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提供医学课件PPT幻灯片素材下载

网站使用问题请加Q1615251280及时解决,谢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影像科 > 部分胆囊疾病CT诊断与鉴别诊断.ppt

部分胆囊疾病CT诊断与鉴别诊断.ppt

部分胆囊疾病CT诊断与鉴别诊断.ppt
PPT课件名称:部分胆囊疾病CT诊断与鉴别诊断.ppt 时 间:2022-09-06 i d:6222 大 小:2.24 MB 贡 献 者:shencai10 格 式:.rar 点击下载
注意:ppt文件打包为rar压缩包格式,请用解压缩软件(例如WinRAR)打开,若无法正常下载使用请加客服QQ客服1615251280解决。
部分胆囊疾病CT诊断与鉴别诊断.ppt

  1张

  标题: 部分胆囊疾病CT诊断与鉴别诊断

  2张

  标题: 头孢曲松钠所致胆囊假性结石

  正文: 【临床与病理】 又称可逆性结石,与药物应用相关 特点: 结石是否发生及结石的量与药量及疗程相关,使用剂量越大,时间越长,发生机会越大及结石越多。 有胆囊炎及手术禁食患者易发生。 用药结石发生快,停药后结石可自行消失,文献报道用药后多在1周内出现,停药后2周左右逐渐消失。 可与肾结石同时发生。 其它药物性结石:其他头孢类药物、抗凝药、潘生丁、环孢菌素等均有产生类似头孢曲松钠所致胆囊假性结石的情况。 形成机制: 头孢曲松钠相关性胆囊假性结石的形成机制明确:头孢曲松钠半衰期长,T1/2为6-9 h,在体内不经生物转化而以原形通过肝、肾双线排出体外,约2/3通过肾脏,1/3通过胆道排泄;其在胆汁中的浓度较高,在胆汁中为双价阴离子,可与胆汁中的钙离子相结合,形成泥沙状的沉淀物(主要成分为头孢曲松钙盐)。 消失机制: 未完全明确,部分学者认为头抱曲松钠在胆汁中浓度下降,头孢曲松钙盐逐渐溶解到胆汁中排到肠道内,沉淀物消失。

  3张

  正文: 小儿和成人均可发生,在儿童中发病率较高,但在成人中症状较重。 临床:大部分可无症状,恶心、呕吐、右上腹疼痛、Murphy征阳性等为其常见症状。 【CT表现】 胆囊假性结石密度较均匀且密度较高,容易显示。 结石多呈泥沙样,部分病例结石表现为块状,石灰样胆汁亦有可能出现。 有些病例胆囊和肾结石同时发生。 当CT发现使用头孢曲松钠后新出现的胆囊假性结石,特别是泥沙样结石的病人,应该想到头孢曲松钠相关性胆囊假性结石可能,此时应立即停用此药,同时建议1周一1个月内复查,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治疗。

  4张

  正文: (三)、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XGC) 【临床与病理】 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良性而具有破坏性的慢性胆囊炎症,发病率约占胆囊切除病例的1%-2%。 男性>女性,60-70Y为高发年龄 病因不明,主要与结石、胆道梗阻及炎症等相关 症状:右上腹疼痛,呈反复发作性,可伴恶心、呕吐、厌油食、黄疸等。 体征:右上腹压痛、反跳痛,Murphy征(+),胆囊区可触包块或肿大胆囊等。 发病机制: 结石、胆道梗阻及炎症等,致使Rokitansky-Aschoff窦(罗-阿氏窦)破裂或囊壁粘膜破坏形成溃疡,胆汁渗入胆囊壁内,在降解过程中产生胆固醇与磷脂可诱导组织细胞增生,并吞噬胆固醇和脂质形成泡沫细胞。 炎症反应促使慢性炎症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及纤维母细胞增生,与上述泡沫细胞共同组成黄色肉芽肿性所特有的肉芽肿结节,其有融合趋势。 胆汁降解过程中释放的胆固醇及黏蛋白横向及纵向浸润,可浸润至胆囊壁全层甚至破坏胆囊壁侵犯到胆囊周围的器官、组织,形成广泛粘连。

