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骨疽.ppt
文字版
附骨疽.ppt

附骨疽
【概述】
概念:附骨疽是一种毒邪深凝、附骨而生的化脓性疾病 现代医学的认识: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性骨髓炎和慢性骨髓炎。
【病因病机】
疔疖等外疡,治疗、护理不当毒邪深侵入里,或其他部位毒邪经局部而深袭滞留于骨。 跌打损伤、开放性骨折、劳累过度、外感风寒及患某些全身性疾病(伤寒、麻疹、猩红热等)时, 毒邪乘机而入。 毒邪凝结,局部经络阻塞、气血凝滞而致病。
【诊断】
发病前常有疖、疔、痈、外伤及其他创伤感染史。 好发于儿童,尤以10岁以下的男孩多见。多发于四肢长骨的干骺端,尤以下肢的胫骨为多见,其次为股骨、肱骨和桡骨。 起病多急骤,初起即有明显的全身症状,可表现为全身不适,寒战,高热,口干,溲赤,苔黄腻,脉滑数等。
【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 急性期白细胞计数明显增多,一般可在10×109/L以上,中性粒细胞可大于90%以上。 X线检查 X线检查早期无诊断意义,在发病2周左右可出现病变的骨端呈支雾状混浊的阴影,局限性脱钙,斑点性透明区,骨膜阴影增加和不对称。约1个月骨质破坏可见死骨阴影。 CT检查较X线摄片明显提早发现病灶,精确显示病变范围。 99m锝-MDP【99m锝-亚甲基二磷酸盐(MDP)全身骨显像】 、67镓骨显像对本病的早期诊断有帮助。
【鉴别诊断】
流注患处皮色不变,漫肿疼痛,为多发性,位于肌肉深部,常此处未愈,他处又起,溃后不损伤筋骨。 流痰好发于骨关节间,初起局部和全身症状均不明显,化脓约在得病后半年至1年以上,溃后脓水清稀,且夹有败絮状物质,愈后往往形成残废。
【治疗】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一般可选用青霉素或其他抗生素治疗,是早期治愈本病的重要环节。 病之早期可采用手术治疗,以防本病转为慢性。
湿热瘀阻证(初期) 治法:清热解毒,化湿通络。 方药:黄连解毒汤合五神汤加桑枝、丝瓜络 热毒炽盛证(成脓期) 治法:清热解毒化湿,透脓托毒。 方药: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 气血两虚证(溃后期) 治法:补益气血。 方药:八珍汤或十全大补汤加减或参苓白术散或六味地黄汤
(二)外治
初期 一般用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也可就地采集清热解毒止痛的鲜草药如紫花地丁、马齿苋等外敷。患肢夹板固定,减少疼痛,预防骨折。 成脓期 脓未成熟用金黄膏或玉露膏围敷,脓熟宜尽早切开排脓。 溃后期 初溃可选用七三丹或八二丹药线引流,外敷红油膏。久溃成瘘者,用五五丹药线蚀管提脓,脓净新生时改用九一丹或生肌散、生肌玉红膏外敷。 有死骨形成,小的且已松动者可用镊子钳出,大的须手术取出。必待死骨全部脱出,溃口方可渐愈。
【宜忌】
病之初、中期为阳热之证,饮食宜清淡,避免过食肥腻厚味而伤及脾胃及助火生热。病之后期慢性阶段,适当增加营养之品。 宜卧床休息,患肢宜抬高或用小夹板固定,避免活动,以减轻疼痛;慢性期应适当的运动,并注意防止发生病理性骨折。若成人已婚者,宜节制房室以保养肾精。

- 上一篇:《针灸甲乙经》有关浅刺针法理论研究
- 下一篇:皇甫谧与《针灸甲乙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