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提供医学课件PPT幻灯片素材下载

网站使用问题请加Q1615251280及时解决,谢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科 >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ppt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ppt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ppt
PPT课件名称: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ppt 时 间:2023-10-11 i d:13632 大 小:1.69 MB 贡 献 者:猪油 格 式:.rar 点击下载
注意:ppt文件打包为rar压缩包格式,请用解压缩软件(例如WinRAR)打开,若无法正常下载使用请加客服QQ客服1615251280解决。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ppt

  中医学基础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阴阳学说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目的要求】 1.掌握阴阳的概念、特性,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划分方法,以及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2.熟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尤其是在说明病理,指导疾病诊治方面的应用; 3.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和特性,事物或现象五行属性归类的方法,以及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 4.熟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 的应用,尤其是在阐释五脏疾病的传变,指导疾病诊治方面的应用 。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概念 二、阴阳的特性 三、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阴阳学说 是研究阴阳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间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古代哲学理论,是古人探求宇宙本原和解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宇宙万物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发生、发展和变化。

  一、阴阳的概念

  2.阴阳概念的起源 ——对太阳的观察。

  原始含义——日光的向背

  温 暖

  太阳

  明亮

  上升

  运动

  兴奋

  月 亮

  寒冷

  晦暗

  下降

  静止

  抑制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阳古体为陽,阴古体为陰。 西周时期的诗歌中已有“阴阳”一词的记载。 《周易》中的易卦由阴爻(- -)和阳爻(─)组成。“- -”表示阴;“─”表示阳。 阴爻和阳爻分别以符号的形式标示阴阳的概念。 春秋战国时期,医学家开始将阴阳概念应用于医学之中。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3.阴阳的哲学内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 属性的概括。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二、阴阳的特性 1.相关性—— 是指用阴阳所分析的事物或现象必须是同一范畴、同一层次的。 如上与下、天与地、冷与热等,而上与冷、天与女即无法用阴阳划分。 2.普遍性——是指阴阳可广泛用于阐释宇宙间各种事物或现象的形成、发展和相互关系。 大到天和地,小到人体的气与血;从抽象的方位之上下、左右、内外,到具体事物的水火、温度、亮度、性状、药物的四性五味等。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3.相对性——是指各种事物或现象以及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 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而是相对的、可以变化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可分性:指属阴或属阳的事物或现象中,还可再分阴阳。 如昼夜分阴阳,白昼的上午和下午、夜间的前半夜和后半夜又可继续划分阴阳。 (2)前提性: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随着划分前提的改变,其阴阳属性也随之变化。如五脏阴阳属性的划分。 (3)转化性:指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转化。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4.规定性——指在比较的层次、对象、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已确定的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的不可反称性。 如寒与热而言,寒被规定为阴,不能反称为阳,反之,热被规定为阳,不能反称为阴。 人体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及功能被规定为阳,不能反称为阴;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及功能被规定为阴,不能反称为阳等。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事物、现象阴阳属性的划分 标准或依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水——寒凉、幽暗而趋下,比较集中地体现了“背日”特征的阴; 火——炎热、明亮而向上,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向日”特征的阳。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归类表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三、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阴 阳 交 感

  阴阳对立制约 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消长平衡 阴阳相互转化

  阴 阳 自 和

  阴 平 阳 秘

  阴阳互藏--基础、根据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一)阴阳的对立制约 1.含义——是指相互关联的阴阳双方属性相反,彼此间存在着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的关系。可分为两个层次: (1)阴阳对立:阴阳之间属性相对、相反。如上与下、天与地、左与右等。阴阳之间的对立是绝对的。 (2)阴阳制约:对立着的阴阳双方,彼此斗争,相互制约和排斥,往往呈现出你强我弱的态势。如寒与热、动与静等。阴阳之间的制约是相对的 。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2.举例: (1)四季寒暑变化 ——从冬至春及夏,气候逐渐由寒转温变热,是属阳的温热之气制约了属阴的寒凉之气;从夏至秋及冬,气候逐渐从热转凉变寒,是属阴的寒凉之气制约了属阳的温热之气。 (2)人体睡眠与觉醒——由于阳主兴奋,阴主抑制,清晨人从睡眠中清醒,是阳制约了阴;夜晚从清醒转入睡眠,是阴制约了阳。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二)阴阳的互根互用 1.含义——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的关系。 (1)阴阳互根:阴阳以对立面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如明与暗、上与下、寒与热等。阴阳之间的互根是绝对的。 (2)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依存的基础上,还具有相互资生、相互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如精与气、兴奋与抑制等。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阴阳互根互用的基础是阴阳互藏。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 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 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宇宙中任何事物都含有阴和阳 两种属性不同的成分或势力。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阴阳互藏是构筑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关系的基础和纽带。 若阳中无阴、阴中无阳,二者之间也就失去了相互资生与相互促进的关系。 阳中无阴→ “独阳” “独阳不长” 阴中无阳→ “孤阴” “孤阴不生”

