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提供医学课件PPT幻灯片素材下载

网站使用问题请加Q1615251280及时解决,谢谢。

当前位置:首页 > 护理科 > 护理部感控训练课程.ppt

护理部感控训练课程.ppt

护理部感控训练课程.ppt
PPT课件名称:护理部感控训练课程.ppt 时 间:2023-11-08 i d:14271 大 小:4.64 MB 贡 献 者:27521 格 式:.rar 点击下载
注意:ppt文件打包为rar压缩包格式,请用解压缩软件(例如WinRAR)打开,若无法正常下载使用请加客服QQ客服1615251280解决。
护理部感控训练课程.ppt

  护理部感控训练课程

  感控科 xxx

  1

  医院感染

  2

  手卫生

  3

  隔离防护

  4

  消毒灭菌

  5

  职业暴露

  1

  医院感染

  1.医院感染-1/7

  (Gp:) 医院感染定义

  (Gp:) 医院感染对象:

  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住院病人 门诊及急诊病人 陪护和探视者 医务人员

  (Gp:) 下列情况属于医院感染

  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它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 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 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 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1.医院感染-2/7

  (Gp:) 下列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

  皮肤粘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 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 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水痘等。 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

  1.医院感染-3/7

  (Gp:) 医院感染与医院质量

  延长病人住院时间 WHO,2002 外科伤口感染的病人住院日延长8.2天 产科手术延长3天 普通外科手术延长9.9天 整形外科手术延长19.8天 中国,2005 肺部感染长住院日34.29天 泌尿道感染延长住院日6.92天 颅内感染19.11天 增加医疗费用 美国每年造成超过45亿美元的医疗费用损失 2005年全国医院感染调查显示 肺部感染增加治疗费用3.2万元 泌尿道感染增加7436元 颅内感染多花费1.7万元

  1.医院感染-4/7

  (Gp:) 发生医院感染的三个重要环节

  感染源—控制感染源 外源性感染 也称交叉感染,病原体来自其他患者或环境,可以通过清洁、消毒、灭菌和隔离措施进行预防和控制。包括从病人到病人、从病人到医院职工和从医院职工到病人的直接感染,或通过物品对人体的间接感染。 内源性感染 是指病原体自患者体内的感染,也称自身感染,与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和临床诊疗措施有关,不易预防。如长期使用抗生素,使原存在体内的正常菌群失调而引起的感染。 感染途径—切断传染病途径 接触传播 飞沫传播 空气传播 易感人群—保护易感人群 年龄、严重基础病、免疫力下降、放疗。。。

  1.医院感染-5/7

  (Gp:) 切断传播途径—控制感染

  标准预防 即将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粘膜都当成具有感染性,预计暴露时需要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 这些措施有手卫生、使用手套、隔离衣、口罩、防护眼镜或面罩和安全注射。还包括处理被感染性体液污染的仪器或物品时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感染传播,如直接接触严重污染的设备或物品时戴手套,可重复使用的设备用于其它患者之前规范地清洁、消毒或灭菌。并将接触隔离、飞沫隔离、空气隔离作为额外的措施。

  1.医院感染-6/7

  (Gp:) 标准防护的主要内容

  手卫生 使用手套 口罩 防护眼镜或面罩 隔离衣 安全注射 清洁、消毒或灭菌

  1.医院感染-7/7

  2

  手卫生

  (Gp:) 手卫生

  手卫生是控制医院感染最简单、最有效、最方便、最经济的方法 严格实施手卫生规范可减少医院感染20~30%。 手卫生(hand hygiene): 是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2.手卫生-1/8

  洗手(hand washing):医务人员用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的过程。 卫生手消毒(antiseptic handrubbing):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 外科手消毒(surgical hand antisepsis):外科手术前医务人员用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再用手消毒剂清除或者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使用的手消毒剂可具有持续抗菌活性。

