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提供医学课件PPT幻灯片素材下载

网站使用问题请加Q1615251280及时解决,谢谢。

当前位置:首页 > 感染科 > 第十八章 肠道感染病毒.ppt

第十八章 肠道感染病毒.ppt

第十八章 肠道感染病毒.ppt
PPT课件名称:第十八章 肠道感染病毒.ppt 时 间:2023-11-10 i d:14348 大 小:860.30 KB 贡 献 者:953491064 格 式:.rar 点击下载
注意:ppt文件打包为rar压缩包格式,请用解压缩软件(例如WinRAR)打开,若无法正常下载使用请加客服QQ客服1615251280解决。
第十八章 肠道感染病毒.ppt

  一、概念 肠道感染病毒——是指通过污染饮食物,经粪—口途径感染,引起消化道传染病的一种小RNA病毒。

  第十八章 肠道感染病毒

  二、种类

  1、脊髓灰质炎病毒(1-3型)(poliovirus)

  2、柯萨奇病毒 (Coxsackievirus)

  A组 1-22、24型

  B组 1-6型

  3、埃可病毒(Enteric Cytopathogenic human orphan Virus, ECHO. 人肠道致细胞病变孤儿病毒)1-9,11-27,29-33型

  4、新肠道病毒:1969年后分离的,68、69、70、71型

  包 括

  三、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结构 17-28nm的球形颗粒。 核酸为单股正链RNA。 衣壳为32-42个壳微粒以二十面立体对称排列,衣壳蛋白由4个多肽(VP1~VP4)构成。 无包膜。

  (二)培养特性 灵长类动物上皮样细胞最好 常用猴肾、人胚肾、人胚肺、人羊膜、Hela细胞。 (三)抵抗力 耐乙醚、耐酸(pH3.5) 对热、干燥、紫外线敏感

  第一节 脊髓灰质炎病毒 (脊灰病毒)

  一、概况   脊灰病毒是引起人类脊髓灰质炎的病原体。   脊髓灰质炎是一种广泛流行,遍及全球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病变主要是脊髓前角灰质部分,故称“脊髓灰质炎”。   主要表现为肢体肌肉驰缓性麻痹,因多发生于小儿,故又称“小儿麻痹症”。

  二、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结构   直径为27-30nm的球形颗粒,无包膜   结构由核心和衣壳构成。   核心:单股正链RNA,具有感染性和mRNA功能。   衣壳:由60个壳微粒,以二十面对称排列。

  (二)抗原构造 1、D抗原(dense,致密)又称N抗原,为中和抗原,具有型特异性,根据中和试验,分Ⅲ型,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完整 病毒颗粒。 2、C抗原(Corelers,无核心)又称H抗原。无感染性,不能刺激产生抗体。

  三、致病特点  (一)传染源:病人、隐性感染者  (二)传播途径:粪——口途径传播  (三)易感人群:   1、6个月至5岁儿童居多(6个月以下获得抗体,5岁以上隐性感染)。   2、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美国13.6/10万:3.18/10万)。

  (四)发病机制

  脊灰病毒

  咽部扁桃体、肠道淋巴组织中复制(无症状)

  粪—口途径(潜伏期5-14天)

  入血(病毒血症)(前驱期症状)

  免疫力强 病毒量少 毒力弱

  隐性感染

  免疫力弱 病毒量大 毒力强

  中枢神经系统

  非麻痹型

  麻痹型

  轻者

  重者

  4-8%

  双份血清

  ELISA

  IFA

  补体试验

  中和试验

  血清学检查:

  病毒分离检查:

  细胞培养

  PCR法

  四、微生物学检查

  五、防治原则  (一)管理传染源(患者隔离,排泄物处理)。  (二)切断传播途径(加强公共卫生,个人卫生,饮食卫生)。  (三)提高健康人群免疫力。

  口服疫苗:减毒活疫苗(现为三价混合疫苗) 服用方法:出生后两个月开始服用,连续3次,间隔一个月,10岁时加强一次。

  脊髓灰质炎死活苗的比较

  项目 活疫苗 (OPV) 死疫苗(IPV) 接种方法  口服糖丸 肌肉注射 抗体产生  血清抗体、分泌抗体 血清抗体 细胞免疫  有 无 间接免疫  能通过接种者粪便 无 排毒免疫更多人群 稳 定 性   差,不易保存 易保存 副 作 用   极少数引起疫苗相关 无 脊髓灰质炎 免疫效果 更好 好