  5张

  6张

  正文: 病理:局限型及弥漫型 大体病理: 胆囊壁不同程度增厚,粘膜皱壁多消失,部分粘膜坏死脱落,囊壁内见浅黄色或黄绿色大小不等的结节,结节内容物呈深绿色粘稠或胶冻状。 镜下病理:胆囊壁呈慢性肉芽肿性炎症改变,肉芽肿结构内含有大量泡沫细胞及炎性细胞,细胞外有脂质沉积;肉芽肿周围见大量纤维组织增生并伴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坏死区内可见多核巨细胞。 【CT表现】 胆囊壁增厚:局限性或弥漫性增厚,多为不规则增厚,增强扫描轻度-中度强化。 胆囊壁内结节状、串珠状或条带状低密度影:病理基础:前者为胆囊壁单个黄色肉芽肿所致,后者两者为相邻肉芽肿融合所致,增强扫描部分结节动脉期可见环形强化,门脉期病灶内部有所填充。 胆囊内壁光整与强化粘膜线:多发肉芽肿存在,将胆囊壁粘膜层推向胆囊腔,CT上显示为胆囊内密度较高的线状影,称之为粘膜线,增强扫描可见明显强化。完整的粘膜线对XGC诊断具有较高特异性,但敏感性不高。 肝胆界面存在、光整:大部分XGC胆囊外壁光整,与肝脏分界清楚,但小部分可出现胆囊周围炎性浸润,造成肝胆界面不清晰,甚至侵犯肝脏,形成肝脓肿。

  7张

  8张

  9张

  10张

  正文: 【鉴别诊断】 主要与胆囊癌鉴别,但鉴别较困难,以下几点有提 作用: 胆囊壁内多发边缘规整结节状或条带状低密度影,应考虑到XGC的可能 胆囊癌中胆囊内壁多凹凸不平, XGC中胆囊内壁多规整 完整粘膜线高度提示XGC可能,胆囊癌中粘膜线不完整或无

  11张

  标题: 胆囊腺肌增生症(GBA)

  正文: 【临床与病理】 胆囊的一种增生性疾病,以胆囊粘膜过度增生、肌层肥厚和壁内憩室(罗-阿氏窦, RAS)形成为为特征。 病因不明,相关危险因素有:①感染与结石;②胆囊胆管发育异常;③胆囊动力障碍与胆囊内压力过高。 发病率约占胆囊疾病的2.8-5%,好发年龄为30-60Y,女性多见。 症状与体征:反复发作性上腹痛,可伴恶心、呕吐,右上腹压痛等。 大体病理:胆囊壁不同程度弥漫性或局限性增厚,粘膜不规则;可伴慢性炎症及胆囊结石;切面可见病变胆囊壁内存在大小不等的腔隙或囊腔,腔隙或囊腔内充填胆汁,偶见小结石。可分三型: 弥漫形:病变累及整个胆囊 节段型:发生于体及体颈交界部的环状管壁增厚及管腔狭窄,胆囊有时被分隔成2个相连的较小腔隙,呈葫芦状。 局限型:又叫基底型,最常见,发生在胆囊底部的局限性隆起或硬结,病变中心常形成脐样凹陷。 镜下:胆囊粘膜上皮腺样增生、粘膜陷入肌层甚至浆膜下层形成较多的(罗-阿氏窦, RAS) 、肌层增生肥厚等。

  12张

  正文: 【CT表现】 弥漫型: 胆囊壁弥漫性增厚,胆囊腔狭窄,胆囊的腔内面及浆膜面光滑,肝胆界面清晰。 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见胆囊粘膜层和粘膜下区强化,门脉期强化向外扩展,延迟期胆囊壁强化范围扩大,粘膜层和粘膜下的肌层呈不均匀强化或较均匀强化。 胆囊CT造影:口服胆囊对比剂后12hCT扫描,胆囊腔内充满对比剂,餐后30min胆囊收缩,对比剂进入Rokitansky-Aschoff窦内,表现为胆囊腔缩小并呈高密度,周围环状分布多个点状高密度影,状如光环,文献中称之为“光环征”,为弥漫型胆囊腺肌增生症的特征性表现。

