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提供医学课件PPT幻灯片素材下载

网站使用问题请加Q1615251280及时解决,谢谢。

当前位置:首页 > 感染科 > 传染病防治健康教育.ppt

传染病防治健康教育.ppt

传染病防治健康教育.ppt
PPT课件名称:传染病防治健康教育.ppt 时 间:2023-10-30 i d:13959 大 小:1.05 MB 贡 献 者:nbsgyusiwen 格 式:.rar 点击下载
注意:ppt文件打包为rar压缩包格式,请用解压缩软件(例如WinRAR)打开,若无法正常下载使用请加客服QQ客服1615251280解决。
传染病防治健康教育.ppt

  传染病防治健康教育

  公元3000年前,埃及孟菲斯的壁画上的图画显示有一位长老患有小儿麻痹症

  学习目标

  掌握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影响因素; 掌握传染病的防治措施; 熟悉常见传染病的防治; 了解国家法定传染病的病种及其报告时限和管理办法。

  传染病改变历史

  古希腊时,公元前五世纪在雅典发生瘟疫(天花),使得雅典近一半的人口死亡。

  人们像羊群一样地死亡着。病人裸着身体在街上游荡,寻找水喝直到倒地而死。由于吃了躺得到处都是的人尸,狗、乌鸦和大雕也死于此病。存活下来的人不是没了指头、脚趾、眼睛,就是丧失了记忆。

  传染病改变历史

  公元的165年到266年古罗马非常兴盛的时期,百年期间五次鼠疫大流行,使得古罗马的死亡者占到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十四世纪,整个欧洲流行鼠疫,死亡了两千万(四分之一)人口。

  15世纪末西班牙占领南美洲(流感、斑疹伤寒、天花、鼠疫) 十七、十八世纪,天花一次大流行,全球1.5亿人死亡。 1817~1923年的百余年间,六次霍乱世界大流行 ——霍乱的世纪 1918年一次流感大流行,近4000万人死亡,相当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的4倍。

  传染病改变历史

  被史学家甚至称为“人类史上最大的种族屠杀”事件不是靠枪炮实现的,而是天花。15世纪末,欧洲人踏上美洲大陆时,这里居住着2000-3000万原住民,约100年后,原住民人口剩下不到100万人。 研究者指出,欧洲殖民者把天花患者用过的毯子送给了印第安人。随后,瘟疫肆虐,由欧洲传来的腮腺炎、麻疹、霍乱、淋病和黄热病等病也接踵而至。

  15世纪末西班牙占领南美洲(天花、霍乱)

  霍乱共有7次世界性大流行的记录。第一次始于1817年,随后的5次爆发,均发生在19世纪,故被称为“最令人害怕、最引人注目的19世纪世界病”。 霍乱导致的死亡人数无法估量,仅仅印度,在100年间就死亡3800万人,欧洲则仅在1831年里就死亡90万人。

  1817~1923年的百余年间,六次霍乱世界大流行 ——霍乱的世纪

  由禽流感病毒变异引起的“西班牙大流感”,是20世纪人类的噩梦。 1918年3月,“西班牙大流感”首先爆发于美国堪萨斯州的芬森军营,在一年之内席卷全球,患病人数超过5亿,死亡人数近4000万,相当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的4倍。

  1918年一次流感(Influenza)大流行,近近4000万人死亡。

  隔离(isolation)

  最早对传染病起很大作用 公元736年一名修道士创建了一所麻风病院——隔离最早的雏形 1377年拉古萨共和国(克罗地亚) ,颁布对海员的管理规定

  人类和传染病斗争的历史

  1910年哈尔滨周围发生一次大的鼠疫,大批的人员死亡,伍连德只用四个月时间就全部消灭了鼠疫。

  由于隔离,一些传染病被控制了,尽管不知道它是什么病原。

  隔离(isolation)

  病 原 体

  更重要的成就——病原微生物的发现。 法国南部发生了蚕的大批死亡,法国的科学家巴斯德把疫区的蚕和蚕叶在显微镜底下观察,发现很多小的颗粒。

  人类和传染病斗争的历史

  细菌之父——德国的科赫。 19世纪霍乱肆虐,他发现了霍乱弧菌,而且证明了霍乱弧菌是引起霍乱的根源。 炭疽杆菌,伤寒杆菌,结核杆菌。 19世纪90年代提出了科赫原则

