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提供医学课件PPT幻灯片素材下载

网站使用问题请加Q1615251280及时解决,谢谢。

当前位置:首页 > 感染科 > 粪类圆线虫、旋毛形线虫.ppt

粪类圆线虫、旋毛形线虫.ppt

粪类圆线虫、旋毛形线虫.ppt
PPT课件名称:粪类圆线虫、旋毛形线虫.ppt 时 间:2023-08-26 i d:12524 大 小:2.10 MB 贡 献 者:humeiqin2009 格 式:.rar 点击下载
注意:ppt文件打包为rar压缩包格式,请用解压缩软件(例如WinRAR)打开,若无法正常下载使用请加客服QQ客服1615251280解决。
粪类圆线虫、旋毛形线虫.ppt

  粪类圆线虫、旋毛形线虫

  一种兼性寄生虫。虫体微小,雌虫仅有1mm长。寄生世代可引起粪类圆线虫病。首次于1876年从印度返回的一法国腹泻士兵粪便中发现。

  粪类圆线虫

  一、形态

  雌虫 虫体半透明, 尾尖细, 末端略呈锥形

  (自生世代)

  1、成虫

  ♀

  一、形态

  ♂

  雄虫短小, 尾端项腹面卷曲, 具有两根交合刺。

  1、成虫

  (自生世代)

  一、形态

  ♀

  雌虫大小为1.0× 0.05~0.075mm, 虫体半透明, 体表具细横纹, 尾尖细,末端略呈锥形 在人体内无雄虫寄生 ?

  (寄生世代)

  1、成虫

  孤雌生殖

  一、形态

  2、幼虫

  杆状蚴 头端钝圆,尾部尖细,0.2~0.4 mm,口腔短,食道前后膨大呈双球型。 丝状蚴 即感染期幼虫,0.4~0.7mm,食道细长约为体长的1/2。 尾端尖细,呈分叉状。

  二、生活史

  粪类圆线虫的生活史复杂,包括在土壤中完成自生世代和在宿主体内完成寄生世代。

  两次蜕皮

  两次蜕皮

  肠腔或肺

  两次蜕皮

  肠腔

  肛周 自体外感染

  两次蜕皮

  肛周 自体外感染

  两次蜕皮

  1. 自生世代: 2. 寄生世代: 3. 宿 主: 4. 寄生部位: 5. 感染阶段: 6. 感染方式:

  生活史特点

  在适宜环境下进行的间接发育

  在外界环境不利时进行的直接发育

  人、狗、猫等

  成虫寄生在小肠

  幼虫可侵入肺、脑、肝、肾等组织器官

  丝状蚴

  经皮肤、黏膜、口感染

  自体体内感染

  自体体外感染

  自体感染

  孵出的杆状蚴在粘膜内直接侵入血循环继续发育,引起直接体内自身感染。

  2. 杆状蚴自粘膜逸出,进入肠腔,迅速发育 为具有感染性的丝状蚴,再经小肠下段或 结肠,经粘膜侵入血循环,引起间接体内 自身感染。

  3. 排出的丝状蚴经肛周皮肤侵入,导致体外自身感染。

  三、致病

  致病作用与其感染程度、侵袭部位及人体健康状况(机体免疫功能状态)有密切关系。

  三、致病

  在流行区,人感染粪类圆线虫后可表现出三类病型:

  第1类

  免疫功能正常,无临床症状

  第2类

  慢性自身感染,胃肠症状

  第3类

  播散性超度感染

  幼虫进入多个器官,弥漫性 组织损伤

  主要临床表现:

  1、皮肤损伤

  2、肺部症状

  3、消化道症状

  4、弥漫性粪类圆线虫病

  主要临床表现:

  1、皮肤损伤

  小出血点、丘疹、并伴有刺痛和 痒感 移行性线状荨麻疹

  丝状蚴侵入皮肤

  病变常可反复出现在肛周、腹股沟、臀部等处皮肤。

  移行性线状荨麻疹

  主要临床表现:

  2、肺部症状

  丝状蚴在肺部移行

  过敏性肺炎、哮喘 咳嗽、多痰、持续性哮喘, 呼吸困难,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弥漫性感染患者 高热、肺功能衰竭

