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颈部恶性肿瘤综合治疗.ppt
文字版
头颈部恶性肿瘤综合治疗.ppt

xx医院放疗专业 xxx
头颈部恶性肿瘤 综合治疗
头颈肿瘤
● 鼻咽癌 ● 口腔、口咽癌 ● 下咽癌 ● 喉癌 ● 鼻腔鼻窦癌 ● 甲状腺癌 ● 涎腺肿瘤
概述
据IARC(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1997年统计资料: 我国头颈部肿瘤的年均发病率为15.22/10万,占全身恶性肿瘤的5%。 头颈部癌的发病依次为喉(32.1%) 、甲状腺(19.6%) 、口腔(16.1%) 、鼻咽(14.9%) 、副鼻窦(6.6%)、大涎腺(4.2%) 、口咽(3.3%) 、眼(1.52%) 、下咽(1.5%).
概述
头颈部解剖结构复杂,器官密集,肿瘤病种多,病理复杂; 临床需要头颈外科、口腔科、眼科、放疗科的协作与配合,对医师的素质和技术要求较高。
头颈部肿瘤病理形态以鳞状上皮细胞癌为主。
头颈部恶性肿瘤病理(1982-1994)
概述
循证医学指南以患者病变临床分期、功能状态决定治疗策略: T1N0-1或T2N0 均可单独用根治性放疗或手术治疗,生存率大致 (早期) 相当,但放疗保存功能较好。 T2N1、T3-4N2-3 应采用多学科综合治疗。综合治疗使得器官功能 (局部晚期) 得以保留,大大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
术前或术后放疗: 可以提高局部晚期患者的局部控制率及生存率。 术前或术后放疗,哪个更优,尚无定论。依病种及 临床研究而选择。 同期放化疗: 不可切除患者的标准治疗,较单纯放疗和序贯放化 疗提高局控和生存率。 新辅助化疗: PF、TP提高手术切除率和生存率。
放射治疗的应用
1)术前放疗:剂量40-50Gy。放疗结束后2-4周内手术。 2)术后放疗:手术后4-6周内放疗。 原发灶剂量≥60Gy(2.0Gy/次) 颈部淋巴结受侵区域60-66 Gy(2.0Gy/次); 预防照射44-64 60Gy(1.6-2.0Gy/次)。 3)根治性放疗: 原发灶及颈部淋巴结受侵区域 66-74 Gy(2.0Gy/次); 颈部预防照射 44-64 Gy(1.6-2.0Gy/次) 放疗剂量分割:超分割、加速超分割照射未取得共识。
1.头颈肿瘤非常规分割
超分割 (EORTC#22791 oropharyngeal carcinoma):
超分割80.5Gy/70次/7周(1.15Gy×2/天)与常规70Gy/35次/7周相比: 1)局部控制率提高18%(56%vs38%;P=0.01) 2)生存率略有优势( P=0.05) 3)没有明显增加副作用
加速分割72Gy/45次/5周(1.6Gy×3/天)中间休2周与常规70Gy/35次/7周相比: 1)局部控制率提高13%(P=0.02) 2)生存率无优势( P=0.06) 3)急性及慢性毒性增加
1 J. C. Horiot ,et al. Hyperfractionation versus conventional fractionation in oropharyngeal carcinoma: final analysis of a randomized trial of the EORTC cooperative group of radiotherapy . Radiotherapy andOncology ,1992,25:231-241.
2 A.C. Begg ,et al. Predictive value of potential doubling time for radiotherapy of head and neck tumor patients: Results from the EORTC cooperative trial 22851 . Radiotherapy and Oncology ,1992,2:22-25.
