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提供医学课件PPT幻灯片素材下载

网站使用问题请加Q1615251280及时解决,谢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科 > 针灸大成.ppt

针灸大成.ppt

针灸大成.ppt
PPT课件名称:针灸大成.ppt 时 间:2023-09-22 i d:13187 大 小:2.86 MB 贡 献 者:jscj2003 格 式:.rar 点击下载
注意:ppt文件打包为rar压缩包格式,请用解压缩软件(例如WinRAR)打开,若无法正常下载使用请加客服QQ客服1615251280解决。
针灸大成.ppt

  针灸大成 Zhenjiu Dacheng;Compendium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1

  绪 言

  针灸大成.明代杨继洲原著、靳贤补辑重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刊行。共10卷。

  2

  首论《内经》《难经》中有关针灸的论述, 其次针灸歌赋选、经络腧穴、刺法针法、灸法、针灸证治、杨继洲医案和小儿按摩法。

  胜玉歌兮不虚言,此是杨家真秘传, 或针或灸依法语,补泻迎随随手捻。 臂疼背痛针三里,头风头痛灸风池。 诸般气症从何治,气海针之灸亦宜。

  3

  《针灸大成》总结了明代以前中国针灸的主要学术经验,收载了众多针灸歌赋; 重新考定了穴位的名称和位置,并附以全身图和局部图;

  4

  阐述了历代针灸的操作手法,加以整理归纳,如“杨氏补泻十二法”等;记载了各种病证的配穴处方和治疗验案。 三衢杨氏补泻(十二字分次第手法及歌) 总歌曰:针法玄机口诀多,手法虽多亦不过,切穴持针温口内,进针循摄退针搓,指捻泻气针留豆,摇令穴大拔如梭, 医师穴法叮咛说,记此便为十二歌。

  5

  《针灸大成》成书经过

  明代万历年间,山西监察御史赵文炳患痿痹,多方延医诊治,日试丸剂,莫能奏效,乃延于都县名针杨继洲,至则三针而愈。 赵氏为官清正,尽职尽责。虽《明史》无正传,但《明史》、《明通鉴》等明代史料尚可寻迹。 于都县位于江西省南部 境内通行赣南话。

  6

  杨向赵出示《卫生针灸玄机秘要》书稿,赵愿助将所著付梓刊行。杨氏认为书稿内容尚不完备,在靳贤的协助下,从《医经小学》《针灸聚英》《标幽赋》《金针赋》《神应经》《医学入门》《古今医统》等20余种医籍中,节录针灸资料编辑及注解,考绘“铜人明堂图”,附以自己的针灸治疗病案,编撰成《针灸大成》

  7

  8

  《标幽赋》

  本赋首载于金元?窦汉卿名杰,后改名默,字子声,广平肥乡(今河北省广平县西北)人, (公元1195-1280年)著《针经指南》。自后《针灸大全》《普济方》《杨敬斋针灸全书》《针灸聚英》《针灸大成》《针方六集》等均转载此赋。

  9

  标幽赋是针灸歌赋中的名篇。标幽,是把幽微、深奥的针灸原理标而明之的意思。 赋文首谈经络、递次为候气、论针、取穴、标本论治、特定穴位、子午流注、补泻、治疗、禁针、禁灸等。凡有关针灸学术中的重要问题,均一一论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历来被认为是针灸学的一篇重要文献。

  10

  (标幽赋:原 文)

  拯救之法,妙用者针。察岁时于天道,定形气于予心。春夏瘦而刺浅,秋冬肥而刺深。不穷经络阴阳,多逢刺禁;既论脏腑虚实,须向经寻。 原夫起自中焦,水初下漏。太阴为始,至厥阴而方终;穴出云门,抵期门而最后。正经十二,别络走三百余支;正侧仰伏,气血有六百余侯。

  11

  医学入门

  明代李梴字健斋编著,南丰(今江西南丰)人。青年时期因病学医,博览群书,勤于临床,医声斐然。晚年因感初学者苦无门径可寻,乃收集医书数十家,“论其要,括其词,发其隐而类编之”,著成本书,并于万历三年 (1575)刊行于世。

