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提供医学课件PPT幻灯片素材下载

网站使用问题请加Q1615251280及时解决,谢谢。

当前位置:首页 > 血液内科 > 第二章 红细胞血型系统.ppt

第二章 红细胞血型系统.ppt

第二章 红细胞血型系统.ppt
PPT课件名称:第二章 红细胞血型系统.ppt 时 间:2023-11-05 i d:14191 大 小:640.60 KB 贡 献 者:你南方港东方红 格 式:.rar 点击下载
注意:ppt文件打包为rar压缩包格式,请用解压缩软件(例如WinRAR)打开,若无法正常下载使用请加客服QQ客服1615251280解决。
第二章 红细胞血型系统.ppt

  掌握:ABO、 Rh血型系统。 熟悉:H血型系统、血小板血型系统及其 检测技术。 了解:红细胞其他血型系统。

  第二章 红细胞血型系统

  临床检验诊断学教研室 xxx

  血小板血型系统

  1

  ABO血型系统

  Rh血型系统

  红细胞其他血型系统

  主要内容

  (Gp:) 4

  3

  2

  血小板血型检测技术

  (Gp:) 5

  一、ABO血型系统

  (一)ABO血型分型

  第二章 红细胞血型系统

  5

  (二)ABO血型亚型 亚型是指虽属同一血型抗原,但抗原结构、性能或抗原表位数有一定差异的血型。 常见 :A亚型有A1、 A2、 A3 、Ax等, B亚型有B3、Bx等 AB亚型A1 B、 A2 B、 A3 B等

  A亚型: A1、 A2

  1.ABO血型抗体特点 新生儿自出生后开始产生抗体,3-6个月时可被检出,5-10岁时达到高峰,老年人抗体水平有逐渐减少的过程。

  (三)ABO血型抗体

  天然抗体(IgM)和免疫性抗体(IgG)特点

  2.ABO抗体临床意义 ABO不相容的输血可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 ABO溶血是急性血管内溶血,严重者可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急性肾衰竭,甚至死亡。

  (四)特殊ABO血型 1.B(A)及A(B)表型 B(A): B细胞有微弱的A抗原表达 2.cisAB:母亲A2B,父亲O型,两子女均A2B 3.获得性B: 肠梗阻患者

  11

  第三节 Rh血型系统

  Rh血型系统数字表示004,符号表示RH。 常见抗原5个,即D、C、c、E、e。 一、RH 基因 RH 基因位于1号染色体,由RHD和RHCE 两个紧密连锁的基因构成。 RHD 编码D抗原, RHCE 编码Cc和Ee抗原, eg:CE、ce、cE、Ce。

  二、Rh命名 (一)Fisher-Race命名法 又称CDE命名法,认为有3个紧密相连的基因位点, 每一个基因位点都有一个等位基因,即D和d,C和c, E和e,3个基因以复合体形式遗传,有8种组合:Cde、cde、CDE、cDE、CDe、cDe、CdE、cdE。

  (二)Wiener命名法 又称Rh-Hr命名法。认为RH 基因产生的抗原,包括一系列因子,每一个因子由一种抗体识别。 eg:大写R表示有D抗原, 小写r表示无D抗原。

  (三)现代命名法 包括区分抗原、基因、蛋白质。 抗原用字母表示,eg:D、c、C、e、E 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eg: RHD、 RHCE 蛋白质按携带的抗原命名,eg: RhD、 RhcE

  三、Rh抗原

  1.Rh抗原种类及强弱 D>E>C>c>e 2. Rh表型:使用标准血清检测红细胞表面抗原,能够检出的Rh抗原。

  3.D抗原种类 (1)D抗原:抗原表位数目正常。 (2)弱D:抗原表位正常, D抗原数目减少。 (3)放散D(Del): D抗原在红细胞上表达极弱,通过常规法容易鉴定成Rh阴性,吸收放散试验证明存在少量的D抗原。 (4)部分D: D抗原数目正常,缺失部分抗原表位。

  (5)D抗原阴性: 使用血清学方法检测红细胞,如果红细胞没有D抗原,为D抗原阴性。 (6)C/c和E/e抗原 复合抗原:同一蛋白质分子表达。包括CE、Ce、cE、ce。 变异体: RHCE突变会导致C/c和E/e抗原数量和质量的改变,C和e抗原改变的频率较高。

