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提供医学课件PPT幻灯片素材下载

网站使用问题请加Q1615251280及时解决,谢谢。

当前位置:首页 > 精神心理科 > 儿童心理学教育.ppt

儿童心理学教育.ppt

儿童心理学教育.ppt
PPT课件名称:儿童心理学教育.ppt 时 间:2023-09-21 i d:13157 大 小:2.04 MB 贡 献 者:青衫 格 式:.rar 点击下载
注意:ppt文件打包为rar压缩包格式,请用解压缩软件(例如WinRAR)打开,若无法正常下载使用请加客服QQ客服1615251280解决。
儿童心理学教育.ppt

  儿童心理学

  xx教育学院 xxx

  第一章 绪论

  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879年德国的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所心理学实验室。 儿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882年,德国的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出版的心理学著作《儿童心理》为标志的。

  一、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儿童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的科学。 1、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2、儿童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

  (一)儿童期及其主要特点

  1、儿童期的含义 儿童期是指一个人从出生(新生儿)到成熟(青年初期),即0~17、18岁。

  2、儿童期的主要特点

  (1)与动物不同 ①生活环境不同 ②感受刺激的丰富程度不同 ③发展方向不同 (2)与成人不同 ①生理发育水平不同 ②心理发展水平不同

  (二)心理发展及其一般特点

  1、心理发展的含义 心理发展是人对客观现实反映活动的扩大、改善和提高的过程。

  2、儿童心理发展的具体表现

  (1)心理活动从低级、简单、具体向高级、复杂、抽象的性质发展; (2)心理活动的自觉性和随意性不断提高; (3)从出生时仅有一些素质的差异到逐渐形成个性。

  3、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连续性 阶段性 程序性 联系性 差异性

  4、关于心理发展的研究

  (1)心理的种系发展 动物心理发展史 动物心理学 人类心理发展史 民族心理学

  (2)心理的个体发展

  儿童期 儿童心理学 青年期 青年心理学 中年期 中年心理学 老年期 老年心理学 年龄心理学 儿童心理学是年龄心理学的核心部分

  二、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

  (一)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在一定社会和教育的条件下,在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二)我国心理学界对儿童年龄阶段的划分

  乳儿期(0—1岁) 婴儿期(1—3岁)(合称) 幼儿期(3—6、7岁) 童年期(6、7—11、12岁) 少年期(11、12—14、15岁) 青年初期(14、15—17、18岁)

  (三)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奥地利动物学家和习性学家洛伦茨 在动物早期发展的过程中,某一反应或某一组反应在某一特定的时期或阶段最易于形成,最易于获得,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阶段,就不容易再出现这样好的“时机”,这个关键的“时机”就是关键期。

  思考题:

  1、儿童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标志是什么?它是研究什么的? 2、简述儿童期及其主要特点? 3、简述心理发展及其一般特点? 4、儿童心理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5、什么是关键期和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6、我国是如何对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划分的?

  第二章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儿童心理发展的条件 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第一节 儿童心理发展的条件

  1、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 2、环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3、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一、关于遗传、环境和教育作用 问题的几派理论

  (一)遗传决定论 遗传决定论的基本观点:儿童心理的发展是由先天不变的遗传因素决定的,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是先天遗传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暴露的过程,后天的环境和教育至多只能加速或延缓先天遗传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暴露的过程,而不能改变它。

  遗传决定论的创始人:

  英国的心理学遗传学家 高尔顿 家谱调查

  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

  美国心理学家高尔顿“家谱调查” 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格赛尔“成熟势力说”

  (二)环境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的基本观点:片面地强调和机械地看待环境或教育的作用,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

  环境决定论的创始人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华生名言: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一个由我自己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无论他们祖宗的才干、爱好、倾向、能力和种族如何,我保证能把他们其中任何一个训练成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美术家、大商人以至于乞丐或强盗。

  二、儿童心理发展的条件

  (一)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 (1)应当承认遗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甚至从某种角度说起着主要的或决定的作用 (2)遗传只提供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决不能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性质和方向,决不能夸大遗传的作用。