  病 原 体

  1.在所有的患者身上发现这种病原体,而健康人身上没有。 2.能够在培养皿里繁殖这种病原体。 3.繁殖出来的病原体,感染动物,使得这个动物也得病,得病的症状跟患者相似。 4.在得病的动物身上分离出这种病原体。

  科赫原则 ——证明传染病的病原有四条标准

  特效药物

  最早的化学药物是德国科学家艾利希发现的“606”,当时最主要用来杀死螺旋体。 德国的医学家多马克,发现了磺胺类药物中第一个问世的药物——百浪多息

  人类和传染病斗争的历史

  1928年,英国的科学家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人类首次发现的抗生素 1942年正式应用于临床 1945年,弗莱明同英国的弗洛里和德国的蔡恩三人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特效药物

  疫苗(vaccine)的诞生

  牛痘(cowpox)接种法的创始人——伟大的英国医生、免疫学之父琴纳。 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世界已经灭绝了天花 19世纪后叶,其他的疫苗也相继出现。巴斯德首先制成了狂犬病的疫苗,后来又相继发现了霍乱、炭疽的疫苗。

  人类和传染病斗争的历史

  巴斯德·路易斯,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巴斯德开辟了微生物领域,他是一位科学巨人,被称为“疫苗之父”。 主要贡献: 1.巴氏杀菌法(pasteurization) 2.拯救了法国的丝绸工业 3.传染病的微菌,在特殊的培养之下可以减轻毒力,使他们从病菌变成防病的疫苗。

  疫苗(vaccine)的诞生

  第一,传染病将长期存在。

  第二,现代科学的发展,根本改变了人类与传染病力量的对比。

  第三,传染病发生的社会因素至关重要。

  人类与传染病斗争的历史启示

  疫病名     时间 死亡率 鼠疫      6世纪 30%-100% 霍乱      18世纪 30%-100% 埃博拉     1976年 50%~90% 艾滋病    1980年 61% 疯牛病     1985年 100% 禽流感     1997年 33.3% 尼巴病     1998年 50%左右 猴痘岗比亚   2003年 10%

  传染病将长期存在

  ————曾经袭击人类的疫情回顾

  传染的概念

  病原体侵入人体,人体与病原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称为传染过程,简称传染或感染 由病原体(二毒,二菌,四体)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传染病 病原体:朊毒体(prion,感染性蛋白质。脘毒体病含克雅病、牛海绵状脑病、羊瘙痒症) ,病毒,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 另:原虫,蠕虫。

  传染过程的表现

  病原体的致病作用

  机体的保护性免疫反应

  侵袭力 毒力 数量

  非特异性 特异性

  传染过程的五种表现

  病原体被清除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人体通过非特异性/特异性免疫将病原体消灭或排除,不产生病理变化也不出现临床症状。

  传染过程的五种表现

  病原体被清除 隐性感染:最常见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所致病理变化轻,不出现或只出现不明显的临床表现,只有通过病原学及免疫学检测才能发现

  传染过程的五种表现

  病原体被清除 隐性感染:最常见 显性感染:最易识别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使机体发生组织损伤,导致病理改变,出现临床特有的症状、体征。显性感染后免病力持久的疾病有:麻疹、乙脑、流腮、甲肝、伤寒等;病后免病力不持久的疾病有: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流感、霍乱等

  传染过程的五种表现

  病原体被清除 隐性感染:最常见 显性感染:最易识别 病原携带状态: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继续生长繁殖,人体不出现疾病状态却携带并排出病原体称 感染病原体无临床症状但排出病原体的人称病原携带者;分为潜伏期/恢复期、急性/慢性携带者(>3月)

  传染过程的五种表现

  病原体被清除 隐性感染:最常见 显性感染:最易识别 病原携带状态: 潜伏性感染: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寄生在人体的某个部位,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单纯疱疹 ◆疟疾◆结核