  2.手卫生-2/8

  「先洗手,后卫生手消毒的指征」 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患者污物之后。

  2.手卫生-3/8

  应遵循以下原则: 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用皂液和流动水洗手。 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2.手卫生-4/8

  手卫生5时机 1.接触病人前 2.无菌操作前 3.接触病人后 4.暴露血液体液风险后 5.接触病人周围环境后

  2.手卫生-5/8

  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摩擦

  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交换进行

  弯曲手指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将五个手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揉搓

  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1

  6

  3

  5

  4

  2

  2.手卫生-6/8

  六部洗手法

  戴手套≠洗手 戴手套不能取代洗手 遇到洗手时机,若您手上仍戴着手套,请脱除手套,然后洗手 仅仅在需要戴手套的时候戴手套 戴手套的时机不影响洗手时机

  18

  2.手卫生-7/8

  标准的湿式洗手设备包含:流动水及非手触式水龙头、皂液、擦手纸、洗手图、生活垃圾桶;皂液容器应尽量使用一次性,如为非一次性容器应每周清洗消毒。 干洗手设备应满足医务人员有效、便捷的之要求;非一次性容器应每周清洗消毒;一次性手消毒液开启后使用的效期为30天。

  2.手卫生-8/8

  3

  隔离防护

  空气传播: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5 μm) 通过空气流动导致的疾病传播。 飞沫传播:带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核( > 5μm) ,在空气中短距离(l m 内)移动到易感人群的口、鼻黏膜或眼结膜等导致的传播。 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手、媒介物直接或间接接触导致的传播。

  手套

  3.隔离防护-1/23

  (Gp:) 依《医院隔离技术规范》WST/311-2009传播途径分为:

  空气传播常见的疾病: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气管、支气管结核)、流行性脑膜炎、水痘、麻疹等。 飞沫传播常见的疾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性腮腺炎、手足口病、猩红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SARS、白喉等。 。 接触传播常见疾病:多重耐药菌感染、肠病毒感染、性传播传染病等可通过手、媒介物直接或间接接触导致传播的疾病。

  3.隔离防护-2/23

  于标准防护基础上,针对传播途径的对其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Gp:) 空气隔离

  通常以空气中的悬浮微粒为介质,通过呼吸道传播而发生感染。(传播微粒直径<5um)。 进入隔离间的所有人员必须佩戴N95口罩; 限制病人的活动和接送,如果必须外出应给病人佩戴外科口罩,以减少飞沫核的播散; 入住负压隔离病房。 隔离病室挂上黄色隔离标识牌。

  3.隔离防护-3/23

  (Gp:) 飞沫隔离

  携带感染性介质的大微滴(直径>5um)。 工作人员在距离病人1~2米内进行诊疗操作时,应佩戴外科口罩以上级别口罩 。 入住普通隔离病室 隔离病室挂上粉色隔离标识牌。

  3.隔离防护-4/23

  (Gp:) 接触隔离

  病原体通过手、媒介物直接或间接接触导致的传播。 如肠道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 入住普通隔离病室 隔离病室挂上蓝色隔离标识牌。

  3.隔离防护-5/23

  国卫办医函〔2020〕155号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医务人员防护技术指南(试行)的通知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不同人员个人防护用品使用图表

  备注:1. ●应选择, ○根据暴露风险选择;2.暴露风险高的操作有条件时可选动力送风过滤式呼吸器

  3.隔离防护-6/23

  3.隔离防护-7/23

  (Gp:) 防护用品—手套

  使用时机 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时,应戴清洁手套。 进行手术等无菌操作、接触患者破损皮肤、粘膜时,应戴无菌手套。 使用原则 手套以使用一次为原则。 诊疗护理不同的病人之间要必须更换手套。 戴手套操作中,如发现手套有破损时应立即更换。 操作完成后脱去手套,必须进行洗手,戴手套不能替代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戴手套时不得按电梯、接听电话、碰触门把、电脑键盘等,以免造成环境污染