  13张

  正文: 弥 漫 型

  14张

  正文: 胆囊腺肌增生病,弥漫型。

  15张

  16张

  正文: 节段型:胆囊壁局限性增厚,胆囊腔1至2处环状狭窄,其余部分胆囊壁正常。增强表现与弥漫型相似,有时误诊为胆囊癌。

  17张

  18张

  正文: 局限型:胆囊底部局限性囊壁增厚,状如小帽,增厚的胆囊壁密度均匀,内外面均光整,与周围正常胆囊壁分界清晰,其他部位胆囊壁无增厚。增强扫描病变区域动脉期不均匀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均匀强化。“小帽征”高度提示本病。

  19张

  20张

  正文: 【鉴别诊断】 主要与胆囊癌鉴别 GBA的强化方式是动脉期胆囊粘膜层和粘膜下区强化,门脉期强化向外扩展,延迟期胆囊壁强化范围扩大,粘膜层和粘膜下的肌层呈不均匀强化或较均匀强化。胆囊癌的强化方式是动态增强扫描呈持续性明显强化,且持续时间长。 胆囊形态僵硬,胆囊壁不规则增厚及胆囊壁分层消失伴明显强化,且胆囊窝周边肝实质受累时,多提示胆囊癌的可能性。 胆囊外侧壁不规则增厚,特别是内壁呈结节状或不平整多支持胆囊癌,胆囊壁均匀增厚且腔内外壁光整多为腺肌增生症。 “小帽征”是鉴别基底型GBA与腔内型胆囊癌的一个重要征象。

  21张

  22张

  标题: 胆囊息肉样病变(PGL)

  正文: 【临床与病理】 定义:泛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状生长的所有非结石病变总称。 目前无统一命名,有人称之为胆囊隆起样病变,有人称之为胆囊腺瘤样病变,但更多的称之为胆囊息肉样病变。 一般无症状,偶然发现 肿瘤大小0.5-4cm

  23张

  正文: 分类: 胆固醇性息肉:又称胆固醇沉着症,胆固醇代谢异常的局部表现,是血中胆固醇类脂质析出并被胆囊壁的组织细胞吞噬所致,可发生于胆囊的任何部位,大部分多发,外观黄色分叶状,桑桩样,柔软易脱落。组织学显示:息肉由积聚的泡沫组织细胞构成,其表面由单层柱状上皮覆盖,具有结缔组织蒂,微血管,分支的绒毛样凸起。 炎症性息肉:为慢性炎症刺激所致,可单发,或多发,一般3-5mm大小,蒂粗或不明显,颜色与邻近粘膜相似或稍红。组织学显示:灶性腺上皮增生伴血管结缔组织间质和明显的炎细胞浸润。 胆囊腺肌病、腺肌瘤:是一种由于胆囊上皮和平滑肌增生而引起的胆囊壁肥厚性病变,分为局限型、阶段型、弥漫型。上皮的增牛在病变的中心最明显,周围的腺体常伴囊状扩张,并充满粘液,扩张的腺体内有钙质沉积。 腺瘤性息肉:即胆囊腺瘤,是真性胆囊良性肿瘤,一般有粗短的蒂,表而光滑或分叶状。腺瘤多为单发,好发于胆囊体、底部。可分为乳头状腺瘤和非乳头状腺瘤。 增生性息肉:来源于胆囊上皮,形似腺瘤样隆起状。表而光滑,通常无蒂,单发或多发,以胆囊底、体部多见。组织学改变:为伴有粘液腺化生的上皮细胞增生,纤维间质中可见与肌层相连的平滑肌纤维,并可见杯状细胞。也可见有类似肠上皮化生改变。

  24张

  正文: 【CT表现】 由胆囊壁向胆囊腔内突出的多发或单发软组织小结节,基底窄,直径多小于10mm,边缘多光滑,胆固醇性息肉多形成“草莓样胆囊”。 CT增强:胆固醇性息肉无明显,腺瘤样息肉及炎性息肉可见明显强化,胆囊壁无增厚 肿瘤直径超过1cm,或肿瘤位于胆囊颈部,应高度警惕恶性肿瘤的可能性

  25张

  26张

  正文: 【鉴别诊断】 各类胆囊息肉样病变之间鉴别较困难,但多发者多为胆固醇性息肉。 与腔内型胆囊癌鉴别 胆囊癌癌结节较大,基底部较宽,与胆囊呈钝角相交,有其强化特点;而胆囊息肉结节直径多较小,边缘光整,结节与囊壁有一定分界,有游离感,甚至有蒂与胆囊壁相连,强化多程度多低于癌结节。 胆囊癌者胆囊壁局部不规则,粘膜、外膜面局限性僵硬或凹陷;而胆囊息肉局部粘膜柔软。