  ◆以隐性感染为主的病原体有:如 ◇甲肝病毒 ◇乙脑病毒 ◇结核杆菌 ◆以显性感染为主的病原体有:如 ◇汉坦病毒 ◇麻疹病毒 ◇VZV(varicella zoster virus ) ◇流行性腮腺炎病毒

  传染过程的五种表现

  传染病的特征

  基本特征 临床特征

  病原体 传染性 流行病学特征 感染后免疫

  传染病病程发展有阶段性 特殊临床表现 : 发热、皮疹、中毒症状

  散发 流行 爆发 大流行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有病原体pathogen: 确诊最好的依据 有传染性infectivity: 有流行病学特征epidemiologic feature: 1)流行性: 2)地方性 3)季节性 有感染后免疫postinfection immunity: 病毒>细菌>寄生虫

  病原体由一个宿主排出体外,经一定的途径传给另一个宿主的特性

  在一定的条件下,传染病能在人群中广泛传播蔓延的特性

  传染病的特征

  基本特征 临床特征

  病原体 传染性 流行病学特征 感染后免疫

  传染病病程发展有阶段性 特殊临床表现 : 发热、皮疹、中毒症状

  传染病病程发展的阶段性

  潜伏期: 前驱期 症状明显期 恢复期 后遗症 复发: 再燃:

  传染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潜伏于体内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初发病的症状再次出现

  传染病进入恢复期,体温尚未降至正常又复上升

  潜伏期病原携带者 确定检疫期的依据

  参考 再感染 同一传染病在完全痊愈后,经过一定时间后,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重复感染 某种疾病在发病中,被同一种病原体再度侵袭而受染。血吸病、丝虫病、疟疾最为常见。

  传染病病程发展的阶段性

  ◆绝大多数传染病有发热 ◆感染性发热是传染病最常见、最突出的症状 ◆发热过程分T上升期、高热持续期、T下降期 ◆热型是传染病重要特征之一

  特殊临床表现:

  一、发热

  一、发热及热型

  稽留热:T>39°,24h温差<1°,持续数天:如伤寒 驰张热:24h温差>1°,最低仍高于正常;如败血症 间歇热:最高T>39°,下降可正常,如疟疾 回归热:高热数天,间歇无热数天,循环数次 双峰热:24h内T升高2次,温差>1°,形成双峰,如败血症 马鞍热:发热数天,退热1天,再发热数天,如登革热 不规则热: T曲线无一定规律,如流感

  分皮疹(外疹)和粘膜疹(内疹)两大类 出疹参考时间 ◆水痘、风疹: 第1日 ◆猩红热: 第2日 ◆麻疹: 第3-4日 ◆斑疹伤寒: 第5日 ◆(副)伤寒: 第6日

  二、皮疹

  1.斑丘疹:不凸/凸出于皮肤,充血,压之褪色 多见于麻疹、风疹、猩红热、伤寒等疾病。

  2.出血疹:瘀点/瘀斑,压之不退色 多见于流行性出血热、斑疹伤寒、流脑、败血症等疾病。

  3.疱疹和脓疱疹:凸出于皮肤,内有液体 多见于水痘、天花、单纯疱疹、带状疱疹、金葡菌败血症等疾病。

  4.荨麻疹:结节状凸出于皮肤表面 多见于血清病、病毒性肝炎等。

  1.发疹性感染:许多传染病在发热的同时伴有发疹,称为发疹性感染。 2.毒血症状:疲乏、全身不适、厌食、头痛、肌肉痛等。重症患者可出现谵妄、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中毒性脑病、呼衰、循环衰竭等表现。 3.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肝、脾、淋巴结肿大。

  中毒症状及其它

  流行过程: 病原体从体内排出后,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侵入易感者体内形成新的感染,在人群中流行的过程。 传染病在人群中传播必须具备3个基本环节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呼吸道

  消化道

  日常生活接触

  虫媒

  血液、体液

  土壤

  传染病流行基本条件

  传播途径

  传染病流行的基本条件:一)传染源

  定义: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人体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称为传染期; 传染期的长短因病种而异,是确定隔离期的依据。 病人: 病原携带者 受感染的动物:

