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提供医学课件PPT幻灯片素材下载

网站使用问题请加Q1615251280及时解决,谢谢。

当前位置:首页 > 消化内科 > 心理学与生活”校本课程 精神分析理论.ppt

心理学与生活”校本课程 精神分析理论.ppt

心理学与生活”校本课程 精神分析理论.ppt
PPT课件名称:心理学与生活”校本课程 精神分析理论.ppt 时 间:2023-09-19 i d:13098 大 小:3.88 MB 贡 献 者:1262286795 格 式:.rar 点击下载
注意:ppt文件打包为rar压缩包格式,请用解压缩软件(例如WinRAR)打开,若无法正常下载使用请加客服QQ客服1615251280解决。
心理学与生活”校本课程 精神分析理论.ppt

  精神分析理论

  xxx

  “心理学与生活”校本课程

  人类的自尊心遭受三次打击

  第一次来自哥白尼,他论证地球并非象人们所想象的那样是宇宙的中心,甚至也不是太阳系的中心; 第二次来自达尔文,他论证人类不是造物主所造,而是由所谓“低等动物”进化而来; 第三次打击来自弗洛伊德,他论证人们的行为是由本能和潜意识机制所激发,更为严酷的是他把这种本能归之于性本能!

  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马克思 人来源于动物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的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和人性程度上的差异。 ——恩格斯

  影响世界历史的三个犹太人

  卡尔·马克思(1818—1883年),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家,科学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剥削被压迫群众的伟大导师,科学共产主义的奠基人。

  影响世界历史的三个犹太人

  爱因斯坦1879-1955),举世闻名的德裔美国科学家,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影响世界历史的三个犹太人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1939年)??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

  奥地利精神科、神经科医生、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1856年5月6日出生于摩拉维亚,4岁时举家迁居维也纳。 他在中学时代就显示出非凡的智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7岁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1876年到1881年在著名生理学家艾内斯特·布吕克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

  弗洛伊德生平

  弗洛伊德生平

  1881年开始私人开业,担任临床神经专科医生。 1886年与马莎·伯莱斯结婚,育有三男三女,女儿A·弗洛伊德后来也成为著名的心理学家。 1938年因遭纳粹迫害迁居伦敦。 于1939年12月23日因口腔癌在伦敦逝世。

  《歇斯底里研究》  (1895)   《梦的解析》    (1900)   《性欲三论》    (1905)   《论无意识》    (1915)   《自我与本我》   (1923)   《焦虑问题》    (1926)   《自我和防御机制》 (1936)

  主要著作

  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观点之一 弗洛伊德的理论 (一)对幼儿体验的重视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疗法认为个体的性格、人格等强烈地受其幼儿期的体验的影响,一切神经症都是由于被压抑在无意识中的那些幼儿期的精神创伤和痛苦体验所造成的。

  (二)无意识问题

  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构造分为两大块:意识和无意识。 意识是指个体能够知觉到的精神活动。 无意识则是个体不能知觉到的精神活动。压抑到无意识中的心理冲突是产生心理疾病和精神障碍的根本原因,如何通过治疗分析使无意识中的"症结"意识化,是问题解决的关键。

  意识

  界于意识与潜意识的层次中间,一些不愉快或痛苦的感觉、觉、意念、回忆常被压存在下意识这个层次、一般情况下不会被个体所觉察,但当个体的控制能力松懈时比如醉酒、催眠状态或梦境中,偶尔会暂时出现在意识层次里、让个体觉察到。

  潜意识

  人的心理活动有些是能够被自己觉察到的,只要我们集中注意力,就会发觉内心不断有一个个观念、意象或情感流过,这种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活动。

  一些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或生命力却在不知不觉的潜在境界里发生,因不符合社会道德和本人的理智,无法进入意识被个体所觉察,这种潜伏着的无法被觉察的思想、观念、欲望等心理活动。

  前意识

  心 理 结 构

  弗洛伊德认为要想知道无意识的方法有二:一是使用自由联想法。 另一方法是梦的解析。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于1900年出版是人类科学思想上具有特别意义的分水岭和里程碑。 他认为梦是愿望的达成。梦即是进行“歪曲的作业”。

