝主疏泄,调畅气血,通利经脉。通过调节气血及脏腑功能而影响脉象。 4、肾: ①肾藏精,精能化气生血而为脉象形成的物质基础。 ②肾为元气之根,阴阳之本,是脏腑功能的动力源泉,亦是脉动的源泉,表现为脉之“有根”。 肾气充盛,则脉重按不绝,尺脉有力,谓之“有根”; 精血衰竭,虚阳浮越,则脉浮而无根,重按不应,为阴阳离散、病情危笃。

  11张

  标题: 二、诊脉部位

  正文: (一)、三部九候诊法 即遍诊法,出自《素问·三部九候论》。其诊脉部位分头、手、足三部,每部又分天、地、人三候,合而为九候。现在临床已不采用。 (二)、人迎寸口诊法 是将人迎脉(颈总动脉)与寸口脉象相互参照,进行分析的一种诊脉法,出自《灵枢》。以寸口候内脏,以人迎候体表。在一般情况下,二脉相应,大小来去一致,二脉参照对比以诊察疾病,临床可供参考。如:人迎脉大于寸口脉一至三倍,为表邪盛,病由表入里;大于四倍者,称“外格”,大而数者多为病危。 寸口脉大于人迎脉一至三倍,为寒邪在里,或内脏阳虚;大于四倍者,称“内关”,大而数者亦多为病危。

  12张

  正文: (三)、三部诊法 指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所载诊脉用寸口、趺阳、太溪三个部位。 以寸口脉候脏腑病变; 以趺阳脉(足背动脉)候胃气; 以太溪脉(位于内踝与跟键之间陷凹中)候肾气。 (四)、寸口诊法 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一种诊脉方法。

  13张

  标题: 寸口诊法

  正文: 1、寸口部位 寸口脉定位; 寸关尺分部及寸口脉三部九候。(注意与遍诊法三部九候相区别) 《难经·十八难》:“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 中指定关,食指候寸,无名指候尺。

  14张

  标题: 寸口诊法:寸关尺定位

  高骨定关

  中指定关

  食指诊寸部

  无名指诊尺部

  15张

  正文: 2、寸口脉诊病原理 (1)、寸口为脉之大会。寸口脉属手太阴肺经之脉,肺经起于中焦,胃为水谷之海,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亦属太阴,寸口脉可反映胃气的强弱。手太阴肺经为十二经脉之终始,脉气流注,会聚于气口(寸口为肺经之动脉),全身脏腑功能的盛衰,营卫气血的盈亏,均可从寸口脉象上反映出来。

  16张

  正文: (2)、寸口部脉气最明显。寸口部是手太阴肺经之“经穴”和“输穴”所在处,为其经气流注和经气渐旺,以至达到最旺盛的特殊反应点(所谓“脉会太渊”)。如上所述,手太阴肺经又是十二经脉之终始,其脉象变化最具有代表性。

  17张

  正文: (3)、可反映宗气的盛衰。肺经起于中焦,与脾同属太阴,脉气相通,脾胃化生之水谷之气与肺吸入之清气汇聚胸中而为宗气,肺朝百脉又将其运行布散全身,其脉气变现于气口,故寸口脉动与宗气一致。 (4)、方便易行,便于诊察。位置比较固定,亦较表浅,解剖组织比较分明,是诊脉的理想部位。

  18张

  正文: 可见,脉之源始于胃,输于脾,灌注于五脏六腑,经脏腑的作用后,从百脉朝会于肺,是以全身脏腑的病变能在肺经经气会聚之寸口处反映出来。正如《素问·五脏别论》所说:“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现于气口。”《难经·一难》指出:“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生死吉凶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动脉也。”

  19张

  正文: 3、寸口分候脏腑 (1)、历代文献所载寸口脉寸、关、尺分候脏腑。

  20张

  正文: (2)、目前临床常用寸口三部分候脏腑。 原则:上竟上,下竟下。即寸脉(上)候机体上部,尺脉(下)候机体下部。以此划分,为: 寸 关 尺 左 心 肝胆 肾 膻中 膈 小腹(膀胱、小肠) 右 肺 脾胃 肾(命门) 胸中 小腹(大肠) (3)、浮、中、沉分候脏腑法。即不分寸关尺,只以浮中沉分候脏腑,为: 浮 中 沉 左 心 肝 肾 右 肺 脾 肾(命门)

  21张

  正文: (4)、寸口脉分候脏腑理论依据,有以下观点: 根据气血阴阳理论:中医理论认为,左血右气,即左手偏旺于血,右手偏旺于气。肺主气,位于胸中,为宗气之所居,故以右寸配肺与胸中;心主血,膻中(心包)为心的外围,故以左寸候心与膻中;脾居中焦,脾胃互为表里,气行于右,故以右关配脾胃;肝主藏血,与胆相表里,血旺于左,故以左关以候肝胆;肾在腰之两侧,位置在下,故两尺候肾;小腹在下,为大小肠及膀胱所居之处,膀胱、小肠从阴以配左,大肠从阳以配右。寸口所候者,五脏六腑之气也,而非其体。

  22张

  正文: 根据脏腑所在部位:根据《内经》“上竟上”,“下竟下”的原则,《难经·十八难》指出:“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头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膈以下至脐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脐以下至足之有疾也。”将身躯体分为胸膈腹三部,以两寸候胸中之心肺,两关候膈下之肝脾,两尺候脐下之两肾。 (5)、寸口脉“独异”主病。即运用总按与单诊对照比较的方法,综合诊察判断。

