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提供医学课件PPT幻灯片素材下载

网站使用问题请加Q1615251280及时解决,谢谢。

当前位置:首页 > 肿瘤科 > 纵隔肿瘤.ppt

纵隔肿瘤.ppt

纵隔肿瘤.ppt
PPT课件名称:纵隔肿瘤.ppt 时 间:2022-12-12 i d:9397 大 小:8.60 MB 贡 献 者:kk960712 格 式:.rar 点击下载
注意:ppt文件打包为rar压缩包格式,请用解压缩软件(例如WinRAR)打开,若无法正常下载使用请加客服QQ客服1615251280解决。
纵隔肿瘤.ppt

  1张

  标题: 纵隔肿瘤

  xx医院医学影像中心

  xxx

  2张

  正文: 一、纵膈的解剖及分区; 二、纵隔肿瘤的X线及CT分析方法; 三、常见纵隔原发性肿瘤的影像诊断;

  3张

  标题: 纵隔X线解剖

  正文: 纵隔位于两肺之间,上界是胸廓入口,下界是膈,前界是胸骨,后界是胸椎和部分脊柱旁沟。其中有心脏、大血管、气管、支气管、食管、淋巴组织、胸腺、神经及脂肪等器官和组织。纵隔随胸腔的压力改变可增宽或移位。

  4张

  标题: 纵隔的分区

  正文: 纵隔的分区对确定纵隔病变的部位和分析病变性质有重要意义。一般采用9分区法。

  5张

  标题: 常分为九区:

  正文: 上纵隔…胸骨柄、体交点至T4下缘; 下纵隔…肺门下缘水平至膈顶部; 中纵隔…两线之间; 前纵隔…胸骨后至气管前壁、心脏、 升主 动脉缘之前; 后纵隔…食道后壁至后胸壁; 中纵隔…心脏、主动脉弓、气管和肺门 等占据的范围。

  6张

  标题: 纵隔分区示意图

  7张

  8张

  标题: 纵隔肿瘤

  正文: 纵隔原发性肿瘤:指原发肿瘤来源于纵隔内组织和器官。 纵隔转移性肿瘤:

  9张

  标题: 临床症状

  正文: 纵隔肿瘤在早期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胸骨后不适感及隐痛。 肿瘤逐渐长大,压迫或侵及邻近器官、组织,可出现压迫症状。

  10张

  标题: 纵隔肿瘤常见临床表现

  正文: 气管压迫症状:干咳、气促、紫绀等。 食管压迫症状:吞咽困难 腔静脉压迫症状:脸颈胸部浮肿、静脉怒张。 肺静脉压迫症状:气急、咯血、肺淤血、右心增大和胸腔积液等。 心脏、神经压迫症状。 胸骨后不适和隐痛为常见症状。

  11张

  标题: 纵隔肿瘤的X线、CT分析方法

  正文: 1、肿瘤的位置:纵隔内或肺内 与纵隔的分离程度; 呼吸时是否移动; 肿瘤与纵隔边缘的夹角; 肿瘤与纵隔有无重叠线影;

  12张

  正文: 2、肿瘤的密度 观察肿瘤密度高低、有无钙化、骨化和骨胳、牙齿阴影,对纵隔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13张

  正文: 3、肿瘤与周围脏器的关系 对研究肿瘤的位置和来源有重要意义。 如食管旁、气管旁、主动脉旁及脊柱旁肿瘤。

  14张

  正文: 4、肿瘤内组织成分: 囊性病变(含液性肿块) 实性病变(软组织密度肿块) 脂肪性病变(含脂肪性肿块) 血管性病变(动态增强扫描)

  15张

  标题: 常见纵隔原发性肿瘤

  正文: 前纵隔:胸内甲状腺肿 胸腺瘤、畸胎瘤 中纵隔:淋巴瘤、支气管囊肿、心包囊肿 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

  16张

  标题:

