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提供医学课件PPT幻灯片素材下载

网站使用问题请加Q1615251280及时解决,谢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科 > 汗症.ppt

汗症.ppt

汗症.ppt
PPT课件名称:汗症.ppt 时 间:2022-06-24 i d:3416 大 小:308.84 KB 贡 献 者:pxlgl 格 式:.rar 点击下载
注意:ppt文件打包为rar压缩包格式,请用解压缩软件(例如WinRAR)打开,若无法正常下载使用请加客服QQ客服1615251280解决。
汗症.ppt

  1张

  汗 证

  2张

  标题: 导 学

  正文: 主要内容 汗证的基本概念、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和临证要点 。

  3张

  正文: 学习重点 汗证的概念、病因、病位、病机关键、病机性质,辨证要点及汗证的分证辨证。

  标题: 导 学

  4张

  正文: 学习要求 1.掌握汗证的概念、病位、病因病机、病性、治疗原则、治法,以及各类汗证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2.熟悉汗证的诊断、辨证要点及不同类型。 3.了解汗证的西医学范畴、相关检查、鉴别诊断、转归预后和临证要点

  标题: 导 学

  5张

  标题: 【概述】

  正文: (一)定义: 汗证是指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不固引起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 汗液,五液之一,津液代谢的产物。根据汗出的临床表现,可分为自汗、盗汗、脱汗、战汗、黄汗五种。

  6张

  正文: (二)源流 1.《内经》:对汗的生理及病理有了一定的认识。 《素问·宣明五气篇》载“心为汗” 《素问·阴阳别论篇》载“阳加于阴谓之汗”,明确指出汗为心液,为心所主,是阳气蒸化阴液而形成。

  标题: 【概述】

  7张

  正文: 《灵枢·五癃津液别》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灵枢·经脉》曰:“六阳气绝,则阴与阳相离,离则腠理发泄,绝汗乃出”。

  标题: 【概述】

  8张

  正文: (二)源流 2. 汉·张仲景将外感病汗出的症状分汗出、自汗出、大汗出、手足濈然汗出、头汗出、额汗出、汗出而喘、盗汗和黄汗等,并根据出汗的性质、程度、部位来推断疾病的病机,判别表、里、寒、热、虚、实的差异,拟定了桂枝汤、白虎汤、承气汤、茵陈蒿汤等,给予对证治疗。

  标题: 【概述】

  9张

  正文: 有关盗汗:《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指出:“食已汗出,又常暮盗汗者,此劳气也”;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又指出:“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喜盗汗也”。

  标题: 【概述】

  10张

  正文: 有关战汗:《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载:“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实,必先振傈,汗出而解”。 有关黄汗:《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指出:“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

  标题: 【概述】

  11张

  正文: (二)源流 3.其余关于自汗、盗汗及战汗的论述: 《丹溪心法》载:“自汗属气虚、血虚、湿、阳虚、痰”,“盗汗属血虚、气虚”。 《景岳全书·汗证》载:“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

  标题: 【概述】

  12张

  正文: 《温疫论》对战汗的发生机制,以及病情转归的关系都有一定见解。认为战汗在临床上常作为观察病情变化和预后的一个重要标志。 “凡伤寒欲解,将汗之时,若是正气内盛,邪不能与之争,汗出自不作战,所谓不战,应知体不虚也。若其人本虚,邪与之争,微者为振,甚者为战,正胜邪则战而汗解也”。

  标题: 【概述】

  13张

  正文: (二)源流 4.《医林改错》补充了针对血瘀所致自汗、盗汗的治疗方药。 《医林改错 · 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说:“竟有用补气、固表、滋阴、降火,服之不效,而反加重者,不知血瘀亦令人自汗、盗汗,用血府逐瘀汤。”

  标题: 【概述】

  14张

  正文: (三)范围 西医学多种疾病如甲状腺机能亢进、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更年期综合征、风湿热、结核病、低血糖、虚脱、休克及肝病、黄疸等某些传染病以汗出为主要症状者,均可参考本篇进行辨证论治。

