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提供医学课件PPT幻灯片素材下载

网站使用问题请加Q1615251280及时解决,谢谢。

当前位置:首页 > 耳鼻喉科 > 五官科病症的针灸治疗.ppt

五官科病症的针灸治疗.ppt

五官科病症的针灸治疗.ppt
PPT课件名称:五官科病症的针灸治疗.ppt 时 间:2023-10-04 i d:13419 大 小:4.78 MB 贡 献 者:qwtqwta 格 式:.rar 点击下载
注意:ppt文件打包为rar压缩包格式,请用解压缩软件(例如WinRAR)打开,若无法正常下载使用请加客服QQ客服1615251280解决。
五官科病症的针灸治疗.ppt

  五官科病症的针灸治疗

  耳、鼻、咽喉、口腔疾病

  耳鸣、耳聋

  概述

  耳鸣是指听觉器官并未受到外界声响刺激,而自觉耳内鸣响,可由听觉器官本身和神经传导径路的病损以及全身其他系统疾病引起。 耳聋是指不同程度的听觉减退,甚至消失。 耳聋往往由耳鸣发展而来。

  引起耳鸣的原因

  外耳疾病:外耳道炎、耵聍栓塞、外耳异物等; 中耳的急慢性炎症、鼓膜穿孔、耳硬化症及内耳的美尼尔氏综合症、听神经瘤; 血管性疾病:如颈静脉球体瘤、耳内小血管扩张,血管畸形、血管瘤等。 全身性疾病:植物神经紊乱、脑供血缺乏、中风前期、高血压、低血压、贫血、糖尿病、营养不良,60岁以上人耳鸣发病率高达30%。 过度疲劳、睡眠不足、情绪过于紧张等。

  耳聋的原因

  药物:耳毒性药物包括抗生素类,如庆大霉素、链毒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新霉素滴耳液、洁霉素、小诺霉素、红霉素等;解热镇痛类,如阿司匹林;强利尿剂、如速尿;抗疟药物,如奎宁、氯奎等。 疾病:包括病毒、细菌及脑部疾病、如急性慢性中耳炎、脑膜炎、腮腺炎、水痘、麻疹、高烧、脑积水、脑部肿瘤、脑瘫等。 母孕期、围生期 遗传性、老年性 噪声性聋、耳头部外伤 其他原因

  涉及到肾、脾胃、心、肝等脏腑

  《仁斋直指》 :“肾通乎耳,所主者精,精气调和,肾气充足,则耳闻而聪。若劳伤气血,风邪袭虚,使精脱肾惫,而耳转为聋。又有气厥而耳聋者,有挟风而聋者,有劳伤而聋者,盖十二经脉上络于耳,其阴阳诸经适有交并,则脏气逆而为厥,厥气搏入于耳,是为厥聋,必有时乎眩晕之证。” 《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九窍者,五脏主之,五脏皆得胃气乃能通利。” ;“胃气一虚,耳目口鼻皆为之病。 《素问·玉机真脏论篇》:“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 ; 《临症备要》:“忧愁思虑,则伤心,心虑血耗,必致耳鸣耳聋。” 《古今医统》:“耳内轰轰作响,宜养血通心气。” 《素问·至真要大论》:“厥阴之胜,耳鸣头眩。”

  中医病因病机

  虚证: 肾(气、阴)虚: 脾胃气虚 肝(阴、血)虚:下虚上实,肝阳上亢 实证 风热侵袭(三焦、肝胆) 肝胆火旺 痰火壅塞

  针灸治疗

  取穴 听会(或听宫、耳门)、翳风 辨证加减 三焦风热者,加风池、外关、合谷 胆火上炎者,加液门(或中渚)、行间、侠溪(或足临泣) 痰火壅塞者,加丰隆、足三里、内庭 脾虚气弱者,加足三里、脾俞、气海 肾精亏虚者,加太溪、肾俞、关元

  治暴聋方

  少阳经为主,配合通关开窍腧穴, 曲鬓透角孙、颅息透瘛脉、耳门、听宫、听会、四白、迎香、下关、天牖、外关、合谷等

  耳针

  取穴: 肾、肝、胆、三焦、内耳、外耳、颞、皮质下

  头针

  头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 颞后线(率谷至曲鬓)、顶中线、额中线

  焦氏头针: 晕听区

  特殊灸法

  治耳聋方:又方,作泥饼子,厚薄如馄饨皮,复耳上四边,勿令泄气,当耳孔上以草刺泥饼,穿作一小孔,于上以艾灸之百壮,候耳中痛不可忍即止,侧耳泻却黄水出尽,即瘥。当灸时,若泥干,数易之。 又方,截箭竿二寸内耳中,以面拥四畔,勿令泄气,灸筒上七壮。 《千金要方》

  中药治暴聋方

  《医林改错》通气散加味。理气活血,祛湿通窍。 王清任:“通气散治耳聋不闻雷声。余三十岁立此方。柴胡一两,香附一两,川芎五钱,为末,早晚开水冲服三钱。” 柴胡、香附、川芎、郁金、葛根、茯苓、泽泻、苍术、牡丹皮、菖蒲各15 g。 耳内有阻塞感或流水声,加重利水药; 完骨穴有压痛,加入清热药。