  正文: 前纵隔肿瘤

  17张

  标题: 胸内甲状腺肿 Intrathoracic Goiter

  18张

  标题: 病理与临床

  正文: 胸内甲状腺肿为颈部甲状腺肿大经胸骨后延伸至上纵隔,多位于胸骨后方、气管前方和气管旁;临床上可无症状,较大时可出现邻近结构的压迫症状。病理包括甲状腺增生肿大、甲状腺囊肿或腺瘤,少部分为恶性。

  19张

  标题: X线表现

  正文: 为上纵隔影增宽,并有软组织影向两侧或一侧突出,且突出的软组织影与颈部肿物相连,并可随吞咽动作而上下移位;气管可受压形、移位。

  20张

  正文: 胸部正位片(A)示右上纵隔影明显增宽;侧位片(B)示纵隔肿块与颈部甲状腺关系密切

  A

  B

  21张

  22张

  标题: CT与MRI

  正文: CT:胸骨后甲状腺肿多偏向一侧,肿块边缘清,可分叶,肿块上缘与颈部甲状腺相连,密度中等,可有囊变或钙化,局部气管受压推挤移位。增强扫描有明显增强。 MRI:T1WI中等信号,T2WI高信号 MRI矢状面成像能清楚显示胸内肿块与颈部甲状腺的关系。

  23张

  胸内甲状腺肿

  24张

  25张

  正文: 胸部正位片(A)示上纵隔影增宽,气管受压向右移位;(B)见上中纵隔肿块,气管受压变形并向右移位

  26张

  标题: 诊断、鉴别诊断及比较影像学

  正文: 对胸骨后甲状腺肿根据其部位及其与颈部肿大甲状腺的关系,呈密度均匀的实质占位等表现,一般均可正确诊断。

  27张

  标题: 胸腺瘤 Thymoma

  28张

  标题: 病理与临床

  正文: 胸腺瘤为常见的前纵隔肿瘤,据统计胸腺瘤病人中约50%出现重症肌无力;重症肌无力患者中10%~15%有胸腺瘤存在。CT和MRI难以区别胸腺瘤良恶性,常根据肿瘤是否侵犯至胸腺包膜外而把胸腺瘤分为侵袭性和非侵袭性两种。

  29张

  标题: X线表现

  正文: 前纵隔中部胸骨后区的圆形或类圆形阴影向纵隔一侧突出,较大者向两侧突出,可有分叶,密度中等。可见斑点或线状钙化。 恶性胸腺瘤侵犯心包或胸膜时,可出现心包积液、胸腔积液及胸膜多发性结节影,很少远处转移。 下列情况提示胸腺瘤有恶性可能:① 肿瘤短期内明显增大;② 肿块较大有分叶,边缘毛糙;③ 伴有心包或胸腔积液。

  30张

  正文: 胸部正位片(A)示左侧中上纵隔影局限性增宽,向肺野内突入;侧位片(B)示前中上纵隔高密度肿块

  A

  B

  31张

  标题: CT与MRI

  正文: 实质性肿块,边缘较清,通常为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 CT密度和MRI信号较均匀,CT上呈略高密度,MRI上T1WI呈中等信号或略低信号,T2WI上为高信号。 瘤内可见囊变区,斑点状或条状钙化。良恶性均可有钙化。 肿瘤可有轻~中度强化。

  32张

  标题: 胸部正位片(A)示左侧中下纵隔影局限性增宽,向肺野内突入,与左心缘重叠;侧位片(B)示前中下纵隔高密度肿块,与心影重叠。

  A

  B

  33张

  34张

  侵袭性胸腺瘤。CT显示胸骨后方肿块,与纵隔大血管分界不清,呈侵袭性生长;增强后可见强化表现。

  35张

  标题: 诊断、鉴别诊断与比较影像学

  正文: 表现典型的前中纵隔实质性胸腺瘤诊断不难,较易与畸胎瘤、胸骨后甲状腺及胸腺脂肪瘤等区别。胸腺瘤尚需与增生的胸腺组织相鉴别。胸腺增生仍保持胸腺组织形态,多数仅见胸腺密度增高。CT、MRI检查更有利于其鉴别。鉴别困难时需行组织活检。