  2. 应用: (1)自然界:云雨的转化 天气―云 阴受阳蒸腾而升 阳受阴冷凝而降 地气―水 自然界,春夏阳气生而渐旺,阴气也随之增长,天气虽热而雨水增多;秋冬阳气衰而渐少,阴气随之潜藏,天气虽寒而降水较少。如此维持自然界气候的相对稳定。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2)人体:如气血之间,气属阳,血属阴,气血之间有着密切的相互依存、互相助长关系。

  (Gp:) 气

  (Gp:) 血

  (Gp:) 气生血

  (Gp:) 行血

  (Gp:) 气

  (Gp:) 气

  (Gp:) 摄血

  (Gp:) 血

  (Gp:) 血

  (Gp:) 载气

  (Gp:) 养气

  (Gp:) 气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三)阴阳的消长平衡 1.含义——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处于不断增长和消减的运动变化之中,并在彼此消长的运动过程中保持着动态平衡。这一过程包括了阴阳的相互消长和阴阳的协调平衡两个方面。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2.内容 (1)阴阳相互消长 ——是指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一定限度内处于不断的增减、盛衰的变化之中。 阴阳的消长是阴阳运动变化的一种基本形式。 阴阳消长变化的根本原因:阴阳的对立制约和互根互用。

  阴阳消长的形式(2类4种)

  对 立 制 约 中 的 互 为 消 长

  此长彼消 (以长为主)

  此消彼长 (以消为主)

  阴长阳消

  阳长阴消

  阴消阳长

  阳消阴长

  阳胜则阴病(如热邪袭人)

  阴胜则阳病(如寒邪袭人)

  阳不胜其阴(兴奋↓抑制↑嗜睡)

  阴不胜其阳(抑制↓兴奋↑失眠)

  阴阳消长的形式(2类4种)

  互 根 互 用 中 的 同 消 同 长

  此长彼长

  此消彼消

  阴消阳亦消

  阳消阴亦消

  阴长阳亦长

  阳长阴亦长

  阴损及阳、津亏导致气虚

  阳损及阴、气虚导致血虚

  补血养气法、阴中求阳法

  补气生血法、阳中求阴法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2)阴阳的协调平衡——是指阴阳双方的消长稳定在一定限度内的相对匀平状态。这是万事万物自身运动所形成的最佳状态,《素问·生气通天论》将其概括为“阴平阳秘”。 阴阳之间的这种平衡,是动态的常阈平衡。 在自然界标志着气候的正常变化,四时寒暑的正常更替; 在人体标志着生命活动的稳定、有序、协调。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四)阴阳的相互转化 1.含义——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阳可以转化为阴,阴可以转化为阳。 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阴阳互根; 阴阳转化的前提和基础——阴阳消长; 阴阳转化的条件——《内经》用“极”“重”来表示,“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2.形式——渐变和突变 (1)渐变——是指阴阳双方,伴随彼此消长过程,缓慢地发生着阳转化为阴,或阴转化为阳的过程。 如四季寒暑交替,昼夜转化等。 (2)突变——是指阴阳在其消长过程中发展到一定限度,或受某种条件的诱导,使阴阳双方迅速地向其相反方面发生质的改变。 如自然界六月飘雪,人体急性热病中由高热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冷汗淋漓、脉微欲绝等。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四、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组织结构 (二)解释人体生理功能 (三)阐释人体病理变化 (四)指导疾病诊断 (五)指导疾病防治

  人 体 组 织 结 构

  心阳 心阴 … … … 肾阴 肾阳

  人 生 有 形 , 不 离 阴 阳

  躯壳 (阳)