  古籍医论

  《灵枢·寒热病》:暴聋气蒙,耳目不明,取天牖。 《灵枢·厥病》:耳鸣,取耳前动脉;耳聋,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先取手,后取足。耳鸣,取手中指爪甲上,左取右,右取左,先取手,后取足。

  名医验案

  名医验案

  按语

  针灸治疗耳鸣、耳聋有一定疗效,对急性者效佳; 积极配合西医诊断,如鼓膜或骨质已有破坏者,应配合原发病治疗; 注意调适情志、饮食起居。

  中耳炎

  概述

  中耳炎是累及中耳( 包括咽鼓管、鼓室、鼓窦及乳突气房 )全部或部分结构的炎性病变。绝大多数为非特异性炎症,好发于儿童。

  现代医学分类

  化脓性中耳炎:由化脓性致病菌侵入引起的中耳粘膜及骨膜的炎症性病变,以耳内流脓为主症。中医称“脓耳”、“聤耳”。 非化脓性中耳炎(分泌性):以听力减退或伴发耳鸣为主要症状,中医称“耳胀”、“耳闭”。 均分急、慢性。

  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简称SOM)是以鼓室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疾病,又名非化脓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渗出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黏液性中耳炎、胶耳等。 本病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国外健康普查报道发病率均在10%以上。 成人及儿童均可发病,但以儿童多见,也是儿童最常见的致聋原因,持久的SOM常导致听力损害,语言发育迟缓及增加中耳炎急性发作的危险。

  SOM属于中医“耳胀”、“耳闭”范畴。 耳胀为病之初,多由于风邪侵袭,经气痞塞而致; 耳闭为病之久,由于邪毒滞留而致.并与脏腑虚损有关,多为虚实夹杂之证。

  临床表现

  耳内流脓,耳内闷胀感或堵塞感、听力减退及耳鸣 常发生于感冒后,或不知不觉中发生。? 1.听力减退:听力下降,可有变位性听力改善。? 2.耳痛:急性者可有隐隐耳痛,常为患者的第一症状,可为持续性,亦可为抽痛。慢性者耳痛不明显。本病常伴有耳内闭塞或闷胀感,按压耳屏后可暂时减轻。 3.耳鸣:多为低调间歇性,如“劈啪”声,嗡嗡声及流水声等。当头部运动或打呵欠、擤鼻时,耳内可出现气过水声。

  慢性中耳炎现代医学分类

  单纯型 最常见,多于上呼吸道感染后出现,耳流脓,多为间歇性,呈粘液性或粘液脓性,一般不臭。量多少不等,上呼吸道感染时,脓量增多,检查见鼓膜中央部穿孔。

  骨疡型 又称坏死型中耳炎或肉芽型中耳炎,多由急性坏死型中耳炎迁延而来。 组织破坏较广泛,病变深达骨质,听小骨、鼓窦周围组织可发生坏死;粘膜上皮破坏后,局部有肉芽组织或息肉形成。 特点:耳流脓多为持续性,脓性间有血丝,常有臭味。鼓膜紧张部大穿孔可累及鼓环或边缘性穿孔。鼓室内有肉芽或息肉,并可经穿孔突于外耳道。传导性聋较重。乳突X线摄片为硬化型或板障型,伴有骨质缺损破坏。

  胆脂瘤型 有位于中耳、乳突腔内的囊性结构。囊的内壁为复层鳞状上皮,囊内充满脱落上皮、角化物质及胆固醇结晶,囊外侧以一层厚薄不一的纤维组织与其邻近的骨壁或组织紧密相连。由于囊内含有胆固醇结晶,故称胆脂瘤。

  胆脂瘤型 特点:长期流脓,特殊恶臭,鼓膜有边缘性穿孔。从穿孔处可见鼓室内有灰白色鳞屑状或豆渣样物质,奇臭。一般有较重传导性聋,如病变波及耳蜗,耳聋呈混合性。 由于胆脂瘤的直接压迫或者其释放的化学物质的作用,可以破坏周围骨质,使炎症扩散,能导致一系列颅内、外并发症。

  各型慢性中耳炎比较

  中医辨证分型

  风热上壅 肝胆火盛 痰瘀交阻 脾虚湿滞 肾阴亏虚

  聤耳的针灸治疗

  治则: 实证疏散风热、清热泻火、化痰通瘀 虚证或虚实夹杂者,兼健脾祛湿、养阴清热 取穴: 耳局部穴+手少阳经腧穴为主 耳门、听会、翳风、合谷、外关 风热上壅者加大椎、曲池; 肝胆火盛者加行间、侠溪 痰瘀交阻者加丰隆、三阴交; 脾虚湿滞者加三阴交、阴陵泉、足三里 肾阴亏虚者加太溪、肾俞