  胸部X线照片肺部表现为栗粒状或网状结节样阴影,有时可见肺空洞和胸膜渗出。

  主要临床表现:

  3、消化道症状

  成虫在小肠内寄生

  卡他性肠炎、水肿性肠炎或 溃疡性肠炎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发热、贫血和全身不适等

  肝肿大、右上腹疼痛、发热

  主要临床表现:

  4、弥漫性粪类圆线虫病

  丝状蚴在自身超度感染者体内,移行 到其他器官,引起广泛性的损伤,形 成肉芽肿病变,导致弥漫性粪类圆线 虫病发生。

  败血症 强烈的变态反应(过敏性肺炎、 过敏性关节炎等)

  四、诊断

  1、病原学检查

  粪便、痰、尿或脑积液

  幼虫

  粪便(腹泻患者)

  虫卵

  有间歇性排虫现象,故应多次反复进行检查。

  四、诊断

  2、免疫学检查

  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 抗体,对轻、中度感染者,具有较 好的辅助诊断价值。

  1、病原学检查

  四、诊断

  3、其他检查

  血象

  白细胞、嗜酸粒增高

  胃、十二指肠液引流液查病原体

  2、免疫学检查

  1、病原学检查

  五、流行

  粪类圆线虫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温带和寒带地区,呈散发感染,常与钩虫感染地区交叉感染。 我国平均感染率为0.122%, 估计全国感染人数为151万(1996年)。 主要流行于南部地区,感染率最高的是海南省(1.709%)。

  六、防治

  1、治疗 药物:阿苯达唑、噻苯达唑

  2、加强粪便与水源管理

  3、做好个人防护外,避免发生自身感染。 使用激素类药物和免疫抑制剂前,应作粪类 圆线虫常规检查。

  旋毛形线虫

  旋毛形线虫简称旋毛虫,成虫和幼虫分别寄生 于同一宿主小肠和肌细胞内,可引起旋毛虫病 (trichinelliasis)。 不少哺乳动物可作为本虫的宿主,是人畜共患 的重要寄生虫病之一。严重感染时常能致人死亡。

  旋毛形线虫

  一、形态

  1.成虫

  线状 白色 微小 ♂ 1.4~1.6mm ♀ 3.0~4.0mm 咽管占体长的1/3至1/2。

  一、形态

  成虫生殖系统为单管型 ♂尾端具一对交配叶 尾端泄殖孔 ♀生殖孔位于食道部中央 胎生

  1.成虫

  2. 幼虫

  在宿主横纹肌细胞内形成幼虫囊包 囊包长梭形,长轴与肌肉纤维相平行 囊包大小约为0.25~0.5×0.21~0.42mm 1个囊包内通常含1~2条幼虫; 幼虫囊包为感染期。

  肌肉切片

  肌肉压片

  旋毛虫成虫寄生于宿主的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 幼虫则寄生于同一宿主的横纹肌细胞内,在肌 肉内形成幼虫囊包,对新宿主具有感染性。 在发育和完成生活史过程中,无外界的自生生活阶段,但必须更换宿主才能使虫种绵延。

  二、生活史

  旋毛虫生活史过程示意图

  生活史特点

  1)无需在外界发育,成虫和幼虫寄生于同一宿 主体内。旋毛虫成虫寄生于小肠,幼虫寄生 于横纹肌细胞内(继续发育)。 2)完成生活史必须转换宿主 3)卵胎生 4)幼虫囊包为感染阶段 5)生食含幼虫囊包的动物肉而感染 6)宿主:人及多种哺乳动物(猪、鼠、猫、犬等保虫宿主)

  三、致病

  旋毛虫的主要致病阶段是幼虫,其致病作 用与食入幼虫囊包的数量、活力和侵犯部位以及人体对旋毛虫的免疫力等诸多因素有关。

  致病过程可分为连续的三个过程

  侵入期

  幼虫移行期

  囊包形成期

  侵入期

  幼虫在小肠内脱囊并钻入肠黏膜发育为 成虫的阶段,因主要病变部位在十二指肠 和空肠,故又称为肠型期。

  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 腹泻等急性胃肠炎症状。同时伴有厌食、乏 力、畏寒、低热等全身症状,极易误诊为其 他疾病。 病程:1周