  3.隔离防护-8/23

  (Gp:) 防护用品—口罩

  医用防护口罩—N95 防护效果最好,用来避免佩戴者被感染,但无法避免病人将病毒传染给他人。 外科医用口罩 虽然其避免感染的功效不及N95口罩,但可以避免病人将病毒传染给他人。标准的外科口罩分3层:外层有阻水层,可防止飞沫进入口罩里面;中层则有过滤层,可阻隔90%的5μm的颗粒;近口鼻的内层用于吸湿。

  3.隔离防护-9/23

  戴口罩的指征 在进行抽吸、外科手术、口腔治疗、支气管镜和心肺复苏等操作中可能发生体内物质喷溅时。 接触呼吸道、飞沫传播的传染病病人。 自己患呼吸道疾病如咳嗽或打喷嚏时。 更换口罩的指征 呼吸阻抗力明显增加,出现呼吸困难时。 口罩有破损或毁坏时。 口罩与面部无法密合或无法通过密合检验时。 口罩受污染(如有血液或其他污物时)。 曾使用于隔离病房或与病患有接触。 若为活性炭口罩,口罩内有异味时

  3.隔离防护-10/23

  (Gp:) 防护用品—护目镜、防护面罩

  使用时机 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时。 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时。 为呼吸道传染病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近距离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喷溅时。 使用原则 佩戴前应检查有无破损,佩戴装置有无松懈。 每次使用后应清洁与消毒。

  3.隔离防护-11/23

  (Gp:) 防护用品—隔离衣

  使用时机 接触经接触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如传染病患者、多药耐药菌感染患者等时。 对患者实行保护性隔离时,如大面积烧伤患者、骨髓移植患者等患者的诊疗、护理时。 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 使用原则 只限在规定区域内穿脱。使用时应完全覆盖全部衣服和外露皮肤。 穿前应检查有无破损;穿时勿使衣袖触及面部及衣领。发现有渗漏或破损应及时更换;脱时应注意避免污染。 隔离衣以单次使用为原则,遇污染随时更换。 使用后隔离衣之正面及背面腰部和肘部以下视为污染区,脱卸后,应将污染区包于内面,放入密闭容器内。 工作人员为灼伤或大伤口病患换敷料时,应使用已消毒之隔离衣,以避免伤口感染。

  3.隔离防护-12/23

  (Gp:) 防护用品—防护服

  使用时机 接触甲类或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时(鼠疫、霍乱、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 接触经空气传播和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 使用原则 只限在规定区域内穿脱。 防护服以单次使用为原则

  3.隔离防护-13/23

  (Gp:) 防护用品—鞋套

  使用时机 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时和从缓冲区进入负压病室时应穿鞋套。 使用原则 鞋套应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并一次性应用。 应在规定区域内穿鞋套,离开该区域时应及时脱掉。 发现破损应及时更换。

  3.隔离防护-14/23

  (Gp:) 防护用品—帽子

  使用时机 进入污染区和洁净环境前、进行无菌操作等时应戴帽子。 使用原则 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一次性帽子一次性使用。

  3.隔离防护-15/23

  (Gp:) 防护用品—防水围裙

  使用时机 可能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其他污染物质喷溅、进行复用医疗器械的清洗时,应穿防水围裙 使用原则 一次性使用围裙不得复用,受到明显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复用围裙,每班使用后应及时清洗与消毒。遇有破损或渗透时,应及时更换。

  3.隔离防护-16/23

  (Gp:) 隔离病室—可重复使用的物品

  受传染性病源污染之器械或物品,应依「消毒供应室感染管制工作制度」(LX5113)处理后,才得以使用。 当血压计,听诊器,血糖测定仪等医疗仪器受污染时,应以75%酒精擦拭或依产品使用说明执行消毒。 内视镜或抽吸器使用后,均应进行彻底清洗和高水平消毒。 污染之布类品应以单层水溶性污衣袋并外加套透明高密度PE袋后绑紧后才可送出隔离病室;新型管制病毒肺炎患者用后的布类品PE袋上需贴上“新冠”标签,并单独交接运送,离开污染区前应当对包装袋表面采用5000mg/L的含氯消毒液喷洒消毒。 新型管制病毒肺炎患者使用后的器械应置于双层密闭转运盒,贴上“新冠”标签,依新冠转运动线,单独交接转运。