  古今验案

  按语

  针灸治疗各种急慢性中耳炎均有较好疗效; 综合采用多种疗法; 增强体质,避免各种诱发因素,注意饮食禁忌。

  牙 痛

  概述

  牙痛(toothache)是口腔科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 常由牙齿本身的疾病、牙周组织以及颌骨的某些疾病、甚至神经疾患及全身疾病引起。 不同原因引起的牙痛,其程度、性质、持续时间、病程以及与外界刺激的关系等均有所不同。 本节所论以牙痛症状为主,且疼痛剧烈、牙龈无明显红肿的一种牙病。

  病因

  现代医学认为牙痛多由牙齿本身、牙周组织及颌骨的疾病等所引起。 常见的病因如: 牙齿本身的疾病,如急慢性牙髓炎、牙本质过敏等。 牙周组织疾病,如龋齿、外伤、化学药品等引起的急性根尖周围炎、牙槽脓肿、牙周脓肿,冠周炎等。 以上病症均属于中医牙痛范畴,可参考本病论治。

  牙髓炎

  牙槽脓肿

  牙周脓肿

  冠周炎

  龋齿

  牙髓炎

  临床表现

  牙齿疼痛,咀嚼困难,遇冷、热、酸、甜等刺激,则疼痛加重,或伴龋齿,或兼牙龈肿胀,或有龈肉萎缩,牙齿松动,牙龈出血等症状。

  中医病因病机

  1.风热侵袭,气血阻络:外感风热邪毒,内侵牙体及龈肉,邪聚不散,气血留滞,瘀阻脉络,不通则痛。 2.阳明脉虚,风冷侵袭:手足阳明经脉均入于齿,若手足阳明脉气不足,不能荣养齿髓,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阻滞脉络,不通则痛,而致风冷牙痛。 3.嗜食辛辣,胃火炽盛:手足阳明两脉分别入上下齿中,若嗜食辛辣,致胃火素盛,大肠郁热。若火热循经上扰,灼伤牙床、龈肉,发为胃火牙痛。 4.肾阴亏损,牙失荣养: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若久病伤肾或房劳过度,以致肾阴亏损,阴虚则火旺,虚火上炎,灼伤邪龈,发为虚火牙痛;又肾主骨生髓,若肾虚日久,精髓不充,牙失荣养,则致牙齿松浮而痛。 此外,因食酸甜饮食后不注意漱口刷牙,而致龋齿,也是引起牙痛的一个常见原因。

  病因病机

  1.病位: 手足阳明经的经脉、手阳明大肠经的络脉、手少阳三焦经的经筋的循行经过上下牙齿。 2.病性:本病有虚有实。 虚证:肾阴、肾精亏虚,虚火灼络; 实证:风热、胃火,热瘀脉络。

  针灸治疗

  治则:疏通阳明,通络止痛。取手足阳明经穴位为主。 主穴:下关、颊车、合谷 操作方法:下关直刺,快速进针1-1.5寸;颊车直刺或斜刺0.5-1寸;合谷穴常规直刺进针,或针尖朝上(针尖朝向病所)刺入0.5-1寸。三穴均用捻转提插手法,虚补实泻。如牙痛剧烈,可用较强刺激量手法。每次治疗留针30min,每10min行针一次。每日1次,3-5次为1个疗程。牙髓炎一般经过1次治疗,数分种即能达到止痛之目的,治后可视余症随机增加治疗次数。

  辨证治疗

  1、风寒外袭 临床表现:牙痛不甚,吸冷气时痛剧,得热痛减,疼痛多连及头额部,或兼有全身恶寒肢冷,口不渴,头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温经止痛 处方:主穴加风池、列缺 操作:均按常规操作进针,用泻法。寒气较盛者可在合谷、列缺加用温针灸或加用艾条灸。

  2、风热侵袭 临床表现:牙痛剧烈,呈持续性跳痛,痛无定处,痛连颊项,得冷痛减,受热则疼痛加重,或兼恶风发热,口渴喜冷饮,舌质微红,苔薄黄或白而少津,脉浮数。 治法:疏散风热,凉血止痛 处方:主穴加风池、大椎、外关 操作:均按常规操作进针,用泻法。

  3、胃火炽盛 临床表现:牙齿持续剧痛,遇热加剧,遇冷痛减,牙龈红肿较甚,或出血酿脓,口渴,口气秽臭,便秘,尿黄赤,舌质红苔黄厚,脉洪数。 治法:清胃泻火,凉血止痛。 处方:主穴加内庭、二间。 操作:诸穴常规进针,行提插捻转泻法。

  4、虚火上炎 临床表现:牙齿钝痛或隐痛,常伴牙齿虚浮动摇。午后或夜间加重,牙龈微肿,劳累或房劳后加重。并见头晕耳鸣目眩,五心烦热,口干,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补肾,降火止痛 处方:主穴加太溪、肾俞 操作:诸穴常规进针,主穴行平补平泻针法,太溪、肾俞行补法。

  其它针灸疗法

  1.耳针疗法 取穴:上颌、下颌、面颊、屏尖、牙痛点 操作法:毫针强刺激,留针30分钟。 2.水针疗法 取穴:下关、颊车、合谷 操作法:用0.5-1%盐酸普鲁卡因溶液,按水针常规操作,各穴注入药液0.5-1毫升。