  形态及生物学形状与脊髓灰质炎病毒相似 识别的受体在组织细胞中分布广泛 致病特点是在肠道中增殖,却很少引起肠道疾病,可引起手足口病 临床表现多样化:不同的型别可引起相同的临床综合症,同型病毒也可引起不同的临床疾病 预防尚无疫苗可用

  第二节 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

  第十九章 肝炎病毒

  重点要求:  1、掌握乙型肝炎病毒的结构特点、致病性及抗原抗体系统检查的临床意义。  2、熟悉甲肝病毒的传播方式及致病特点、熟悉乙肝病毒的防治方法。

  一、概念 肝炎病毒(hepatits Virus)是指主要损害肝脏而引起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 二、种类

  病毒感染性 肝炎包括

  经粪—口途径传播

  经血液体液传播

  甲型肝炎病毒

  戊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

  丁型肝炎病毒

  非肝炎病毒 感染性肝炎

  新型嗜肝病毒

  庚型肝炎病毒

  巳型肝炎病毒

  TTV

  非嗜肝病毒

  EB病毒

  巨细胞病毒

  其他病毒

  第一节 甲肝病毒(HAV)

  是甲肝的病原体,甲肝又称黄疸型肝炎或称传染性肝炎。

  一、生物学特性 直径为27-32nm球球颗粒,无包膜。 属小RNA病毒科,曾属肠道病毒72型,现归肝炎病毒。 衣壳为60个壳微粒,二十面立体对称,每一壳微粒由VP1~VP4四种蛋白组成。 核心为一条约7.5kb的线形正连RNA,含四个功能区(5′非编码区、编码区、3 ′非编码区、多聚尾)。

  HAV的结构

  HAV的其他生物学特性

  抵抗力 比肠道病毒更耐热,60℃1h不被灭活,100oC 5分钟可灭活 对乙醚、酸处理(pH 3)均有抵抗力 氯消毒、紫外线照射、福尔马林处理均可破坏其传染性

  二、致病性 传 染 源:多为甲肝患者(发病前2周~病后一个月)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污染水源、食物、海产品) 潜 伏 期:为15-45天(平均一个月)

  流行特点: 常造成散发性流行或大面积流行 发达国家发病率低,不发达国家高达80% 我国人群对甲肝病毒感染率为80.9% 农村高于城市,84.1%和72.8% 南方省市低于北方75.5%和79.8% 西部高于东部86.7%和79.8% 有季节性,秋末冬初

  常见症状

  流感样症状 厌食 恶心 黄疸(眼部及皮肤呈黄色) 尿黄 腹痛 乏力

  致病机制:

  甲肝病毒(通过污染水、食物、食具、海产品)

  粪—口途径

  胃肠道

  在Ca++参与下

  与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结合

  通过细胞摄粒作用

  入血并形成病毒血症

  进入细胞内、局部淋巴组织中增殖

  肝脏(最终靶器官)

  病毒直接损伤

  免疫病理作用

  HAV的免疫性

  HAV只存在单一的抗原抗体系统,即HAVAg和抗-HAV 无论显性感染还是隐性感染均能诱生出高效价抗-HAV 抗-HAVIgM阳性是甲肝的确诊依据 IgM型抗体在感染后仅持续存于3-6个月IgG型抗体则可存在多年

  三、微生物学检查 感染早期:粪便中HAV颗粒,免疫电镜      血清中早期IgM,酶免疫 病毒核酸检查:PCR,核酸杂交        血清中IgG,流行病学调查 辅助诊断:肝功能检查

  四、防治原则 1、控制传染原  ★ 病人早期隔离治疗  ★ 管理水源 2、切断传播途径  ★ 养成良好饮食习惯

  3、提高免疫功能

  一、HBV的主要生物学性状 1、HBV的形态结构

  形态:三种

  大球形颗粒(Dane颗粒):42nm

  小球形颗粒:22nm

  管形颗粒(柱状颗粒):22nm

  乙型肝炎病毒(HBV)

  电镜下的HBV

  乙肝病毒的三种形态

  ※ 大球形颗粒:  由外膜和核衣壳组成  外 膜:厚度为7nm,含HBsAg和脂类  核衣壳:内核27nm,含DNA、DNA多聚酶,含HBcAg

  ※ 小球形颗粒 是血清中较常见的颗粒 是HBV组装时,剩下的衣壳 为空壳,不含DNA和DNA多聚酶 无感染性 含HBsAg

  ※ 管形颗粒 是小球形颗粒聚合而成 直径一样,但长度不等 不含DNA和DNA多聚酶 无感染性 含HBsAg

  结构: ★ 核心: 由DNA和DNA多聚酶组成。 DNA为未闭合的双股环状,一长一短。 长链,称L链,为负链。在外,有四个开放读码框架。 短链,称S链,为正链,在内,5′端有一段短RNA。