  12

  全书分内外集,自谓“医能知此内外门户,而后可以设法治病,不致循蒙执方,夭枉人命”,故题之曰《医学入门》。共9卷。得首载医学略论、医家传略、经穴图说及运气、保养等。卷1为经络、脏腑、诊法、针灸。卷2~3为本草、六气为病、疾病用药、食治等。卷4~8为内外 妇儿诸科证治和急救方。

  13

  此书正文为歌赋,以注补充阐述。注文引录各家之说,附以己见,书末为“习医规格”,论述对习医者的学习与医德修养要求,强调医者应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与广泛的专业知识,应忠于职守。

  14

  《针灸大成》著作简介

  卷1摘录《黄帝内经》《难经》等书的针灸理论; 卷2~3针灸歌赋; 卷4针法; 卷5子午流注及灵龟飞腾针法; 卷6~7经络及腧穴; 卷8卷9诸症针灸法; 卷10选录陈氏(佚名)《小儿按摩经》一书。

  15

  《针灸大成》作者简介

  杨继洲(1522-1619)名济时,浙江衢县人,祖父曾为太医,杨继洲生于医学世家,秉承家学,勤学博古。曾在太医院任职医官,行迹遍及福建、江苏、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等地,声望甚高, 从事针灸临床四十余年。

  16

  杨家世代业医,杨继洲举业不遂而潜心攻医,研读家中“蓄贮古医家抄籍”,积有数年,而“倬然有悟”,因感“诸家书弗会于一”,因此将家传《集验医方》与诸家医籍中之针灸论述,参合指归,汇同考异,手自编摩,凡针药调摄之法,分图析类,为天、地、人卷。题目《卫生针灸玄机秘要》。

  17

  《针灸大成》学术思想

  1、针灸药物按摩并重 2、针法灸法并重 3、穴法手法并重

  18

  1、针灸药物按摩并重

  明代末年出现了崇尚药物,废弃针灸的倾向。赵文炳在《针灸大成》序言中说“迩来针法绝传,殊为可惜”。杨氏反复地提出“针灸药不可缺一”的论点。

  19

  他指出针灸药物各有所长,不可互相取代;用针药对比说明针灸疗法的优越性;还从古籍中举出事例说明针灸不可废弃;并且说明了针灸衰落的原因:是“业针法之不精,传授之不得其诀耳”,非针灸本身的缺陷。此观点还在杨氏的医案中体现出来。

  20

  2、针法灸法并重

  明代以前的医家偏重于针,或偏重于灸。杨氏不偏不倚,同时兼顾。理论上《针灸大成》转录和引证了从春秋战国到明末的针法文献,如卷四的九针,制针,暖针,温针等以及“内经补泻”,“难经补泻”,“四明高氏补泻”等针刺补泻手法,还有家传的“三衢杨氏补泻”和针拨内障法,特别是发挥了透穴针法理论有独到之处。

  21

  如治疗偏头痛,用针刺“风池”透“率谷”;治疗两腿痛,膝红肿,用“膝关”横针透“膝眼”;寒痰咳嗽,用“列缺”透“支沟”。 关于灸法的理论,书中用 了较大的篇幅记述,如卷三 有“头不多灸策”卷九的灸用 材料,点火法,壮数,炷火先后等载述十分全面。

  22

  在《针灸大成》多处体现其针灸并重的思想,如“胜玉歌”谓“胜玉歌兮不虚言,此是杨家真秘传,或针或灸依法语,补泻迎随随手捻。”有15例针灸配合治疗的医案。

  23

  玉 龙 赋

  夫参博以为要,辑简而舍烦,总《玉龙》以成赋,信金针以获安。 原夫卒暴中风,顶门、百会;脚气连延,里、绝、三交。头风鼻渊,上星可用;耳聋腮肿,听会偏高。攒竹、头维,治目疼头痛;乳根、俞府,疗嗽气痰哮。

  24

  风市、阴市,驱腿脚之乏力;阴陵、阳陵,除膝肿之难熬。二白医痔漏,间使剿疟疾;大敦去疝气,膏肓补虚劳。天井治瘰疬瘾诊,神门治呆痴笑啕。

  隐白穴

  太白穴

  25

  胜 玉 歌

  头痛眩晕百会好,心疼脾痛上脘先, 后溪鸠尾及神门,治疗五痫立便痊。 鸠尾穴禁灸,针三分,家传灸七壮。 髀疼要针肩井穴,耳闭听会莫迟延。

  26

  3、穴法手法并重

  从卷八“穴法”和卷六“考正穴法”看出其在选穴配穴的理论有如下特点: ①内容丰富:包括各科三百多种病证的一千多个处方; ②不少病证有两组处方:如卷九“治症总要”以问答形式论述151条各种病证的“前穴未效,复刺后穴”,这是其它著作未见的;