  3、局部刺血法: 《藏医杂疗方》敦煌卷子P.T.1057载治牙病方:“齿龈疽坏,牙齿松动……此法仍无效,疼痛难忍,在齿龈用针扎,如流出黑血则愈。” 此法适用于热毒壅滞,或湿热上蒸,或瘀血阻滞型牙痛。

  治疗牙痛奇穴

  牙痛灵(牙痛穴): 奇穴,在手掌侧,第三、四两掌指关节之间。 操作:用26-28号毫针,进针0.3-0.5寸深,采取患侧针刺法,左侧牙痛针左侧,右侧牙痛针右侧,两侧均痛则针两侧。进针得气后,施捻转泻法,留针至牙痛消失后起针。报道对任何牙痛,本法均有止痛之功。

  治疗牙痛奇穴

  牙痛新穴: 奇穴,位于患侧耳垂基部。 操作:应用针刺疗法,取1寸毫针,垂直进针0.5-0.7寸,若上牙痛,针尖稍向上斜刺,若下牙痛,针尖稍向后下斜刺,强刺激手法,留针10分钟。据报道,应用本法治疗452例,针后可立即止痛,总有效率达98%。

  治疗牙痛奇穴

  奇穴“吕细”: 此“吕细”穴非太溪穴,为经外奇穴,位于足内踝尖正中微凹处。 操作:左痛取左,右痛取右,一侧不效者可双侧取穴。用13mm毫针垂直进针,刺至骨面后手不离针,不断捻转行气,持续5-10min。行针时患者可感觉足内踝部有酸胀重麻感,不少患者自觉有一股热感或胀感自足踝部缓慢向上,停留在膝关节部,也有少数患者热胀感在膝部停留数分钟后继续上行至躯干。一般5min后牙痛开始减轻,10min后疼痛消失。若10min疼痛未消失,可加取对侧穴位治疗。

  名家经验

  承淡安治疗牙痛经验: “余治任何齿痛,但刺合谷一穴悉愈。间有不愈者,再针内庭无不愈。惟龋齿痛无效,然亦可暂时止痛。” 齿为骨之余而属肾,其部位则隶属于阳明。齿痛之因,除蛀齿虫痛外,多半为阳明之热,与风寒袭击所致,亦有属阴虚阳亢者。对于辨证,承老认为牙龈红肿疼痛、舌黄者,为阳明之热;痛而不肿不渴,舌无苔者,为阴虚阳亢;恶风寒而牙痛者,为风热;齿有蛀孔者,为龋齿痛。

  对于齿痛的治疗,承老的经验是: 齿肿痛者,取太溪(灸3壮)、合谷颊车内庭。 上牙痛:太溪(灸3壮)、太渊、水沟。 下牙痛:合谷、列缺、承浆、颊车。 龋齿痛:合谷。 牙疳疮:承浆灸7壮。

  杨长森教授治疗牙痛经验: 取民间针灸经验,牙痛针“劳宫”穴,治牙痛较其他腧穴为优。 曾治一苏姓女患者,40岁,牙痛五天,痛势持续而激烈,在卫生院用吗啡乖,止痛不能持久,常用小木棒打击头部而求止痛。学员们针合谷、颊车、下关、颧骨等穴无效。患者年逾四旬,面色瘦黑,牙龈萎缩,牙齿浮动,未见龋齿,近因家务操劳过度,又加牙痛,遂致通宵失眠,心情烦燥,脉沉而细弦,舌红少苔,心肾不交,虚火妄动之象。治之取太溪、劳宫穴,使水火既济,更取内庭、足三里清阳明之虚热。静留针2小时。针后约1分钟,痛渐止而鼾然入睡,嘱易惊扰。

  按语

  1.针灸治疗牙痛镇痛效果显著;但对龋齿、冠周炎等只能暂时止痛,需针对原发病处理。 2.注意口腔卫生,避免各种不良刺激。

  咽喉肿痛

  概 述

  咽喉肿痛是以咽喉部红肿疼痛,干燥灼热,或咽部痛痒不适,咽部有异物梗阻感为主症的病症。 中医学称“喉痹”、“风热喉”、“红喉”、“嗌燥”、“嗌痛”、“嗌肿”、“咽痛”等名称。 急慢性咽喉肿痛无论男女老幼均可发病,无地域性。四季均可发病。急性者在秋冬与冬春之交发病率较高。 西医学的急性咽炎、慢性单纯性咽炎、慢性肥厚性咽炎与本病相类似,中医的“乳蛾”亦以咽喉肿痛为主症,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性扁桃体炎,因其中医发病部位及病因病理与喉痹相似,亦可参照本节治疗。