  标题: 【概述】

  15张

  体质虚弱 阴阳失调 表虚受风

  营卫不和

  卫强营弱 卫外失司 营阴不能内守

  素体虚弱 病后体虚 久患咳喘

  肺气亏虚

  肌表疏松 腠理不固

  久病重病

  阳气虚衰

  不能敛阴 卫外不固

  劳心过度 久病血虚

  心血不足

  心失所养 神不守舍 心液不藏

  风寒化热 感受热邪

  热邪郁蒸

  热淫于内 迫津外泄

  阴阳失衡 汗液外泄失常 (汗证)

  (本虚标实)

  (虚)

  (虚)

  (虚)

  (实)

  烦劳过度 伤血失精 邪热伤阴

  虚火扰津

  (虚)

  心液被扰 不能自藏

  病因病机

  16张

  正文: 病位:卫表肌腠,其发生与肺、心、肾密切相关。 病理性质:有虚、实两端。

  【病因病机】

  17张

  标题: 【诊断】

  正文: 1.不因外界气候、运动和饮食等生活环境因素的影响,头面、颈胸、四肢或全身出汗超出正常者,是诊断本病的主要依据。 2.昼日汗出溱溱,动则益甚者为自汗;寐中汗出津津,醒后自止者为盗汗;战汗主要发生在外感病中,具有全身战栗而汗出的特点;脱汗主要见于危重病人,全身大汗淋漓,或汗出如油,并伴亡阴、亡阳等危重见证;黄汗为汗出如柏汁,染衣着色。

  18张

  标题: 【相关检查】

  正文: 血沉、抗“O”、血清甲状腺激素和性激素、血糖等测定、胸部X线摄片、痰培养等,以鉴别风湿热、甲状腺功能亢进、更年期综合征、糖尿病、肺结核等疾病引起的汗多。

  19张

  正文: 1.生理性汗出与病理性汗出 出汗为人体的生理现象,因外界气候、运动、饮食等生活环境因素影响,稍有出汗,其人并无不适,此属正常现象。在感受表邪时,出汗又是驱邪外达的一种方法。此应与病理性汗出鉴别。 2.主症和兼次症 汗证是以汗出异常为主的病症,既可单独出现,也常见于其它疾病过程中。在其它疾病过程中出现的汗出异常,因疾病不同,各具有不同的症状和体征。

  【鉴别诊断】

  20张

  标题: 【辨证论治】

  正文: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 一般来说,虚实之分,应正邪合参。邪气盛多实,或在表,或在里,或为寒,或为热;正气衰则虚,或气虚,或血虚,或阴虚,或阳虚;正衰邪恋则虚实夹杂。 2.辨寒热汗证由热邪迫津外泄或阴虚火旺,心液被扰而失常者热属;由表里阳气虚衰,津液不固外泄为汗者属寒。

  21张

  正文: (二)治疗原则 治疗当以虚者补之,脱者固之,实者泄之,热者清之,寒者热之为原则。 虚证:益气、温阳、滋阴、养血、调和营卫 实证:清泄里热、清热利湿、化湿和营 虚实夹杂:根据证候的虚实主次而适当兼顾。

  标题: 【辨证论治】

  22张

  正文: 分证论治 (一) 自汗 1.营卫不和 主症:汗出恶风,周身酸楚。 兼次症:或微发热,头痛,或失眠,多梦,心悸。 舌象:苔薄白。 脉象:脉浮或缓。 病机概要:营卫不和,卫外失司,营阴不能内守。

  标题: 【辨证论治】

  23张

  正文: 治法: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 桂枝—温经解肌 白芍—和营敛阴 生姜 大枣 甘草

  两药合用,一散一收,调和营卫

  和中,助调和营卫

  【辨证论治】

  24张

  正文: 临床应用: 汗出多者,加龙骨、牡蛎固涩敛汗; 兼气虚者,加黄芪益气固表; 兼阳虚者,加附子温阳敛汗; 半身或局部出汗者,可配合甘麦大枣汤甘润缓急; 失眠多梦、心悸者,加龙骨、牡蛎,以安神止汗。

  【辨证论治】

  25张

  正文: 自汗 2.肺气虚衰。 主症:汗出恶风,动则益甚。 兼次症:久病体虚,平时不耐风寒,易于感冒,体倦乏力。 舌象:苔薄白。 脉象:脉细弱。 病机概要:肺气亏虚,肌表疏松,腠理不固