  3.隔离防护-17/23

  (Gp:) 隔离病室—不可重复使用的物品

  隔离病患使用后即弃之物品或废弃物,并依「医疗废弃物感染管制工作制度」(LX5133)处理。 隔离病室内所有垃圾视为感染性废物,垃圾桶应套双层黄色垃圾袋,回收时需双层垃圾袋同时回收。 新型管制病毒肺炎医疗废物套双层黄色垃圾袋,并贴上“新冠”标签,单独交接、单独运送;离开污染区前应当对包装袋表面采用5000mg/L的含氯消毒液喷洒消毒,必须单独交接、单独运送。

  3.隔离防护-18/23

  (Gp:) 隔离病室—其他物品

  应采用一次性餐具或专用餐具。 尿壶与便盆以一人使用为原则,解除隔离后应予丢弃。 病历禁止携入隔离单位。 一位病患使用一支体温计,或体温计经浸泡消毒后才能使用于下一病患。 书、杂志和玩具若遭感染物质污染时,于解除隔离后应予消毒或烧毁。 工作车不得推入隔离病室。 采取血标本使用一人一巾一针一止血带。

  3.隔离防护-19/23

  (Gp:) 物品处理—实验室检体

  采集或接触检体时,应采取适当之隔离措施,谨慎勿污染容器,如容器已污染应予清洁及消毒。 感染性检体不得以气送子 ( air shoot )运送,应以稳固、不渗透、有盖子的容器运送,以预防运送时的渗漏。 CJD、AIDS、HIV等感染之检体应贴上生物危险(Biohazard); SARS感染之检体应贴上「S当心感染 」警告标示,以提醒其他工作人员注意。 实验室检体丢弃前,应先高压灭菌后才得丢弃。 感染性排泄物和分泌物倒入马桶后冲洗干净,排入污水处理系统消毒处理达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新冠肺炎疑似/确诊患者之检体运送包装:第一层密闭包装袋,第二层为硬盒密闭包装容器,第二层容器置于“A类检体转运箱”,经新冠转运路线运送至检验科,检体运送人员采取一级防护(外科口罩、头帽、手套、隔离衣/工作服)。

  3.隔离防护-20/23

  (Gp:) 隔离病室—环境要求

  适用情形:疑似或确诊传染性疾病之病人。 入口处应设有双道门,前室应设橱柜或置物车以放置口罩、隔离衣、手套、头帽、鞋套等用物。 依「手卫生感染管制工作制度」(LX5104)备有洗手设备。 同种感染性疾病、同种病原体感染患者,可同住一病室。 呼吸道传染隔离病室应独立设置负压空调系统,每小时至少换气6次以上。 病室两道房门均应紧闭,不可同时开启。

  3.隔离防护-21/23

  (Gp:) 隔离病室—日常清洁

  环管人员进入隔离病室进行常规清洁时,应采取适当之隔离措施。 地面以高浓度含氯消毒液(指含有效氯5000mg/L ,本院10%次氯酸钠为例,泡制高浓度消毒液,原液与水的配比是1:19,泡制溶液应于24小时内使用完毕)湿拖,每日至少2次;如遇血液、体液、分泌物等肉眼可见污染时,先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的污染物,再清洁和用高浓度含氯消毒液擦拭。 隔离病室应备有专属之清洁用具,且不得与其他病室共用。 擦拭布巾、地巾清洗干净,采用高浓度漂白水浸泡30min,冲净消毒液,干燥备用。