  23张

  正文: (一)、时间 “平旦”诊脉。要求保持环境安静。 《素问·脉要精微论》:“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二)、体位 正坐或仰卧。要求前臂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手臂自然平展,腕直放松,掌面向上略斜。 (下续)

  三、诊脉方法

  24张

  正文: (三)、指法 1、选指:左或右手,食中及无名指三指平齐,以指目诊脉。 2、布指:中指定关,相对固定,疏密适当。小儿可用一指定关法。 3、运指 (1)、举法。轻按,浮取。 (2)、按法。重按至筋骨,沉取。 (3)、寻法。不轻不重,按至肌肉,中取;或调节指力,左右推寻,细察脉象。 (4)、总按。三指同时用相同指力察两手寸口脉部体脉象的形态、脉位、脉力等。 (5)、单诊。用一指察一部脉,分别了解寸、关、尺各部脉象的位、数、形、势等变化。 (下续)

  25张

  标题: 诊脉方法

  26张

  正文: (四)、平息 1、以医生一次正常呼吸为时间单位,来检测病人脉搏搏动的次数。(正常人每分钟呼吸16~18次,每分钟脉动72~80次,一息四至,闰以太息五至。) 2、诊脉时,医生应清心宁神,思想集中,精神专一。所谓“持脉有道,虚静为保。”《东垣十书》谓:“澄神静虑,调息凝心。” (五)、五十动 指诊脉时间不得少于脉搏跳动五十次,一般不得少于一分钟,以三分钟为宜。

  27张

  正文: 脉动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的,了解构成脉象的基本要素,有助于体察脉象的基本要点、了解各种脉象的特征和形成机理。 中医文献将其归纳为位、数(次)、形、势四个方面。 有关因素:脉位、脉率、脉律、脉长、脉宽、脉管充盈度、紧张度、流利度、以及心搏动强弱等。有人把脉位、至数、脉长、脉宽、脉力、流利度、紧张度、均匀度等称之为脉象八要素。

  标题: 四、脉象要素

  28张

  正文: (一)、脉位 概念:脉搏跳动显现的部位(深浅)和长度(长短)。 正常:脉位不浮不沉,中取可得;寸关尺三部有脉。 病脉:脉位表浅者为浮脉;脉位深沉者为沉脉。脉长超过寸关尺三部者为长脉;不及寸尺者为短脉。 (二)、脉数(次) 概念:脉搏跳动的至数和节律。包括脉动频率快慢与节律是否均匀。 正常:频率为72~80次/分(一息四~五至),节律均匀,没有止歇。 病脉:一息五~六至为数脉;一息七至以上为疾脉;一息不足四至为迟脉;有止歇者为结、代、促等脉;脉律快慢不匀者,为三五不调。 (下续)

  29张

  正文: (三)、脉形 概念:指脉宽、软硬度、紧张度等脉搏形态特征。 正常:不大不小,从容和缓有力。 病脉:脉管充盈,搏动幅度较大而有力者,为洪脉;脉管充盈度小,搏动幅度较小者,为细脉;脉管弹性差,按之弦硬者,为弦脉;柔软无力者可为濡脉、缓脉等。 (四)、脉势 概念:脉搏强弱及流畅程度等趋势。包括脉搏的轴向和径向力度,流利度,紧张度等。 正常:应指和缓,力度适中。 病脉:应指有力为实脉;应指无力为虚脉;通畅流利圆滑者为滑脉;脉来艰涩不畅者为涩脉。

  30张

  标题: 第二节 、 正常脉象

  正文: 正常脉象又称平脉、常脉。反映机体气血充盈,气机调畅,阴阳平衡,精神安和,为健康的征象。 一、正常脉象的特点 脉象特征: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一息4~5至,不大不小,从容和缓,节律一致,尺部沉取有力。常脉具有上述基本特点,又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和范围,常随人的生理活动、气候季节等环境的变化而有相应的变化。 脉象特点:有胃、有神、有根。

  31张

  正文: (一)、有胃 概念:脉之胃气,主要反映脾胃运化功能的盛衰、营养状况的优劣。《素问·平人气象论》曰:“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 特点:脉象不疾不徐,从容和缓而流利。主要表现在脉势上,包括脉位不浮不沉,脉率不快不慢,脉力不强不弱,脉宽不大不小,具有平和从容之象。 意义:脾胃为后天之本,胃为水谷之海,是人体营卫气血生化之源,各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活动,均有赖胃气的充养,脉之胃气亦有赖于水谷之气的充养。人以胃气为本,脉亦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少胃气则病,无胃气则死。脉之有无胃气,对推断疾病轻重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下续)

  32张

  正文: (二)、有神 概念:脉之神气,主要用以诊察精气的盈亏,亦反映胃气的盛衰。 特点:脉律整齐,柔和有力。即使是微弱之脉,只要不至散乱而完全无力;或弦实之脉,只要还带有柔和之象,皆有神气。若脉来散乱,时大时小,时急时徐,时断时续,或弦实过硬,或微弱欲无,皆为无神。 意义:脉贵有神,神由心所主,以精气为物质基础,而精气源于水谷之气,可见有胃即有神。周学海曰:“脉以胃气为有神。”脉有神气,反映了心神健旺,气血充盈,精气充盛。脉有神,常人见之,为精气充盛,病人见之,虽病而精气未衰,脉神是全身神的一部分,故诊察时需与全身情况综合考虑,形神合参。 (下续)