  潜意识的系统可比做一个大前房,在这个前房内,各种精神兴奋都像许多个体,互相拥挤在一起,和前房相毗连的,有一较小的房间,像一个接待室,意识就留与此。但这两个房间之间的门口,有一个人站着,负守门之责,对于个中神经兴奋加以考察、检验。对于那些他不赞同的兴奋,就不许他们进入接待室,……但是,就是被允许入门的那些兴奋也不一定成为意识的,只是在能够引起意识的注意时,才能成为意识。因此,这第二个房间可称为前意识系统。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

  (三)人格结构理论

  ⑴本我(id):是建立人格的基础,是一种本能的冲动,遵守:“快乐原则”,在人格的形成过程中提供心理能量。 ⑵自我(ego):是人格的执行部分,它统辖着本我与超我,并且为了整个人格的利益和外部世界交往。遵循“现实原则”。区分幻想与现实。 ⑶超我(superego):是人格中体现道德准则的部分,是儿童吸收了父母的是非观念和善恶标准而形成的,遵循“至善原则”。

  人 格 结 构

  本我(原我)是指那些包含着不合理的、荒谬的内容的心理。本我(id)这个词来自于尼采,原意相当于英语的“it”,即“它”。“它”本身不属于意识,却又时时想表现为意识。更确切地说,本我就是一种本能的冲动,它不问时机、不看条件、不顾后果地一味要求自我满足。因此,在正常人的心理活动中,它很自然地要被压抑、受阻止。现实生活是不容许“本我”为所欲为的。

  在人类的现实生活中,“本我”的一部分由于在与外界的实际接触中不断遭到打击而失败,它就得到了修改。这部分得到修改的“本我”便成了“自我”。“自我”限制和驾驭着“本我”,以便寻求适当的时机,在现实的基础上使“本我”的一部分要求得到满足。

  在人的一生中,“自我”往往是在幼年时期慢慢形成的。幼儿的“自我”刚形成时,还没有强到足以完全驾驭“本我”的程度。因此,儿童还要借助父母的威信来压制“本我”的冲动。父母的权威在儿童看来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由于儿童经常受到父母权威的压制,在他的内心中就形成了一种反映父母绝对权威的精神因素,这就是“超自我”(超我)的雏型。

  “超我”从儿童时代起,就比自我更高一等,它可以监视着“本我”的冲动,并强迫“自我”去压制那些它所不容许的冲动。所以,“超我”的胚胎是父母权威在儿童心理的“内部化”。到了成人以后,“超我”随着人的生活经验的丰富和知识的完善而不断得到充实和巩固,最后自然而然地作为一种所谓的“良心”的形式表现出来。我们所说“某人没有良心”,指的就是他没有巩固的“超我”心理,因而缺乏理智,以致使他胡作非为。

  弗洛伊德说:有一句成语告诉我们,人不能同时侍候两个主人。但可怜的“自我”必须侍候三个严厉的主人,并且必须尽力和解这三个人的主张和要求。这三个暴君便是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自我”觉得受到了三面包围和威胁,当它被压迫得太厉害的时候,它的忧虑便越来越深,焦虑、抑郁和强迫症就由此而产生。   正是这样,为“本我”所激动、为“超我”所包围、又为现实所阻挠的“自我”努力负起了调节这种内外交困的形势。我们也可以明白为什么人们时常会抑制不住地喊出“人生艰难”的呼声。

  自我

  超我

  伊底

  意识

  前意识

  无意识

  图:意识的三种水平与人格本我、自我、超我的关系

  (四)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1、口唇期(出生~1岁) 力比多主要集中在口腔。通过吸吮、咀嚼、吞咽和咬等口腔的动作来获得快感。 此阶段早期,儿童的世界是“无对象”的,还不能意识到他人的现实存在,只是笼统地渴求快感。后期才开始发展他人的概念。 此阶段快乐的满足状况对以后的人格产生长远的影响。

  口唇期

  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一个被“停滞”在口唇阶段初期的人可能会从事大量的口唇活动,诸如沉溺于吃、喝、抽烟与接吻等,这种人的人格被称为口欲综合型人格。在口唇期的晚期(8个月~1岁),体验的感受部位主要是牙齿、牙床和腭部,快感来自撕咬活动,一个被“停滞”在口唇阶段晚期的人会从事那些与撕咬行为相等同的活动,如挖苦、讽刺与仇视。这种人的人格被称为口欲施虐型人格。