  3.隔离防护-22/23

  (Gp:) 隔离病室—终末消毒

  终末消毒:在病患可终止隔离措施时,则需采终末消毒。 环管人员进入隔离单位进行终末消毒时,应采取适当之隔离措施。 开放性肺结核病患使用过的隔离病室,清洁前应先将病室门窗关闭,以紫外线照射二小时后,清洁人员才得进入整理清洁。 病室环境表面:墙面、门、窗户及窗台、卫生间台面、病人衣柜内外侧、活动餐桌、呼叫铃、病床、床旁桌内外侧及床垫正反面、点滴架等设备,应以高浓度含氯消毒液擦拭。 马桶以高浓度含氯消毒液倒入便池内,10分钟后再以长柄刷用力刷便池。 病室地面以高浓度含氯消毒液湿拖。 工作完成后,应将湿布及手套消毒洗净并晒干后,置于病室内单独使用,隔离衣使用后丢入污衣桶送洗。 新冠肺炎地面及墙壁的消毒:有肉眼可见污染物时应先清除污染物再消毒,。无肉眼可见污染物时,可用1000-2000mg/L(本院使用5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或喷洒消毒。地面消毒先由外向内喷洒一次,喷洒药量为100ml/㎡~300 100ml/㎡,待室内消毒完毕后,再由内向外重复喷洒一次,消毒作用时间不少于30min。

  3.隔离防护-23/23

  隔离防护

  4

  消毒灭菌

  清洁(cleaning):去除物体表面有机物、无机物和可见污染物的过程。 清洗(washing):去除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污物的全过程,流程包括冲洗、洗涤、漂洗和终末漂洗。 消毒 (disinfection):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者消除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 灭菌(sterilization):杀灭或清除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一切微生物的处理。包括致病微生物和非致病微生物,也包括细菌芽胞和真菌孢子。

  (Gp:) 名称定义

  4.消毒灭菌-1/16

  灭菌水平(sterilization level):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达到无菌保证水平。达到灭菌水平常用的方法包括热力灭菌、辐射灭菌等物理灭菌方法,以及采用环氧乙烷、过氧化氢、甲醛、戊二醛、过氧乙酸等化学灭菌剂在规定条件下,以合适的浓度和有效的作用时间进行灭菌的方法。 高水平消毒 ( high level disinfeetion):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包括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和绝大多数细菌芽孢。达到高水平消毒常用的方法包括采用含氯制剂、二氧化氯、邻苯二甲醛、过氧乙酸、过氧化氢、臭氧、碘酊等以及能达到灭菌效果的化学消毒剂在规定的条件下,以合适的浓度和有效的作用时间进行消毒的方法。 中水平消毒(middle level disinfection):杀灭除细菌芽孢以外的各种病原微生物包括分枝杆菌。达到中水平消毒常用的方法包括采用碘类消毒剂(碘伏、氯已定碘等)、醇类和氯已定的复方、醇类和季铵盐类化合物的复方、酚类等消毒剂,在规定条件下,以合适的浓度和有效的作用时间进行消毒的方法。 低水平消毒( low level disinfection ):能杀灭细菌繁殖体(分枝杆菌除外)和亲脂病毒的化学消毒方法以及通风换气、冲洗等机械除菌法如采用季铵盐类消毒剂(苯扎溴铵等)、双胍类消毒剂(氯已定)等,在规定的条件下,以合适的浓度和有效的作用时间进行消毒的方法。

  (Gp:) 名称定义

  4.消毒灭菌-2/16

  根据物品污染的危害程度选择消毒的方法 高度危险性物品—应采用灭菌方法处理 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脉管系统,或有无菌体液从中流过的物品或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一旦被微生物污染,具有极高感染风险,如手术器械、穿刺针、腹腔镜、活检钳、心脏导管、植入物等。 中度危险性物品—应达到中水平消毒以上效果的消毒方法 与完整黏膜相接触,而不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和血流,也不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如胃肠道内镜、气管镜、喉镜、肛表、口表、呼吸机管道、麻醉机管道、压舌板、肛门直肠压力测量导管等。 低度危险性物品—宜采用低水平消毒方法,或做清洁处理 与完整皮肤接触而不与黏膜接触的器材,如听诊器、血压计袖带等;病床围栏、床面以及床头柜、被褥疮 ;墙面、地面、痰盂(杯)和便器等。 危害程度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Gp:) 选择消毒方法的原则—1