  27

  ③井穴运用,别具特色:如卷五“十二经井穴图”不仅有十二幅井穴图,还指出井穴主治的许多病症,如明确提出井穴主治络病和井穴的配伍运用,把十二井穴的配伍使用分3种情况;

  28

  十二皮部图

  29

  ④充实了八脉八穴理论 如卷五的“八脉图并治症穴”,图文并茂,有窦汉卿和高武的治症,增加了“杨氏治症”36项,使之成为一门系统的学说;

  30

  ⑤论述了十二经主客原络配穴法,附图12幅,建立了一种特定穴的配穴理论; ⑥重视经外奇穴 卷七专立“经外奇穴”一节,论述35个(共96个穴位)经外奇穴的名称主治。

  31

  另:杨氏的手法理论特点:

  ①种类繁多; ②运用九六补泻有独到之处; ③发展了候气,取气,行气手法,进一步把得气与手法补泻紧密结合,对提高疗效有意义。

  32

  《针灸大成》-临床应用

  1、注重针刺手法和取穴方法 取穴时重视经络,提出循经取穴,首次提出“宁失其穴,勿失其经” 在注解《标幽赋》中“速效之功,要交正而识本经”条文中曰:“言能识本经之病,又要认交经正经之理,则针之功必速矣。”故曰:“宁失其穴,勿失其经;宁失其时,勿失其气。”

  33

  2、汇述各家针刺手法,创立杨氏补泻“十二字次第手法”以及“下手八法”。“针法玄机口诀多,手法虽多亦不过;切穴持针温口内,进针循摄退针搓,指捻泻气针留豆,摇令穴大拔如梭。” 将针法的基本操作步骤总结归纳为十二种:爪切,指持,口温,进针,指循,爪摄,针退,指搓,指捻,指留,针摇,指拔。

  34

  把进针时的基本操作归纳为八法即:揣,爪,搓,弹,摇,扪,循,捻。

  35

  3、继承总结发挥前人补泻手法 《针灸大成·经络迎随设为回答》中论述了补针与泻针之要法。 《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中介绍了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留气法,运气法,提气法,中气法(纳气法)苍龙摆尾(即青龙摆尾),赤凤摇头,龙虎交战,龙虎升降,五脏交经,通关交经,膈角交经,子午捣臼,子午补泻,子午倾针,进火,进水等法。

  36

  烧山火法和透天凉法 简 介

  37

  烧山火法

  由提插、徐疾、九六、开阖补法组成,以三进一退、紧按慢提为特点的复式补法

  38

  1、操作 ① 将穴位可刺深度分为浅、中、深三层。 ②?刺入浅层后,按浅、中、深顺序依次每层各作紧(较快较重)按慢(较慢较轻)提9次,退针至浅层,此为1度三进一退)。 ③?反复施术数度(3度以上),针下 出现热感,留针至深层。 ④?出针后速按针孔。  ?

  39

  2、原理 使正气由浅入深,邪气 由内出外。 3、作用与适应症 本法有温阳散寒的作用,适用于寒证、顽麻冷痹、瘫痪等病症。

  40

  透天凉法

  常用的操作方法有两种: 透天凉是复式补泻手法之一,在施术过程中应用此法,患者常有针下寒凉的感觉,此法能起到泻的作用,故称凉泻法,又名透天凉。

  41

  第一,针刺入皮下后,继续深入直达下三分之一部(地部),用慢按紧提法提插六次;再退针到中三分之一部(人部),依上法慢按紧提六次,;最后将针退至上三分之一部(天部),又慢按紧提六次;然后将针一次进到下三分之一部(即从天部一次插到地部),再如前法操作。自深层到浅层三退三进(实际上是九退三进), 此为一度。

  42

  可反复操作至病人觉到针下有寒凉感为止。出针时摇大针孔,不闭其穴。应用此法也可结合呼吸补泻之泻法,即在患者吸气时进针,呼气时退针。

  指在患者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作为泻法; 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作为补法。 在针刺得气后进行捻转手法,再停针吸气为补法; 在停针时呼气为泻法。

  43

  第二,用捻进或速刺法将针刺入 穴位,先深后浅,先令气至,在患者感觉麻胀的基础上,将针向上提出一至二分,随后右手拇指向后,边捻边提,三退一进,每操作三次为一度,一般操作三到五次后患者就会有凉爽感;若无,可依前法重复施术,出针时摇大其孔,不闭其穴。如遇感应迟钝者,可配合呼吸补泻,令其口吸鼻呼,吸气入针, 呼气退针,亦可施刮针术, 用拇指爪甲向上刮针20-30次。 ?