  (四)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2、肛门期(1~3岁) 力比多主要集中在肛门区域。大便产生肛门区的快感,儿童以排泄为乐,以玩弄粪便感到满足。 儿童第一次被要求放弃他们的本能愉快,其行为受到外界的要求。 此可能与父母发生冲突,强烈的冲突可能导致日后人格异常。

  肛门期

  在肛门期,快感主要来自对粪便的排出与克制,如果这一时期出现停滞现象,可使人格朝着慷慨、放纵、生活秩序混乱、不拘小节或循规蹈距、谨小慎微、吝啬、整洁两个方向发展,形成“肛门排泄型”或“肛门滞留型”人格。

  (四)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3、 生殖器期(3~6、7岁) 力比多集中到生殖器区域。儿童喜欢抚摸、显露生殖器并产生性欲幻想。 儿童出现“恋母(父)情结(俄底浦斯情结),在行为上有了性别差异。 “恋母(父)情结”对于以后个体的精神健康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与道德规范、社会价值观的内化以及性别角色的认同也有密切关系。

  生殖器期

  弗洛伊德使用了阴茎嫉妒和阉割焦虑的概念来解释男孩和女孩的性心理发展。弗洛伊德认为,女性极重要的态度和愿望都是从得到阴茎的愿望中汲取能量的。最重要的是,女孩没有经历和男孩同样的过程,即在阉割的威胁下,对自己的俄狄浦斯情结进行创伤性的解决,她们没有形成超我。因此,女性的心理发展落后于男性,成为比男人低劣的性别群体。弗洛伊德认为,女性的性格特征本质上几乎都? 是源于阴茎嫉妒。

  生殖器期

  女性易于表现出情绪化的倾向,缺乏高度的正义感,不愿意接受生活的挑战,女性一生以依赖男性为生活中心,受孕则是女性的“终极目标”。弗洛伊德的名言“生理结构就是命运”,意味着女性的生育角色、性别身份和性选择,都是由缺乏阴茎这个事实所产生的。女性所有的追求,在弗洛伊德看来,都表明女性想得到阴茎的愿望是一种根本内驱力。

  4、 潜伏期(5、6~12岁) 性冲动减缓直至暂停活动。 儿童的典型特征是对性缺乏兴趣,男女之间界限分明,主要与同性别伙伴游戏、学习和体育活动。

  (四)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5、 生殖期(12~20岁) 力比多冲动和能量活跃,对性的兴趣剧增。 这一阶段个体最重要的任务是摆脱父母的控 制、建立独立生活、寻求同龄伙伴友谊、试图建立长期稳定的性关系。

  (四)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心理冲突、挫折和应对都会引起人焦虑、失望和内心痛苦。一个人不能始终被动地忍受心理痛苦而无所作为。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人类形成并发展了一些在心理上自我保护的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就是心理防御机制。了解防御机制,有助于我们认识人的潜意识动机和适应现实的方法,也有助于了解病人症状的实质和心理病理机制,从而为心理治疗或干预指示方向。

  (五)防御机制理论

  防御机制

  防御机制(defense mechanism)是精神分析学说中的一个基本概念。“防御”一词最早见于1894年弗洛伊德《防御性神经精神病》一书中,他认为防御机制同某些神经病和精神病有密切关系。在他所提出的人格理论中,将人格分为3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自我在本我、外界现实和超我间起中介作用。

  自我表现防御机制

  自我经常处于3个以下方面的压力和威胁之下:①来自本我的本能冲动要求直接的满足;②来自现实世界的要求和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③来自超我的监督。为了保护自我,自我便发展形成了防御机制;由于这种心理防御是自我的功能,故又将防御机制称作“自我表现防御机制”。

  防御机制的类型

  弗洛伊德将防御机制看做是自我为摆脱由不可接受的性驱力和攻击驱力的威胁所引起的焦虑和其他消极情感之手段。但现在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防御机制是由一定的动机所发动,目的在于避免精神上的痛苦、不快而表现的一类心理反应体系。   防御机制的常见类型主要包括压抑、否认、退行、幻想、转移、合理化、投射、摄入、反向形成、补偿、同一化、隔离、抵消、升华、幽默等作用。

  否认(denial)