  (二)环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1、社会环境是儿童心理的主要源泉和内容 2、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性条件

  (三)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目的性、组织性、系统性 2、控制消极因素,发挥积极因素作用

  第二节 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一、生物性与社会性之间的矛盾 二、分析与综合之间的矛盾 三、心理内容与心理形式之间的矛盾 四、新旧反映之间的矛盾 五、新的需要与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

  五、新的需要与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

  在儿童主体和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亦即在儿童不断积极活动的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儿童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儿童已有的心理水平或心理状态之间的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这个内因或内部矛盾也就是儿童心理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思考题

  1、简介关于遗传、环境和教育作用问题的几派理论? 2、试论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3、什么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第三章 婴儿心理的发展

  婴儿期是指个体0-3岁的时期。 婴儿期是儿童生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也是个体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本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婴儿生理发展及其心理学意义 第二节 婴儿认知的发展 第三节 婴儿言语的发展 第四节 婴儿的气质 第五节 婴儿情绪、社会性的发展

  第四节 婴儿的气质

  一、什么是气质 二、气质的类型及其特点 三、气质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四、气质对早期教养的意义

  一、什么是气质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 儿童刚出生后最先表现出来的差异就是气质的差异。气质是个体最早表现出来的明显而稳定的个人特点。

  二、气质的类型及其特点

  (一)传统的四重类型说 1、多血质 2、胆汁质 3、粘液质 4、抑郁质 (二)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1、强而平衡、灵活型 2、强而平衡、不灵活型 3、强而不平衡型 4、弱型

  两种气质类型分类的比较

  (三)托马斯-切斯的三类型说 托马斯、切斯等人在对婴儿进行大量追踪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其确立的气质九维度标准,将婴儿的气质类型划分为三种: 容易型、困难型、迟缓型

  1、容易型(40%) 这一类婴儿的吃、喝、睡等生理机能有规律,愉快的情绪多,情绪反应适中,容易接受新事物和不熟悉的人(新异刺激),容易适应新环境,对成人的交往行为反应积极。他们容易受到成人的最大的关怀和喜爱。

  2、困难型(10%) 这一类婴儿突出的特点是:饮食、睡眠等生理机能方面缺乏规律性;不愉快的情绪较多;情绪反应强烈,时常大声哭闹,烦躁易怒,爱发脾气;对新事物接受很慢;较难适应新的环境。成人需要费很大的力气才能使他们接受抚爱,很难得到他们的正面反馈。

  3、迟缓型(15%) 他们的活动水平很低,行为反应强度很弱,情绪总是消极,而不很愉快,但不哭闹,而是常常安静地退缩,情绪低落。逃避新事物,新刺激,对外界环境和事物的变化适应较慢。这一类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随成人的抚爱和教育情况不同而发生分化。

  以上三种类型只涵盖了约65%的儿童,另有35%的婴儿不能简单地划归到上述任何一种气质类型中去。他们往往具有上述两种或三种气质类型的混合特点,属于上述类型的中间型或过渡交叉型。

  (四)布雷泽尔顿的气质三类型说 1、活泼型 2、安静型 3、一般型 (五)巴斯的活动特性说 1、情绪性婴儿 2、活动性婴儿 3.社交性婴儿 4.冲动性婴儿 (注:具体特征见教材P178-180)

  (六)卡根的抑制-非抑制说

  卡根把婴儿划分为两种气质类型: 抑制型,其主要特征是拘束克制、谨慎小心和温和谦让; 非抑制型婴儿则相反,他们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精力旺盛、自发冲动。

  三、气质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一)婴儿气质发展的稳定性 研究者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均发现婴儿气质类型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即俗语所说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如科纳等人采用几种客观手段观察、测量和评估新生儿的活动性和哭的个别差异,结果发现婴儿的气质具有一种日益增长的稳定性,并且这些稳定性不受出生环境的影响。