加速分割 (EORTC#22851 HNCexcept hypopharyx):
IMRT
2.放疗技术
☆IMRT可以降低涎腺、颞叶、听觉结构、视觉结构等正常组织的剂量而又不损失目标组织剂量,是目前NCCN鼻窦癌推荐。 ☆与2D、3D-CRT相比,IMRT可以提高局部控制率但是否提高远期生存尚待研究。
2D-RT
3D-CRT
IGRT
IMRT剂量学优势
IMRT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鼻腔及鼻副窦癌
鼻腔及鼻副窦癌
目录 一、疾病概述 ⒈ 流行病学⒉ 病因学⒊ 解剖学⒋ 病理 二、临床表现 ⒈ 症状⒉ 体征 三、辅助检查 四、诊断 五、临床分期 六、治疗及预后
鼻腔及鼻副窦癌
一、疾病概况 ⒈ 流行病学 ⑴ 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3%,占耳鼻喉科恶性肿瘤的25~50%; ⑵ 各具体部位所占比例分别为:鼻腔55.3%,上颌窦34.6%, 筛窦4.4%,外鼻4.1%,额窦1.2%,蝶窦0.4%; ⑶ 男:女=1.5~2.4:1 ⑷ 好发于40~60岁。
⒉ 病因学 已经证实,伐木工、焊工、鞋业工人、鼓风炉工人以及接触镍、煤 均属高危人群。 3. 病理 鳞癌(42%)>未分化癌>腺癌及腺样囊性癌>肉瘤
鼻腔及鼻副窦癌
⒊解剖学
鼻腔及鼻副窦癌
二、临床表现 ⒈ 鼻腔筛窦恶性肿瘤 ⑴ 症状 ① 一侧鼻经常涕中带血或鼻出血,量不多,但频繁发生,偶 出现大量出血; ② 分泌物粘性或脓性,肿瘤溃烂可流出血性恶臭脓涕; ③ 早期可无鼻塞,随肿瘤的逐渐增大,才影响鼻通气; ④ 头部症状:头痛; ⑤ 眼部症状:突眼、溢泪、复视、视力减退、眼球活动障碍; ⑥ 颅神经:前组颅神经麻痹状态,Ⅰ~Ⅵ; ⑦ 晚期病人出现贫血、衰弱、体重下降、恶液质、远处转移等。
⑵ 体征 ① 局部:鼻腔内有新生物; ② 侵犯相邻组织:眼眶、上颌窦、颅底、颈部等。
鼻腔及鼻副窦癌
⒉ 上颌窦恶性肿瘤 ⑴ 症状 ① 鼻部:鼻出血、流脓涕、鼻塞、嗅觉减退等; ② 面颊部:胀痛、麻木等不适; ③ 口腔:牙齿麻痒、疼痛、松动、脱落、出血、张口困难或牙龈肿块; ④ 眼眶:突眼、复视及视力减退等; ⑤ 头部:头痛 ⑥ 耳部:阵发性耳痛、听力下降 ⑦ 颈部:淋巴结 ⑧ 远处转移:肺、肝、骨等。
鼻腔及鼻副窦癌
⑵ 体征 ① 鼻外侧内移导致鼻总道狭窄,瘤体破入鼻腔时通过前或后鼻镜检 查可以看见; ② 面颊部不对称,可扪及皮下不规则质地较硬肿块,无压痛;晚期 皮肤潮红,与肿块粘连,或有癌瘘形成,局部坏死,有血性脓臭 液体流出; ③ 眼眶:两眼不对称,眼球活动受限; ④ 颈部:少数可及质硬结节; ⑤ 远处转移体征。
鼻腔及鼻副窦癌
三、辅助检查 ⒈ 影像学检查 ⑴ X线摄片⑵ CT ⑶ MRI ⑷ B超 ⒉ 穿刺细胞学检查 ⒊ 活检: ⑴ 鼻部新生物直接活检 ⑵ 上颌窦穿刺活检 ⑶ 经口活检 ⑷ 纤维鼻内镜活检 ⑸ 上颌窦探查 ⑹ 淋巴结活检
鼻腔及鼻副窦癌
四、诊断 ⒈ 以临床症状为线索 ⑴ 凡出现一侧进行性鼻塞、涕中带血或鼻出血者,应考虑鼻腔肿瘤的可能; ⑵ 出现单侧量少次数多的涕血或鼻出血,面颊肿胀、疼痛、麻木感,以及上齿列的牙痛、牙松动等也不可忽视,因为这些症状可能是上颌窦肿瘤的报警信号。 ⒉ 体格检查 ⒊ 辅助检查
鼻腔及鼻副窦癌