  指一个人拒不承认现实的某些方面,借以减轻焦虑和痛苦的心理机制。被否认的东西是令自己过分难堪而不愿正视的事实,或在心理上有威胁或会引起冲突的事物,一个人不仅不承认事实,而且以为它根本不存在。例如癌症病人和濒死病人在其心理反应中,往往都经历一个否认疾病或死亡的阶段。可暂时缓解病人的恐惧和悲哀,为他们提供时间以便逐渐适应严酷的事实,进入认可阶段。正常人有时也会利用否认机制。精神病人若完全失去自知力、拒不承认有病,则可看做是否认机制的极端应用的表现。

  压抑(depression)

  自我迫使不可接受的或具有威胁性的思想、欲望、情感或冲动进入潜意识、使之脱离意识的过程。压抑又称“潜抑”,它不同于“压制”(uppression),前者是一种潜意识机制,而后者是有意地抑制。弗洛伊德认为,压抑是一种最基本的防御机制,发掘被病人压抑了的记忆材料,是精神分析治疗的重要步骤。大多数人都会忘掉自己的不愉快经历,这便是压抑的结果。癔症病人的心因性记忆缺失,也可看做压抑机制所致。

  倒退(regression)

  指一个人由于不能适应地应对紧张的情境,其行为表现出早年人格发展不成熟阶段的某些特点。例如,一个人听到自己患重病的消息后表现出孩子似的行为;一位病人经手术死时逃生后,虽然身体已复原,但却想方设法留在医院里;一个孩子本来已能控制大小便,但在其母亲为他生了小弟弟后又开始尿床。一个人之所以放弃已习得的技能不用而恢复不成熟的应对方式,是由于不这样做会引起内心痛苦和恐惧。成年癔症病人的“童样痴呆”,晚期精神分裂症病人完全脱离现实,终日蜷缩而卧,都可被看做是极端的倒退。

  曲解(distortion)

  将事实作歪曲的解释以符合自己的内心需要的潜意识机制。曲解是许多防御机制的共有成分,故被看做是一种原本的防御方法。采用这种机制的人不仅曲解事实,而且相信实际上就是如曲解的那样。精神病人的幻觉和妄想症状,可被看做是曲解机制的极端应用。

  固着(fixation)

  指一个人在心理与性的发展过程中由于遭受挫折或创伤而停止某一阶段。例如,婴儿期断奶过早可使人格发展停滞于口欲期,从而在幼儿期出现吮吸手指和咬指甲等不良行为,长大成人后则表现贪食、嗜饮、吸烟、好挖苦讥笑人等“口欲性人格”特征。固着和倒退可见于同一个人。

  投射(projection)

  又称“外投”,指将自己的要不得的观念、冲动或品质夸张性地归于他人,以避免或减轻内心的不安与痛苦的心理机制。例如,一位靠投机取巧而发财的个体户会说人人都投机倒把;一个对人经常怀有敌意的人会说别人都不友好。由此可见,投射可看做是后边要谈到“合理化”机制中的一种形式。精神病人的妄想症状也可被看做是病人将自己对人的敌意和攻击冲动转而反投的表现。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一次苏轼与佛印因事争论。苏轼生气地责问佛印:“你看我像什么?”佛印说:“我看你像座佛。”苏轼却对佛印说:“我看你像堆狗屎!”谁知佛印听了之后非但不生气,反而笑嘻嘻地说了句禅语:“心中有佛则众生皆佛,心中有屎则众生皆屎。”

  内向投射(introjection)

  与投射相反的机制,即将原来指向外界的本能冲动或情感转而指向自身。例如,一个由于伊迪帕斯情结未获解决而对父亲怀有潜意识敌意的人,可能会由于内疚而将这种敌意转向自身,从而导致自残或自杀行为。这种机制与弗洛伊德提出的“转而反对自己”(turning against himself)相似。

  认同(identification)

  又称“自居作用”,指自我尝试与某一对象潜意识地视为等同,借以减轻焦虑。“东施效颦”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此外,也有人可能会以迫害自己的人作为认同的对象。认同与内化(internalization)机制类似。

  幻想(fantasy)

  通过幻想来满足在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以摆脱现实对自我的威胁的防御机制。例如一位怀才不遇的青年想象自己遇到一位伯乐,将自己安排到久已向往的岗位上大展才能;一位在爱情上遭受挫折的少女幻想自己巧遇白马王子。如果一个人沉溺于幻想中,以致分不清现实和幻想的内容,则属于病态的表现。

