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提供医学课件PPT幻灯片素材下载

网站使用问题请加Q1615251280及时解决,谢谢。

当前位置:首页 > 骨科 > 中医急重症学总论.ppt

中医急重症学总论.ppt

中医急重症学总论.ppt
PPT课件名称:中医急重症学总论.ppt 时 间:2023-11-20 i d:14552 大 小:1.36 MB 贡 献 者:风流少年 格 式:.rar 点击下载
注意:ppt文件打包为rar压缩包格式,请用解压缩软件(例如WinRAR)打开,若无法正常下载使用请加客服QQ客服1615251280解决。
中医急重症学总论.ppt

  中医急重症学总论

  xx省中医院急诊科

  2个问题

  “慢郞中”能解决急重症吗? 如何学好本门课程?

  医道在乎识证,立法,用方,此为三大关键。 --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凡例》

  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慢病走“王道”,急病行“霸道(如汗、吐、下、大寒、大温、大攻、大补之类)”;但万变不离其宗,核心思想仍是辨证论治。

  第一章 中医急重症学概论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急重症学的概念及发展简史。 2.了解中医急重症学的特色与优势。 3.了解中医急重症学与现代急诊医学、危重病医学的关系。

  概念

  中医急重症学:是研究急重症的病因病机、诊断、辨证救治规律及辨证护理的一门重要的临床学科,是一门提高临床各科综合救治能力的学科。

  疾病危重程度分级

  急症:疾病发生发展比较紧急,但不一定危及生命; 重症:这类疾病比急症带给病人的痛苦要重,而且病情严重,并且很可能威胁到病人的生命; 危症:这类疾病一旦发生,病人的生命随时都会受到威胁。

  急不一定重,不一定危;重不一定急,也不一定危;危一定重,一定急。急危重往往难以区分,往往统称。

  中医急重症医学发展源流

  中医急重症学首先是一部外感病的发展史 《伤寒杂病论》:六经辨证 《肘后备急方》:第一本急救手册 《备急千金要方》: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 《温疫论》:开温病学说之先河 《温热论》:卫气营血辨证

  中医急重症医学发展源流

  中医急重症学首先是一部外感病的发展史 《伤寒杂病论》:六经辨证 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在纸张尚未大量使用,印刷术还没有发明的年代,这本书很可能写在竹简上。 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

  中医急重症医学发展源流

  中医急重症学首先是一部外感病的发展史 《伤寒杂病论》:最早的心肺复苏术记载 。《金匮要略·杂疗方》:“救自缢死,……徐徐抱解,不得截绳,上下安被卧之,一人以脚踏其两肩,手稍挽其发,常弦弦勿纵之;一人以手按揉胸上,数动之。……”。说明我国早在东汉时期已有人工呼吸法的文献记载。

  中医急重症医学发展源流

  中医急重症学首先是一部外感病的发展史 《肘后备急方》:第一本急救手册 古代汉族医方著作。是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中医治疗学专著。8卷,70篇。东晋时期葛洪著。原名《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系作者将其原著《玉函方》(共100卷),摘录其中可供急救医疗、实用有效的单验方及简要灸法汇编而成。

  中医急重症医学发展源流

  中医急重症学首先是一部外感病的发展史 《备急千金要方》: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 唐代孙思邈著,约成书于永徽三年(652)。本书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孙思邈认为生命的价值贵于千金,而一个处方能救人于危殆,价值更当胜于此,因而用《千金要方》作为书名。

  中医急重症医学发展源流

  中医急重症学首先是一部外感病的发展史 《温疫论》:开温病学说之先河 吴又可1582-1652)。1642年,全国瘟疫横行,十户九死。南北直隶、山东、浙江等地大疫,五六月间益盛,"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仅存者"。医生们都用伤寒法治疗,毫无效果。吴又可亲历了每次疫情,积累了丰富的资料,推究病源,潜心研究,依据治验所得,撰写成了全新的《温疫论》一书,开我国传染病学研究之先河。他以毕生的治疫经验和体会,大胆提出"疠气"致病之学说,在世界医传染病学史上也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因此赢得后人的广泛尊重。

  中医急重症医学发展源流

  中医急重症学首先是一部外感病的发展史 《温热论》:卫气营血辨证 叶桂(1667-1745)年;??创立用卫分、气分、营分、血分四个层次作为辨证的根据,并指出温病的传变模式有顺传与逆传二种∶顺传由卫而气而营而血,逐步传入;逆传由卫分直入营分。至于卫、气、营、血如何分辨,主要是根据温病的诊断特点,运用察舌、验齿以及辨斑、疹、白,作为要点,然后结合证情,作出诊断,决定治法。全篇从原则到具体,有一套完整的理法方药,对临床实践起着指导作用。

  中医急重症学研究现状

  20世纪50年代,乙型脑炎流行 1956年:各地均发表了中医辨治流行性乙脑的方案,总体上是沿用温病学的辨证方法,以白虎汤、安宫牛黄丸等药物治疗,取得了显著疗效。

  中医急重症学研究现状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中国长江淮河流域,经历了两次疟疾大流行,政府启动了1967年成立的五二三项目,其全称为中国疟疾研究协作项目,成立于1967年的5月23日,因绝密军事项目,遂设代号523。 历经380多次鼠疟筛选,1971年10月取得中药青蒿素筛选的成功。1972年从中药青蒿中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命名为青蒿素,对鼠疟、猴疟的原虫抑制率达到100%。 1973年经临床研究取得与实验室一致的结果、抗疟新药青蒿素由此诞生。 1981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由世界卫生组织主办的“青蒿素”国际会议上,中国《青蒿素的化学研究》的发言,引起与会代表极大的兴趣,并认为“这一新的发现更重要的意义是在于将为进一步设计合成新药指出方向”。