  36张

  标题: 畸胎瘤 Teratoma

  37张

  标题: 病理与临床

  正文: 畸胎瘤为较多见的纵隔肿瘤,发病率仅次于胸腺瘤和神经源性肿瘤,由胚胎期胸腺始基多极化细胞脱落随心血管的发育携入胸腔演变而成。病理通常分为囊性畸胎瘤和实性畸胎瘤两类。囊性者称皮样囊肿,含表皮及其附件成分,单房或多房,房内含皮脂样或粘液样液体,囊壁为纤维组织。

  38张

  标题: 病理与临床

  正文: 实质性畸胎瘤通称为畸胎瘤。包括外中内三个胚层组织,内可含体内任何器官的组织成分,软骨、骨和牙齿较多见,瘤内可有囊性变。此型有一定的恶性倾向。临床多无症状。虽然出生时已存在,一般多到青中年时期才被发现。肿瘤较大者可有胸闷或胸骨后疼痛。

  39张

  标题: X线表现

  正文: 通常为圆形或类圆形肿块,多向一侧纵隔突出;边缘清楚,可呈大分叶状;囊壁呈弧形或蛋壳样钙化。 密度较淡而不均匀,瘤内可有散在不规则钙化,亦可见短杆状骨骼或牙齿影,为畸胎类肿瘤较特征性表现。 肿瘤短期内增大应疑有恶性改变的可能,但仍需除外肿瘤继发感染或肿瘤内出血

  40张

  正文: 纵隔畸胎瘤。胸部正位片(A)示中纵隔影宽,密度增高,向左肺野内突出;侧位片(B)示前中纵隔高密度肿块,其内可见钙化;

  A

  B

  41张

  标题: CT与MRI

  正文: 1.??囊性畸胎瘤 表现为单房或多房影,边缘较清或呈大分叶状,部分肿瘤囊壁可见钙化。 囊状和含脂肪成分是本病的CT特征。 囊内CT值水样密度并见分隔。 MRI的T1WI上大多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但含脂质较多时T1WI上呈高信号。

  42张

  标题: CT:

  正文: 2. 实性畸胎瘤 CT表现以密度不均匀为其典型表现。 肿瘤内含脂肪成分(-25~-50HU)、钙化或骨骼 (>100HU)和软组织成分,不均匀强化。 肿瘤边不清、毛糙、不规则,周围脂肪界面密度增高,瘤内密度呈软组织性,而且肿瘤短期内明显增大及胸膜受侵,可提示恶性的可能。

  43张

  正文: CT:囊性畸胎瘤呈厚壁囊肿。肿瘤内含脂肪成分(-25~-50HU)、钙化或骨骼 (>100HU)和软组织成分,不均匀强化;边界不清、周围脂肪界面密度增高、侵犯胸膜、心包者提示恶性

  44张

  标题: 前纵隔皮样囊肿(成熟性畸囊性胎瘤)

  45张

  46张

  正文: 三个大小不等的圆形脂肪密度影

  47张

  48张

  正文: 中纵隔肿瘤

  49张

  标题: 恶性淋巴瘤 Malignant Lymphoma

  正文: 淋巴瘤是全身性恶性肿瘤,起源于淋巴结或结外淋巴组织。

  50张

  标题: 病理与临床

  正文: 恶性淋巴瘤为发生在淋巴结的全身性恶性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女无显著差别。纵隔淋巴瘤通常累及气管旁及两侧肺门的多数淋巴结,生长迅速,融合成块,亦可侵犯肺、胸膜及心脏,甚至骨髓。病理上包括霍奇金病及非霍奇金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和浅表淋巴结肿大。纵隔内大的淋巴结可压迫气管产生呼吸困难以及其它纵隔压迫症状。