  四、 Rh血型抗体

  1.抗体性质  Rh抗体主要是后天免疫而产生,如通过输血或妊娠等。 2.抗体种类  Rh血型比较常见的抗体是抗D、抗E、抗C、抗c和抗e等5种。

  3. 临床意义 (1)输血方面 带有Rh抗体的受血者 溶血性输血反应 (2)妊娠方面 带有Rh抗体的孕妇 新生儿溶血病

  输入含有相应 抗原的血液

  妊娠 Rh血型 不配合胎儿

  四、红细胞其他血型系统 (一)H血型系统 H血型系统ISBT命名为H,数字序号为018。该系统只有1个抗原,即H抗原(H1:018001) H抗原强弱:O>A2>B>A2B>A1>A1B。

  1. H基因及生化结构 H基因受H和Se两个基因控制,两个结构基因位于19号染色体。两个基因各自编码a-2-岩藻糖转移酶。 H基因作用底物:Ⅱ型糖链,转化为H抗原。 Se基因作用底物:Ⅰ型糖链,转化为分泌性H抗原。

  2023/11/5

  2. H抗原缺失表型 (1)孟买型(Oh):红细胞为O型,缺失H抗原,分泌液中无H抗原,但血清中有抗H抗体。 (2)类孟买型:该型个体缺乏H基因,其基因为hh,但至少有一个Se基因。

  (二)Lewis血型系统 Lewis血型系统ISBT命名为LE,007。1946年发现该血型抗体,并以该患者的姓氏Lewis命名。 Lewis血型有六个抗原,最重要的是Lea和Leb,有三种表型,即Le(a+b-)、 Le(a-b+)、 Le(a-b-)。

  1.基因及生化结构 Lewis抗原的合成依赖于Le基因(FUT3)及Se基因(FUT2)。 Lea抗原:岩藻糖+ I型链末端N-乙酰葡萄糖胺 Leb抗原:岩藻糖+ I型链H末端

  2. Lewis抗原 脐带血:Le(a-b-) 出生后不久:生成Lea抗原 5-6岁以后: Lewis抗原表达与成人相同

  3. Lewis抗体 多数为IgM类 Le(a-b-)的个体产生抗- Lea、抗- Leb 、 抗- Lea+b 。 抗- Lea+b 既能凝集 Lea阳性细胞,又能凝集Leb阳性细胞。

  (三)MNS血型系统 MNS是继ABO血型之后,第二个被发现的血型系统。ISBT命名为MNS,数字序列002,目前已经确认的抗原有46个。

  2023/11/5

  (四)P1PK血型系统 P1PK血型系统是第三个被发现的血型系统, ISBT红细胞膜抗原命名专业组将这些抗原分为: P1PK血型系统(P1、PK、NOR,003) Globoside血型系统(P,028)

  (五)Kell血型系统 Kell血型系统ISBT命名为KEL,006,目前ISBT已确认的KEL抗原有22个,如K(KEL1:006001)、k(KEL2:006002)等。

  2023/11/5

  第六章 血小板血型系统

  第一节 血小板血型抗原 血小板血型抗原

  血小板相关抗原

  血小板特异性抗原

  一、血小板相关抗原 定义:血小板表面存在的与其他细胞或组织共有的抗原,包括组织相容性抗原(HLA)和红细胞血型系统相关抗原。 1. 红细胞血型抗原 在ABO血型非配合输注时,可导致血小板输注疗效下降甚至输注无效。血小板ABO同型输注是最佳选择。

  2. HLA系统血型抗原 血小板表面存在HLA-A、 HLA-B和HLA-C位点等HLA-I类抗原。 多次输血、妊娠可产生HLA抗体。 目前应用去除白细胞制品,以减少白细胞产生的不利影响。

  二、血小板特异抗原 定义:血小板特有的抗原决定簇组成,不存在于其他细胞和组织上的抗原,表现出血小板独特的遗传多态性,又称人类血小板抗原(HPA)。 (一)HPA-1血型系统 HPA-1定位于GpⅢa分子上, HPA-1特异性抗体与输血后紫癜综合征、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有关。

  (二) HPA-2血型系统 血小板特异性抗原Ko定位于GP Ⅰba链上,抗- Ko多为IgM类抗体,可直接使血小板凝集。 (三) HPA-3血型系统 HPA-3的抗原决定簇位于GP Ⅱb,与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有关。 (四) HPA-4血型系统 HPA-4的抗原决定簇位于血小板膜糖蛋白 GP Ⅲ a。 (五) HPA-5血型系统 HPA-5抗原定位于GP Ⅰa。