  (Gp:) 某些动物间的传染病可传给人类引起致病,称为动物源性传染病

  病原体由传染源传播给他人所经过的路线叫做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很多,病原体传播的主要途径有:有飞沫传播、空气传播、水传播、饮食传播、虫媒传播、血和血制品传播、接触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 传染病通常可通过多于一种的传播途径感染病人。

  传染病流行的基本条件:二)传播途径

  (1)经空气传播:

  飞沫传播:流脑、流感、百日咳、 飞沫核传播: TB杆菌 尘埃传播:TB杆菌 特点:①季节性:冬春季 ②儿童多见——又称“儿童传染病” ③与居住条件、人口密度等有关。

  (2)经水传播: 饮水 疫水

  饮水传播:霍乱、伤寒、菌痢、甲肝 特点:①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 ②除哺乳婴儿外,无年龄、性别、职业的差异 ③停用污染的水源或采取净化措施后,即可中止。 疫水传播:血吸虫、钩体 特征:①有疫水接触史 ②有季节性和地区性 ③采取个人防护后可以控制。

  (3)食物传播:

  1、本身含有病原体 2、加工运输、生产过程被污染 3、甲肝:毛蚶,上海三次大流行 1988年达30万人 流行特征:①吃者发病、不吃者不发病 ②易形成爆发 ③停供污染食物后,爆发即可平息

  (4)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性病、狂犬病 间接接触:肝炎、痢疾等 特点: 多呈散发、无明显季节性等,与个人卫生习惯等有关。

  (5)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

  机械携带:苍蝇、蟑螂等 吸血节肢动物:疟疾 特点 ①散发 ②可有季节性

  (6)土壤传播:

  破伤风(tetanus ) 破伤风是由一种叫破伤风梭菌经过伤口感染的急性、中毒性传染病。该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是一种专性厌氧芽胞杆菌。俗称四六风,因为在婴儿出生后4至6天,少数早至2天或迟至14天以上发病。

  (7)医源性传播:

  在医疗、预防工作中,由于所用器械、材料及场所的消毒不严或由于制剂不纯而造成的感染。

  (8)垂直传播:

  孕妇将病原体传给后代 胎盘传播:如:风疹、乙肝、 AIDS 上行性传播:性病、白色念珠菌感染、葡萄球菌 分娩传播:淋球菌、疱疹V、感染

  传染病流行的基本条件:二)传播途径

  空气、飞沫、尘埃 水、食物、苍蝇 手、用具、玩具: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吸血昆虫:虫媒传播 土壤、疫水 血液、血制品、体液 医源性、母婴垂直传播

  传染病流行的基本条件:三)易感人群

  定义: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群 人群易感性↑ 新生儿↑ 外来人口↑ 具有免疫力人口↓ 人群易感性↓ 流行之后 预防接种

  传染源

  (Gp:) 自然因素

  (Gp:) 社会因素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传染病的预防

  管理传染源(Management of the resource of infection): 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早报告 切断传播途径(Breaking down of transmission route): 一般卫生措施、消毒、杀虫 保护易感人群(Enhancing immunological defenses of the population)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 甲类、乙类和丙类三类。? 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 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25种。?对乙类传染病 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 流感,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丙类传染病: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 流行性感冒感、风疹、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管理传染源

  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肺炭疽的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城镇于6小时内,农村于1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发病地的卫生防疫机构报告,并同时报出传染病报告卡。 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乙类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城镇于12小时内,农村于24小时内向发病地的卫生防疫机构报出传染病报告卡。

  管理传染源

  对接触者采取检疫 检疫期限:由最后接触之日算起直至该病最长潜伏期。 根据接触传染病种类不同,检疫分为: 隔离治疗 医学观察=留验

  管理传染源

  1. 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力:强身健体 2. 提高特异性免疫力 (1)人工主动免疫 .计划免疫和儿童基础免疫 (2)人工被动免疫 3. 药物预防 4.健康教育

  保护易感人群

  课堂小结

  1.人类与传染病斗争的历史,取得的成就及面临的挑战。 2.传染病基本概念:传染病,传染(感染),传染过程的五种表现形式,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及临床特点。 3.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必备的三个环节。 4.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法定传染病,传染病的报告。