  (二)婴儿气质发展的可变性 气质虽然是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但其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一定程度也是可以改变的。但对于气质变化的实质和内在机制问题,目前尚无定论,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四、气质对早期教养的意义(P183-184)

  婴儿气质对早期教养的意义主要体现为不同气质类型的婴儿对早期教养的适应性和要求是不同的。 容易型婴儿对各种各样教养方式都容易适应。 困难型婴儿自诞生后就面临着许多早期教养问题,如怎样对待和调教婴儿烦躁等特点 。 迟缓型婴儿,父母教养关键在于“顺其自然”。 总之,对婴儿气质特征深入了解可以帮助家长、老师教育婴儿并避免使婴儿产生问题行为。

  第五节 婴儿情绪、社会性的发展

  一、婴儿情绪的发生发展 二、婴儿的依恋 三、早期的同伴交往

  一、婴儿情绪的发生发展

  (一)婴儿情绪的发生 (二)婴儿的社会性微笑

  (一)婴儿情绪的发生

  儿童出生后即有情绪。如,新生儿或哭、或静,这就是原始的情绪反应。而且初生婴儿的情绪反应就已是分化的。 伊扎德研究表明婴儿出生时已具有五种面部表情:惊奇、伤心、厌恶、最初步的微笑和兴趣。

  惊 奇

  悲 伤

  厌 恶

  兴趣

  愉 快

  婴儿的原始情绪反应具有以下两个突出特点: (1)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直接相关。 (2)是与生俱来的遗传本能,具有先天性。

  (二)婴儿的社会性微笑

  社会性微笑发展的三个阶段 : 1、自发的微笑(0-5周),又称内源性微笑 婴儿最初的微笑是内源性的,可以在没有外部刺激的情况下发生。它通常发生在婴儿的睡眠中或困倦时,并且是突然出现,低强度的。此时这些微笑,无论是内源的还是诱发的,都是反射性的,而不是社会性微笑。

  内 源 性 微 笑

  2、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周-3.5个月) 婴儿能够区分社会的和非社会的刺激,对人脸、人说话的声音开始有特别的选择,明显对社会刺激笑得更多,出现了最初的社会性微笑。但还不能区分不同人。

  3、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5个月以后) 从3.5个月尤其是4个月开始,随着婴儿处理刺激内容能力的增强,他能够区别熟悉的面孔和其它的东西,开始能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微笑,出现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性微笑。

  二、婴儿的依恋

  (一)什么是依恋 (二)依恋的发展 (三)婴儿依恋的测量与类型

  (一)什么是依恋

  在发展心理学中,依恋特指婴儿与主要抚养者所形成的情感联结。 婴儿依恋的对象主要是母亲,也可以是别的抚养者或与婴儿联系密切的人,如家庭其他成员。

  (二)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P187-188) 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到3个月) 这个期间婴儿对人的反应最大特点是不加区分、无差别的反应。他们喜欢所有的人,最喜欢注视人的脸。见到人的面孔或听到人的声音就会微笑,以后还会咿呀“说话”。同时所有的人对婴儿的影响都是一样的,婴儿还未有对任何人(包括母亲)的偏爱。

  第二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到6个月) 这时婴儿对母亲和和所熟悉的人的反应与对陌生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婴儿在母亲面前表现出更多的微笑、咿呀学语、依偎、接近;在其他熟悉的人面前要少一些,对陌生人这些反应就更少,但是此时依然这些反应,婴儿还不怯生。

  第三阶段:积极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到3岁) 从6、7个月起,婴儿对依恋对象的存在表示深深的关切。当依恋对象离开时,就会哭喊,不让离开,别人不能代替依恋对象使其高兴,当依恋对象回来时,会显得十分高兴。只要依恋对象在身边,他就能安心地玩、探索周围的环境,仿佛依恋对象是婴儿的安全基地。婴儿出现明显的依恋,形成了分离焦虑 ——离开照看者时感到不安。 与此同时,婴儿对陌生人的态度变化很大,见到陌生人,大多不再微笑、咿呀学语、而是紧张、恐惧甚至哭泣,婴儿产生怯生。