  隔离(isolation)

  将不愉快的或痛苦的情感同事情分开,将前者排斥到意识之外的心理机制。例如,一个受迫害的人平静地述说受害经历,而忘掉了与之有关的痛苦体验。某些精神病人对于亲人死亡无动于衷,可看做隔离机制的极端情况。

  转移(displacement)

  又称“置换”,将对某一对象的情感转向其他对象的潜意识机制。例如,一位病人将对医生的愤怒转向护士或医疗器械,以便“安全地”疏泄内心的紧张。在心理治疗中发生于医患间的“移情”现象和日常生活中迁怒于“替罪羊”的行为,都属于转移机制。

  转换(conversion)

  将内心冲突或情绪躯体化的潜意识机制。例如,一位剧烈心理冲突的病人,虽然身体无病,却出现心悸、气短和多汗等躯体症状。临床上常见的躯体症状有瘫痪、感觉缺失(失明等)和内心性疼痛。这些躯体症状没有相应的疾病作为基础,而是由心理冲突转换而来,它可帮助病人摆脱自我的困境。从心理生理学的角度看,某些转换过程类似于“心身反应”。

  反向形成(reaction formation)

  指一个人采取或从事与自己的潜意识动机、情感和观念截然相反的过激的态度和活动。例如一位病人对某医生一向无好感,但为了治疗又不能得罪医生,于是就表现出对医生恭维的样子。有人认为“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民间故事,是这一机制的生动写照。借助这一“矫枉过正”式的防御机制,一个具有强烈虐待冲动的人可成为狂热的动物实验反对者;一个具有强烈性冲动的人则可表现为反对任何异性间的接触。

  抵消(undoing)

  以象征性动作、语言和行为来应对已经发生了的不愉快的事物。例如,过年时孩子打碎了碗,老年人往往会说“岁岁平安”;一些人做了错事或坏事后,热衷于宗教活动或慈善事业,以减轻内疚或罪过感。也有将强迫症病人反复洗手的行为,看做是一种潜意识的抵消机制。

  理想化(idealization)

  将个人所爱或所崇拜的人或事物完美化,而忽略其实际上存在的缺陷的心理机制。由于承认其缺陷会引起自己内心的不安,故将缺陷从意识中排斥出去或将缺陷也看做长处。例如,对领袖的神化。

  朝鲜领袖金正日16日67岁生日,朝鲜官方媒体称,金正日生日前夕,他的出生地鲜花盛开,夜晚天空还出现亮光。有媒体说,这是朝鲜像往年一样掀起造神运动,试图证明金正日是神,只有他才能领导朝鲜。 据报道,朝鲜中央通讯社说,金正日生日前夕,他的出生地,朝鲜最高山峰白头山,鲜花盛开,夜晚天空还出现亮光。而在星期天傍晚,白头山山顶可以看到,月亮周围突然出现亮光,把地面照的跟白天一样亮。 目前并不清楚,有多少朝鲜人相信官方的宣传,因为朝鲜官方经常捏造事实,他们声称金正日的出生地是白头山,但前苏联文件显示,金正日出生地不是白头山,而是俄罗斯西伯利亚。

  合理化(rationalization)

  又称“文饰作用”,一种最常见的防御机制,指给自己的行为或处境寻找能为自我和社会认可的解释之心理机制。合理化所要达到的潜意识目的是,避免受挫时变得失望和为自我所不接受的行为寻找借口。一个人可能会以“我不稀罕”为借口,聊以自慰。例如,一位医学生立志要做一名出色的外科医生,然而在他满怀热情进入外科轮转实习时,却发现自己不具备作为外科医生应具备的素质。在受到讥笑和批评后,他断言外科医生不过是“技工”而已,他认为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是内科。

  合理化(rationalization)

  将自己不具备或得不到的东西说成是自己不喜欢的坏东西的防御机制,称作“酸葡萄机制”(出自《伊索寓言》中的一个故事)。此外,人们也常常以他人或环境为借口,或以必要性为自己的行为辩解。例如一个人可能为自己对别人的攻击行为开脱说:“他应当受到惩罚,是罪有应得!”或者说“我们必须教训他,否则……”合理化本来是一种潜意识机制,但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一些人有意或自觉地为自己不良行为辩解的情况。

