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提供医学课件PPT幻灯片素材下载

网站使用问题请加Q1615251280及时解决,谢谢。

当前位置:首页 > 肛肠外科 > 第四节 肛痈.ppt

第四节 肛痈.ppt

第四节 肛痈.ppt
PPT课件名称:第四节 肛痈.ppt 时 间:2023-12-08 i d:14940 大 小:2.61 MB 贡 献 者:yuanyuan123 格 式:.rar 点击下载
注意:ppt文件打包为rar压缩包格式,请用解压缩软件(例如WinRAR)打开,若无法正常下载使用请加客服QQ客服1615251280解决。
第四节 肛痈.ppt

  第四节 肛 痈

  概述

  定义:肛门直肠周围间隙发生急慢性化脓性感染而形成的脓肿。相当于西医的肛门直肠周围脓肿。 中医对本病有不同的称谓: 脏毒—“脏毒者,其大肠尽处是脏头,一曰肛门,又曰屎孔内是也,毒者其势凶也”。明·《疮疡经验全书》 悬痈—“夫悬痈者,乃三阴亏损,湿、热结聚而成。山穴在于谷道之前,阴器之后,又谓海底穴也”。明·《外科正宗》 坐马痈:尾骨略上。 跨马痈:肾本两旁,大腿里侧近骨缝,左侧上马痈,右侧下马痈 。

  概述

  发病特点:发病急骤,疼痛剧烈,伴高热。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但以20~40岁青壮年多见,男多于女,自溃或切开排脓后常形成肛瘘。

  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认为:肛门为足太阳膀胱经所生,湿热易聚结于聚结于膀胱。此处生痈,多由湿热下注而成。 实证者:因饮食不节,过食醇酒、厚味、辛辣之品等引起湿热内生,下注大肠、蕴阻肛门或肌肤损伤,感染毒邪,经络阻塞,气血凝滞,血败肉腐而成。 虚证者:多因脾、肺、肾三阴亏损,湿热乘虚下注所致。

  病因病机

  现代医学认为:细菌感染所致。 常见致病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和绿脓杆菌。 偶见:厌氧杆菌和结核杆菌。 其感染途径有: 肛窦炎→肛门腺发炎→肛周间隙感染化脓(99%) 肛裂,血栓外痔破溃,损伤(鱼刺、骨片),肛门皮脂腺囊肿等感染,均可形成脓肿——切开排脓或自溃后,可自愈。(很少见)

  病因病机

  肛窦炎→肛门腺发炎→肛周间隙感染化脓途径可分为四阶段: 肛窦炎阶段 肛门腺炎阶段 肛管直肠周围脓肿阶段 肛瘘形成阶段

  病因病机

  肛窦炎阶段:直肠内的感染物,细菌进入肛窦,形成肛窦炎。 肛门腺炎阶段:肛窦炎继续扩散引起肛腺管炎,肛腺炎,炎症刺激括约肌痉挛,压迫腺管,使被感染的肛腺液不能迅速排除,再经淋巴组织向肛门直肠周围扩张,形成肛门周围炎,此为脓肿前驱期。

  病因病机

  肛管直肠周围脓肿阶段:炎症继续发展,借内、外括约肌之间的淋巴和血管,向肛门直肠周围间隙内的疏松脂肪组织中扩散,形成不同位置的脓肿。 肛瘘形成阶段:脓肿自行破溃或切开排脓,脓汁排除,脓腔内结缔组织增生,使脓腔缩小,形成瘘道。 肛门部感染不一定都按上术四个阶段发展,这与机体抵抗力的大小,细菌毒力的强弱,和诊治是否及时有关。

  诊断

  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肛门周围疼痛、肿胀、有结块,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倦怠等全身状态。

  分类

  Eisenhammer (1979年)将肛周脓肿分为: 瘘管性脓肿 非瘘管性脓肿

  分类

  国内常用分类法:提肛肌为界分类 提肛肌以上脓肿 包括: 骨盆直肠间隙脓肿 直肠后间隙脓肿 直肠粘膜下脓肿 高位肌间脓肿

  骨盆直肠(直肠后)间隙脓肿

  分类

  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由于脓肿部位深于局部症状轻,全身症状重。直肠镜检查,可见直肠腔变形、狭窄、直肠粘膜充血、肿胀。 指诊:患侧直肠壁处可摸到肿块,压痛,波动,穿刺可抽出脓液。 直肠后间隙脓肿:与骨盆直肠间隙相同,骶尾部疼痛可向腰、臀部、下肢放射。 指诊:可摸到直肠后壁肿胀、压痛、波动、穿刺可抽出脓液。

  分类

  直肠粘膜下脓肿:局部症状不明显,全身症状显著,(毒素吸收较快)。 直肠镜检查:可见直肠粘膜有明显的局限肿胀、发红。 指诊:可触到直肠壁上有局限性柔软肿块,压痛、波动,穿刺可抽出脓液。

  分类

  高位肌间脓肿:生于直肠下部,直肠环肌与纵肌之间的组织间隙内,全身症状明显,肛门外无明显病征。初期病人感觉肛内坠胀,逐步转为胀痛,排便和行走时疼痛加重。 指诊:可触到直肠壁上有椭圆形隆起肿块,有触痛及波动感,

  高位肌间脓肿

  分类

  提肛肌以下脓肿 肛门旁皮下脓肿:全身症状轻,局部疼痛、发红、肿胀、压痛、波动明显,容易诊断。

  分类

  坐骨直肠间隙脓肿:局部与全身症状都明显,一侧间隙脓肿,肛门有不对称性肿胀、发红、灼热、压痛、波动很明显。病者往往恶寒、发热、肿痛剧烈、坐卧不宁。

  分类

  肛管后间隙脓肿:有浅、深之分,全身及局部症状都不明显,脓肿范围较小、容易被临床医生忽视。按压肛门和尾骨之间皮肤有压痛。 指诊:肛管后肛肠环平面以下有局限性肿胀,触痛明显。