  33张

  正文: (三)、有根 概念:脉之根基,主要反映肾气的盛衰。肾藏精,为先天之本,元气之根,肾之阴阳,推动、激发和调控全身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十二经脉亦全赖肾间动气之生发,肾间动气为五脏六腑之本,亦为十二经脉之根。 特点:尺脉有力,沉取不绝。尺以候肾,沉以候肾,故尺脉沉取有力,为有根之脉。 意义:肾为先天之本,元气之根,肾气未绝,犹树木之有根。即使枝叶已枯,只要根本不坏,则尚有生机。正如王叔和所说:“寸口虽无,尺犹不绝,如此之流,何忧殒灭。”若尺脉沉取不应,则肾气已败,病情危重。 脉之有胃、有神、有根,是正常脉象的必备特征。三位一体,相互补充,有胃者必有神、有根。有胃、有神、有根,则脾胃、心、肾等脏腑功能不衰,精气未绝,虽病尚轻,正气未伤,预后良好。

  34张

  正文: 二、脉象的生理变异 脉象受到体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这是因为机体为了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进行自我调节,从而表现出各种生理变异,这种生理变异也体现在脉象上。但这种变异只是暂时的,可逆的,而且仍然有胃、有神、有根,属于正常脉象。 (下续)

  35张

  正文: (一)、个体因素的影响 1、性别 女子脉象较濡弱而细,脉率稍快;孕妇脉多滑数。 2、年龄 三岁以内小儿,脉一息七、八至为平脉,且较软弱; 五、六岁的儿童,一息六至为平脉; 青年人脉多大而有力缓滑,一息四、五至; 老年人脉象多弦,且稍快。 3、体质 高者脉长,矮者脉短;瘦人脉浮,胖人脉沉;运动员脉多缓而有力,不喜运动者脉多稍快稍弱。有六脉皆沉细而无病者(六阴脉),亦有六脉皆洪大而无病者(六阳脉)。 4、脉位变异 斜飞脉、反关脉等。 (下续)

  36张

  正文: (二)、外部影响因素 1、情志 恐惧、兴奋、忧虑、紧张等情绪变化,均会导致脉象出现相应的变异,如喜则气缓(伤心)而脉多缓,怒则气上(伤肝)而脉多弦,惊则气乱(伤心胆)而脉多无序等等。 2、劳逸 剧烈活动后脉多洪数,安静休息或入睡之后脉多迟缓,体力劳动者脉多大而有力,脑力劳动者脉多细软。 3、饮食 进食之后脉稍数而有力,饥饿时脉多缓弱。 4、季节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 春令阳气初升,人应升发之气,阳气浮越,然寒气未尽,气机仍被寒束,故脉浅而弦;夏日阳气旺盛,人应盛长之气,气盛血涌,脉管扩张充盈,故脉体大而来盛去衰;秋天气机收敛,人应阳气乍敛,脉势减而位于肤下,但见浮象;冬日气候严寒,人应闭藏之气,阳气内潜,腠理致密,故脉深沉有力。脉应四时则无病。 5、昼夜 一天有平旦、日中、日西、夜半之阴阳消长应化,脉也随之而有节律性的变化,白天脉偏浮而有力,夜间偏沉而细缓。 6、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不同,体质有别,脉象亦有所变异。如北人脉多沉实有力(地势高寒,空气干燥,则腠理致密),南人脉多细软偏数(地势较低,气候偏温,空气潮湿,则腠理缓疏)。

  37张

  标题: 第三节、病理脉象

  疾病反映于脉象的变化,称病理脉象,简称“病脉”。

  一、常见病脉

  由于对脉象感觉和体会的差异,历代医家对脉象的分类及命名亦有所不同。近代临床常分为28种。

  38张

  (一)、浮脉 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脉象: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为脉位浮浅。 主病:表证。 脉理:邪犯肌表,正气抗邪,气血趋向于表,脉气鼓动于外。邪盛在表,正气不虚者,浮而有力;正气不足者浮而无力;外感风寒,寒性收引,血脉拘急,脉浮而紧;外感风热,热则血流薄急,脉浮而数;外感风邪,风性开泄,汗出肌疏,营卫失和,鼓动稍弱,脉浮而缓。久病体虚,虚阳外越,其脉气亦鼓动于外,但浮而无根,其脉虚浮。 生理变异:瘦人偏浮,秋脉偏浮,亦有六脉皆浮者。 相类脉:

  (下一页)

  39张

  相类脉: 1、散脉:浮而无根,应指散漫,至数不齐,大小不一。浮取散漫,中取似无,沉取不应。“散似杨花无定踪。”主元气耗散,脏腑(特别是心肾)精气衰败将绝。阴阳离散,脉气不能内敛,亦无力鼓动于脉。 2、芤脉:浮大中空,如按葱管(谓边实而中空)。主大失血或吐泻伤阴急症。阴血不能惟系阳气,致阳气浮散。 3、革脉:浮而搏指似弦,中空外坚,如按鼓皮(亦类似弦脉)。即脉大较硬搏指,但重按乏力空虚。主亡血、失精、半产、漏下。由精血耗伤,脉道不充,正气不固而浮越于外所致,乃无胃气之真脏脉,属危候。 芤脉、革脉均浮而中空,但芤脉浮虚而软,革脉浮弦而硬。