  51张

  标题: X线表现

  正文: 气管旁和两侧肺门的淋巴结肿大。早期可为上纵隔或肺门轻度增宽,逐渐发展为向两肺门或纵隔旁突出的肿块,为边缘清、分叶状或波浪状的融合块团,密度均匀。 侧位胸片肿块主要位于中纵隔中上部的气管及肺门区。 可沿肺间质浸润至肺内,形成自肺门向肺野的放射状线条及小结节影。 对放疗敏感,短期内明显缩小甚至消失。

  52张

  正文: 胸部正位片(A)示中上纵隔对称性增宽;侧位片(B)示中纵隔高密度肿块

  A

  B

  53张

  54张

  标题: CT:

  正文: 胸部CT可显示纵隔内肿大淋巴结影。淋巴结的分布以前纵隔和支气管旁组最常见,其次是气管与支气管组和隆突下组。肿大的淋巴结可以融合成块,也可以分散存在。肿块较大时中心可发生坏死,放疗后更容易出现,并可出现钙化。

  55张

  正文: 增强检查可见轻度强化。淋巴瘤亦可侵犯胸膜、心包及肺组织,表现为胸腔积液、胸膜结节、心包积液、肺内浸润病灶。纵隔内结构可受压移位。

  56张

  57张

  58张

  正文: CT不同层面平扫(A、B)示纵隔内多发对称性淋巴结肿大,融合成片;同层面增强图像(C、D)示淋巴结轻度强化,纵隔大血管被包埋于肿块之中

  59张

  标题: 支气管囊肿

  正文: 支气管囊肿是胚胎时支气管胚芽移入纵隔伴发育异常所致。

  60张

  标题: 临床与病理

  正文: 病理上其壁的结构与支气管壁类似。内壁可为多层柱状或立方上皮,可伴纤毛细胞,并可含粘液腺体,部分细胞可以鳞状化生,囊壁还可以含软骨、平滑肌、淋巴组织、弹性纤维组织和神经组织,囊壁可有钙化

  61张

  正文: 临床上多无表现,常在体检时发现,如果与气道相通,常伴发继发感染,可以出现咳嗽、胸痛、咯血。囊肿较大可出现压迫症状,如气急、喘鸣,幼儿可以出现阻塞性肺气肿。

  62张

  标题: 影像学表现

  正文: X线:支气管囊肿多发生于中纵隔的中上部,与气管、支气管及纵隔内大血管关系密切,囊肿呈类圆形均匀致密影,也可为分叶状。支气管囊肿由于其内的液体质地较为柔软,贴近气管或主支气管管壁的一侧边界多较平直,相应的器官或主支气管管壁也可见轻度受压征象。囊肿可随体位、呼吸变形,与大血管相邻时可以产生传导性搏动。少数囊肿可有钙化。

  63张

  64张

  标题: CT:

  正文: CT可见病变一般紧邻气道,壁薄而光滑整齐,密度均匀而低。其密度与其内容物的性质密切相关:浆液性囊肿CT值一般为0~20Hu;粘液性囊肿CT值一般为30~40Hu;囊肿合并感染或囊内出血,其CT值常在30Hu以上,新鲜出血可达80Hu;偶有其内容物为钙乳或草酸盐结晶这CT值高达100Hu以上。囊内如有凝血块形成则密度不均匀。囊肿与支气管相通时则可见含气影或气—液面。增强检查无强化。

  65张

  66张

  正文: 心包囊肿 pericardialcyst

  67张

  标题: 临床与病理

  正文: 一般认为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心包是由多个间质腔隙融合而成,如果其中一个腔隙没有与其他腔隙融合而单独存在,不与心包相通者成为心包囊肿。 囊肿壁菲薄透明,外壁为疏松结缔组织,内壁为单层间皮细胞,内含澄清或淡黄色液体,多数病人无症状,少数可有胸闷、气短、心悸和咳嗽等。