  理智化(intellectualization)

  指以抽象、理智的方式对待紧张的情境,借以将自己超然于情绪烦扰之外。例如,在挫折的情况上,一个人明知有人从中作梗,但仍能泰然处之,冷静沉着地处理问题。这种机制对于经常同人的痛苦或死亡打交道的工作人员(如医务人员、殡葬工作者)发挥正常功能有积极意义;但如果一个人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无动于衷,变得麻木不仁,那就成病态了。

  补偿(compensation)

  指一个人为了减轻由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而引起的痛苦和自卑感,不自觉地努力发展其他方面的才能。例如一名身体有残疾的学生学习格外用功,成为全年级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这一机制如果用得恰当,不仅可弥补缺陷,而且会转化出巨大的动力。然而如果过分应用,过度补偿,则会导致病态。

  幽默(Humor)

  是指当事人面临困境时,并不转移在场其他人的注意力,而是以幽默的方式化解当事人自己的窘困出境。这也是最为积极、成熟的防御机制之一。

  只选其一

  有人去白宫拜访第二十六届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罗斯福的小女儿艾丽丝在办公室跳进跳出,不时打断他们的谈话。 那人抱怨说:“总统先生,难道你连艾丽丝都管不住吗?” 罗斯福无可奈何地说:“我只能在两件事中做好一件。要么,当好合众国总统;要么,管好艾丽丝。既然我已经选择前者,对后者就无能为力了。”

  赞美胡子

  一位贵族夫人傲慢地对法国作家莫泊桑说:“你的小说没什么了不起,不过说真的,你的胡子倒十分好看,你为什么要留这么个大胡子呢?” 莫泊桑淡淡地回答:“至少能给那些对文学一窍不通的人一个赞美我的东西。”

  升华(Sublimation)

  是一种本能的力量以一种非本能的方式予以释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将社会所不能接受的、指向原始的、生物学对象和行为的本能力量置换到较少本能色彩的、社会所能接受对象和行为上;同时,与这些对象和行为相伴随的情感转换成去性的(desexualized)、去攻击性的(deaggressified)情感。 升华是最积极、最富建设性的防御机制。有一种观点认为:所有的升华都依赖于象征化的机制,而所有的自我发展都依赖于升华机制。

  姑娘出来了,你刚要动作,一个小女孩像离弦的箭一样抢先钻进蹲位,你在外面心平气和地继续等待,心里还是什么感觉也没有--这是“隔离”;

  小女孩出来了,你刚要动作,一位老太太夺门而入,你想:“年轻人让老人,应该、应该。”--这是“合理化”。

  老人出来了,你刚要动作,一个孕妇高喊着“对不起让让我”一头扎了进去,你咬咬牙对自己暗暗地说:“要是换了别人,早上去把她们臭骂一顿了--可是,我可不是这样没有涵养的人。”这是“否认”;

  孕妇出来了,你刚要动作,一个外国女人打着手势正要往里挤,你突然冲上去,怒不可遏地劈手两耳光,并纵身骑到她身上一边暴打一边咆哮着“你还得寸进尺了?!老娘对你们这种卑劣行径早已经忍无可忍了!”--这是“移情”;

  警察接到群众举报说你殴打外宾,于是前来干预:他们救走了外国女人,并把你带上了警车,你想:“他们只是碍于中外邦交的‘面子’而走走过场、骗骗老外而已。其实,他们心里是站在我这边的。”--这是“投射”;

  你被带进了派出所,出乎你预料的是,警察居然要对你来真格 的!于是,你对问题拒不回答,一屁股躺在地上开始又哭又闹撒 泼打滚--这是“退行”;

  你被家人从派出所交罚金领了回来,从此闭门思过,于一年 后出版一本五万言畅销书《排队引发的人生思考》——这是 “升华”。

  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观点之二 柏 恩(E.Beme)的观点 (一)三个我

  交流分析简称为TA,是美国精神科医生柏恩(E.Beme)所倡导的一种疗法。TA的几种主要观点: 交流分析的中心思想,人(不论男女老少)有三个心:P是父母之心、A是大人之心、C是孩子之心。交流分析的根本思想:“所有的人,自己的内部都持有三个人格”,这就是自我状态。