  返回

  40张

  (二)、沉脉 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时如此号为平。 脉象: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举之不足,按之有余。沉行筋骨,如水投石。为脉位深沉。 主病:里证。 脉理:实者邪郁于里,气血内困,阳气不能鼓搏脉气于外,固脉沉而有力,如气滞、血瘀、食积、痰饮等;虚者脏腑虚损,气血不足,阳气无力升举鼓动,故脉沉而无力。 生理变异:肥人脉偏沉,冬季脉偏沉,或六脉皆沉细而无病,称“六阴脉”。 相类脉:

  (下一页)

  41张

  相类脉: 1、伏脉:脉位深伏,重按筋骨始得,甚至伏而不显。主邪闭、厥病、痛极。邪气闭塞,气血凝结,正气不能宣通,故多伏而有力,如气闭、热闭、寒闭、痛闭、痰闭等实邪内伏致气血阻滞者。应与“无脉症”相鉴别。 2、牢脉:实大弦长,沉取始得,坚牢不移。实为复合脉象。主阴寒内盛,疝气癥积。阴寒内积,阳气沉潜,或癥积固结不移,且均为邪盛而正未衰者。若见于失血、阴虚,则为危重之象,为阳气浮越之征。现代研究认为牢脉可见于高血压兼有动脉硬化者。

  42张

  (三)、迟脉 迟来一息至惟三,阳不胜阴气血寒;但把浮沉分表里,消阴须益火之源。 脉象: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 主病:寒证,迟而有力为实寒,迟而无力为虚寒。亦见于邪热结聚于里之实热证。为脉率小于正常。 脉理:脉之运行有赖阳气推动。实者,寒邪侵袭,阻遏阳气,寒凝气滞,则脉迟而有力;虚者,阳气不足,心阳不振,失于温运,鼓动无力,则迟而无力。若邪热结聚,气机壅滞,则气血运行受阻,脉亦迟而有力。 生理变异:长期体力劳动者或运动员,脉迟而和缓;常人入睡,脉亦见迟。 相类脉:

  (下一页)

  43张

  相类脉: 缓脉:脉来和缓,一息四至,应指均匀,称平缓,为脉有胃气之象,见于常人;有病之人,脉转和缓,则为正气恢复之象。若脉缓怠无力,弛纵不鼓,则为病脉,见于脾虚、湿困,由鼓动无力,或气血受困所致。

  44张

  (四)、数脉 数脉息间常六至,阴微阳盛必狂烦;浮沉表里分虚实,惟有儿童作吉看。 脉象:脉来急促,一息五到六至(不及七至)。脉率较正常为快。 主病:热证。亦见于里虚。 脉理:邪热亢盛,正邪相争,气血运行加速,则脉数而有力,此为实热内盛;久病阴虚,虚热内生,亦可致血行加速,但脉细数无力;若为阳虚阴盛,虚阳浮越,或因精血亏虚,无以敛阳,阳气外越,则脉数而无力,按之空豁。气血不足,特别是心气心血亏虚时,不能满足全身组织器官之所需,心气勉为行之,则脉数而无力。 生理变异:情绪激动、各种运动、婴幼儿等均可见数脉。 相类脉:

  (下一页)

  45张

  相类脉: 疾脉:脉来急疾,一息七至以上(每分钟140次以上)。主阳极阴竭,元气欲脱。疾而有力,按之愈坚,为阳亢无制,真阴垂危,见于外感热极;疾弱无力者,则为虚阳外越,元阳欲脱之候。

  46张

  (五)、虚脉 举之迟大按之松,脉状无涯类谷空;莫把芤虚为一例,芤不浮大似慈葱。 脉象:三部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豁,应指松软。为脉紧张度减弱,脉管充盈度不足。 主病:虚证,多为气血两虚。 脉理:气不足以运其血,血不足以充其脉,气虚失于鼓动则无力,血虚失于充盈则空豁。 虚脉是无力脉的总称。迟而无力多阳虚,数而无力多阴虚。

  47张

  (六)、实脉 浮沉皆得大而长,应指无虚愊愊强;热蕴三焦成壮火,通肠发汗始安康。 脉象:三部脉充实有力,来去俱盛,应指愊愊,举按皆然。实脉是有力脉的总称。脉管宽大,脉搏力强。 主病: 实证。亦见于正常人。 脉理:正盛邪实,正邪相搏,气血壅盛,脉道坚满紧张,故脉来充实有力。数而有力为阳热亢盛之实热证,迟而有力为阴寒偏盛之实寒证。久病见实,为孤阳外越之征,多预后不良。 生理变异:六阳脉,必实而和缓,是气血旺盛之象。

  48张

  (七)、洪脉 脉来洪盛去还衰,满指滔滔应夏时;若在春秋冬月分,升阳散火莫狐疑。?洪脉来时拍拍然,去衰来盛似波澜;欲知实脉参差处,举按弦长愊愊坚。 脉象:脉体宽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滔滔满指。状若波涛汹涌。其脉位浅显(浮),脉体宽大(大),搏动有力(强)。脉来汹涌盛满,去较势缓力弱。 主病:热盛,多见于阳明气分热证。 脉理:邪热亢盛,充斥内外,正盛邪实,正邪相争,气盛血涌,脉道扩张,故脉轻取即应,宽大搏指。 生理变异:洪为夏令之平脉。(阳气亢盛,腠理开泄,气血向外。) 相类脉:

  (下一页)