  标题: 【辨证论治】

  26张

  正文: 治法:益气固表。 方药:玉屏风散加味。 黄芪—益气固表止汗; 白术—健脾益气,助黄芪益气固表; 防风—走表散邪,且助黄芪固表。

  两药合用,一散一收,调和营卫

  标题: 【辨证论治】

  27张

  正文: 临床应用: 汗出多者,可加浮小麦、糯稻根、牡蛎固表敛汗; 气虚甚者,加党参、黄精益气固摄; 兼有阴虚,症见舌红、脉细数者,加麦冬、五味子养阴敛汗;

  标题: 【辨证论治】

  28张

  正文: 气血不足,体质虚弱,而症见汗出恶风,倦怠乏力,面色不华,舌质淡,脉弱者,可改用大补黄芪汤补益气血,固表敛汗;本方除含有玉屏风散的药物外,尚有人参、山茱萸、茯苓、甘草、五味子等益气固摄药;熟地、川芎、肉苁蓉等补益精血,补益之力远较玉屏风散为强,故宜用于自汗之气血不足及体虚甚者。

  标题: 【辨证论治】

  29张

  正文: 营卫不和+气虚者,症见倦怠乏力,汗出多,少气懒言,舌淡,脉弱等症状,可改用黄芪建中汤益气建中,调和营卫。 由瘀血阻滞导致者,兼见心胸不适,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等症者,可改用血府逐瘀汤理气活血,疏通经络营卫。

  标题: 【辨证论治】

  30张

  正文: 自汗 3.心肾亏虚 主症:动则心悸汗出,或身寒汗冷。 兼次症:汗后心悸,胸闷气短,腰酸腿软,面白唇淡,小便频数而色清,夜尿多。 舌象:舌质淡,舌体胖润,有齿痕,苔白。 脉象:脉沉细。 病机概要:心肾亏虚,阳气过耗,不能敛阴,卫外不固。

  标题: 【辨证论治】

  31张

  正文: 治法:益气温阳。 方药:保元汤或芪附汤加味。 功效:补气温阳。 人参 大补元气, 黄芪 益气固表止汗, 附子 肉桂 甘草 补脾益气,缓附、桂之热。

  标题: 【辨证论治】

  补益心肾之阳,以振卫气生发之源。

  32张

  标题: 【辨证论治】

  正文: 临床应用: 心中烦乱,睡眠不安者合甘麦大枣汤,养心安神,和中缓急。 乏力甚加人参、白术、大枣补中益气; 四肢厥冷加桂枝、肉桂通阳补肾; 汗多者加浮小麦、龙骨、牡蛎以止汗敛阴。

  33张

  正文: 自汗 4.热郁于内 主症:蒸蒸汗出,或但头汗出,或手足汗出。 兼次症:面赤,发热,气粗口渴,口苦,喜冷饮,胸腹胀闷,烦躁不安,大便干结,或见胁肋胀痛,身目发黄,小便短赤。 舌象:舌质红,苔黄厚。 脉象:脉洪大或滑数。 病机概要:热淫于内,迫津外泄。

  标题: 【辨证论治】

  34张

  正文: 治法:清泄里热。 方药:竹叶石膏汤。 生石膏 竹 叶 人 参 麦 冬 白 芍 敛阴 甘 草 和中

  标题: 【辨证论治】

  清气分热

  滋养阴液

  35张

  正文: 临床应用: 宿食在胃者,可用枳实导滞丸消导和胃,佐以泄热。 如大便秘结,潮热汗出,脉沉实者,可用增液承气汤,不应,改大承气汤攻下热结。 肝胆湿热者,可用龙胆泻肝汤清热利湿。

  标题: 【辨证论治】

  36张

  正文: 盗汗 1.心血不足 主症:睡则汗出,醒则自止。 兼次症: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眩晕健忘,气短神疲,面色少华或萎黄,口唇色淡,成人多见。 舌象:舌质淡,苔薄。 脉象:脉虚或细。 病机概要:心血不足,心失所养,心液不藏。

  标题: 【辨证论治】

  37张

  正文: 治法:补血养心 方药:归脾汤 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益气健脾; 当归、龙眼肉—养血; 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 木香、甘草、生姜、大枣—理气调中。