  怯 生

  (三)婴儿依恋的测量与类型

  1、依恋的测量 埃斯沃斯等人设计的陌生情境法是测量婴儿气质的经典方法。它通过在实验室设置一种类似于婴儿日常生活的典型情境——陌生情境,观察婴儿在此情境中的反应,从而判断婴儿依恋的类型。陌生情境由一组7个3分钟的情节组成。

  确定婴儿依恋反应的情境

  陌生情境 1

  陌 生 情 境 2

  陌 生 情 境 3

  2、依恋的类型(教材P188-189)

  采用陌生情境法,埃斯沃斯和他的同事将婴儿的依恋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 安全型依恋 (2) 回避型依恋 (3) 反抗型依恋 其中,安全性依恋为良好、积极的依恋,而回避型和反抗型依恋又称为不安全型依恋,是消极、不良的依恋。

  三、婴儿早期同伴交往发展的三个阶段 (课本P190-192)

  第一阶段:以客体为中心阶段(6个月到1岁) 第二阶段:简单交往时期(1岁到1岁半) 第三阶段:互补性交往时期(1岁半到3岁)

  本章思考题:

  1、 名词解释:依恋,陌生情境法 2、 简述托马斯-切斯的气质三类型说 3 、试述气质对早期教养和儿童发展的意义 4、 简述婴儿依恋的发展和依恋的类型 5、 简述早期同伴交往的发展

  第四章 幼儿心理的发展

  幼儿期是指儿童从3岁到6、7岁这一时期。这是儿童进入幼儿园的时期,所以称为幼儿期;同时因为这是儿童进入小学以前的时期,又称为学前期;另外由于儿童在这一时期主要的活动方式是游戏,因此也称为游戏期 (p195)。

  这一时期在人一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儿童的生理及心理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游戏是儿童主要的活动方式,这个阶段是其掌握口头语言的关键期,幼儿的认知活动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抽象性和随意性刚刚开始发展。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幼儿生理及动作的发展 第二节 幼儿的游戏 第三节 幼儿言语的发展 第四节 幼儿认知的发展 第五节 幼儿个性的初步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

  第一节 幼儿生理及动作的发展

  一、身体的发育 二、大脑的发育 三、动作的发展

  二、大脑的发育

  幼儿期个体的大脑变得更大、更加复杂,主要表现在: (一)脑重量继续增加 (二)大脑皮层结构日趋复杂化 (三)脑电波的变化 (四)大脑皮质机能的发展

  第二节 幼儿的游戏

  一、游戏的理论 二、游戏的本质特征 三、游戏的种类及其发展

  一、游戏的理论 自19世纪下半叶至今一百多年的历史上,国外有许多的心理学家研究儿童游戏,由于各研究者的理论基础、方法论不同,以及研究对象、所处时代、心理学发展水平的不同,因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游戏理论。 (一)早期传统的游戏理论 (二 )当代的游戏理论 (201页到202页)

  二、游戏的本质特征

  游戏是适合于幼儿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方法,也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一种最好的活动方式。 1、游戏具有社会性,它是人的社会活动的一种初级模拟形式,反映了儿童周围的社会生活。

  2、游戏是想象与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结合,它不是社会生活简单的翻版。 3、游戏是儿童主动参与的、伴有愉悦体验的活动,它既不像劳动那样要求创造财富,又不像学习那样具有强制的义务性,游戏的意义在于其本身。

  4、儿童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通过各种游戏活动,幼儿不但练习各种基本动作,使运动器官得到很好的发展,而且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也更快、更好地发展起来。 5、游戏还帮助儿童学会表达和控制情绪,学会处理焦虑和内心冲突,对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游戏的种类及其发展 (一)游戏的分类