  中医急重症学研究现状

  20世纪70、80年代:急腹症、急性心肌梗死等 1984年:全国“高热”、“痛证”(心痛、胃痛)、“厥脱”、“中风”、“血证”攻关协作组,后又成立“多脏衰”协作组,进行中医急症诊疗规范化、临床研究、剂型改革、基础与临床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中医急重症学研究现状

  进入新世纪,新发传染流行 2003年的SARS,2009的H5N1以及其后的H7N9,还有传统的登革热等以发热为主的传染性疾病流行,中医药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医打破不能进港公立医院历史 2013年03月29日08:52?来源:南方报网—南方日报?   广东非典病死率全球最低、抢救成功率全球最高,重要原因之一是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医介入抗非 获世卫组织认可   在2003年抗击非典战役中,广东的病死率全球最低、抢救成功率全球最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医介入早,中西医结合治疗。这个经验获得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的认可,被推广到全国,连香港都在历史上首次邀请广东中医进入公立医院参与救治。

  第二章 中医急重症病机基础

  学习目的 学习中医急重症的发病机制、发病类型,掌握临床常见发病病机。 学习要点 中医急重症发病机制、发病类型及常见发病病机。

  主要内容

  疾病发生的机制 疾病发生的类型 疾病的基本病机

  发病机制

  发病:急症、危重症是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在某种因素作用下的破坏过程,也就是邪正斗争对机体破坏的过程。

  发病机制

  1.正气与邪气的概念 正气:包括自我调节能力、适应环境能力、抗邪防病能力和康复自愈能力。 邪气:又称病邪,简称邪,与正气相对而言,泛指各种致病因素。

  发病机制

  2.邪正斗争与发病 病邪侵害和正气虚弱都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发病机制:从正邪的辨证关系出发,即“正气虚于一时,邪气暴盛而突发”。

  发病机制

  3. 影响发病的因素(外环境和内环境) 外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主要与邪气有关。 内环境:体质因素、精神状态和遗传因素等。 主要与正气有关。

  发病类型

  卒发 1.感邪较甚:邪气盛,感邪即发病。 2.情志剧变 :气血逆乱,病变顷刻即发。 3.疫气致病:发病暴急,广为流行。 4.毒物所伤 :中毒而发病急骤。 5.急性外伤:直接而迅速致病。

  发病类型

  伏发 伏而后发,如破伤风、狂犬病、“伏气温病”、“伏暑”等。 继发 指在原发疾病的基础上继续发生新的急性病证。 合病与并病 凡两经或三经的病证同时出现者,称之为合病;若一经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病证者,则称为并病。合病与并病的区别,主要在于发病时间上的差异,即合病为同时并见,并病则依次出现。

  发病类型

  复发 1.复发的基本条件: 邪未尽除 正虚未复 诱因 2.复发的主要类型: 疾病少愈即复发 休止与复发交替 急性发作与慢性缓解期交替 3.复发的诱因:复感新邪、食复、劳复和药复。

  基本病机

  邪正盛衰 虚实互存 虚中夹实 实中夹虚 虚实转化 由实转虚 因虚致实 虚实真假 真虚假实(至虚有盛候) 真实假虚(大实有赢状)

  基本病机

  阴阳失调 阴阳盛衰: 阴阳偏盛(阳盛则热和阴盛则寒) 阴阳偏衰(阳虚则寒和阴虚则热) 阴阳互损(阴损及阳和阳损及阴) 阴阳格拒(阴盛格阳和阳盛格阴) 阴阳转化(由阳转阴和由阴转阳) 阴阳亡脱(阳脱和阴脱)

  基本病机

  气血失调 气失调:气虚、气陷、气脱、气滞、气逆和气闭等。 血失调:血虚、血瘀、血热、出血 气血关系失调 气滞血瘀 气虚血瘀 气不摄血 气随血脱 气血两虚

  基本病机

  津液失常 津液不足 水湿停聚 津液与气血的关系失调 水停气阻 气随液脱 津枯血燥 津亏血瘀

  第三章 中医急重症学辨证体系

  学习目的和要点

  学习目的 了解三态论治的概念 熟悉两纲辨证及六证辨证的概念 学习要点 三态论治 两纲辨证 六证辨证

  三态

  虚态 实态 虚实互存态 ------三态论:急诊辨证的思维之本

  两纲

  阴证与阳证 阴脱与阳脱 ------两纲:急诊辨证的最高层次

  六证

  寒热三证 寒证 热证 寒热错杂 寒热转化 寒热真假(真寒假热、真热假寒)

  六证

  虚实三证 虚证 实证 虚实互存 虚实转化 虚实真假(真实假虚、真虚假实) ------六证:急诊辨证的核心

  小结

  中医急重症发病机制:发病与发病类型 中医急重症基本病机: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调、津液失常 中医急重症学辨治体系: 三态论治(虚态、实态、虚实互存态) 两纲辨证(阴证与阳证、阴脱与阳脱) 六证辨治(寒热三证与虚实三证)

  复习思考题

  1.中医急重症学常见发病机制有哪些? 2.中医急重症学基本病机有哪些? 3.什么是三态论治? 4.两纲辨证的意义是什么?

  谢 谢!

  40

注意:本内容由网友上传,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严禁临床等其它用途,否则后果自负。
邮箱
昵称
密码
确认密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