  44

  脑外伤综合征

  45

  “烧山火”、“透天凉” 针法成功率的若干条件

  1.认识针刺补泻机理 针刺补泻原则和操作,《内经》并未深刻阐述原理,“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满而泻之者,针下寒也”。未说明怎样做到和为什么能针下“寒”“热”。《内经》以后,针刺补泻法发展缓慢。直到元末明初因针具得到改进,针刺补泻才得以蓬勃发展。以徐凤为代表,在《金针赋》提出 “烧山火”、“透天凉”二法,把《内经》的“寒”、“热”针法发展到高峰,对后世针法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46

  2. 提插为针法的核心 (1)“烧山火” 是轻度提插捻转行针得气后,将针尖提到皮下(天部),在用拇指向前捻针的同时,持针之手用力将针下插,由浅入深(达地部),意在将浅层卫阳之气,引向深层;然后轻轻将针上提,使针尖回到皮下,再一次重复上述操作,多次重复,直到患者觉得微微汗出,或针感难以忍受为止。 注意:要点在于插针,插针时针感强烈,而提针时针感轻微,否则补泻不清。

  47

  (2)“透天凉”针法,提针为重点。 进针入穴后,迅速将针插入深层,在深层轻微行针得气后,用拇指后退捻针的同时,将针上提,可以边提边摇动针身,直到针尖提到皮下,稍停片刻,再将针直插深层再作下一轮上提操作,直到患者难以忍受为止。 注意:操作时一定要做到,提针时针感强烈,而插针时针感相对较弱。否则无“针下寒”的效果。

  48

  3.不必拘泥 “九”、“六” 的操作次数 古人主张“烧山火”针法, 应以“九”为操作的基础次 数; “透天凉”针法,应以“六”为操作的基础次数。每次要遵循“九”“六”数,总的度数也要遵守。 “九”为阳,故为补法, “六”为阴,故为泻。

  49

  “九”、“六”说法使人产生玄妙莫测之感。 “烧山火”每次的刺激量比“透天凉”要小,要达到刺激量,“烧山火”的操作次数,应比“透天凉”的总次数多,前者与后者总次数的比是3∶2。 操作多少次为宜,视手法轻重,患者对针感的反应程度而掌握,不能将“九”、“六”作为操作次数,机械地执行。 产生“热”、“寒”的效应,需一定 的刺激总量。

  50

  4 选择恰当的俞穴

  1)俞穴的组织深度: 毫针直刺一寸深的俞穴,才能作二法的操作。《针灸大成》对“烧山火”指出“始五分,终一寸”,“渐运入一寸之内”。“透天凉”针法“进一寸内,行六阴之数”。《针灸问对》“烧山火……先浅后深者,浅者五分,深则一寸”,“透天凉……先深后浅,约入一寸”。两法都需直刺,才能做到 “追阳内交”或“引阴外出”。

  51

  2)俞穴本身的功能特性: 如手阳明的俞穴,主要功能是清 热泻火,取该经俞穴作“透天凉”针法容易成功,足阳明经的合穴足三里是补虚的要穴,作“烧山火”针法成功率较高。 不是所有俞穴都能实现“烧山火”“透天凉”的

  52

  5 控制环境和温度

  室温:24℃~25℃为宜,人体生理机能处于稳定状态。 室温过低,人体自动加快生理反应,产生热量;室温过高, 人体出汗或降低生理 机能使体温降低。

  53

  “烧山火”针法: 留针过程中,所针俞穴处,盖以薄毛巾,防止室内空气流通加快散热,影响升温效果。但不能覆盖厚被或厚毛巾,避免形成假的升温。 “透天凉”针法过程: 令俞穴周围自然暴露,不覆盖任何衣物,不在测试处扇风, 以免形成降温假象。