  标题: 【辨证论治】

  38张

  正文: 临床应用: 汗出多者,加牡蛎、五味子、浮小麦收涩敛汗; 血虚甚者,加制首乌、枸杞子、熟地补益精血。

  标题: 【辨证论治】

  39张

  正文: 盗汗 2.阴虚火旺证 主症:寐则汗出,醒则汗止,虚烦少寐,五心烦热。 兼次症:久咳虚喘,形体消瘦,两颧发红,午后潮热,女子月经不调,男子梦遗。 舌象:舌质红少津,少苔。 脉象:脉细数。 病机概要:阴液不足,虚火内生,心液被扰,不能自藏。

  标题: 【辨证论治】

  40张

  正文: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当归六黄汤 当归、生地黄 熟地黄 黄连、黄芩 黄柏 黄芪——益气固表。

  标题: 【辨证论治】

  滋阴养血,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苦寒清热,泻火坚阴;

  41张

  正文: 临床应用: 汗出多者,加牡蛎、浮小麦、糯稻根固涩敛汗; 潮热甚者,加秦艽、银柴胡、白薇清退虚热; 以阴虚为主,而火热不甚,潮热、脉数等不显著 者,可改用麦味地黄丸补益肺肾,滋阴清热。

  标题: 【辨证论治】

  42张

  正文: 脱汗 主症:多在病情危重之时,突然大汗淋漓,汗出如油。 兼次症:精神疲惫,四肢厥冷,气短息微。 舌象:舌萎少津。 脉象:脉微欲绝,或脉大无力。 病机概要:阳气暴脱,阳不敛阴,阴阳离绝。

  标题: 【辨证论治】

  43张

  正文: 治法:益气回阳固脱。 方药:参附汤加味。 人参 大补元气,益气固脱 附子 回阳救逆

  标题: 【辨证论治】

  44张

  正文: 临床应用 可加生黄芪益气止汗。 亦可静脉滴注黄芪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等急救之品。 若在热病中所见,尚可加麦冬、五味子敛阴止汗。 汗多时可加煅龙骨、煅牡蛎、麻黄根等敛汗之品,随症应用。亦可用止汗红粉,绢布包扑之以助止汗。

  标题: 【辨证论治】

  45张

  正文: 战汗 主症:急性热病中,突然全身恶寒、战栗,而后汗出。 兼次症:发热口渴,躁扰不宁。 舌象:舌质红,苔薄黄。 脉象:脉细数。

  标题: 【辨证论治】

  46张

  正文: 治法:扶正祛邪。 方药:主要针对原发病进行辨证论治。 战栗恶寒而汗出顺利者,一般不需特殊治疗,可适当进食热汤、稀粥之品,予以调养。 若恶寒战栗而无汗者,此属正气亏虚,用人参、生姜煎汤服之,以扶正祛邪;

  标题: 【辨证论治】

  47张

  正文: 若汗出过多,见精神疲惫,四肢厥冷者,治宜益气回阳固脱,用参附汤、生脉散煎汤频服。 若战汗之后,汗出不解,再战再汗病情反复者,若已无表证,里热内结,可用滋阴增液,通便泄热之法,以增液承气汤加减治之。 若表证未尽,腑气热闭,应表里同治,以凉膈散加减治之。

  标题: 【辨证论治】

  48张

  标题: 【辨证论治】

  正文: 黄汗 主症:汗出色黄,染衣着色。 兼次症:发热、口渴不欲饮,或身体浮肿,状如风水,或有身目黄染,胁肋胀痛,小便短赤。 舌象:舌质红,苔黄腻。 脉象:脉弦滑或滑数。 病机概要:湿热熏蒸肝胆,胆汁随汗液外渍肌肤

  49张

  标题: 【辨证论治】

  正文: 治法:清热化湿。 方药:龙胆泻肝汤。 龙胆草、黄芩、山栀 清泄肝热; 泽泻、木通、车前子 清热利湿; 柴胡、当归、生地 疏肝滋阴、养血和营; 甘草 调和诸药,清热解毒。