  49张

  相类脉: 1、大脉:脉体宽大。三部脉皆大而从容和缓。多见于健康人;病中脉大,则示病进,大而数实者为邪实,大而无力者为正虚。 2、长脉:脉长超过本位,即脉搏动范围超过寸、关、尺三部。主阳、热、实证,亦见于正常人。正气充足,阳热亢盛,则气血壅盛。脉道充实;正常人气血充盛,精气盛满,脉气充盈有余,脉长而柔和。老年人两尺脉长而滑实者大多长寿。

  50张

  (八)、细脉 细来累累细如丝,应指沉沉无绝期;春夏少年俱不利,秋冬老弱却相宜。?浮而柔细知为濡,沉细而柔作弱持;微则浮微如欲绝,细来沉细近于微。 脉象:脉细如线,应指明显。脉道狭小,应指起落明显。 主病:气血两虚,湿病。 脉理:营血亏虚,脉道不充,或气虚运血无力,脉道充盈度减小,则脉细小无力。湿邪阻遏脉道,气血运行不利,脉亦细小而缓。 相类脉:

  (下一页)

  51张

  相类脉: 1、濡脉:浮而细软无力(脉位浮,脉形细,脉势软)。主诸虚,主湿病。精血不足,营血亏虚,阳气不运,则脉道不充,搏动乏力;阳气不敛,则脉浮软。湿困脾胃,阻遏阳气,脉气不振,亦见濡脉。 2、弱脉:极软沉细(脉位沉,脉形细,脉势软)。主阳气虚衰,气血不足。阳气虚,搏动无力,则脉软弱;阴血少,脉道不充,则脉细小而无力。 3、微脉:极细极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脉形极细小,脉势极软弱)。主气血大虚,阳气衰微。营血大虚,脉道失充则细,阳气衰微,鼓运无力则弱而欲绝,似有似无。久病为正气将绝,新病则为阳气暴脱,临床以心肾阳衰为多见。 4、短脉:首尾俱短,常仅显于关部,寸、尺不显,尤以尺部不显为著,脉动不及本位。主气病,短而无力为气虚,鼓动无力;短而有力为气郁,脉气不伸。

  52张

  (九)、滑脉 滑脉如珠替替然,往来流利却还前;莫将滑数为同类,数脉惟看至数间。 脉象: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正气盛而血管张力小,弹性大。) 主病:痰湿,食积,实热。 脉理:邪气内盛,充斥脉道,阳气有余,鼓动脉气,则脉圆滑流利;若为实热所致者,脉必兼数。 生理变异:滑而和缓,多见于青壮年;妇女停经后见滑脉,多为妊娠,均为气血充盛之象。但过于滑大则为有病。 相类脉: 动脉:滑数而短。其动如豆。主惊恐慌、疼痛。惊则气乱,痛则气结,阴阳不和,气血阻滞,运行乖乱,脉躁动不安所致。

  53张

  (十)、涩脉 细迟短涩往来艰,散止依稀应指间;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蚕食叶慢而艰。?参五不调名曰涩,轻刀刮竹短而难。 脉象:脉形细而迟,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至数不匀,大小不均,三五不调。 主病:气滞血瘀、痰食内停、精伤血少。有力为实,无力为虚。 脉理:气滞、血瘀、痰浊、食积等邪气内停,阻滞脉道,血脉被遏,则脉气往来艰涩有力;精伤血少,不能充盈脉道,脉道失濡,血行不畅,则脉来艰涩无力。

  54张

  (十一)、弦脉 弦脉迢迢端直长,肝经木旺土应伤;怒气满胸常欲叫,翳蒙瞳子泪淋浪。? 弦来端直似丝弦,紧则如绳左右弹;紧言其力弦言象,牢脉弦长沉浮间。 脉象:端直以长,如按琴弦。脉势较强,脉道较硬,挺然指下,直起直落。轻虚似滑,如按琴弦,如张弓弦,如循刀刃,其弦硬程度轻重不同。 主病:肝胆病,疼痛,痰饮。亦见于虚证或胃气衰败。 脉理:肝病多郁,疏泄失职,失于条达,脉道失于柔和,故弦劲拘急;寒热诸邪,痰饮内停,情志不遂,不但可致气血不通而致疼痛,亦引起气机郁滞,肝失疏泄,气血敛束不伸,脉道失于柔和,弹性降低,紧张度增高,则脉来弦硬,邪气性质不同,脉象相兼亦异,阴寒盛者,脉来弦紧,阳热盛者,脉来弦数,痰湿盛者,脉来弦滑,等等。虚劳内伤,中气不足,土虚木乘,则脉弦缓;肝病及肾,阴虚阳亢,则脉多弦细;若脉弦劲如循刀刃,则生气已无,胃气衰败,脉无胃气,病多难治。 生理变异:春脉稍弦,与春日阳气升浮相应;中老年脉象偏弦,为精血日亏,脉道失濡,弹性降低,失于柔和所致。 相类脉:

  (下一页)

  55张

  相类脉: 紧脉: 脉象:脉来紧急,绷急弹指,如牵绳转索。脉势紧张有力,脉管紧张度及力度均大,便硬度不及弦脉。 主病:主寒证、痛证、食积。 脉理:寒邪为患,脉道收引紧束而拘急,阳气被困而不得宣畅,气血凝滞而不得宣通,正邪相争,则脉紧有力,主实寒证,痛证;宿食停积,中焦气机失和,脉气受阻,脉亦见紧。 举如转索切如绳,脉象因之得紧名;总是寒邪来作寇,内为腹痛外身疼。