  54

  低颅压性头痛

  55

  (1)补针与泻针要法

  见于《针灸大成·经络迎随设为回答》中:“补针之法,左手重切十字缝纹…… 是则进退往来,飞经走气,尽于斯也。”“凡泻针之法,左手重切十字纵纹…… 呼之乃去,疾入徐出,其穴不闭也。”根据以上记述,可以看到在文中叙述了以下内容:

  56

  ①进退针法:补法分三部进针是徐进,先从浅层进,次中层,再在深层。泻法则相反,分三部退,是徐退的方法; ②呼吸法:补随呼气而推进,泻随吸气而退回; ③燃撅法:即捻转和提插。补用左转,泻用右转;补可用紧按慢提,泻用紧提慢按; ④阴阳数和生成数:补用九阳数或生数,泻用六阴数或成数。 ⑤担截法:即是提法和按法。

  57

  (2)进火法和进水法

  进火法属于热补法。《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初进针一分,呼气一口,退三退,进三进,令病人鼻中吸气,口中呼气三次,把针摇动,自然热矣。如不应,依前导引

  58

  进水法属于凉泻法。《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初进针一分,吸气一口,进三进,退三退,令病人鼻中出气,口中吸气三次,把针摇动,自然冷矣。” 现代我们把这种方法运用于导引之法,针刺与导引结合,可以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

  59

  (3)迎随法:杨氏迎随“乃针下予夺之机”。予是给予,是补;夺是夺取,是泻。补法要“随而济之”,泻法要“迎而夺之”。 这一补泻的总则在《灵枢》和《难经》早有论述,杨氏认为针刺要知经脉之往来,即是按照气血流注方向行针而分补泻。具体方法是“针芒望外”或“针芒望内”的不同针刺方向“因气血往来而顺逆行针”近人称之为“迎随补泻”。

  60

  (4)关于营卫补泻:在《针灸大成·经络迎随设为回答》说“欲治经脉,须调荣卫,须假呼吸。经曰:卫者阳也,荣者阴也;呼者阳也,吸者阴也。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者,即是取气于卫。吸则内针,以得气为故者,即是置气于荣也。”这是从营卫阴阳来分补泻法。补法须从卫取气,泻法须从营置气。

  61

  杨氏还提出“荣卫为中外之主”,并说“百病说起皆始于荣卫,然后淫于皮肉筋脉。”故结合《内经》和《难经》,解释道:针刺部位不外乎是皮,肉,脉,筋,骨;以气来分则不外乎卫气,营气,谷气。谷气是指深层的针刺感应,营气是指与血管相关的针刺感应,卫气是指浅层的针刺感应。

  62

  (5)呼吸补泻:“呼则出其气,吸则入其气。欲补之时,气出针入,气入针出;欲泻之时,气入入针,气出出针” 吸气时,生理机能处于充实状态,呼气时处于虚软状态。补法是当呼气时进针或转针,当吸气时退针,这是顺其气,为随;泻法是当吸气时进针或转针,当呼气时退针,这是逆其气,为迎。故呼吸补泻是以迎随补泻为准则的。

  63

  (6)补泻分大小:杨氏认为“刺有大小”,即将补泻分为大小。“有平补平泻,谓阴阳不平而后平也。阳下之曰补,阴上之曰泻,但得内外之气调则已。有大补大泻,惟其阴阳具有盛衰,内针于天,地部内俱补俱泻,必使经气内外相通,上下相接,盛气乃衰。这一论述为杨氏首创。以往对补泻法并无大小之分。

  64

  杨氏“平补,平泻”为小补小泻,补是引阳气深入,泻是引阴外出,达到内外之气调合。大补,大泻须分天,地两部,或是天,地,人三部,对每部进行“紧按慢提”的补法或“紧提慢按”的泻法。大小之分主要在于分层与否。 “补法” “泻法”皆有弱刺激和强刺激。或有属于弱刺激的“平补平泻”,属于强刺激的“大补大泻”。