  第二节 血小板血型的临床意义

  一、血小板输注无效和输注后紫癜 (一)血小板输注无效(PTR) 多次接受输注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有可能出现血小板上升低于预期值,甚至比输血前还低。 判定血小板输注效果指标: 血小板上升数(CCI) 血小板回收率(PPR)

  CCI=(输血后血小板计数-输血前血小板计数) ×1011 ×体表面积/输入的血小板总数(×1011 ) 结果判定: 血小板输注无效:输注后1小时CCI<7500, 24小时CCI<4500。 PPR=(输血后血小板计数-输血前血小板计数) ×血容量×100%/输入的血小板总数(×1011 ) 输注无效:输注后24小时回收率<20%。

  1.免疫因素 反复输注血小板或妊娠史的妇女,血清中可产生血小板同种抗体(HLA和HPA抗体) 2.非免疫因素 DIC、发热、感染、脓毒血症、脾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

  (二)输血后紫癜(PTP) 多发生在有输血和妊娠史的女性 (三)实验室检测 血小板HLA和HPA抗体筛查及抗体特异性鉴定 (四)治疗和预防 1.配合型血小板输注:(1)ABO血型的选择 (2) Rh血型的选择 (3)交叉配型 (4)配合型输注

  2.预防措施 (1)建立HLA、HPA已知型供着资料库 (2)配合型血小板输注 (3) HLA同种异型免疫反应的预防:去除白细胞、紫外线灭活抗原呈递细胞 (4)其他:血浆置换、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

  二、胎儿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FNAIT) 妊娠期间由于母婴间血小板血型不同,胎儿的血小板抗原刺激母体产生血小板相关抗体,后者通过胎盘导致胎儿新生儿血小板减少。 治疗: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与配合血小板输注。

  三、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AITP) 由于自身免疫系统失调,机体产生针对自身血小板相关抗原的抗体,引起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慢性ITP:明确诊断前已经有数月至数年的隐匿性血小板减少。治疗:类固醇激素或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急性ITP:儿童出现病毒感染后的突发性血小板减少,患者在发病2-6个月后多数自发缓解。 治疗: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或抗-D免疫球蛋白

  第七章 血小板血型检测技术

  第一节 血清学检测 一、 固相红细胞吸附技术(SPRCA) 使用未裂解的完整血小板,广泛用于血小板抗体检测和交叉配血试验。 包括 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EPSA) 单克隆抗体固相血小板抗体实验(MASPAT)

  SEPSA原理图

  (一)血小板抗体检测 将血小板固相包被在微孔中,再与患者血清孵育洗涤后加入抗人IgG多抗和人IgG致敏的指示红细胞,静置或离心,肉眼判读结果。 (二)血小板交叉试验 献血者血小板包被在微孔内,再加入患者血清,反应后经指示红细胞观察结果。

  (三)血小板抗原鉴定 患者血小板被固定在微孔中,加入特异性抗体,经过指示红细胞观察反应结果,并根据已知抗体判断血小板特异性抗原。

  二、单克隆抗体特异的血小板抗原固定试验 MAIPA原理:

  该技术灵敏性强

  三、改进的抗原捕获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MACE原理:

  此法特异性较强。

  四、流式细胞仪检测技术 (一) FCM法血小板抗原鉴定 取患者血小板与已知特异性的血小板反应,再加入荧光素标记的抗人-IgG,避光反应后加入PBS悬浮,上机分析。 (二) FCM法血小板抗体检测和交叉试验 若检测已致敏在血小板上的血小板相关抗体,则血小板经洗涤后直接加入荧光标记抗人-IgG作为二抗 ,并上机检测。

  五、微柱凝胶血小板定型试验 原理:将血小板、待测血清和指示红细胞加到微柱反应腔中,经孵育和离心后,观察结果。

  微柱凝胶血小板定型试验

  第二节 分子生物学检测

  一、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PCR-RFLP) 二、PCR-等位基因特异性寡核苷酸探 (PCR-ASO) 三、 PCR-序列特异性引物 (PCR-SSP) 四、 DNA序列分析法

  方法学评价

  1.血清学方法:简单、快速、成本低,是基因分型的前提 2.分子生物学方法:结果准确可靠、样本要求低 目前血小板血型抗原分型主要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血小板抗体检测和交叉实验主要运用血清学技术。

  THANKS

  END

注意:本内容由网友上传,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严禁临床等其它用途,否则后果自负。
邮箱
昵称
密码
确认密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