  内脏 (阴)

  背 (阳)

  胸腹 (阴)

  腹 (阴)

  胸 (阳)

  六腑 (阳)

  五脏 (阴)

  肝脾肾 (阴)

  按 部 位 划 分

  按 功 能 划 分

  心肝 (阳)

  肺脾肾 (阴)

  心肺 (阳)

  下半身 (阴)

  上半身 (阳)

  内侧面 (阴)

  外侧面 (阳)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一)说明人体组织结构

  注:心为阳中之太阳、肝为阴中之少阳, 肾为阴中之太阴,肺为阳中之少阴, 脾为阴中之至阴。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二)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 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是机体内部以及机体与环境之间阴阳协调平衡的结果,正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 如人体物质与功能的关系,是阴阳相互制约、相互资生、不断消长、不断转化的过程。 人体物质之间的关系,属阳的气具有生血、行血、摄血的功能;而属阴的血又具有载气、寓气、养气的作用等,体现着阴阳关系的多个层面。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三)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1.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 病邪可以分为阴、阳两大类。 2.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阳邪伤人,常易伤阴;阴邪侵袭,常先伤阳。邪正斗争的过程就是阴阳盛衰变化的过程,当阴阳的盛衰变化失去平衡协调状态时,疾病也就发生了。 阴阳失调的主要表现形式: 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互损等。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1) 阴阳偏盛 阳胜则热→ 实热证;阳胜则阴病 阴胜则寒→ 实寒证;阴胜则阳病 (2)阴阳偏衰 阴虚则热→ 虚热证;阴虚则阳亢 阳虚则寒→ 虚寒证;阳虚则阴盛 以阴阳的对立制约阐释病机 (3)阴阳互损 阴损及阳→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 阳损及阴→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 以阴阳的互根互用阐释病机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四)指导疾病的诊断 1.分析四诊资料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色泽分阴阳 气息分阴阳 脉象分阴阳 2.概括疾病证候 八纲辨证: 表证、热证、实证——阳; 里证、寒证、虚证——阴。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五)指导疾病的防治 调整阴阳——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 1.指导养生 养生原则——法于阴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2. 确定治则治法 (1)治则 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实则泻之 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虚则补之 阴阳互损的治疗原则——阴阳双补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2)治法 热则寒之→实热证(阳偏盛) 实则泻之→ 寒则热之→实寒证(阴偏盛) 阳病治阴 →虚热证(阴偏衰)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虚则补之→ 阴病治阳→虚寒证(阳偏衰)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阴阳双补→阴阳两虚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3. 归纳药物性能 四气——寒、凉→阴 温、热→阳 五味——酸、苦、甘、辛、咸 辛、甘、淡→阳 酸、苦、咸→阴 升降浮沉——升,浮→阳 沉,降→阴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概念 二、五行的特性 三、五行的属性归类 四、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 五、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五行学说是研究木、火、土、金、水五行的内涵、特性及生克制化规律,并用以解释自然界万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复杂运动变化规律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属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范畴,含有朴素的系统论思想。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一、五行的概念 1.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五,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含有运动变化之义。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2.五行学说的形成 (1)萌芽阶段:五方说、 五时说、 五星说、 五材说, 反映了古人从不同角度探讨天地万物变化规律的思维方法,以及对自然规律的整体认识。 (2)认识深化阶段 原始元素概念——《国语·郑语》:“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抽象出五行相生、相克关系—— 如孙武的五行毋常胜、邹衍的五行常胜论,《素问·宝命全形论》:“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3)概念抽象、学说建立阶段 五行作为哲学概念,最早见于《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五行只有抽象为五种功能属性以后,其物质元素意义逐渐淡化,而方法论作用日益突出,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相当固定的理论框架和思维模式,并成为分析各种事物的五行属性和研究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基本法则。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二、五行的特性 五行的特性——是古人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观察的基础上,逐渐总结、归纳和提取出的关于五行属性和特征的理性认识。 《尚书·洪范》所载“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是对五行特性的经典性概括,也是后世对五行特性阐发的主要文献依据。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1.木曰曲直

  曲,屈也,弯曲;直,伸也,伸展、伸直。

  引申——木具有生长、升发、伸展、舒畅、条达等特性。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2. 火曰炎上