  旋毛虫钻入肠粘膜组织 (组织切片)

  幼虫移行期

  新生幼虫随淋巴、血循环移行至全身各器官 及侵入横纹肌内发育的阶段 ,因主要病变部位 发生在肌肉,又称肌型期。

  临床表现:发热、眼睑或面部水肿,突出且 最多发症状为全身肌肉酸痛、压痛,有的可 出现吞咽困难,还可表现肺炎、胸膜炎和心肌 炎等,可因心衰、呼吸道并发症而死亡。 病程:2周~2月

  囊包形成期

  囊包的形成是由于幼虫的刺激,导致宿主肌组织由 损伤到修复的结果。随着虫体的长大、卷曲,幼虫寄生 部位的肌细胞逐渐膨大呈纺锤状,形成梭形的肌腔包 围虫体,周围结缔组织的增生形成囊壁。(恢复期)

  急性炎症消退,全身症状逐渐消失,肌痛仍可维持数月。

  6个月后包囊壁增厚,囊内发生钙化,但幼虫并不死 亡,感染力降低,包囊幼虫可存活数年至25年。

  四、临床表现

  1.潜伏期:1-2周,短者7h,长者40d 2.早期:肠炎症状 3.急性期:幼虫移行所致,主要表现中毒过敏(全身性水肿,过敏性皮疹等) 4.恢复期:急性期的一些症状逐渐消退,但重 者可死亡

  急性旋毛虫病病人

  本病的临床表现极为复杂,易和风湿、伤寒、食物中度等多种疾病相混淆,所以临床诊断比较困难。凡有发热、肌痛,并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者,及群体发病,应疑为本病。

  五、诊断

  五、诊断

  1.病史:有无食入过生肉或未熟肉的病史 2.病原学检查:  活检法: 自患者腓肠肌或肱二头肌取样,经压片或 切片镜检有无幼虫及囊包。 如果患者尚有吃剩的肉,亦可用同法检查。 人工胃液消化分离法将肌肉消化后,取沉 渣或经过离心后检查有无幼虫。

  3.免疫学检查: ELISA:人体感染后17天,即可检出患者血 清抗体,特异性强、敏感性高。 间接血凝试验、皮内试验及间接免疫过氧化 物酶染色法等,均可用于本病的诊断或流行病学调查。

  4. 其它检查 血象检查白细胞总数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尿液检查可见肌酸酐减少,出现肌酸尿。

  六、流行

  1)旋毛虫病是一种动物源性疾病 2)猪、狗、羊、牛、鼠等120多种哺乳动物 有自然感染 (动物之间相互残食 “食物链” 自然疫源) 3)人旋毛虫病与猪的关系密切 4)猪的感染主要是由于吞食含有旋毛虫幼虫 囊包的肉屑、鼠类或污染的食料 5)我国除上海、海南和台湾外的省区均有猪感染旋毛虫的报道,其中西南、中原及东北地区猪的旋毛虫感染率较高,并呈逐年上升趋势,河南个别乡村的感染率高达50.2%。

  我国旋毛虫病的地理分布

  七、防治

  1)讲究个人饮食卫生,不吃生的或半生 熟的肉类 2)加强肉类和食品卫生管理 3)改善养猪方法, 提倡圈养 4)查治牲畜,以减少传染源 5)捕杀鼠类,防止猪鼠间的相互感染

  1.预防

  首选药物---丙硫咪唑(阿苯达唑、肠虫清) 不仅能驱除肠内早期幼虫,还能杀死 成虫、移行幼虫和肌肉中的幼虫 甲苯咪唑和噻苯咪唑

  2.治疗

  思考题 1.简述粪类圆线虫的生活史及特点和诊断方法。 2.简述旋毛虫生活史及特点。 3.试述旋毛虫对人体的危害。 4.旋毛虫的感染期、感染方式。

  谢 谢

注意:本内容由网友上传,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严禁临床等其它用途,否则后果自负。
邮箱
昵称
密码
确认密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