  中医病因病机

  本证有急慢两端。 急性咽喉肿痛的常见病因有: 1、风寒外侵,袭滞于咽:咽喉上通口鼻,内达肺胃,肺主卫表,若风寒之邪外袭,肺气不宣,营卫不知,邪郁不能外达,壅结于咽而成风寒咽喉痹痛。 2、风热外侵,肺经蕴热:咽喉为肺胃之门户,为肺系所属,风热外邪侵入,从口鼻直袭于咽,邪热循肺系而犯于肺,肺卫蕴热,邪热上炎,咽为内外热所灼,则焮赤肿痛,发为风热咽痹,此时因邪尚在卫表,病情较轻。 3、邪热传里,肺胃热盛:若平素过食辛辣炙煿,肺胃功能失调,热毒蕴积,湿热内酿,复因邪热壅盛传里,内外热毒交结,火毒湿热蒸腾,上灼于咽,其势凶猛,咽为火毒湿热蒸灼,脉络瘀阻,则咽红肿疼痛,粘膜溃烂,痰浊壅盛而为病。

  中医病因病机

  本证有急慢两端。 慢性咽喉肿痛的常见病因有: 1、肺肾阴虚:素体肺肾阴虚,或因急性咽喉肿痛反复发作,余邪留恋,迁延日久,或热病伤阴,或妄于劳作,致使肺肾阴亏,相火无制,虚火上炎,熏灼咽喉,而发为慢性咽喉痹痛。 2、肾阳亏虚:素体阳虚,或房劳过度,或寒凉攻伐太过折损阳气,使命门火衰,下元虚寒,咽喉失于温养;或寒盛于下,格阳于上,虚阳浮越,无根之火游行无制,客于咽喉,而为慢性咽喉痹痛。 3、气滞血瘀:若过食肥甘厚味,滋腻肠胃,土壅木郁,阻滞气机;或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或素体气虚,或久病损乏,气虚则行血无力,气血运行不畅,瘀滞于咽喉而为痹痛。

  咽喉部实为头面与躯干四肢交通的要冲之地。 联系到咽部的经脉有足阳明、足太阴、手少阴、手太阳、足少阳经; 联系到喉的经脉有手太阴、手阳明、足阳明、手少阴、足少阴、手厥阴、足厥阴经,另外,任、督、冲三脉均经过咽喉部,阴阳跷、阴阳维脉亦经过颈部。 咽喉的病证与心、肺、脾、肝、肾、心包、大小肠、胃、胆等脏腑均有功能联系。

  针灸治疗

  治则:宣肺利咽、消肿止痛。取颈部、任脉、手足太阴、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廉泉、天突、天容、列缺、照海 操作方法:廉泉穴向舌根方向斜刺0.5-0.8寸,小幅度捻转得气后,再轻微快速震颤,使针感向咽喉部扩散;天突穴先直刺进针0.2-0.3寸,之后将针尖倒向下,紧靠胸骨柄后方刺入1-1.5寸,轻轻捻转使之得气;天容穴直刺进针0.5-1寸,亦可向咽喉方向斜刺,注意要避开血管,小幅度提插捻转得气;列缺向上平刺0.5-1寸,捻转得气,使针感向上传导;照海穴斜刺0.3-0.5寸,捻转得气,使针感沿肾经向上传导。以上穴位行平补平泻手法,廉泉穴、天突穴可在行针得气后可快速出针,不留针。余穴每次治疗留针30min,每10min行针1次,每日1次。

  辨证论治

  1、风寒外袭: 临床表现:受凉感寒后,咽部微痛不适,吞咽不利,口淡不渴;咽部肌膜微红,悬壅垂轻度水肿;周身不适或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鼻塞,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利咽 处方:主穴加合谷、外关 操作:合谷、外关常规进针,与主穴中列缺,并用行提插捻转泻法。

  2、风热侵袭 临床表现:咽痹表现为咽部微红肿,疼痛灼热,干燥痒咳,吞咽不利;喉痹表现为咽喉干燥、灼热,一侧或两侧咽部疼痛,并逐渐加剧,吞咽、讲话或咳嗽时疼痛尤甚。喉核红肿,可连及同侧咽喉。全身可有发热,恶风,头痛,鼻塞,咳嗽有痰,脉浮数,舌苔微黄或淡白。 治法:疏风清热,消肿利咽 处方:主穴加尺泽、合谷、少商 操作:尺泽、合谷穴常规进针,用捻转提插的泻法;少商可用毫针斜刺入0.2-0.3寸,或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3、肺胃热盛 临床表现:咽痹者咽喉疼痛较重,痰涎多而粘稠,吞咽困难,语言艰涩,咽喉梗阻感;咽部鲜红肿胀,咽底颗粒色红肿大。喉痹者咽喉疼痛剧烈,或可痛及耳部深处,讲话或咳嗽时咽喉疼痛难忍,吞咽困难,喉核红肿较甚,有黄白色腐点,或腐点融合成片。余症可有颈部臖核,且肿痛明显。全身症状可见壮热,汗出,面赤唇红,气粗,口臭,口渴喜饮,大便秘结,小便黄,舌红苔黄,脉洪数。 治法:清泄热毒,利咽消肿 处方:主穴去照海,加内庭、尺泽、曲池、阿是穴 操作:诸穴常规进针,用泻法。乳蛾喉核肿痛严重者,或核上起白腐脓点者,可在喉核上阿是穴处用三棱针点刺3-5针,放出局部瘀血;咽痹痛甚者,可在颈部喉结周围阿是穴处用毫针针刺,以消肿止痛。