五、临床分期 ⒈ 鼻腔筛窦肿瘤的T分期 T1:肿瘤局限于鼻腔内,无骨质破坏; T2:肿瘤已侵及并破坏鼻腔骨壁至一个鼻窦或侵入对侧鼻腔; T3:肿瘤已侵入两组鼻窦或眶内,并有明显的骨破坏; T4:肿瘤范围广泛已侵犯颅底、颅内。
⒉上颌窦肿瘤的T分期 T1:肿瘤局限于窦内粘膜,无骨破坏; T2:肿瘤伴有上颌窦下部结构骨侵犯或骨破坏,包含硬腭和(或)中鼻道; T3:肿瘤侵犯以下任何部位:面颊皮肤、上颌窦后壁,眶底或眶中壁, 前筛窦; T4:肿瘤侵犯眶内容物和(或)以下结构任何一个部位:筛板,后筛窦或蝶 窦,鼻咽部,软腭,上颌翼突或颞窝,颅底。
鼻腔及鼻副窦癌
N:区域淋巴结 N0: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N1:同侧[c]单个[b]淋巴结转移,最大直径≤3cm[a] N2:同侧单个淋巴结转移,最大直径大于3cm小于6cm,或多个同 侧淋巴结转移,最大直径≤6cm,或双侧或对侧淋巴结转移,直径 不超过6cm; N2a:同侧单个淋巴结转移,直径大于3cm,小于6cm; N2b:同侧一个以上淋巴结转移,最大直径等于或小于6cm; N2c:双侧或对侧淋巴结转移,最大直径等于或小于6cm; N3:转移淋巴结,最大直径大于6cm。
M: 远处转移 M0:无远处转移 M1:有远处转移
鼻腔及鼻副窦癌
六、治疗与预后 ㈠鼻腔筛窦恶性肿瘤的放疗原则 ⒈ 早期病例放疗后效果良好,美容满意,应该作为治疗的首选; ⒉ 保留手术作为放疗后肿瘤残余或复发时的挽救治疗手段; ⒊ 对于局部病灶较大的病例,一般建议使用手术结合术前放疗或术后放疗的综合疗法; ⒋ 当肿瘤范围广泛,累及骨、软骨等邻近组织时,放射治疗仍然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鼻腔及鼻副窦癌
㈡上颌窦癌的放射治疗 ⒈ 放疗原则 ⑴ 早期的病例首选手术治疗,当切缘阳性或肿瘤有残余时,应考虑术后放疗; ⑵ 中晚期病例单纯手术疗效差,应综合治疗,即先放疗后手术或先手术后疗; ⑶ 对T4的病例,手术有困难,只能使用单纯放疗或联合化疗,包括动脉插管 区域性灌注或静脉注射化疗药物; ⑷ 对确诊时已经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病人,可用放疗,对颈部无淋巴结转移 者,除非病理提示分化程度很差,其他均不主张采用颈部预防性放疗;
鼻腔及鼻副窦癌
⑷ 剂量 ① 术前放疗 50Gy/25次/5周,放疗与手术间隔以放疗后3~4周为宜。 ② 术后放疗 55~60Gy/30次/6周,残余病灶缩野后再追加5~10Gy。 ④ 单纯放疗 60Gy/30次/6周,缩野后使总量达70Gy/35次/7周。
⒊ 放疗方法 ⑴ 放疗源 60钴、4~6MV直线加速器。 ⑵ 射野 鼻前+病侧两野成角楔形滤片照射 ⑶ 危险器官 健侧的眼睛以及脑、脑干
鼻腔及鼻副窦癌
六、治疗与预后 ㈠鼻腔癌 ⒈ 放疗后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局部肿瘤复发; ⒉ 治疗后5年生存率40~60%; ㈡上颌窦癌 ⒈ 放疗后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局部肿瘤未控制; ⒉ 单纯放疗或术前、术后放疗5年生存率约为30~50%。