  ☆现在的年轻人简直是,开快车才这样的嘛!不过,不负重伤就好了呐,谁喊救护车了没有呀? ☆到底车是怎么撞上的?车速是不是开得太快了,开到多少公里呵?不过,今天可没有那么多闲心在这看热闹,工作,工作! ?☆哎,可拉得不轻啊,交通事故太可怕了。啊,太可怕了。 我可绝对不这样开车。

  (二)构造分析

  “构造分析”即通过对这三部分心理的构造的识别练习,了解自己的性格不协调的领域。无论男女老少都具有P、A、C三种心理状态,只倾向于一种类型的人,在交流分析上不属于所期望的类型。 下面是三种有偏向倾向的类型

  (1)虽然其具有父母的温情并受他人敬慕,但因为A过于弱小而易受欺骗,又因C过于缺乏而使周围的人感觉到拘束死板。 图2-3有长者温情但过于刻板

  (2)A心充足,慈悲但缺乏现实感,既不会照顾他人,又不能规戒自己的部下,一心只顾自己的利害得失,而且缺乏C,让人感觉不到人情味。

  图2-4有激情但缺乏人情味

  (3)C很充足,可能会被别人评判为像佛爷一样慈悲的人(天真无邪),但缺乏现实感觉,不会成为能照料他人、鼓励他人并被他人信赖的人。精神分析中称这种人为“幼儿的性格” 图2-5第一印象不错但不可依靠

  要查清楚各个因素的分布情况,其分析的方法之一就是自我衡量(egogram)。图2-6自我衡量的曲线示意图(国分康孝1982)

  其中, P又分为父性(FP)和母性(MP), C也分为自由的孩 子(FC)和顺从的孩子(AC)。 P中,FP代表严格、抑制精神、气 概、激励、规则等,MP则代表着温柔、怜恤、安慰、保护等。而 A则代表着现实的判断、得失衡量、能率性、信息收集等。C中, FC是指天真烂漫、自由奔放、创造好动的孩子之心,AC则指听话 的、优等生、EKA等顺从型的孩子。

  图2-6自我衡量的曲线示意图

  从交流分析的观点来看,不论要使自己改变多少,都意味着将上述P、A、C之间的能量的分配予以改变。从人本身来看,人的能量的总和是一定的,如果将某一坐标上置放另一坐标(一种自我状态的能量)的话,其他的坐标(其他自我状态的能量)也自然就会下落。因此,在心理疗法开始的时候,咨方双方需要达成契约。 图1-7自我衡量示意图(杉田峰康,1992)

  图2-7自我衡量示意图

  (三)交流模式的分析

  指将两个人之间的交流依据P、A、C来进行分析,由此我们可以观察对他人的态度、处理问题的方法,从而学习有意识地掌握和控制非建设性的交流方式。 交流分析将人际关系的交流分类为以下几种模式:

  1.相辅相成的交流 图3-8相辅相成的交流(杉田峰康,1992)

  2.交叉的交流 图3-9交叉的交流(杉田峰康,1992)

  3.表里不一的交流 图3-10表面背面的交流(杉田峰康,1992)

  (四)游戏分析

  游戏实际上是上述“背后交流”的习惯化、固定化了的东西。游戏分析是对充分学习了构造分析和交流模式分析的人实施。

  人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人生游戏呢?波恩在《人生游戏人门》一书中指出: 第一,为了获得爱情和关心; 第二,为了说明我“OK”(骄傲、说教等); 第三,有排斥对方的抵抗的心理; 第四,为了逃避; 第五,为了获得幼小时所获得的感情。

  (五)脚本分析

  指对在无意识中人所持有的人生计划(即脚本)进行分析,对应脚本的状况来进行表演,必要时进行重新设计。脚本分析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1.广泛地调查过去所发生的事情,从“今天,这里”出发的观点,以达到对过去进行总决算。 2.当意识到(或觉察到)非建设性感情生活的模式时,下决心不再重蹈复辙,为此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

  脚本大体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文化脚本。 第二类是下位文化脚本。 第三类是家庭脚本。 第四类是个人脚本。

注意:本内容由网友上传,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严禁临床等其它用途,否则后果自负。
邮箱
昵称
密码
确认密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