  4、肺肾阴虚 临床表现:咽干不适,灼热隐痛,微痒,干咳少痰。咽痹患者常“清嗓”,咽部肌膜慢性充血,暗红色,可见络脉曲张,咽底或有颗粒增生,呈颗粒突起,甚则融合成块,有少量黄白色分沁物粘附,或有咽部异物感。喉痹者可见喉核及喉核前后潮红,喉核微肥大。两病均以午后为甚,伴潮热、颧红,五心烦热,或精神倦怠,腰膝酸软,失眠多梦,耳鸣眼花,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补益肺益,降火利咽 处方:主方加太溪、涌泉、三阴交 操作:诸穴常规进针,涌泉行快速进针法,平补平泻;太溪、三阴交行提插捻转补法。

  5、气滞血瘀 临床表现:咽喉不适,日久难除,有梗阻感,或轻微刺痛,咽干,颈部紧缩感;咽部肌膜呈紫红色,咽底可有散在的肿大颗粒,暗红或紫红色,咽核正常,或呈微肿暗红色。伴有胸胁胀痛,精神抑郁,妇女可见月经不调,腹胀腹痛;舌质暗红,舌边尖有瘀斑,苔薄黄,脉弦涩。 治法:行气活血,疏经利咽 处方:主方加太冲、合谷、血海、膈俞 操作:诸穴常规进行,行平补平泻法。

  其他疗法

  (一)刺血疗法治疗急性咽喉肿痛 1、穴位刺血法 处方:耳尖(一侧或双侧)、少商、商阳、历兑;高热者可加大椎、尺泽 操作法:刺血前可在局部压揉,使治疗处充血。然后常规消毒,用三棱针快速浅刺0.1寸,使穴位刺血处的血液自然流出,或每穴挤出血液2-7滴,使黯黑色血液转为鲜红或淡红,可视病情每天放血1-2次,连续放血1-3天。

  2. 耳背刺络法 处方及操作法:选准耳背近耳轮处明显的血管一根(左右均可),揉搓数分钟使其充血,常规消毒后,左手将耳背拉平,中指顶于下,右手持经消毒的手术刀,用刀尖划断血管,则见自然出血,约0.5ml即可(下刀轻重适宜,重则伤耳软骨,轻则出血量不足),用消毒棉签抹去血液,并消毒切口,盖以消毒敷料,贴上胶布即可。数日内勿被水浸,以防感染;第二周如法选对侧耳背放血,第三周各方面放第一次放血的耳背,共3次。

  3. 局部放血法 处方:阿是穴(扁桃体肿痛者即点刺患侧扁桃体) 操作法:患者取坐位,头稍向后倾,头部固定。医者左手持压舌板固定舌体,或左手用消毒纱布包裹舌前端加以固定,右手持三棱针(如长度不够,可将三棱针固定于竹筷上),点刺扁桃体,点刺时要力稳、位准、动作迅速,每侧用针尖点刺2-4处(如扁桃体有脓性分泌物时则向该部位刺入),深度为0.1-0.2分,以出血为度。针刺后令患者咯出血性分泌物,用温开水漱口漱咽[4]。

  (二)耳穴疗法 处方1:咽喉、肺、颈、气管、肾、大肠 处方2:耳背静脉、耳尖、或轮3-6 处方3:扁桃体区、咽喉区压痛点

  医案选粹

  《扁鹊心书》中载:“一人患喉痹,六脉细。余为灸关元二百壮,六脉渐生。一医曰:此乃热证,复以火攻,是抱薪救火也。”遂进凉药一剂,六脉复沉,咽中更肿。医计穷。用尖刀于肿上刺之,出血一升而愈。盖此证忌用凉药,痰见寒则凝,故用刀出其肿血,肿亦随消也。”

  医案选粹

  《续名医类案》载:“娄全善治一男子喉痹,于太溪穴刺出血半盏而愈。由是言之,喉痹以恶血不散故也。凡治此疾,暴者必先发散;不愈,次取痰;不愈,又次取污血也。”

  医案选粹

  《外科发挥》载:“一男子咽喉作痛,痰涎上壅,余欲治以荆防败毒散加连翘、山栀、牛蒡子,彼自服甘寒降火之药,反加发热,咽愈肿痛,急刺少商二穴,仍以前药加麻黄汗之,诸证并退,惟咽间一紫处仍痛,此欲作脓,以前药去麻黄一剂,脓溃而愈。凡咽痛之疾,治之早,或势轻者,宜用荆防败毒散以散之;治之迟,或势重者,须刺少商穴。瘀血已结,必刺患处,亦有刺少商。咽虽利而未全消者,必成脓也,然脓去即安。若有大便秘结者,虽经针刺去血,必欲以防风通圣散攻之,甘寒之剂,非虚火不宜用”