  分类

  此分类法优点: 以后形成瘘管,可判断瘘管位置高低。 切开排脓,可考虑对括约肌损伤问题。 符合解剖学特点。

  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

  血常规 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可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超声波检查 有助于了解肛痈的大小、位置及与肛门括约肌和肛提肌的关系。

  鉴别诊断

  肛周毛囊炎、疖肿 病灶仅在皮肤或皮下,因发病与肛窦无病理性联系,破溃后不会形成肛漏。

  鉴别诊断

  骶骨前畸胎瘤继发感染 有时与直肠后部脓肿相似。肛门指诊直肠后有肿块,光滑,无明显压痛,有囊性感。X线检查可见骶骨与直肠之间的组织增厚和肿物,或见骶前肿物将直肠推向前方,肿物内有散在钙化阴影、骨质、牙齿。

  鉴别诊断

  骶髂关节结核性脓肿 病程长,有结核病史,病灶与肛门和直肠无病理联系。X线检查可见骨质改变。

  治疗—内治法

  早期:多为实证热证—消法为主,清热解 毒,凉血祛瘀,软坚散结。 中期:脓成邪留—托法为主,扶正托毒。 后期:毒尽体虚—补法为主,补养气血,健脾渗湿,滋补肝肾等。

  治疗—内治法

  实证:局部红、肿、热、痛,肿胀高突,病情发展迅速,溃脓呈黄色,稠厚而带粪臭味,伴有全身不适,寒热发作,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为主。 方药:黄连解毒汤,龙胆泻肝汤,仙方活命饮加减。

  治疗—内治法

  虚证:局部红、肿、热、痛不明显,成脓较慢,漫肿无头,溃后脓液淡白稀薄,不臭或微带粪臭味,溃口凹陷。全身倦怠无力,一般不发热或有虚热,舌苔薄腻脉弦细或濡缓,如属肺虚者,可兼见咳嗽、咯血、骨蒸盗汗。属脾虚者,兼则神倦纳呆,大便溏薄。 治法:养阴清热祛湿为主。 方药:青蒿鳖甲汤合三妙丸加减。

  治疗—外治法

  初起(浅表脓肿疗效好,深部作用不大) 实证:金黄散(茶叶、蜜水、醋调敷)、黄连膏、青敷膏外敷。 虚证:冲和膏、阳和解凝膏外敷。 成脓:宜早期手术,切开引流。 溃后:九一丹纱条引流,脓尽改用生肌散纱条。

  治疗—手术治疗

  原则: 脓肿一旦形成,应早期切开 定位要正确,可穿刺定位 引流通畅,不留死腔(切口不可太小) 尽量找到内口,争取一期手术处理 切口与肛门皮肤呈放射状,尽量靠近肛门 特点:与一般体表脓肿不同,多需二次手 术。(近年来多用一次性手术法)

  治疗—手术治疗

  一次切开法 主要适用于肛门皮下脓肿

  治疗—手术治疗

  一次切开挂线术 主要用于: 骨盆直肠间隙脓肿 直肠后间隙脓肿 坐骨直肠间隙脓肿

  挂线的原理

  弹力作用:慢性切开内口,在此同时,脓腔缩小变浅,不会留有死腔或引流不畅。

  挂线的原理

  异物刺激作用:高位脓肿 将皮筋慢性切开口内口使得肛肠环等肌肉组织边切开边修复。 同时,切口周围组织由于异物刺激而产生纤维化,可固定肌肉。 避免一次切开发生 的肌肉突然回缩, 而发生肛门失禁。

  挂线的原理

  引流作用:利用挂线牢固而持续地对口引流,保证了引流通畅。

  治疗—手术治疗

  分次手术:即先切开排脓,不处理内口、待脓腔缩窄成瘘后,再按肛瘘处理。适用于体弱或门诊治疗的病人。

  治疗—手术治疗

  注意! 对浅部脓肿内口不明确者,不可行一次性切开排脓术,否则会导致手术失败。 对深部脓肿,如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及跨间隙脓肿,内口往往不明确,或者有数个内口,很难找到确切的内口,最好分次手术治疗,一次性手术很易失败。

  治疗—手术治疗

  术后处理: 酌情应用清热解毒、托里排脓的中药或抗生素以及缓泻剂。 术后每次便后坐浴,换药。 挂线者一般约10天自行脱落,可酌情紧线或剪除,此时创面已修复浅平,再经换药后可迅速愈合,无肛门失禁等后遗症。

  治疗—手术治疗

  手术注意事项 定位要准确:见后页 切口的选择:引流畅,损伤小,以利于处理内口。 引流要彻底:不可留死腔或兜脓。 预防肛瘘形成:换药至基底部,内口清除彻底。

  治疗—手术治疗

  如何准确定位: 脓腔范围的定位 内口的定位八法: a.挤压法 e.注液法 b.指诊 f.范围估计法 c.肛镜 g.直肠窦钩法 d.探针 h.双合诊

  复习思考题

  肛周脓肿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为什么肛周脓肿自溃或切开排脓后常会形成肛瘘?为什么一次切开法可以治愈肛周脓肿而不后遗肛瘘? 试述肛周脓肿虚证、实证的局部辨证要点。

注意:本内容由网友上传,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严禁临床等其它用途,否则后果自负。
邮箱
昵称
密码
确认密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