  炎 热、 光 明、 向 上、 升 腾

  引申——火具有温 热、明亮、升散、上升等特性。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3. 土爰稼穑

  爰,通曰; 稼,播种; 穑,收获。 引申——土具有生化、长养、承载、受纳等特性。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4. 金曰从革

  从,顺应; 革,变革。 引申——金具有肃杀、清洁、收敛、沉降等特性。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5. 水曰润下

  润,滋润、濡润; 下,向下、下行。 引申——水具有寒凉、滋润、闭藏、向下等特性。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三、五行的属性归类 1.取象比类法——是从事物或现象的性质、作用、形态中,获取能反映其本质的某些特有征象,然后与五行各自的抽象特性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属性的归类方法。 以方位为例--东方为日出之地,充满生机,与木的升发、生长特性相类似,故归属于木。 以季节为例--春季草木萌发,蛰虫复醒,生机盎然,有似木之升发、生长特性,故归属于木。 以五脏为例--肝气主升,性喜条达舒畅而恶抑郁,故归属于木。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2.推演络绎法 ——是根据某事物已知的五行属性,推演与此事物相关的其他事物五行属性的方法,又称为间接推演法。 以自然界为例:运用取象比类法,已知春季属木(大前提),风为春之主气(小前提),故风亦属木。其他依此类推。 以人体为例:运用取象比类法,已知肝属木(大前提),由于肝合胆、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液为泪、在志为怒(小前提) ,由此可推演络绎胆、筋、爪、目、泪、怒皆属于木。其他依此类推。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事物、现象五行属性归类表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四、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

  五行关系

  正常状态下的关系

  异常状态下的影响

  五行相生

  五行相克

  五行制化

  五行相乘

  五行相侮

  五行母子相及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一)五行相生、相克与制化

  1.五行相生 ——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关系——母子关系 “生我”者为母 “我生”者为子

  举例:

  生

  木

  火

  “生我”

  “母”

  (我)

  “子”

  (我)

  “我生”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我 )

  木

  火

  土

  生

  生

  “生我”

  “子”

  “母”

  “我生”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2.五行相克 ——是指木、土、水、火、金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克,克制、制约之意。 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依次递相制约,循环不休。 关系——所胜与所不胜 “克我”者为我之“所不胜” “我克”者为我之“所胜”

  举例:

  克

  木

  “所不胜”

  “克我”

  (我)

  “我克”

  (我)

  “所胜”

  土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木

  土

  克

  克

  “所不胜”

  “我克”

  “克我”

  “所胜”

  水

  (我)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3.五行制化—— 是指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生中有克,克中有生,是维持五行之间协调稳定于正常状态的自我调节机制。 制,是指五行的生与克之间的制约关系。化,即生化,指事物的正常状态。

  (Gp:) 木

  (Gp:) 火

  (Gp:) 土

  (Gp:) 克

  (Gp:) 生

  (Gp:) 金

  (Gp:) 水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类型: 生中有克(以相生为主) 克中有生(以相克为主)

  木

  金

  (Gp:) 水

  (Gp:) 火

  (Gp:) 克

  (Gp:) 生

  (Gp:) 克

  (Gp:) 火

  (Gp:) 土

  (Gp:) 克

  (Gp:) 生

  (Gp:) 生

  (Gp:) 生中有克

  克中有生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二)母子相及、相乘、相侮 1.母子相及 —— 又称为母子相犯,是指五行之间正常的相生关系遭到破坏后相互累及所产生的异常变化。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两种情况。 母病及子——母行异常累及其子行,导致母子皆异常。 子病及母——子行异常影响其母行,终致子母皆异常。 规律: 母病及子——母虚→子虚→母子两虚→母虚子虚 母盛→子亢→母子皆实→母亢子亢 子病及母——子弱→母虚→子虚母虚 子亢→母虚→子亢母虚 子亢→母亢→子令母实→子病犯母

  子盗母气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Gp:) 水

  (Gp:) 木

  (Gp:) 火

  (Gp:) 金

  (Gp:) 土

  (Gp:) 乘

  2.五行相乘 ——即相克太过,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制约或克制。乘,凌也,以强凌弱、克制太过。为五行之间的异常克制现象。 次序——与相克相同,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木→土→水→火→金→木