  65

  针灸大成的学术贡献

  1.主张针、灸、药、摩并重 2 .丰富针刺手法 3 .丰富选穴配穴方法 4 .重视辨证 5. 兼容并蓄,博采众长

  66

  1.主张针、灸、药、摩并重

  明代,出现了崇尚药物而废弃针灸的倾向,赵文炳在序言说:“迩来针法绝传,殊为可惜。杨氏主张针灸和药物配合运用,宜灵活采取适当治法取得最好的疗效,卷三《诸家得失策》对此作了反复阐述。杨氏指出:其致病也,既有不同;而其治之,亦不容一律,故药与针灸不可缺一者也。进而指出,由于疾病的部位和性质不同,治疗的方法也应有所选择

  67

  “疾在肠胃,非药饵不能以济;在血脉,非针刺不能以及;在腠理,非熨不能以达,是针灸药者,医家之不可缺一者也。” 杨氏十分重视按摩疗法,《针灸大成》专立按摩一卷。医案中记载用手指按穴治病的。

  68

  2. 丰富针刺手法

  (1)创立十二字口诀 (2 )总结“下手八法 (3 )提出补泻分“大补大泻”和“平 补平泻

  69

  (1)创立十二字口诀

  当时针灸家的手法名称复杂,繁琐神秘,使学者难以掌握,杨氏以自己的经验,结合《内经》和《难经》以及高武等有关学说,创立了十二字分次第手法,即爪切 、持针、口温、进针、指循、爪摄 、退针、搓针、捻针、留针、摇针及拔针十二法,用歌诀体裁说明其操作要点与作用,

  70

  总括成简明易记的《十二歌》 针法玄机口诀多,手法虽多亦不过,切穴持针温口内,进针循摄退针搓,指捻泻气针留豆,摇令穴大拔如梭,医师穴法叮咛说,记此便为十二歌。上述十二法,除口温法需改进外,其余诸法迄今仍有参考价值。清代的政府教科书《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中的“行针次第手法歌”基本上完全参考杨继洲的“十二法”。

  71

  (2 )总结“下手八法”:

  杨氏十分重视实践和不断总结经验,他把十二字分次第手法及窦汉卿的手指补泻十四法归纳为:揣、爪、搓、弹、摇、扪、循、捻,立为“下手八法”,这些手法相沿至清,为近代所习用。

  72

  (3 )提出补泻分“大补大泻” 和“平补平泻”:

  在《经络迎随设为问答》中《刺有大小》一节:“有平补平泻,谓其阴阳不平而后平也,但得内外之气调则已“有大补大泻,惟其阴阳俱有盛衰,必使经气内外相通,上下相接,盛气乃衰”。

  73

  3 .丰富选穴配穴方法

  (1)发展透穴针法 (2 )重视选用经验效穴与奇穴 (3 )丰富井穴主治

  74

  (1)发展透穴针法:

  元代王国瑞《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在《一百二十穴玉龙歌》里说:“头风偏正最难医,丝竹金针亦可施,更要沿皮透率谷,一针两穴世间稀”。杨氏结合临床经验,在注解“玉龙歌”时扩充至十四法,

  75

  即“印堂透攒竹;风池透风府;合谷透劳宫;地仓透颊车;颊车透地仓;头维透额角;鱼尾透鱼腰;膝关透膝眼;阳陵泉透阴陵泉;昆仑透太溪;间使透支沟;液门透阳池;列缺透太渊;复溜透太溪”这十四法。

  76

  (2 )重视选用经验效穴与奇穴

  《穴有奇正策》说:“圣人之定穴也,有奇有正,而惟通于奇正之外者,斯足以神济世之术。”《针灸大成》卷七专立《经外奇穴》一节,论述了35个经外奇穴的名称和主治。

  77

  3 .丰富井穴主治

  《灵枢·九针十二原》和《灵枢·本输》及《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等篇,记载了井穴的名称,位置,井穴生理作用和主治功能,经《针灸甲乙经》补充,使井穴的内容更加完善。杨继洲对井穴运用别具见地在《卷五·十二经井穴图〉中绘有十二幅井穴图,记载了井穴主治的许多病证,扩大了《素问·缪刺论》中井穴的适用症,另外杨氏还丰富了井穴的配穴方法和刺灸特点。

  78

  4 .重视辨证

  杨继洲强调临证时要探络脉,索营卫,诊表里“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则温之,或通其气血而维其真元”如治滕柯山母,诸医俱作虚冷治之,而杨氏诊其脉沉滑,认为这是痰在经络,针肺俞,曲池,三里,当日即见效,后投除湿化痰之剂而愈“治吕小山患结核在臂,杨氏认为这是痰核结于皮里膜外,针和灸并用,以通其经气,不数日即愈。