  医案选粹

  《口齿类要》载:“太守叶,咽喉肿痛,痰涎不利,手足发热,喜冷饮食,用清咽利膈汤二剂,不应。刺少商穴,喉少宽,痰从鼻出如胶,患处出紫血稍宽,至七日咳出秽脓而愈。

  针灸名家经验

  盛灿若教授运用“咽四穴”治疗咽喉病: “咽四穴”是指咽喉部四个治疗点,盛仙若用它来治疗咽喉部疾病,或者以咽喉部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如急慢性咽炎、喉炎、急性扁桃体炎等,都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咽四穴”位于喉结旁开约2寸,甲状软骨边缘,向上下各5分处为2个治疗点,左右共4个治疗点。上下两点之间相距为1寸

  。“咽四穴”的进针方向,沿甲状软骨边缘呈外八字形向内直刺1.2寸,在进针前先告诉病人,在进针后局部出现一种如吃鱼时鱼刺梗在咽喉部的感觉,即用手表示一下,一直至出针,包括20-30min的留针时间在内,切忌讲话。在进针时缓慢捻转进针,千万不可大幅度捻转提插,也不要向外直刺,免生意外。少数病人由于进针过深,出现面红、呛咳等症状时,应立即将针轻轻退出2-3分。 留针期间一般捻针5-7次即可。治疗完毕取针时,应缓慢捻转退出,出针后应立即用干棉球在针孔处按压数下,以防出血。 认为咽四穴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痰祛瘀的效果。

  魏稼教授刺营治疗咽喉病的经验: 魏嫁教授运用刺营放血疗法治疗咽喉急症有独特经验。刺营法适用于风火邪毒郁闭咽喉所致的急证,具有通经活络、宣泄热毒、消肿开闭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咽喉急证如急喉痹、烂乳蛾、喉关痈等病证。 其刺营的部位及方法,主要采取丛刺患部(咽病刺患部,喉病则不刺)、点刺拇指三商穴和耳轮三点(即耳轮上、中、下各一点,距离相等)放血的方法。

  ①丛刺患部放血:施术时,医者先嘱患者张口,用压舌板压定舌头,暴露口咽腔,然后持5寸长毫针对准咽腔红肿患部,用丛刺法轻浅地刺5-10下(即在患部作比较集中的点状丛刺),直刺0.1cm,微出血即可。若为腭扁桃体病变则两侧皆刺

  ②点刺三商穴放血:三商穴奇穴,位于拇指指甲根部,其桡侧缘为少商,尺侧缘为老商,之间为中商,三者合称三商。 施术时,医者先用手捋患者一侧手臂,从上臂往下沿腕直捋至拇指未端,往返十数下,使拇指局部血液充盈;然后,左手握紧拇指根部,右手持三棱针用点刺法快速刺三穴,斜刺0.2cm,急入急出,有似电闪,约出血0.2ml即可。按同法刺另一拇指穴位。

  ③点刺耳轮三点放血:施术时,医者先用手揉摩患者一侧耳轮约5min,使局部血液充盈,然后左手捏紧耳轮相应部位,右手持三棱针用点刺法快速刺三点,直刺0.2cm,急入急出,有似电闪,约出血0.2ml,接着再按同法刺另一耳轮三点。

  按语

  鼻炎

  概述

  鼻炎(Rhinitis)指的是鼻腔粘膜和粘膜下组织的炎症。 中医称之鼻鼽、鼻窒、鼻塞、不闻香臭等。

  现代医学分类

  从鼻腔粘膜的病理学改变来说,有慢性单纯性鼻炎、慢性肥厚性鼻炎、干酪性鼻炎、萎缩性鼻炎等 从发病的急缓及病程的长短来说,可分为急性鼻炎和慢性鼻炎 根据特定的致病原因,有变态反应性鼻炎(亦即过敏性鼻炎)、药物性鼻炎等:

  1、急性鼻炎:   急性感染所致,俗称“伤风”或“感冒”,可有全身症状;以秋冬或冬春季之交多见。病情一般经过7~14天便逐渐好转。抵抗力强者可不治自愈。   常见的鼻腔粘膜急性炎症,为病毒感染,并常继发细菌感染。主要症状为鼻堵塞和分泌物增多,早期为清水样涕,后变为粘液脓性鼻涕,病人可有低热和全身不适。检查见鼻粘膜充血肿胀,有分泌物。

  2、慢性鼻炎:   是常见的多发病,由急性鼻炎发展而来。与合并细菌继发感染、治疗不彻底和反复发作有关。   为鼻腔粘膜和粘膜下层的慢性炎症。轻者称为单纯性慢性鼻炎,重者称为肥厚性鼻炎。 主要症状为鼻堵塞,轻者为间歇性或交替性,重者为持续性,鼻分泌物增多。 检查见鼻粘膜充血肿胀,鼻道有少量粘液性分泌物,严重的肥厚性鼻炎由于组织增生,粘膜表面凹凸不平,下鼻甲呈桑葚状变化,中鼻甲粘膜呈息肉样变。 中药及针刺治疗对轻症患者有一定效果。