  1、按照游戏的目的性分类 (1)创造性游戏 (2)教学游戏 (3)活动性游戏

  2、从认知的角度对游戏进行分类 (1)练习游戏 (2)象征游戏 (3)规则游戏

  3、美国心理学家帕腾按照儿童社会性发展把游戏分为六种不同的水平: 无所用心的行为 旁观者行为 单独一人的游戏 平行的游戏 联合的游戏 合作的游戏

  (二)游戏的发展特点

  1、游戏内容逐渐丰富、深刻。 2、游戏活动的组织形式日益复杂,集体性逐步增强。 3、游戏中的计划性、独立性和创造性逐步提高。

  第三节 幼儿言语的发展

  幼儿期是儿童熟练掌握口头言语的关键时期,也是从外部言语逐步向内部言语过渡并初步掌握书面言语的时期

  一、词汇的发展

  (一)词汇数量的增加 (二)词汇内容的不断丰富、深化 (三)词类的范围不断扩大 (四)积极词汇的增长

  二、语法的掌握

  幼儿语法结构的发展有以下趋势: (一)从简单句到复合句 (二)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 (三)从无修饰句到修饰句

  三、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一)从对话言语逐渐过渡到独白言语 (二)从情景性言语过渡到连贯性言语 连贯言语和独白言语的发展是儿童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重要标志。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既有利于内部言语的产生,也为幼儿进入学校接受正规教育、掌握书面言语奠定了基础。

  第四节 幼儿认知的发展

  幼儿认知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占主导地位,抽象逻辑性和随意性初步发展。 一、记忆的发展 二、思维的发展

  一、记忆的发展

  (一)记忆容量的增加 (二)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的发展 (三)形象记忆与语词记忆的发展 (四)记忆策略和元记忆的形成

  二、思维的发展

  (一)幼儿思维的特点 (二)皮亚杰关于幼儿思维的研究

  (一)幼儿思维的特点 (p223)

  1.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主要特点 2.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 3.言语在幼儿思维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1.具体形象思维的主导性

  具体形象思维,是指儿童的思维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即凭借具体形象联想来进行的,而主要不是凭借对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关系的理解,即凭借概念、判断和推理来进行。

  2.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抽象逻辑思维,是指使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进行的思维,通过抽象逻辑思维可以认识事物的本质以及事物内在的必然联系。

  3.言语在幼儿思维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言语在幼儿思维中的作用,最初只是行动的总结,然后能够伴随行动进行,最后才成为行动的计划。与此同时,思维活动起初主要依靠行动进行,后来才主要依靠言语来进行,并开始带有逻辑的性质。

  小班做完说 中班边说边做 大班做前说

  (二)皮亚杰关于幼儿思维的研究

  皮亚杰认为2-7岁儿童的思维属于“前运算阶段”,这一阶段儿童主要是表象性思维,思维的基本特点是相对具体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性和刻板性。 1.“三座山测验 ” 2.守恒(液体守恒 、数量守恒 、重量守恒 、长度守恒、面积守恒、对应量守恒) 3.类包含

  三山测验

  第五节 幼儿个性的初步形成和 社会性的发展

  儿童出生时只是一个生物个体,无所谓个性和社会性。婴儿的心理活动还是片断的、无系统的、易变的,仅有自我意识和社会性的萌芽。个性的初步形成是从幼儿期开始的,社会性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概念的发展 (二)自我评价的发展

  (一)自我概念的发展

  自我概念就是指个体对自己的知觉。所回答的是“我是谁”的问题。 7岁之前,儿童对自己的描述仅限于身体特征、年龄、性别和喜爱的活动等,还不会描述内部心理特征。

  (二)幼儿自我评价发展的特点(p243)

  从轻信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的评价 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 从比较笼统地评价到比较细致的评价 从带有极大主观情绪性的自我评价到初步比较客观的评价

  二、儿童攻击行为的发展

  (一)攻击性行为的界定 定义:攻击行为是针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可以是身体的侵犯、言语的攻击,也可以是对别人权利的侵犯。

  (二)攻击性行为的分类及其影响因素

  哈吐普根据行为者的动机将攻击分为: 工具性攻击,指向渴望得到的东西,儿童为了获得某个物品而做出的抢夺、推搡等动作。 敌意性攻击,以人为指向的,其根本目的是打击、伤害他人。 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三、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亲社会行为通常是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捐赠等。 罗森汉等人把亲社会行为区分为两类: 自主的亲社会行为:动机是关心他人的亲社会行为 规范性的亲社会行为:期望得到对自身有利的好处或避免惩罚等