  79

  5.兼容并蓄,博采众长

  凡明以前的重要针灸论著,《针灸大成》都直接或间接,一部分或大部分予以引用,是对我国明以前针灸学术发展的总结,在基本理论、歌赋、经络、腧穴、针法、灸法、临床治疗各方面,收集的资料都超过了以前的针灸著作。

  80

  针灸大成的评价

  1)总结了明以前针灸的主要学术经验,收载了众多的针灸歌赋; 2)重新考定了穴位的名称和位置,附以全身图和局部图; 3)阐述整理归纳了历代针灸的操作手法,如“杨氏补泻十二法”等; 4)记载了各种病证的配穴处方和治疗验案。

  81

  《针灸大成》四策赏析

  “诸家得失策” “头不多灸策” “穴有奇正策” “针有深浅策” 四篇策问体文章,优美的文句论述了深刻的医学理论。 赏其美,品其韵,学其用。

  82

  1.骈散兼行之体

  骈(pián):两马并驾;偶:两人在一起。骈偶就是两两相对。 仗(仪仗):古代宫中卫队的行列,仪仗是两两相对的,所以骈偶又叫对仗,是比喻的说法。《针灸大成》为明代作品,四策却延用了六朝策问体,虽不是严格的骈体文,但在散文中穿插了大量的对偶文。

  83

  如《诸家得失策》的第一问:“问:人之一身,犹之天地,天地之气,不能以恒顺,而必待于范围之功;人身之气,不能以恒平,而必待于调摄之技。故其致病也,既有不同;而其治之,亦不容一律,故药与针灸不可缺一者也。然针灸之技,昔之专门者固各有方书,若《素问》、《针灸图》、《千金方》、《外台秘要》,与夫补泻灸刺诸法,以示来世矣。其果何者而为之原驮?亦岂无得失去取于其间驮?诸生以是名家者,请详言之!” 穿插了骈体文,围绕“天地之气”对“人身之气”进行了阐述。

  84

  《针灸大成》四策骈偶文随处可见,四策皆为骈散兼行体,多是散中夹偶,或偶中参散。也有少数整段皆散,或整段皆偶。所以如“《易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至哉坤元,万物资生。”“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热则凉之,寒则温之。”“得之则为良医,失之则为粗工”“刻舟而求剑,胶柱而鼓瑟”等。

  85

  2.行云流水之韵

  对偶句结构整齐匀称,琅琅上口,听来和谐悦耳。如《头不可多灸策》中:尝谓穴之在人身也,有不一之名;而灸之在吾人也,有至一之会。(点题:穴和名、灸和会的关系)盖不知其名,则昏谬无措,无以得其周身之理;不观其会,则散漫靡要,何以达其贯通之原。(论述观点一:穴重在知“名”,灸重在知“会”)

  86

  故名也者,所以尽乎周身之穴也,固不失之太繁,会也者,所以贯乎周身之穴也,亦不失之太简。(论述观点二:“名”繁,“会”简)人而知乎此焉,则执简可以御繁,观会可以得要,而按经治疾之余,尚何疾之有不愈.而不足以仁寿斯民也哉。(结论:执“简”可御繁,观“会”可得要)此段论述灸法须按经取穴,但更重要的是掌握经脉与经脉之间的交会穴,方可执简驭“繁”,观会而得“要”。

  87

  3.用典藻饰之雅

  对偶和四六,使文章产生整齐的美感;用典易引起联想,使文章变得典雅。用典是援引古事或古人的话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古已有之,自己的话是正确的。四策中多处用典,如引《庄子》庖丁解牛的故事,说明针灸宜得其要领的重要意义。 “譬之庖丁解牛,会则其凑,通则其虚,无假斤之劳,而顷刻无全牛焉。何也?彼固得其要也。”

  88

  藻饰指追求词藻华丽。诸如颜色、金玉、灵禽、奇兽、香花、异草等类的词。《针灸大成》是科技文,语词相对朴实,朴实中常细腻写景,婉转抒情,精密说理。如《针有深浅策》:“自人之荡真于情窦也,而真者危;丧志于外华也,而醇者漓;眩心于物牵也,而萃者涣;汩情于食色也,而完者缺;劳神于形役也,而坚者瑕。