  ★ 双层衣壳:称外衣壳和内衣壳   外衣壳:类似包膜       由脂质双层和蛋白质组成       含HBsAg   内衣壳:为二十面立体对称       含HBcAg和HBeAg

  ★ 基 因 结 构

  2、乙肝病毒的抗原抗体系统 ◆ HBV的抗原组成   HBsAg:表面抗原   HBcAg:核心抗原   HBeAg:e抗原

  ★ HBsAg 存在于乙肝病毒三种形态颗粒中。 是HBV感染的主要标志(S蛋白)。 抗原性强,可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抗-HBs。 HBsAg具有几种抗原组分,是划分亚型依据。

  各亚型的共同抗原为a抗原决定族 两种相互排斥的d/y和w/r抗原决定族 构成adr、adw、ayr、ayw四种亚型 我国汉族主要adr亚型,我国少数民族多为ayw,欧美为adw

  ★ HBcAg 存在于Dane颗粒内 存在人体肝细胞核内,外周血不能检出 表示HBV持续复制 可刺激机体产生无保护性的抗-HBc

  ★ HBeAg: 存在于Dane颗粒中 表示HBV复制活跃 表示血清具有高度传染性 与DNA多聚酶消长同步 可刺激机体产生具有一定保护性抗体,抗-HBe

  HBV的其它生物学性状

  抵抗力 抵抗力强于HAV 对低温干燥紫外线耐受 不被70%乙醇灭活 100℃ 10分钟可灭活 高压灭菌、环氧乙烷、0.5%过氧乙酸、 3%漂白粉液可灭活之

  三、致病性 ▲传 染 源:急、慢性乙肝患者,无症状携带者 ▲传播途径:主要为注射、输血       母婴垂直传播       医源性传播(如手术、拔牙、文身等)       生活长期密切接触       性传播

  ▲ 致病机制:通过免疫病理损害肝脏

  细胞免疫介导的免疫损伤(为主) 肝细胞膜上带有病毒抗原,被免疫系统识别,CTL细胞的直接杀伤。 免疫复合物性的免疫损伤:肝外损伤 病毒基因与肝细胞基因的整合 病毒变异:逃逸免疫

  ▲ 所致疾病:乙型肝炎 ▲ 临床类型:急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 重型肝炎 淤胆型肝炎 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 肝癌、肝硬化

  ▲ 机体抗HBV的免疫机制

  1.体液免疫(抗体) 2.细胞免疫 双重作用:清除病毒与损伤肝细胞 结果:病毒少,免疫应答正常-急性肝炎 病毒多,免疫应答过强-重症肝炎 免疫功能低下-慢性肝炎 免疫耐受-无症状携带者

  四、微生物学检查 (一)乙型肝炎病毒抗原抗体检测(两对半)

  HBsAg、抗HBs HBeAg、抗HBe 抗HBc

  两对半检测的临床意义:  1、乙型肝炎诊断。  2、乙型肝炎病情程度、疗效及预后的判断。  3、筛选献血员。  4、乙肝疫苗预防接种免疫效果监测。  5、饮食服务、保育员、饮水管理人员健康检查指标之一。  6、流行病学调查。

  (二)乙型肝炎病毒DNA多聚酶检测   (三)乙型肝炎病毒DNA检测 五、防治原则   控 制 传 染 源:定期健康检查。   切断传播途径:严格控制血制品、注射用品。   提 高 免 疫 力:接种疫苗(血源疫苗、基因工程疫苗)。

  练 习

  1.脊髓灰质炎的致病特点不包括() A.经粪-口途径传播 B.可形成两次病毒血症 C.易侵入中枢神经系统致小儿麻痹 D.易感者多为5岁以下的幼儿 E.血脑屏障功能减弱有助于麻痹的发生 2.乙肝病毒对肝细胞的损伤机理主要是() A.杀细胞效应 B.毒素损伤 C.免疫病理 D.包涵体的形成 E.细胞转化 3.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不包括() A.粪-口途径 B.血液传播 C.接触传播 D.呼吸道传播 E.垂直传播

注意:本内容由网友上传,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严禁临床等其它用途,否则后果自负。
邮箱
昵称
密码
确认密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