  56张

  (十二)、结脉 结脉缓而时一止,浊阴偏盛欲亡阳;浮为气滞沉为积,汗下分明在主张。?数而时止名为促,缓止须将结脉呼,止不能回方是代,结生代死自殊途。 脉象:脉来缓慢,时有中止,止无定数。脉率迟缓,脉律不齐。 主病:阴盛气结,寒痰瘀血。亦见于气血虚衰。 脉理:阴盛寒凝,或气结、痰凝、血瘀等积滞,心阳被抑,气血受阻,则脉来缓慢,时有一止,结而有力。久病气血不足,心阳、心气虚衰,脉气不续,则脉亦缓慢而时有一止,但结而无力。 生理变异:情绪激动、过劳、酗酒、饮用浓茶等,亦偶有见脉结者。 相类脉:

  (下一页)

  57张

  相类脉: 1、代脉:动而中止不能还,复动因而作代看;病者得之犹可疗,平人却与寿相关。 脉象: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还。脉律不齐,止歇有规律,止歇时间较长,脉势软弱。 主病:主脏气衰微,亦见于疼痛、惊恐、跌仆损伤者。 脉理:脏气衰微,元气不足,则脉气不续,多见于心的器质性病变。疼痛、惊恐、损伤等所致者,则因暂时性气结、血瘀、痰凝等阻抑脉道,脉气不能衔接所致,故脉代而应指有力。 (下续)

  58张

  相类脉: 2、促脉:促脉数而时一止,此为阳极欲亡阴;三焦郁火炎炎盛,进必无生退可生。 脉象:脉来急促,时有一止,止无定数。脉率较快,脉律不齐。 主病:主阳盛实热,气血痰食等实邪停滞;亦见于脏气衰败。 脉理:阳邪亢盛,心气亢奋,热迫血行,则脉来急促,热伤阴津,心气受损,脉气不续,则脉有止歇;若为实邪阻滞,脉气亦不接续,均促而有力。若因真阳衰惫,心气衰败,虚阳浮动,脉气不能顺接,则脉促而无力。正常人亦有因情绪激动、过劳、酗酒、饮用浓茶等而见脉结促者。

  59张

  (一)、类比法 1、归类 历代医家对脉象的归类不同,目前按八纲辨证主要内容进行归类,有利于临床应用。即疾病是邪正斗争的过程,从病位而言,不外表里;从病性而言,不外寒热(即阴阳盛衰);从邪正斗争趋势而言,不外虚实。与此相应,把脉象分为浮、沉、迟、数、虚、实六类,见教材126页表5-4。 (下续)

  二、脉象鉴别

  60张

  2、辨异 辨异即对同类脉象加以比较区别,以有利于掌握。 (1)、浮脉类 浮脉 脉位 取之有余,按之稍减而不空。 芤脉 表浅 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革脉 轻取 浮弦搏指,中空外坚,如按鼓皮。 散脉 可得 浮而无根,应指散漫,至数不齐。 (2)、沉脉类 沉脉 重按始得。 伏脉 轻取不应 推筋着骨始得。 牢脉 沉而实大弦长。 (3)、迟脉类 迟脉 脉来缓慢, 一息不足四至。 缓脉 一息四至 一息四至,缓怠无力。 结脉 或以下 不及四至,且有不规则止歇。

  61张

  (4)、数脉类 数脉 脉率 一息五到六至。 疾脉 较正 一息七至以上。 滑脉 常脉 往来流利,应指圆滑,似数而不数。 促脉 为快 脉来五至以上,有不规则止歇。 (5)、细脉类 细脉 脉形 脉细如线,应指明显。 微脉 细小 极细极软,若有若无,按之欲绝。 弱脉 软弱 沉而细软无力。 濡脉 无力 浮而细软无力。 (6)、实脉类 实脉 充实 应指有力,举按皆然,来去俱盛。 洪脉 有力 脉体宽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

  62张

  (7)、短脉类 短脉 脉不及本位 短而迟涩。 动脉 仅关部明显 短而滑数有力,其动如豆。 (8)、脉律不齐类 结脉 脉有 缓而时止,止无定数。 代脉 缓而时止,止有定数,良久方来。 促脉 止歇 数而时止,止无定数。 (9)、脉律脉力形态均不一 涩脉 脉律不齐,大小 往来艰涩不畅。 散脉 不一,形态不一 浮大无根,应指散漫。

  63张

  3、对举法 把其形态相反的脉象加以对比而进行鉴别的方法,前述“六纲脉”亦是一种对举法。例如: 浮脉与沉脉:为脉位相反; 迟脉与数脉:为脉率相反; 虚脉与实脉:为脉力(势)相反; 滑脉与涩脉:为脉搏流利度相反; 洪脉与细脉:为脉体大小和脉势强弱相反; 长脉与短脉:为脉轴向长度相反; 弦脉与紧脉:弦为硬度大,而紧为紧张度大; 紧脉与缓脉:为脉势相反; 散脉与牢脉:为脉位与脉势相反。