喉癌
喉癌
一、疾病概述 ⒈ 流行病学⒉ 病因学⒊ 解剖学⒋ 病理 二、临床表现 ⒈ 症状⒉ 体征 三、辅助检查 四、诊断 五、临床分期 六、治疗
喉癌
一、疾病概况 ㈠ 流行病学 ⒈ 男:女=8~25:1 ⒉ 年龄集中于50~70岁; ⒊ 研究表明,近年发病率有逐年增多的趋势; ⒋ 城市>农村,污染↑,发病率↑。 ㈡ 病因学 ⒈ 吸烟 ⒉ 性激素及其受体(血清睾酮) ⒊ 癌基因及抑癌基因 ⒋ 人乳头状病毒(HPV)
喉癌
㈢解剖学 喉的分区 ⑴声门上区:声带以上的喉部 ⑵声门区: 声带和前后联合 ⑶声门下区:声门区以下至环状软骨下 缘水平。
㈣病理学 ⒈ 细胞学分类 鳞癌>腺癌>未分化癌>其他类型肿瘤 ⒉ 形态学分类 ①溃疡型 ②结节型 ③菜花型
喉癌
二、临床表现 ㈠声门上型 ⒈ 原发于声带以上部位,如会厌、杓会厌襞、室带等; ⒉ 分化差,发展较快,容易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 ⒊ 早期症状仅觉喉部有异物感、咽部不适; ⒋ 后期癌肿表面溃烂时,则有咽喉痛,疼痛可放射至耳部, 甚至影响吞咽; ⒌ 晚期癌肿侵蚀血管后有痰中带血,常有臭痰咳出; ⒍ 侵及声带时则有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等。
喉癌
㈡声门型 ⒈ 局限于声带的癌肿,以前、中1/2处较多,分 化较好,常属鳞癌Ⅰ、Ⅱ期,发展较慢; ⒉ 淋巴结分布少,不易向颈部淋巴结转移; ⒊ 主要症状为声嘶,并逐渐加重; ⒋ 肿瘤增大时阻塞声门,可出现呼吸困难,晚期 有血痰和喉梗阻。
㈢声门下型 ⒈ 声带以下、环状软骨下缘以上部位的癌肿; ⒉ 部位隐匿,不容易在常规喉镜中发现; ⒊ 早期可无症状,或有轻度的咳嗽、血痰; ⒋ 晚期由于声门下区被癌肿阻塞,常感呼吸困难; ⒌ 部分病例癌肿可破坏环甲膜,侵入甲状腺、颈前 软组织。
喉癌
三、辅助检查 ㈠ 喉侧位X线片 ㈡ 喉造影X线检查 ㈢ CT ㈣ MRI ㈤ 喉镜检查 ㈥ 食管造影及胸部X线片、CT ㈦ 活检和病理
喉癌
四、诊断 ㈠详细病史 ⒈ 声嘶是主要症状。年龄>40岁,声嘶达2周,均应行 喉镜检查; ⒉ 原因不明的声音嘶哑、喉部异物感、咽下疼痛及血痰 , 尤其年龄>40岁、嗜烟酒者均应作必要的检查。 ㈡颈部检查 ⒈ 喉镜 ⒉ 颈部淋巴结 ㈢辅助检查
喉癌
1997 UICC TNM分期 ⒈ 声门上区癌的T分期 T1:肿瘤局限于声门上区一侧,声带活动正常; T2:肿瘤累及声门上区一个以上邻近结构的粘膜,或声带受侵,或病变超出声门上区,如侵及舌根粘膜、会厌、梨状窝内侧壁,不伴有喉的固定; T3:肿瘤局限于喉内,声带固定和/或侵犯以下的任何一个结构:环后区、会厌前间隙、舌根深部; T4:肿瘤侵及甲状软骨,和/或侵及颈部软组织、甲状腺和/或食管。
⒉ 声门癌T分期★★ T1:肿瘤局限于声带,可以累及前、后联合,声带活动正常; T2:肿瘤累及声门上区或声门下区,声带活动正常或受限; T3:肿瘤局限于喉内,声带固定; T4:肿瘤侵犯甲状软骨或/和喉外其他组织,如气管、颈部软组织、甲状腺和咽部。
⒊ 声门下区癌的T分期 T1:肿瘤局限于声门下区; T2:肿瘤累及声带,声带活动正常或受限; T3:肿瘤局限于喉内,声带固定; T4:肿瘤侵及环状软骨或甲状软骨和/或超腔侵及口咽、颈前软组织。