  4.消毒灭菌-3/16

  根据物品上污染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危害性选择消毒方法

  (Gp:) 选择消毒方法的原则—2

  4.消毒灭菌-4/16

  中水平消毒

  低水平消毒

  高水平消毒

  灭菌

  根据消毒物品的性质选择消毒方法

  (Gp:) 选择消毒方法的原则—3

  4.消毒灭菌-5/16

  灭菌 高压蒸汽灭菌 干热灭菌 环氧乙烷灭菌 低温灭菌器 2%戊二醛浸泡10小时 10000毫克/升过氧乙酸浸泡30分钟

  (Gp:) 常用灭菌方法

  4.消毒灭菌-6/16

  臭氧消毒器 紫外线灯照射 循环风动态紫外线消毒器 洁净系统 通风换气

  (Gp:) 空气消毒方法

  4.消毒灭菌-7/16

  含氯消毒剂 碘伏 酒精 过氧乙酸 过氧化氢 季铵盐类消毒剂

  (Gp:) 物品消毒方法

  4.消毒灭菌-8/16

  使用范围:空气、物体表面消毒。 在室内无人状态下,采用紫外线灯悬吊式或移动式直接照射消毒。 灯管吊装高度距离场面1.8m~2.2m。 安装紫外线灯的数量为平均≥1.5W/ m3,照射时间≥30min。 紫外线直接照射消毒空气时,关闭门窗,保持消毒空间内环境清洁、干燥。消毒空气的适宜温度维持在20-40℃,相对湿度低于60 %。 应保持紫外线灯表面清洁,每周用酒精布巾擦拭一次,发现灯管表面有灰尘、油污等时,应随时擦拭。 不得使紫外线光源照射到人,以免引起损伤。 紫外线强度计每年至少标定一次。

  (Gp:) 紫外线灯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4.消毒灭菌-9/16

  适用范围:适用于物品、物体表面、分泌物、排泄物等的消毒 对细菌繁殖体污染物品的消毒,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浸泡>10min;对经血传播病原体、分支杆菌和细菌芽孢污染物品的消毒,用含有效氯2000mg/L~5000mg/L消毒液,浸泡>30min。 大件物品或其他不能用浸泡消毒的物品用擦拭消毒,消毒所用的浓度和作用时间同浸泡法。

  (Gp:) 含氯消毒剂使用方法

  4.消毒灭菌-10/16

  高浓度 5000mg/L 低浓度 500mg/L 配置方法: 以本院84消毒液为例,其原始浓度是40000-70000mg/L,泡制低浓度含氯消毒液原液与水的配比是1:79,泡制高浓度含氯消毒液原液与水的配比是1:7。 以10%次氯酸钠为例有效氯含量为10%相当于100ml消毒剂中含有10g(10000mg)有效氯,每升(1000ml)中含有100000mg有效氯,即有效氯含量为100000mg/L。泡制低浓度含氯消毒液原液与水的配比是1:199,泡制高浓度含氯消毒液原液与水的配比是1:19。

  (Gp:) 本院统一使用含氯消毒剂浓度

  4.消毒灭菌-11/16

  消毒剂有效成份含量的计算方法: V=( C‘×V’)/C; V‘/ V = C / C’ X=V‘-V; 公式中: C??为使用说明书中标识的消毒剂原液的有效成份含量(浓度)。 V??为所需消毒剂原液的体积。 C'为欲配制消毒剂溶液的有效成份含量(浓度)。 V'为欲配制消毒剂溶液的体积。 X??为所需自来水的体积。