  64张

  三、相兼脉 概念:凡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因素脉相兼出现而构成的脉象,称“相兼脉”或“复合脉”。 (一)、产生机理: 其一,由病因病机的复杂性所决定的。病因、病位、病性不同以及邪正斗争形势的变化所致。如风寒在表,则脉见浮而紧;痰热内蕴,则脉弦滑而数;肝经热盛,则脉弦数等等。 其二,前述二十八脉中,有些脉象本身就是多因素复合而成的。如沉、细、软合而为弱脉;浮、细、软合而为濡脉;沉、实、大、弦、长合而为牢脉等。 就其脉之位、数、形、势而言,任何一种脉象都含有这些因素,均可认为是复合脉,只是一种脉象在某一方面比较突出而已。 (后续)

  65张

  (二)、常见相兼脉及其主病 只要不是性质相反的脉,一般均可相兼出现。相兼脉象的主病,往往是各单一脉象主病的综合。如: 浮紧脉:浮主表,紧主寒主痛。浮紧则见于风寒表证,或风寒痹痛。 浮数脉:浮主表,数主热。浮数则见于风热表证。 沉迟脉:沉主里,迟主寒。沉迟则见于里寒证。 沉缓脉:沉主里,缓主虚主湿。沉缓则主脾虚,水湿内停。 弦滑数脉:弦主肝胆病、痰饮、食滞,滑主痰湿、食积、湿热,数主热。综合分析,则弦滑数脉主肝火夹痰,或肝胆湿热,肝阳上亢(风痰内盛),或痰火内蕴。

  66张

  四、真脏脉 (败脉、绝脉、死脉、怪脉) 概念:真脏脉指在疾病危重时出现的无胃、无神、无根的脉象。示病邪深重,元气衰竭,胃气衰败。 1、无胃之脉 2、无神之脉 3、无根之脉

  下一页

  67张

  无胃之脉: 特点:应指坚搏,无冲和之象。主邪盛正衰,胃气已绝,而脏气独现。示病情危重。 偃刀脉:按之弦急,如循刀刃,为肝绝; 转豆脉:短小坚搏,如循似仁,为心绝; 弹石脉:急促坚硬,如指弹石,为肾绝。

  返回

  68张

  正文: 无神之脉: 特点:脉律无序,脉形散乱。主脾胃及肾之阳气衰败,神气涣散。示生命即将告终。 雀啄脉:脉在筋肉之间,连连搏指,三五不调,止而复作,如雀啄食。为肝绝。 屋漏脉:如屋漏残滴,良久一点,溅地无力。为营气、卫气及胃气已绝。 解索脉:指下散乱,乍疏乍密,如解乱绳。为脾气绝。 麻促脉:脉如麻仁纷乱,微细至甚。为卫枯而营血独涩危候。

  返回

  69张

  正文: 无根之脉: 特点:脉来微弱,虚大无根,不能应指。主三阴寒极,阳亡于外,虚阳浮越,或热极阴枯。 釜沸脉:浮数之极,至数不清,如釜中沸水,浮泛无根。为三阳热极,阴液枯竭之候。 鱼翔脉:脉位表浅,头定尾摇,似有似无,如鱼在水中游动。 虾游脉:浮于指下,如虾游水,来则隐隐其形,去则突然一跃,须臾又来,急促躁动。均为三阴寒极阳亡之征。

  返回

  70张

  五、妇人脉与小儿脉

  (一)、诊妇人脉 1、诊月经脉 左关、尺脉忽洪大于右,但口不若、身不热、腹不胀者,为月经将至; 寸关脉调和而尺脉弱或细涩者,多为月经不利。 闭经,尺脉虚细而涩者,多为精亏血少;尺脉弦涩者,多为气滞血瘀; 脉弦滑者,多为痰湿阻于胞宫。 (下续)

  71张

  2、诊妊娠脉 其一,育龄期妇女,平时月经正常,突然停经,脉来滑数冲和,兼有饮食偏嗜者。 其二,两尺脉搏动强于寸脉,或左寸脉滑数动甚者。(所谓“阴搏阳别,谓之有子”。尺脉候肾,胞系于肾,妊娠后期胎气鼓动所致;又肝主苦藏血,血聚养胎,女子以肝为先天,左寸候肝,故上述妇女见左寸滑数动甚者,亦可能是妊娠。) 其三,妇人身有病,而脉浮沉大小正常,无弦、芤、涩等病脉者,亦可为有孕。 其四,孕妇脉沉而涩,示精血不足,胎元将受影响;脉沉涩无力,为阳气衰竭,为死胎,或为痞块。 (下续)

  72张

  3、诊临产脉 临产时,会出现异于平常的脉象——离经脉,其脉多浮,或数而滑,或数而紧,尺脉如切绳转珠。 中指离经脉法:两中指端节及中节之两旁,平时无脉跳动,若此处脉跳,腹痛连腰,为临产之兆。

  73张

  (二)、诊小儿脉 三岁以下用望指纹以代替脉诊。 1、方法 3岁以内,用拇指或食指,一指定三关,不分寸关尺,以定至数为主; 3~5岁,以食指滚动法先定关部诊脉; 6~8岁,用拇指挪移,分别诊寸、关、尺三部; 9~10岁,次第下指诊三部; 10岁以上按成人方法诊脉。 2、小儿正常脉象特点 小儿脉较成人为快且软(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2~3岁:一息6~7至(100~120次/分); 5~10岁:一息6至(100次左右/分)。 3、小儿病脉

  74张

  小儿病脉: 以浮沉迟数辨病之表里寒热;以有力无力辨病证之虚实。即浮主表,沉主里,迟主寒,数主热,有力为虚,无力为实。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沉而有力为里实,沉而无力为里虚;迟而有力为实寒,迟而无力为虚寒;数而有力为实热,数而无力为虚热。浮数为表热,沉数为里热。 小儿多见痰热壅盛或食积内停,均为滑脉;湿邪为病则脉濡;心之阳气不足多见于先天,脉多见歇止。