  89

  元阳丧,正气亡,寒毒之气,乘虚而袭。苟能养灵泉于山下出泉之时,契妙道于日落万川之中,嗜欲浅而天机深,太极自然之体立矣。寒热之毒虽威,将无隙之可投也。譬如墙壁固,贼人乌得而肆其虐哉?”这是文辞优美,意境深远,道理深刻,阐述养生意义的文字。

  90

  4.易记上口之用

  对偶句齐整匀称,读来流畅上口,便于记忆和传诵。通过骈句能牢记重要观点。尤其是镶嵌在四策中的骈偶句是文章的核心论点,起到了画龙点睛的妙用。如《诸家得失策》有两个论点:一是“针灸药缺一不可”论;“然而疾在肠胃,非药饵不能以济;在血脉,非针刺不能以及;在腠理,非熨不能以达,是针 灸药者,医家之不可缺一者也。”;

  91

  二是针灸追根溯源的意义:“不溯其源,则无以得古人立法之意;不穷其流,则何以知后世变法之弊。”再如《头不可多灸策》论点之一“交会穴的执简驭繁作用”:“穴之在人身也,有不一之名,灸之在吾人也,有至一之会.”“不得其要,虽取穴之多,亦无以济人; 苟得其要,则虽会通之简, 亦足以成功”;

  92

  论点之二是“头不可多灸”论:“至于首为诸阳之会,百脉之宗,人之受病固多,而思之施灸宜别,若不察其机而多灸之,其能免夫头目旋眩、还视不明之咎乎?不审其地而并灸之,其能免大气血滞绝,肌肉单薄之忌乎?是百脉之皆归于头,而头之不可多灸,尤按经取穴者 之所以究心也。”

  93

  《针灸大成》现存版本

  2006年7月14日,姬女士将祖传医书古籍首次拿出展示,沈阳故宫博物院书画鉴定专家沈广杰,认出医学古籍瑰宝《针灸大成》10卷,为清代乾隆二年(1737年)会稽章廷珪重修该书的刻本,于清代道光癸卯秋,由经余堂梓行重新印制,《针灸大成》是诠释 “针灸铜人”周身穴位的教科书, 具备文物和医学价值。

  94

  《针灸大成》与山西的渊源

  为《卫生针灸玄机秘要》作序的是山西获泽人(今山西省阳城县),时任“赐进士及第太子太保吏部尚书”的王国光。王国光在序言中说到,杨继洲的祖父就是太 医院的太医,珍藏有家传秘本,“且多蓄存古医家抄籍”,杨继洲取而读之,积有岁年,寒暑不辍,倬然有悟。“复虑诸家书弗会于一,乃参合 指归,汇同考异,手自编摩, 凡针药调摄之法,分图析类, 为天地人卷,题曰:《玄机秘要》。

  95

  《卫生针灸玄机秘要》一书,文坛与政界的领袖王国光为之作序,但未能出版,印行于世。晚年为当时的“巡按山西监察御史”赵文炳用针灸之法三针治愈其痿痹后,赵文炳为答谢杨继洲愈病之恩,出资为他刊刻了《针灸大成》,亲笔为此书撰写序言。这是《针灸大成》与山西的 第二个渊源。

  96

  赵文炳序言:“承乏三晋,值时多事,群小负隅,万姓倒悬,目击民艰,弗克匡济,由是愤郁于中,遂成痿痹之疾,医人接踵,日试丸剂,莫能奏功。乃于都门延名针杨继洲者,至则三针而愈,随出家传秘要以观,乃知术之有所本也。” 不至于“针法绝传,殊为可惜”。《针灸大成》的选集校正人, 是山西晋阳人靳贤。

  97

  《针灸大成》首刊于山西平阳府,即山西省临汾市。明代的平阳,是中国最大的出版印刷中心,印刷出版的书籍质量很高,56年之后,清朝顺治丁酉年,李桂月根据祖本将《针灸大成》再刊于平阳,23年以后,李桂月又根据顺治丁酉本将《针灸大成》三刊于江西,《针灸大成》一刊再刊, 风行天下。

  98

注意:本内容由网友上传,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严禁临床等其它用途,否则后果自负。
邮箱
昵称
密码
确认密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