  (Gp:) 含氯消毒剂配置通用公式

  4.消毒灭菌-12/16

  (Gp:) 84消毒液配置公式(含有效氯量40000-70000mg/L )

  4.消毒灭菌-13/16

  (Gp:) 10%次氯酸钠消毒剂配置公式

  4.消毒灭菌-14/16

  醇类消毒剂(含乙醇、异丙醇、正丙醇、或两种成分的复方制剂)。 适用范围:适用于手、皮肤、物体表面及诊疗器械的消毒。 使用方法: 皮肤消毒 使用70%~80%(体积比)乙醇溶液擦拭皮肤2遍,作用3min。 物体表面的消毒 使用70%~80%(体积比)乙醇溶液擦拭物体表面2遍,作用3min。 注意事项 乙醇易燃,不应有明火。 不应用于被血、脓、粪便等有机物污染表面的消毒。 用后应盖紧,密闭,置于阴凉处保存。 醇类过敏者慎用。

  (Gp:) 醇类消毒剂

  4.消毒灭菌-15/16

  (Gp:) 消毒剂效期

  4.消毒灭菌-16/16

  5

  职业暴露的预防与处理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而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又分感染性职业暴露,放射性职业暴露,化学性(如消毒剂、某些化学药品)职业暴露,及其他职业暴露。 如:意外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粘膜,或被含有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它锐器刺破了皮肤。

  5.职业暴露的预防与处理-1/9

  (Gp:) 职业暴露

  合理应用防护设施,避免直接接触体液。 进行抽血、注射、清洁伤口、处理污物等工作,估计可能接触到血液和体液时,若自己手上有伤口(包括皮肤损伤),则要带上双层手套。 疫苗接种:经常接触感染性疾病病患科室的高危医务人员,可选择疫苗接种(如:乙肝、水痘、麻疹、流感等疫苗)。

  5.职业暴露的预防与处理-2/9

  (Gp:) 职业暴露预防

  预防针扎 不回套或 单手回套 “回套” 是造成针扎的重要原因, 若在无法避免的情況下, 须以单手回套方式 养成正确的技巧并小心操作 使用安全针具

  (Gp:) 针扎的预防

  5.职业暴露的预防与处理-3/9

  尖锐物品收集容器 普遍设立于靠近工作地点及易于丢弃的适当位置 锐器盒七分满时应更换,不可徒手容器内取物。 移动或密封时不可将收集容器紧靠在身上。

  5.职业暴露的预防与处理-4/9

  意外发生当场的处理 若遇意外手部接触到血液或体液,应立即用肥皂及清水冲洗。如同时有损伤,则应把血液从伤口挤出,严格消毒并妥善包好;眼睛或口腔受到血液或体液污染,则要用大量的水反复冲洗干净。 抽取病人血液,以便紧急送检。 通知该病患之医师、单位主管及感控小组,以利后续处理。 夜间、假日急诊看诊,白天感染科看诊,完善病毒组、肝肾功能检查。 首次就诊后需提交资料有:[职业伤害报告表]、 [医疗费用记账减免单]、 [就医凭证]、 [针扎就诊过程记录表]等,呈签至医务部安全卫生组。

  (Gp:) 针扎处理

  5.职业暴露的预防与处理-5/9

  预防性药物的使用 若病患为 HIV (+), 最好2小时內开始服用抗病毒药物,最好不要超过24小時, 持续30天。 若病患为梅毒, 预防性注射青霉素。 若病患為乙肝, 且工作人员体内无乙肝抗体者,则24小時內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 一剂并同施打乙肝疫苗。

  5.职业暴露的预防与处理-6/9

  5.职业暴露的预防与处理-7/9

  5.职业暴露的预防与处理-8/9

  5.职业暴露的预防与处理-9/9

  敬请指导!

注意:本内容由网友上传,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严禁临床等其它用途,否则后果自负。
邮箱
昵称
密码
确认密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