  形成条件——太过、不及,二者兼而有之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Gp:) 水

  (Gp:) 木

  (Gp:) 火

  (Gp:) 金

  (Gp:) 土

  (Gp:) 克

  (Gp:) 侮

  3.五行相侮——即反向克制,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制约或克制。又叫做“反克”,或者“反侮”。侮指欺侮、欺凌。 次序——与相克次序相反,即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木→金→火→水→土→木

  形成条件——太过、不及,二者兼而有之。

  金

  木强

  木弱

  己所不胜,侮而乘之

  (Gp:) 木

  (Gp:) 土

  (Gp:) 气

  (Gp:) 有余

  (Gp:) 金克木

  (Gp:) 木克土

  (Gp:) 气

  (Gp:) 不及

  (Gp:) 制 己 所 胜

  (Gp:) 侮 所 不 胜

  (Gp:) (所不胜)

  (Gp:) (所 胜)

  (Gp:) (木旺侮金)

  (Gp:) (木强乘土)

  (Gp:) (木弱金乘)

  (Gp:) (木弱土侮)

  (Gp:) 己所胜,轻而侮之

  五 行 乘 侮 关 系 图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五、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解释脏腑的生理及相互关系 (二)阐释五脏病变的发生与传变 (三)指导疾病的诊断 (四)指导疾病的防治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一)解释脏腑的生理及相互关系 1.构建天人一体的藏象系统 运用五行归类方法,以五脏为中心,与六腑相配合,联系五脏支配的五体、五官九窍、五华、五液、情志等,构建了以五脏为中心的藏象系统,体现了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将人体与自然界的相关事物或现象进行了五行属性归类,把人体的五脏、六腑、五体、五官、五志、五液等,与自然界的五方、五时、五气、五化、五色、五味等加以横向联系,反映了人体与外界环境的整体性。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2.阐释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木——性曲直,畅顺条达,有升发的特征,故用以类比 肝脏喜条达而恶抑郁,疏泄气机的特性和功能; 火——性温热,以类比心阳对人体的温煦作用; 土——性敦厚,生化万物,故以此类比脾胃消化饮食, 运送精微,营养全身的功能; 金——性清肃,收敛、清洁,以此类比肺及大肠、皮毛 对人体具有的清除废料,保持人体洁净的功能; 水——性润下,有闭藏特性,故用以类比肾主藏精、主 水液的功能。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3.说明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1)以五行相生说明五脏之间的资生关系 木生火—肝藏血以济心,肝之疏泄以助心行血; 火生土—心血滋养脾土,心阳温煦脾土,助脾运化; 土生金—脾气运化,化气以充肺; 金生水—肺之精津下行以滋肾精,肺气肃降以助肾纳气; 水生木—肾藏精以滋养肝血,肾阴资肝阴以防肝阳上亢。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2)以五行相克说明五脏间的制约关系 水克火——肾水上济于心阴,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 火克金——心火之阳热,可以抑制肺气清肃太过; 金克木——肺气清肃,可以抑制肝阳的上亢; 木克土——肝气条达,可疏泄脾气之壅滞; 土克水——脾气之运化水液,可防肾水泛滥。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二)阐释五脏病变的发生与传变 1.说明五脏病变的发生 五脏配五行,外应五时,内主五志 季节性多发病——季节最易感受相应的时令邪气而发病,形成。如夏时,暑邪易入心而多发心病;秋时,燥邪易入肺而多发肺病;长夏,湿邪易入脾而多发脾病。 七情内伤——如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等。

  用五行的乘侮和母子相及规律来阐释。 如肝有病: 病传至心,为母病及子, 病传至肾,为子病及母; 病传至脾,为相乘, 病传至肺,为相侮 。

  (Gp:) 肝

  (Gp:) 心

  (Gp:) 脾

  (Gp:) 肺

  (Gp:) 肾

  (Gp:) 子 病 及 母

  (Gp:) 母 病 及 子

  (Gp:) 侮

  乘

  2.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相生关系 的传变

  相克关系 的传变

  母病及子

  —— 水不涵木:

  肾阴虚? 肝阴虚?肝肾阴虚

  子病犯母

  —— 脾气虚 ?