喉癌
N:区域淋巴结 N0: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N1:同侧[c]单个[b]淋巴结转移,最大直径≤3cm[a] N2:同侧单个淋巴结转移,最大直径大于3cm小于6cm,或多个同侧淋巴结转移,最大直径≤6cm,或双侧或对侧淋巴结转移,直径不超过6cm; N2a:同侧单个淋巴结转移,直径大于3cm,小于6cm; N2b:同侧一个以上淋巴结转移,最大直径等于或小于6cm; N2c:双侧或对侧淋巴结转移,最大直径等于或小于6cm; N3:转移淋巴结,最大直径大于6cm。
M 远处转移 M0:无远处转移 M1:有远处转移
喉癌
六、治疗及预后 ㈠肿瘤的分期与治疗方式的选择 ⒈ T1、T2病例用放射治疗疗效与手术基本相同, 由于放疗不影响发音功能,故首选放疗; ⒉ T3病人,特别是起源于声门上区者,因肿瘤较大,侵润 较广,单纯放疗或手术效果较差,宜先行放射治疗; ⒊ T4病人应综合治疗,以手术为主,术前放疗对提高手术 切除率及减少播散有一定价值。 4. 伴严重喉阻塞的喉癌病人可先手术治疗,术后根据情况决定是否需 要行术后放射治疗; 5. 颈部淋巴结转移者,需要行淋巴结清扫术。
喉癌
㈡放疗适应症★★★★ ⒈ 早期喉癌可首选根治性放疗; ⒉ 晚期病人可作计划性术前放疗; ⒊ 低分化癌或未分化癌可首选放疗; ⒋ 喉切除术后残存、切缘不净、切缘贴近肿瘤(<5mm),骨、软组 织、周围神经受侵或颈清扫术后提示淋巴结转移者应行术后放疗; ⒌晚期病人的姑息减症治疗。
㈢放疗相对禁忌症★★ ⒈ 肿瘤或肿瘤周围组织明显水肿; ⒉ 肿瘤或肿瘤周围组织有广泛的坏死或严重感染; ⒊ 肿瘤严重阻塞气道,病人有明显的呼吸困难。
喉癌
⒉ T1、T2声门癌的放射治疗 ⑴ 照射野的设计 ① 多用两侧水平对穿野照射 上界:舌骨或其下缘水平 下界:环状软骨下缘水平 前界:颈前缘1cm左右 后界:颈椎锥体的前缘或颈椎锥体的前、中1/3交界处。
⑵ 照射剂量:根治剂量60~70Gy,常规连续放疗
⒊ T3、T4声门癌的治疗 ⑴ 对病人无放疗禁忌症,均可采用术前放疗。 ⑵ 术前放疗宜用大野,射野方法基本同声门上区癌的原则; ⑶ DT40~50Gy时如肿瘤消退满意,可改为根治性放疗,若消退不满意,则 行全喉切除术,术后根据病理检查是否有残留决定需要术后加量放疗。
㈤声门癌的放射治疗
1.钴60 或2~4MV X线
喉癌
⒋ 颈淋巴结转移的声门癌的治疗★★ ⑴ 单侧上颈淋巴结转移,同侧下颈、锁骨上区作预防 照射; ⑵ 双侧上颈淋巴结转移,双下颈及锁骨上区均要作预 防照射; ⑶ 单纯放疗对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控制很差,尤其是转 移的淋巴结直径>2cm且质硬固定者,多需要行颈淋 巴结清扫术。
喉癌
㈥声门上区癌的放射治疗 ⒈ 适应症 ⑴ T1、T2N0的早期病变; ⑵ T3、T4N0-1的病变,可行计划性的术前放疗;对 气道严重梗阻者应首选手术,然后行术后放疗; N2-3病变,单纯放疗的局部控制率较差,应以颈清 扫术为主,辅以术前或术后放疗; ⑶ 手术后切缘不净、残存或有广泛性的淋巴结转移应 行术后放疗。
喉癌