  各型鼻炎

  过敏性鼻炎: 是鼻腔粘膜对吸入空气中的某些成分高度敏感所致。它的症状与感冒很相似,但一日内可多次发作;不发作时,则完全正常。过敏性鼻炎的发作有时与季节密切相关。 慢性肥厚性鼻炎: 由慢性单纯性鼻炎而来,是长期慢性炎症、淤血而使鼻粘膜、鼻甲出现增生所致。此时粘膜增厚、组织弹性下降、鼻腔通气能力差。 干燥性鼻炎: 干燥性鼻炎的发生与气候和职业因素等有密切的关系。系鼻粘膜长期受刺激而发生粘液腺体萎缩、分泌减少引起,粘膜因而干燥甚至有浅表糜烂。 萎缩性鼻炎: 主要是鼻粘膜、骨膜和鼻甲骨萎缩;由于鼻组织萎缩,而丧失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且因鼻内干痂形成,患者仍感通气不畅。当有细菌感染时,其毒素及排泄物等产生恶臭气味。

  中医病因病机

  外邪侵袭:风寒、风热 肺脾气虚:肺气不宣、脾不升清 气虚血瘀:肺脾气虚,气不行血

  辨证分型

  风邪外袭 风寒 风热 气滞血瘀 气虚邪滞 偏肺气虚 偏脾气虚 兼肾气虚

  针灸治疗

  取穴:局部穴+手阳明经穴为主 处方:迎香、合谷、通天、风池 印堂、人中、鼻通

  辨证加减

  风寒:列缺、大椎、风门 《针灸玉龙经》:鼻酸多嚏,流清涕:囟会、风门(灸) 风热:曲池、外关、尺泽、大椎 气滞血瘀:膈俞 肺气虚:肺俞、太渊 脾气虚:脾俞、足三里 肾气虚:肾俞、气海

  鼻息肉:灸上星 《针灸玉龙经》:鼻中息肉气难通,灸取上星辨香臭。 《百症赋》:鼻痔必取龈交。

  鼻干,灸绝骨。 《针灸资生经》:执中母氏久病,鼻干有冷气,问诸医者,医者亦不晓,但云病去曰愈。既而,病去亦不愈也,后因灸绝骨而渐愈。执中亦尝患此,偶绝骨微疼而着艾,鼻干亦失去。初不知是灸绝骨之力,后阅《千金方》有此症,始知鼻干之去因绝骨也。若鼻涕多,宜灸囱会、前顶,大人、小儿之病初无以异焉耳。

  中药疗法

  干祖望手订效方: 脱敏汤:凉血疏风,脱敏止嚏。治过敏性鼻炎 紫草、莤草、墨旱莲、干地龙各10,蝉衣3 鼻渊合剂:疏风清热,排脓消炎。治急性鼻窦炎或慢性鼻窦炎急性发作。 苍耳子、鸭跖草各10,辛夷、薄荷、桑叶、白芷各6,芦根30 头痛甚、涕出浓黄厚浊者,加夏枯草、菊花,甚者加龙胆草;鼻塞不通及嗅觉障碍者,加菖蒲、路路通;涕清白而多者,加诃子肉、石榴皮。

  鼻出血

  概述

  中医称鼻衄。大量出血为鼻红、鼻洪。亦可见于妇女月经期,称“倒经”。

  病因

  局部原因 1.外伤、鼻中隔偏曲、穿孔; 2. 炎症:①非特异性炎症:干燥性鼻炎、萎缩性鼻炎、急性鼻炎、急性上颌窦炎等;②特异性感染:鼻结核、鼻白喉、鼻梅毒等,粘膜溃烂,易致出血。 3.肿瘤 4.其他:鼻腔异物、鼻腔水蛭。

  病因

  全身原因 1.血液疾病。 2.急性传染病。 3.心血管疾病:动静脉压增高。 4.维生素C、K、P及微量元素钙等缺乏。 5.化学药品及药物中毒,破坏造血系统功能 6.内分泌失调:代偿性月经、先兆性鼻出血 7.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肝、肾慢性疾病以及风湿热等,也可伴发鼻出血。

  中医病因病机

  实热:肺(暑热、秋燥)、肝(风热、郁怒)、胃(食辛热) 虚热:阴虚火旺 虚:脾气虚弱,脾不统血,气不摄血

  辨证分型

  肺经郁热 胃火炽盛 肝火上炎 阴虚火旺 脾虚气弱

  针灸治疗

  取穴:鼻局部和手阳明经穴为主 迎香、印堂、上星、合谷 加减: 肺经郁热,加少商、尺泽 胃火炽盛,加内庭、厉兑 肝火上炎,加行间、太冲、大敦 阴虚火旺,加太溪、三阴交、太冲 脾虚气弱,加足三里、隐白

  又,感外邪所致鼻衄,灸天府; 《外台秘要方》:又疗脉浮大,鼻中燥,如此必去血,鼻衄方:灸两臂中脉取止。取臂脉法,以鼻嗅臂,点其鼻尖所著处是穴,两臂皆尔。 血出多,关元(针并灸) 鼻衄兼鼻干,灸绝骨

  古籍医论

  《洪氏集验方》:治鼻衄不可止欲绝者:又徐德占教衄者,急灸项后发际两筋间宛宛中,三壮,立定。盖哑门穴。

  按语

  THANKS FOR YOUR ATTENTION

注意:本内容由网友上传,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严禁临床等其它用途,否则后果自负。
邮箱
昵称
密码
确认密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