  能力拓展训练

  1.可通过母婴传播的传染病是 A.甲型病毒性肝炎 B.艾滋病 C.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D.霍乱 E.细菌性痢疾 2 .病原体进入人体后,是否引起疾病,主要取决于 A.病原体的数量 B.病原体的毒力 C.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 D.病原体的侵袭力 E.机体的抵抗能力

  3.病原体侵袭人体后,不出现或仅出现不明显的临床表现,但通过免疫学检查可发现,对入侵病原体产生了特异性免疫反应,应称为 A健康携带者 B潜在性感染 C隐性感染 D显性感染 E不典型病例 4.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 A病原体,人体和它们所处的环境 B病原体,感菌动物,易感人群 C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D传染源传播途径 E社会环节,自然环节

  能力拓展训练

  5.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 )。 A病原体、人体和环境 B病原体、感菌动物 C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D社会因素、自然因素 E 病原体和环境 6.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在不同传染病中各有侧重,一般最常见的是( )。 A.病原体被清除B.隐性感染C.显性感染 D.潜伏性感染E.病原携带状态

  能力拓展训练

  7.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为( )。 A.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免疫性 B.有传染源,传染性,易感人群 C.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有感染后免疫 D.有病原体,流行性,易感性 E.有传染性,流行性,免疫性

  能力拓展训练

  8..感染的含义是 A、病原体侵入人体的过程 B、又称传染,是病原体对人体的一种寄生过程 C、病原体侵入人体的一种方式 D、人对病原体缺乏抵抗力而发病 E、病原体与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能力拓展训练

  9.男性,20岁,无任何不良反应,体检时,发现血清HBsAg阳性,转氨酶等其他肝功能检查均正常( )。 A既往感染过 B显性感染 C潜在性感染 D病原体携带 E重复感染 10.在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中,所占比例最低,但最易识别的是 A.病原体被清除 B.隐性感染 C.显性感染 D.病原携带状态 E.潜伏性感染

  能力拓展训练

  11.传染病的防治原则( )。 A.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B.切断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 C.管理食物、水源、粪便、消灭蚊蝇 D.管理水,管理饮食、卫生管理,灭蝇 E.环境卫生管理,水源食物管理、灭蝇

  能力拓展训练

  13.对疑似甲类传染病人在明确诊断前,应在指定的场所进行( )。 A.医学观察 B.留验 C.隔离 D.访视 E.就地诊验

  能力拓展训练

  14.在我国,1岁内小儿需完成的基础计划免疫中,不包括下列哪项( )。 A卡介苗 B脊髓灰质炎疫苗 C麻疹疫苗 D百-白-破混合疫苗 E乙型脑炎疫苗

  能力拓展训练

  15.在下列各年龄时,应进行的预防接种的初种制剂分别是初生时( )。 A.卡介苗B.乙型脑炎疫苗C.麻疹疫苗 D.脊髓灰质炎疫苗E.百-白-破混合疫苗 生后2个月时 生后3个月时 生后8个月

  能力拓展训练

  我国卫生部规定的儿童计划免疫程序

  年龄: 接种疫苗 出生: 卡介苗 ??1个月: 乙肝疫苗?? ??2个月:脊髓灰质炎三价混合疫苗 ??3个月:脊髓灰质炎三价混合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 ??4个月:脊髓灰质炎三价混合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 ??5个月:百白破混合制剂 ??6个月:乙肝疫苗?? ??8个月:麻疹疫苗? ? 1.5~2岁:百白破混合制剂复种 ?4岁:脊髓灰质炎三价混合疫苗复种 ?7岁:麻疹疫苗复种,白破混合制剂复种 ?12岁:乙肝疫苗复种

  一、病毒性肝炎 二、肺结核 三、流行性感冒 四、细菌性痢疾 五、风疹

  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有食欲减退、厌油、疲乏无力,部分病人出现黄疸、肝大、肝功能异常。病毒性肝炎的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传播范围广泛。是我国发病率较高、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 病毒性肝炎按引起发病的病毒不同目前可以分为7类,即甲型肝炎 、乙型肝炎、丙型肝炎 、丁型肝炎 、戊型肝炎、庚型肝炎、己型肝炎。(甲型和戊型为肠道传染病,其他型为血液 传播传染病)