  50张

  正文: 临床应用: 湿热内蕴而热势不盛,面赤烘热、口苦等症不显著者,可改用四妙丸清热除湿。方中以黄柏清热,苍术、薏苡仁除湿,牛膝通利经脉。 若湿热未清而气阴已亏者,可用清暑益气汤清热利湿,益气养阴并举。

  标题: 【辨证论治】

  51张

  标题: 【转归与预后】

  正文: 单纯出现的自汗、盗汗,一般预后良好,经过治疗大多可在短期内好转。 若伴见于其他疾病过程中出现出汗,往往病情较重,治疗时应着重针对原发疾病,随着原发疾病的好转,出汗才能减轻或消失。

  52张

  正文: 脱汗乃重危之证,是生命垂危、阴阳离决的一种表现,治不及时可危及生命; 战汗、黄汗则一般预后较好,但原发病较重者则预后欠佳。 由于引起汗证较多,如结核、感染性疾病、肝胆病及危重病证等引起的汗证,则该病的发展转归决定其预后。

  标题: 【转归与预后】

  53张

  标题: 汗证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1.牡蛎散加味与心主汗液相互辨证治疗盗汗证 加味牡蛎散的组成:牡蛎30g、北芪30g、麻黄根30g、防风12g、浮小麦30g、糯稻根20g、龙骨40g、甘草5g

  54张

  正文: 加减法:兼心肺气虚者加党参20g、五味子12g;兼阴虚明显者加女贞子15g、鳖甲30g(先煎)、龟板30g(先煎)、麦冬20g、生地20g、地骨皮10g;兼血虚者加当归12g、熟地20g、龙眼肉12g;兼心神不安者加柏子仁30g、茯神15g、远志6g、酸枣仁10g、灯芯草10g;兼肝阳上亢者加白芍15g、柴胡12g、钩藤15g。

  标题: 汗证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55张

  正文: 2.血府逐瘀汤治疗局部出汗证 瘀血所致的汗液布局不均,每兼见局部刺痛,渴不欲饮,舌隐青或有瘀点、瘀斑、脉涩等,当以活血化瘀为治疗大法。血府逐瘀汤具有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之功效,酌加固表止汗之品治其标,用于治疗局部汗出证属瘀血所致者,疗效甚佳。

  标题: 近年汗证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56张

  正文: 3.中药贴敷神阙穴治疗多汗症: 取五倍子、何首乌、黄芪各等份,研极细末,及研碎的冰片少许混匀用凉开水调敷神阙穴(脐部用温开水洗净),并用虎骨麝香膏贴盖,1日1次,连续用药10天。

  标题: 汗证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57张

  标题: 【临证要点】

  正文: (1)自汗和盗汗是临床常见的汗证,临床有单独出现的,也有作为其他疾病症状之一而出现的等两类情况,在辨证论治时也应加以区别。

  58张

  正文: (2)在临证时应掌握不同的汗证及主要病机变化,自汗多属气虚不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脱汗多属正气耗伤,阳气欲脱;战汗多见虚人外感,正气拒邪外出之时;黄汗多见湿热客于肌表。其病机由热郁、湿热所致者则属实证;病久可见气阴两虚、或虚实错杂之证。

  标题: 【临证要点】

  59张

  正文: (3)自汗若因营卫不和所致者,予以调和营卫则汗自止;若由于肺气虚衰,心肾亏虚所致者,因正气亏虚,不能一时获效,需坚持调补,待正气渐复,汗出渐止。盗汗若由于阴虚火旺引起者,重在滋阴,阴津得复,虚火自熄,盗汗亦止;若由心血亏虚所致者,重在补心血,心血得补,心神安宁,盗汗自敛。脱汗乃重危之证,是生命垂危、阴阳离决的一种表现,治不及时可危及生命。

  标题: 【临证要点】

  60张

  正文: (4)各类汗证在治疗时除辨证论治外,可酌加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五味子、牡蛎等固涩止汗之品,以增强止汗的作用。

  标题: 【临证要点】

  61张

  标题: 复习思考题

  正文: 1.汗证的定义是什么? 2.试述汗证的病因病机。 3.五种汗证九个证型的治法及代表方药是什么?

注意:本内容由网友上传,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严禁临床等其它用途,否则后果自负。
邮箱
昵称
密码
确认密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