  68张

  正文: X线:囊肿多数发生于右心膈角,侧位上80%在前纵隔。正位呈圆形或椭圆形致密影紧贴心影上,侧位呈“泪滴状”,光滑整齐,有传导性搏动。较大囊肿可随呼吸与体位改变而稍变形。感染可突然增大或出现钙化。

  标题: 影像学表现:

  69张

  70张

  正文: CT:常见于右心膈角发现单房、均质的类圆形囊性密度影,CT值为0~20HU,壁薄而光滑,偶尔可见钙化。 MRI:表现为紧贴心包的泪滴状异常信号影,右侧较左侧多见。大小约3~8cm。呈长T1长T2信号。

  71张

  72张

  73张

  74张

  标题: 心包囊肿

  75张

  76张

  77张

  正文: 后纵膈肿瘤

  78张

  标题: 神经源性肿瘤 Neurogenic Tumors

  79张

  标题: 病理与临床

  正文: 神经源性肿瘤多位于后纵隔。大部分为良性,包括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和节细胞神经瘤。恶性者包括恶性神经鞘瘤、节神经母细胞瘤、交感神经母细胞瘤。成年人以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多见;儿童多见于节细胞神经瘤和神经母细胞瘤。多数患者无症状,部分病例可有背痛。脊髓受压迫时出现感觉减退、麻木等表现。

  80张

  标题: X线表现

  正文: 后纵隔脊柱旁沟区肿块阴影,中上纵隔较下部多见。 肿瘤多为单发,圆形或椭圆形,部分呈哑铃形及扁平三角形。 密度均,边缘清,可有分叶。 肿瘤压迫可引起后肋部分骨质吸收或椎间孔扩大。

  81张

  正文: 右后上纵隔神经鞘膜瘤。胸部正位片(A)示右上肺尖纵膈旁边缘清楚的肿块;侧位片(B)示肿块位于后上纵隔

  A

  B

  82张

  标题: CT与MRI

  正文: 后纵隔椎旁圆形、椭圆形肿块,边缘清、光滑,密度和信号均匀一致。 CT值与肌肉相仿。有不同程度的增强。 椎间孔扩大、椎弓根吸收及肋骨破坏。 T1WI呈中等偏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Gd-DTPA增强T1WI上有明显均匀强化。 MRI对伴有椎管内肿瘤显示最好,能显示哑铃状肿瘤的全貌。

  83张

  神经鞘膜瘤

  84张

  85张

  标题: 后纵隔神经鞘瘤。右后纵隔及椎管内肿块,同侧椎间孔扩大,椎体骨质破坏

  86张

  87张

  正文: 后纵隔神经鞘瘤。 T1WI(A)呈低信号,T2WI(B)呈高信号,其内见更高信号区; Gd-DTPA增强(C、D)示肿块明显强化,其内见无强化坏死区

  88张

  正文: 后纵隔神经鞘瘤。轴位T1WI(A)和T2 WI(B)见右后纵隔椎管内外长T1和长T2信号肿块,信号不均;Gd-DTPA增强轴位(C)和冠状位T1 WI(D),肿块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囊性部分无强化

  89张

  标题: 诊断、鉴别诊断及比较影像学

  正文: 后纵隔脊柱旁的实质性肿瘤绝大多数为神经源性肿瘤,根据上述影像学表现诊断一般不难。

  90张

  标题:

  正文: 原发性纵隔肿瘤的影像学诊断步骤包括: 1.发现病变; 2.定位诊断;肺部和纵膈病变的鉴别; 3.分类诊断;纵隔分区对定性诊断有很 大的价值(常见部位的常见病) 4.定性诊断(良恶性鉴别诊断)。肿块 的形态,密度,边缘,周围结构的情况,增强的改变及一些病人的基本资料。

  小结

  91张

  谢谢

注意:本内容由网友上传,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严禁临床等其它用途,否则后果自负。
邮箱
昵称
密码
确认密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