  甲型肝炎流行病学

  1.传染源 甲型肝炎主要传染源是急性患者和隐性感染者。病毒主要通过患者或隐性感染者的粪便排出体外。

  甲型肝炎流行病学

  2.传播途径 (1)甲型肝炎 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粪便中排出的病毒可以污染水、餐具、手、食物等,经口感染,通过日常生活接触为主要方式,通常引起散发性发病。如病毒污染水源或生食污染的水产品(贝类),可导致局部地区暴性发流行。很少通过输血或注射传播。

  实验表明,带壳毛蚶就是煮上45分钟,也不能完全杀灭甲肝病毒。而上海人生食的习惯更是让病毒轻而易举地进入消化道。再加之当时上海城区的居住环境较为拥挤,使病毒的传播更为快速。

  1988上海甲肝大流行

  ??? 上海SMG《深度105》1月16日播出“1988上海甲肝大流行”节目,以下为节目实录:

  甲型肝炎流行病学

  2.人群易感性 人类对各型肝炎普遍易感,各年龄均可发病,感染后可以获得一定程度的免疫力,但各型肝炎之间无交叉免疫。可重叠感染或先后感染。 3.流行特征 病毒性肝炎的分布遍及全世界,不同地区各型肝炎的感染率有较大差别。我国属于甲型及乙型肝炎的高发地区。

  临床表现

  多有消化道症状,如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常伴有发热、全身乏力、上腹部不适,少数患者可有头痛、关节痛、皮疹等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状。5~7天后,尿色逐渐加深,部分病例可出现黄疸。

  实验室检查

  病毒肝功能检查:是诊断病毒性肝炎的重要指标,以进一步确定感染型别。

  乙型肝炎

  病原体:乙型肝炎病毒(又称HBV) HBV存在于乙肝病人的血液、汗液、唾液、月经、乳汁及泪液等分泌物中。 与乙肝急性期和慢性肝炎急性发作期病人的上述体液及分泌物接触后,HBV进入血液中即可传染上乙型肝炎。

  HBV进入血液的主要途径--1

  1、母婴垂直传播:我国现有HBsAg(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约1.4亿人,其中85%通过母婴传播。 垂直传播是我国乙型肝炎蔓延和高发的主要原因。

  HBV进入血液的主要途径--2

  2、血液或血制品传播:被HBV污染的血制品如白蛋白、血小板或血液输给受血者,多数会发生输血后肝炎,另外血液透析、肾透析时也会感染HBV。 3、医源性传播:被HBV污染的医疗器械(如手术刀、牙钻、内窥镜、腹腔镜等)均可传播HBV。

  HBV进入血液的主要途径--3

  4、密切接触:主要指性接触、日常生活密切接触(如同用一个牙刷、毛巾、茶杯和碗筷),均有受HBV感染的可能。HBV可通过破损粘膜进入密切接触者的体内。 5、公共场所、理发店、美容院等容易被HBV污染,如浴池、剃刀等均可传染HBV。

  预防措施 --1

  1、HBsAg阳性孕妇生的婴儿均在12小时内注射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来中合乙肝病毒;接种乙肝疫苗(0、1、6)。 2、严格筛选献血员,确保医用血液及血制品不被污染。 3、加强对乙肝病人的治疗,慢性活动性乙肝首选α-干扰素抗病毒治疗。 4、加强卫生常识普及宣传,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预防措施 --2

  5、密切接触:主要指性接触、日常生活密切接触(如同用一个牙刷、毛巾、茶杯和碗筷),均有受HBV感染的可能。HBV可通过破损粘膜进入密切接触者的体内。 6、公共场所、理发店、美容院等容易被HBV污染,如浴池、剃刀等均可传染HBV。