  四、性别角色认同和性别化

  1、性别认同是对一个人在基本生物学特性上属于男或女的认知和接受,即理解性别。 2、性别角色标准是社会成员公认的适合于男性或女性的动机、价值、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等,反映了文化或亚文化对不同性别成员行为适当性的期望。

  五、同伴关系和社会技能训练

  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的作用

  本章思考题

  1、名词解释:攻击性行为、亲社会行为 2、简述儿童游戏的分类及发展特点。 3、简述幼儿期的口头语言发展的特点。 4、简述幼儿思维的特点。 5、举例说明幼儿自我评价的特点

  第五章 学龄儿童的心理发展

  6、7岁到17、18岁是儿童进入学校学习的时期,称为学龄期,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 儿童进入学校后,学习活动就逐步取代游戏活动而成为儿童主要的活动形式,并对儿童的心理产生重大影响。

  第一节 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一、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基本特点: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1、逐步过渡,但仍带有具体性 2、关键年龄 3、完整结构有待完善 4、不平衡性

  二、小学儿童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 三、小学儿童概念的发展 四、小学儿童思维品质的发展 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

  五、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 六、小学儿童的社会性认知 角色采择:儿童采取他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情感的一种必需的认知技能。 赛尔曼的“霍妮爬树”实验

  七、小学儿童的社会性交往 1、父母—儿童的关系 2、友谊的发展 3、师生关系

  八、小学儿童品德发展的特点

  小学儿童品德发展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协调性。 1、逐步形成自觉地运用道德认识来评价何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 2、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

  3、自觉纪律形成并发展 4、小学阶段的品德过渡性特点,是品德发展过程中的飞跃或质变的具体表现,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一个转折时期,即小学儿童品德发展的“关键年龄”

  第二节 中学生心理的发展

  中学阶段分为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 初中阶段又称为青春期,少年期,从11、12岁到14、15岁,这三年时间是个体身体发展的一个加速期。但心理的发展速度相对平稳,由此造成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种种特殊矛盾。 高中阶段又称青年初期,从14、15岁到17、18岁,身心发育均接近成人水平。

  一、初中生的心理发展

  (一)初中生生理发育的三大巨变 1、身体外形的改变 2、内脏机能的成熟 3、性的成熟

  (二)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初中生的生理发育十分迅速,2至3年内就能达到身体成熟,但其心理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的过渡时期。这样,初中生身心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产生了各种心理矛盾和冲突

  1、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的冲击 2、心理上成人感和幼稚性的矛盾

  初中生心理矛盾和冲突的表现

  1、反抗性和依赖性 2、闭锁性和开放性 3、勇敢和怯懦 4、高傲和自卑 5、否定童年又眷恋童年

  (三)易出现的心理及行为偏差

  1、心理生物性紊乱 2、自杀的倾向和行为 3、青春期精神分裂症

  (四)初中生智力的发展

  初中生思维发展的最主要的特点 1、运用假设 2、逻辑推理 3、运用逻辑法则

  思维品质的矛盾发展 1、创造性和批判性明显增加 2、片面性和表面性依然突出 3、思维中的自我中心再度出现

  (五)初中生个性的发展

  1、自我意识高涨 2、反抗心理 3、情绪表现的矛盾性特点 4、人际交往的新特点

  二、高中生的心理发展

  (一)高中生智力的发展 1、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总特点 2、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特点 3、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

  (二)个性的发展 1、自我意识高度发展 2、价值观的确立 3、自治需求

  本章思考题

  1、简述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2、简述小学儿童品德发展的特点 3、简述初中生生理发育的变化 4、简述初中生心理矛盾和冲突的表现

注意:本内容由网友上传,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严禁临床等其它用途,否则后果自负。
邮箱
昵称
密码
确认密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