  心血虚?心脾两虚

  相 乘

  —— 木郁乘土:

  肝气郁结? 脾失健运?肝气乘脾

  相 侮

  —— 木火刑金:

  肝气郁结? 日久化火?肝火犯肺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三)指导疾病的诊断 1.确定疾病的脏腑病位 运用五行归类的方法,将脏腑、体、窍、色、味、声、形、脉象、舌象等方面的四诊资料进行归类分析,从而作出病位判断。 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味,情志易怒,脉见弦象者,提示可能是肝病;面见赤色,口味苦,脉见洪象,提示为心病;面色萎黄,口中甜腻,脉缓者,提示为脾病等。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2.推测疾病的传变 判断疾病的传变——脉象与面色的五行属性来判断,如脾虚病人,面见青色,又见弦脉,是为肝木乘脾土,即土虚木乘;肺阴不足之证,面见赤色,脉见洪象,是金虚火乘。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四)指导疾病的防治 1.预防疾病传变 五脏中某一脏有病,可能传及其他四脏。故临床治疗时,除对所病本脏进行治疗之外,还要依据其传变规律,治疗其他脏腑,以防止其传变。 《难经·七十七难》说:“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2.确定治则治法 (1)依据相生规律确定治则治法: 治则——补母、泻子,即“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治法——滋水涵木法、培土生金法和金水相生法等。 滋水涵木法——即通过补肾阴以养肝阴,从而达到涵敛肝阳的治疗方法,适用于肝肾阴虚证,或肝阳上亢证。 培土生金法——即通过补脾气以养肺气的方法,适用于肺脾气虚证。 金水相生法——是滋养肺肾之阴的治疗方法,适用于肺肾阴虚证。 益火补土法——即温肾阳以补脾阳的治法,适用于肾阳虚致脾阳不振之证。

  治则 虚则补其母 实则泻其子

  木

  火

  土

  金

  水

  滋

  涵

  益

  补

  培

  生

  生相

  治法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2)根据相克规律确定治则治法 治则——抑强、扶弱 治法——抑木扶土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培土制水法等。 抑木扶土法——是通过疏肝健脾或疏肝和胃以治疗木旺乘土证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肝旺脾虚或肝气犯胃证。 佐金平木法——是通过清肃肺气以抑制肝木,或者平抑肝木以助肺气清肃的治疗方法,适用于肝火犯肺证。 泻南补北法——是泻心火补肾水以治疗心肾不交病证的方法,适用于心火旺、肾水亏的心肾不交病证。 培土制水法——是通过温运脾阳或温肾健脾以治疗水湿停聚病证的方法,适用于脾虚不运或脾肾阳虚,水湿泛滥而致的水湿胀满之证。

  水

  木

  火

  金

  土

  抑

  扶

  培

  制

  补

  泻

  佐

  平

  治则 抑强 扶弱

  治法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3.指导脏腑用药 青色、酸味入肝,如酸枣仁、山茱萸味酸滋养肝血; 赤色、苦味入心,如朱砂色赤入心安神; 黄色、甘味入脾,如黄芪、炙甘草味甘,入脾补气; 白色、辛味入肺,如生姜味辛散肺寒,石膏色白清肺热; 黑色、咸味入肾,如玄参、龟版味咸入肾经以滋养肾阴等。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4.指导针刺选穴 五脏阴经——井木、荥火、输土、经金、合水; 六腑阳经——井金、荥水、输木、经火、合土。 如,肺气虚证,取其经穴(金)经渠、输穴太渊(土); 肝实之证,取心经荥穴(火)少府, 或取本经荥穴(火)行间; 心实之证,取心经输穴神门(土)。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5.指导情志治疗 以情胜情 悲胜怒——悲为肺志,怒为肝志,金克木; 恐胜喜——恐为肾志,喜为心志,水克火; 怒胜思——怒为肝志,思为脾志,木克土; 喜胜忧——喜为心志,忧为肺志,火克金; 思胜恐——思为脾志,恐为肾志,土克水。

  复习思考题 1.阴阳学说的方法论意义是什么? 2.五行学说的方法论意义是什么? 3.试述阴阳、五行学说对辨证论治的指导意义。 4.试用阴阳、五行学说说明健康与疾病的关系。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Gp:) Thank You!

注意:本内容由网友上传,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严禁临床等其它用途,否则后果自负。
邮箱
昵称
密码
确认密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