  肺结核

  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 排菌患者为其重要的传染源。人体感染结核菌后不一定发病,当抵抗力降低或细胞介导的变态反应增高时,才可能引起临床发病。除少数起病急骤外,临床上多呈慢性过程。长期表现为低热、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与咳嗽、咯血等呼吸系统表现。若能及时诊断,并予合理治疗,大多可获临床痊愈。

  肺结核

  1.传染源 开放性肺结核患者是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 以空气传播为主,即飞沫感染为最常见的方式。肺结核患者排菌量越多,其对其他人群造成的危害性也越大。传染源主要是排菌的肺结核患者的痰液。 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健康人吸入患者咳嗽、打喷嚏时喷出的带菌飞沫而被感染。飞沫直径1~5μm最易沉积于肺泡。痰干燥后结核杆菌随尘埃吸入也可引起感染。

  肺结核临床表现

  1.症状 (1)全身症状 起病多为缓慢,表现为长期午后或傍晚低热、乏力、食欲减退、消瘦、盗汗等。 (2)呼吸系统症状 通常为干咳或带少量粘液痰,继发感染时,痰呈粘液脓性。约1/3患者有不同程度咯血。

  肺结核辅助检查

  结核菌检查 是确诊肺结核最特异性的方法,痰中找到结核菌是确诊肺结核的可靠依据。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对肺结核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且能够确定病灶性质、部位、范围。 结核菌素皮肤试验 是诊断结核感染的参考指标。

  一、流感 (influenza)的特点

  一种由不断变异的病原导致的疾病,一种最易传播、最难控制的疾病 一种经常横扫全球肆虐人类的疾病,一种最善于易容 最狡猾的敌人 一种传染性很强、没有特异性预防措施的呼吸道传染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发病率可列为各种传染性疾病之首。引起的并发症和死亡非常严重,据WHO发布的公告,全球每年流感病例为6亿~12亿例,死亡50万~100万人。

  流感的特点

  流感的影响-每年的流行: 儿童、青少年发病率最高,老年人和高危人群的并发症和病死率较高,在流感流行的年度发生超额死亡、超额住院现象,影响经济; 缺勤、停工增加,有资料表明:每100名门诊患儿有6-15名可归因于流感,每100名儿童使用抗生素有3-9名可归因于流感,冬季高达30%的超额抗生素处方是由流感造成的

  影响感染的因素

  潮湿和冷空气,拥挤的公共交通,人群聚集,空气不流畅 现代化的旅行速度 儿童、学生是流感病毒的主要传播者:发生流感,缺课增多,把病毒带回家传给家长,成人患者增多,老年人因肺炎住院率增多。

  普通感冒

  病因:?病原体很多,常见的有鼻病毒、副流行性感冒病毒群等。 症状:一般表现为呼吸道局部症状比较重,有鼻塞、流清涕、咽痛、头痛、全身不适,而全身症状较轻,一般不发热。 提醒:?病原体种类及其型别很多,病后又无交叉免疫,所以人体会多次得病,发病以冬春季为多,男女老少都可得病,其中以幼儿为最多。

  流行性感冒

  ?病原体检测是区别普通感冒与流行性感冒最关键的手段。 症状:患者常突起高热39℃至40℃,一般先是畏寒,继之发热,头痛(前额为重)、全身酸痛(特别背部与四肢更甚)等全身症状较重,部分病人有轻度喷嚏、流鼻涕、鼻塞等症状。病人表现软弱无力、面颊潮红、眼结膜轻度充血。严重时会并发肺炎、哮喘、喉炎、心肌炎等。

  流行性感冒

  ?提醒:?一旦发现发热性“感冒”病人、持续发热3天者、发热性“感冒”者在1户出现多例或多户续发的情况,应怀疑是流感,必须尽早去医院诊断、隔离、治疗。 加强自我保健是关键

  流感预防

  加强防范意识,提高自我保护措施 居室要保持空气流通。流感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的。因此,在秋冬季易发季节,要注意室内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新鲜。 流行季节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以避免交叉感染。

  流感预防

  加强户外锻炼,提高抗病能力。要有乐观的心态。消极、情绪化、紧张过敏的人,往往免疫系统比较脆弱。愉快的情绪则会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多喝水,可使口腔和鼻腔内粘膜保持湿润,能有效发挥清除细菌、病毒的功能。 接种疫苗