  27张

  标题: 胆囊癌

  正文: 【临床与病理】 胆道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消化系统肿瘤恶性肿瘤中占第5位。 病因不明,可能与以下几点相关: 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 胆囊腺瘤及胆囊腺瘤样增生 胆囊息肉 好发于中老年女性,男:女为1:3 多发于胆囊底或颈部 症状与体征:早期无明显症状,进展期常表现为右上腹持续性疼痛并可放射至肩背部、黄疸、 消瘦、上腹部包块等,合并胆囊炎时有发热、恶心、呕吐等。 实验室检查:CEA、CA19-9、CA125等均可升高,其中以CA19-9较为敏感,但无特异性。

  28张

  正文: 病理:腺癌多见,约占80% 浸润型:最常见,胆囊壁的局限性不规则增厚,晚期广泛浸润,形成肿块,可使胆囊完全闭塞 乳头型:约占20%,肿瘤向腔内生长,形成菜花样肿物 粘液型:少见,呈广泛浸润生长 转移: 直接侵犯邻近组织:主要是肝左内叶和右叶前段,其次是十二指肠、胃和结肠 经门脉或肝动脉形成肝内转移 经淋巴途径转移到肝门和腹膜后淋巴结

  29张

  正文: 【CT表现】 直接征象: 厚壁型:胆囊缩小,胆囊壁局限性或弥漫性不规则或结节状增厚,内缘多不光整,肝胆分界可清晰或模糊不清, 增强扫描病变部位明显强化。 腔内型:胆囊内由胆囊壁突向胆囊腔的单发或多发乳头状结节或肿块影,病变部位胆囊壁增厚明显,病变多不光整,可呈分叶状,增强扫描病灶于A期、门脉期及V脉期均匀中度或明显强化;病灶与正常胆囊壁分界清楚。此型较少侵及肝脏。 肿块型:多见,典型表现为胆囊窝内正常形态密度的胆囊消失,代之以境界不清,与肝实质密度相近的等密度或混杂密度软组织肿块,可以累及周围肝实质,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且持续时间长。 间接征象: 肝脏直接侵犯:肝胆分界不清,肝组织呈不规则低密度 肝内转移灶。 淋巴结转移:主要转移到肝门、胰头及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等。 胆道梗阻征象:直接侵犯胆囊管及肝总管或肝门区肿大淋巴结压迫所致。 门脉浸润征象。 合并胆囊结石及慢性胆囊炎等。

  30张

  31张

  32张

  正文: 【鉴别诊断】 厚壁型胆囊癌与慢性胆囊炎: 瘤周局限性水肿的原因:癌细胞浸润性生长的病理基础是癌细胞与基底膜紧密附着,在癌细胞分泌的蛋白溶解酶的直接作用下,层粘连蛋白、纤维连接蛋白、蛋白多糖及IV型胶原纤维溶解,局部产生缺损,癌细胞得以扩散。基质成分的降解产物具有明显的促新生血管形成作用,新生的肿瘤血管通透性很强,因此癌细胞浸润区常伴有水肿带。

  33张

  正文: 肿块型需与原发性肝癌鉴别:肝方叶及肝右前叶下段原发性肝癌可侵犯胆囊,需与胆囊癌鉴别 原发性肝癌肿瘤主体位于肝脏,而胆囊癌肿瘤主体位于胆囊窝 肝癌多伴肝硬化及门脉癌栓形成,而胆囊癌与肝硬化关系不大,伴门脉癌栓形成明显低于肝癌 增强扫描肝癌呈“快进快出”方式强化,而胆囊癌则多为持续性明显强化,延迟扫描消退不明显 胆管扩张多见于胆囊癌,肝癌少见 肿块内见结石影,则提示胆囊癌几率大 胆囊窝内只有软组织肿块,未见正常胆囊,应先考虑胆囊癌,但应排除异位胆囊

  34张

  正文: 谢谢各位老师的关心与帮助!

  • 标签:
  • ct
注意:本内容由网友上传,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严禁临床等其它用途,否则后果自负。
邮箱
昵称
密码
确认密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