  75张

  (一)、独异脉的诊断意义 概念:指在疾病中出现的某种特殊的脉象变化。于诊断极为有用。 内容: 部位之独:某种脉象仅见于三部中某一部,其主病与该部脉所属脏腑有关。如左关脉弦为肝郁,右寸脉弱为肺虚,左尺脉弱多肾虚等等。 脏气之独:某些脉常见于相应脏腑的病证。如结、代、促常见于心病;弦脉多肝病;缓脉多脾病;沉脉多候肾病等等。 脉体之独:疾病中突出表现为某种脉象,出现该脉,则诊断自明。如滑脉主痰湿、湿热、食积;紧脉主寒、痛;濡脉主脾虚、湿盛等等。

  第四节、脉诊的临床运用及意义

  一、脉诊的临床应用

  76张

  (二)、辨脉主病不可拘泥 前述各种脉之主病为常,如浮主表,沉主里,迟主寒,数主热等,但亦有其变,出现真假疑似,须加注意。如浮而无根者,非表证,乃虚阳外越之候;迟脉主寒,亦见于热结于里之热证;洪脉主热盛,若洪大无根而躁疾,则为久病阴伤,阴不敛阳,孤阳外越之虚证等等。

  77张

  (三)、脉症顺逆与从舍 脉症顺逆: 概念:指脉与症的相应与不相应,以之判断病情的顺逆。一般脉症相应为顺,不相应为逆。如: 暴病见洪、数、浮、实等脉,为正能抗邪,为顺;若反见沉、细、微、弱等脉,则为正不胜邪,为逆。 久病脉来沉、细、微、弱,说明正虽不足而邪亦不盛,为顺;若久病反见浮、洪、数、实等脉,则为正衰而邪不退,属逆。

  78张

  (三)、脉症顺逆与从舍 脉症从舍: 概念:脉有顺逆,故临床应用即有取舍,或舍脉从症,或舍症从脉。此亦进一步说明诊病必须四诊合参,才能全面认识疾病的本质。 舍脉从症:症真脉假者,舍脉从症。如腹部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燥结,舌红苔黄厚干焦,而脉沉迟者,其症所示胃肠热结为真;而脉所示则因热结于里,阻滞血行,是假象。 舍症从脉:症假脉真者,舍症从脉。如伤寒热闭于内,四肢厥冷而脉滑数,脉所示为真热,症所示为热邪内伏,格阴于外,而见肢厥,是假寒。

  79张

  《医宗必读·脉法心参》举例说明脉症从舍,可供参考: “ 脉浮主表,治宜汗之,此其常也,而亦有宜下者焉,仲景云,若脉浮大,心下硬,有热,属脏者攻之,不令发汗是也。脉沉为里,治宜下之,此其常也,而亦有宜汗者焉,少阳病始得之,反发热而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微汗之是也。脉促为阳,常用葛根芩连清之矣,若脉促厥冷为虚脱,非灸非温不可,此又非促为阳盛之脉也。脉迟为寒,常用干姜、附子温之矣,若阳明脉迟,不恶寒,身体濈濈汗出,则用大承气汤,此又非迟为阴寒之脉矣,四者皆从证(症)不从脉也。”又曰:“表证汗之,此其常也。仲景云,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身体疼痛,当救其里,用四逆汤,此从脉之沉也。里证下之,此其常也。日晡发热者,属阳明,脉浮虚者宜发汗,用桂枝汤,此从脉之浮也。结胸症俱,常以大小陷胸下之矣,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是宜从脉而治其表也。身疼痛者,常以桂枝麻黄解之矣,然尺中迟者不可汗,以营卫不足故也,是宜从脉而调其荣也。”

  80张

  二、脉诊的意义 (一)、辨别病证部位 邪气侵袭机体,正气抗邪,全身气血亦趋向于此,故以脉之浮、沉可辨病之表里;寸口脉寸、关、尺三部分候脏腑,分部诊脉可了解相应脏腑的病证;心主身之血脉,察脉尤可诊察心的病证,如结、代、促脉多见于心的病证。 (二)、判断病证性质 病证性质指寒热痰瘀等,各种脉象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证候的病理特点。如迟紧为寒,洪数滑长为热,滑主痰,涩主瘀等等。 (下续)

  81张

  正文: (三)、分辨邪正盛衰 邪正盛衰决定了病证的虚实,脉亦有相应的反映,如有力脉为实,无力脉为虚。实脉主正盛邪实,虚脉主正虚而邪不盛。 (四)、推断病情进退 脉症合参,并注意脉象的动态变化。 表里出入:脉由浮转沉,为病由表入里;反之为由里出表。 病情预后:久病而脉和缓,脉力增强,为胃气渐复,疾病向愈;久病气虚血少、泄泻而脉虚大,则为邪盛正衰,病情加重。再如热病脉当滑数,若汗出热退,脉转缓和,为病退;若大汗后热退身凉而脉反急促、烦躁者,则为亡阳虚脱之征。可见脉之从容和缓,是病情预后吉凶之征。前述脉症顺逆亦是判断预后吉凶的依据。

  82张

  正文: 本章到此结束!

注意:本内容由网友上传,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严禁临床等其它用途,否则后果自负。
邮箱
昵称
密码
确认密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