  流感预防口诀

  甲流感,国外有,也许会到家门口, 预防事儿先做好,这种疾病不用慌。 遇到病人戴口罩,人多不去凑热闹, 如果发热生了病,及时要把医院上。 一日三餐营养好,猪肉照样可以尝, 居住房间通风畅,衣被常洗照太阳。 双手都要洗清爽,病毒难以近身旁。

  细菌性痢疾(1)

  由志贺菌属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临床表现为起病急、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脓血便或黏液便,严重者会出现烦躁不安、惊厥、嗜睡昏迷等 潜伏期为数小时~7天,一般1~4天

  细菌性痢疾(2)

  病人和带菌者为传染源 传播途径包括粪-口途径感染传播和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触,常借助食物、水引起爆发 人群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以托幼、儿童为主 夏秋季多发,8~9月达高峰

  预防措施

  注意饮水、饮食卫生、个人卫生 加强晨检 从业人员定期体检 加强日常卫生管理 病人及时报告、隔离治疗 食具、用品、粪便消毒 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 宣传教育

  返校条件

  全程治疗、停药5天后连续2次粪便培养阴性 诊疗单位证明

  风疹

  风疹: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传染源:风疹病人、无症状带病毒者。以冬春两季发病较高。 传播途径:经呼吸道飞沫传播 易感人群:1-5岁儿童较多,成人多数有抗体,偶可发病,育龄妇女对风疹较易感。(近几年有发病年龄增高趋势)

  ?风疹

  临床表现为发热,伴有轻微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其后出现先面部后颈部、再躯干四肢淡红色斑丘疹,伴有耳后、枕部、颈下和颈部淋巴结肿大 常见并发症有关节炎、关节痛、脑炎、心肌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好发季节为冬春季节 感染主要对象为1-5岁儿童

  预防措施

  注意加强室内通风 ,保持空气流通 学校、幼托机构应加强晨检,及时发现病人及时离所、园,去医院诊治 对易感儿童可应用“麻风腮”联合疫苗或风疹减毒活疫苗免疫预防

  常见传染病隔离期限

  1、流感:发病之日起一周。 2、流行性腮腺炎:隔离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一般为腮腺肿胀后9天。 3、水痘:隔离至所有水疱结痂脱落,一般为出疹后10天。 4、麻疹(风疹):出疹后5天,有并发症者再延长5天。 5、甲肝:发病后1个月。

  常见传染病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日期

  1、流感:一周。 2、流行性腮腺炎:三周。 3、水痘:三周。 4、甲肝:1个月。 5、麻疹:三周。

  学校传染病防控措施

  一、加强健康教育,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1、四勤:勤洗手脸、勤通风、勤晒被褥、勤锻炼 2、四不:不随地吐痰、不抽烟喝酒、 不共用毛巾、不过度紧张和疲劳 3、一报告:发现传染病可疑者立即报告

  学校传染病防控措施

  二、搞好大环境卫生 1、注意教室、宿舍等生活环境的每天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打扫卫生时要坚持湿式打扫,避免尘埃飞扬。 2、学生经常停留的场所要定期进行消毒,教室、桌椅、讲台、窗台、地面等等 。可以用含氯消毒剂和来苏水交替使用进行消毒

  学校传染病防控措施

  三、严格执行《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落实晨检制度,必要时增加午检、晚检。做好登记,一经发现病人或疑似病人要立即隔离,到医院及时就诊。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当发生多名学生发病时要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卫生部门报告。同时做好疫点消毒(开窗通风、消毒液喷雾和擦拭等)和应急预防接种工作,防止疫情扩散。

  学校传染病防控措施

  四、加强学校食堂管理,做好防蝇、灭鼠工作,防止食物食品的污染,对公用餐具要定期消毒。 五、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主要、最有效的手段。在传染病流行前要进行相应疫苗接种的宣传教育,提高自觉接种意识。

  谢谢

  知识守护健康,健康成就未来!!

注意:本内容由网友上传,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严禁临床等其它用途,否则后果自负。
邮箱
昵称
密码
确认密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