⒉ 照射野的设计 ⑴淋巴结照射原则★★★★ ① 充分包括原发病灶及颈部区域性引流淋巴结为原则; ② 即使N0的病人也必须行上、中颈部淋巴结引流区的预防性照射,而下颈不作预防 性照射; ③ 若上、中颈淋巴结阳性,则双侧下颈、锁骨上区均要作预防性照射;
⑵ N0病人的射野设计 上界:下颌骨下缘上1cm左右; 下界:环状软骨水平 前界:颈前缘 后界:颈椎横突
⑶淋巴结阳性病人的射野 双侧水平野+下颈、锁骨上野
⒊ 照射剂量 ⑴ 肿瘤区域总量达到60~70Gy,下颈、锁骨上预防照射的 剂量为50Gy/25次。 ⑵ 术前放疗:40~50Gy ⑶ 术后放疗:60~70Gy
喉癌
㈦声门下区癌的放射治疗 靶区包括肿瘤的原发部位,下颈、锁骨上淋巴结、气管及上纵隔。
鼻咽癌
鼻咽癌
目录 一.疾病概况 1.流行病学2.病因学3.解剖学4.病理学 二.临床表现及体征★★★★ 1.七大症状2.三大体征 三.诊断要点★★ 四.分期与分型★★★★ 五.放射治疗★★★★ 六.放疗并发症及后遗症★★
鼻咽癌
㈠流行病学特征 1.高发病率和显著的地理聚集性
2.种族的易感性 亚洲人群 3.家族的高发倾向 有家族倾向性者,恶性程度高 4.人群分布 男:女=2.5~4:1
鼻咽癌
㈡病因学 1.EB病毒感染 VCA-IgA(+),EA-IgA(+) 2.化学致癌因素 ⑴ 咸鱼、腌肉、腌菜⑵ 镍 3.遗传因素 种族特异性和家族高发倾向 4.癌基因与抑癌基因
㈢解剖学 1.鼻咽癌的好发部位? 2.鼻咽癌侵入颅内最常通过的解剖结构是?
鼻咽癌
㈣病理学 1.大体分型 ⑴ 结节型⑵ 菜花型⑶ 粘膜下隆起型 ⑷ 浸润型⑸ 溃疡型 2.镜下分型 ⑴ 鳞状细胞癌:上行型中、低分化鳞状细胞癌:淋巴转移 多见; ⑵ 泡状核细胞癌:下行型,首发症状为大而多的淋巴结; ⑶ 未分化癌:上下行型,血行转移; ⑷ 腺癌及其他类型的癌:腺癌、囊腺癌、粘液表皮样癌等。
鼻咽癌
二、临床表现及体征 ㈠临床表现 ⒈ 局部症状★★★★ ⑴ 鼻塞:堵塞鼻腔后鼻孔。42.9% ⑵ 血涕:回缩性涕血26.4% ⑶ 耳鸣、耳聋 ⑷ 头痛:颅神经损伤或颅底骨质破坏。 ⑸ 面麻:三叉神经受侵或受压引起。10%~27.9% ⑹ 复视:神经、肌肉10%~16% ⒉ 远处转移症状
㈡体征★★★★ ⒈ 鼻咽部肿块:间接鼻咽镜、纤维鼻咽镜等 ⒉ 颈部肿块:体格检查 ⒊ 颅神经麻痹:体格检查
}
鼻咽癌
三、诊断要点★★ ㈠病史、症状、体征 ㈡鼻咽镜或纤维鼻咽镜: 间接鼻咽镜、纤维鼻咽镜,了解鼻咽局部病灶情况 ㈢病理检查: 金标准 ㈣影像检查: CT,MRI,PET-CT ㈤血清免疫血检查: VCA-IgA(+),EA-IgA(+)
鼻咽癌
四、分期与分型 1997年UICC TNM分期 T T1:肿瘤局限于鼻咽腔内 T2:肿瘤扩展到口咽或/和鼻腔 T2a: 咽旁无浸润T2b:咽旁有浸润 T3:骨结构或/和鼻窦有浸润 T4:肿瘤侵入颅内或/和颅神经、颞下窝、下咽、眼眶受侵
N N0:淋巴结未见转移 N1:单侧锁骨上窝以上淋巴结转移,径线≦6cm N2:双侧锁骨上窝以上淋巴结转移,最大径线≦6cm N3:淋巴结转移 N3a: 径线>6cm N3b: 位于锁骨上窝
M M0:无远处转移 M1:有远处转移
鼻咽癌
㈡分型 1.上行型: 有颅神经和/或颅底骨质破坏,但颈淋巴结转移。 2.下行型 单侧或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转移灶可超过8cm, 但无颅神经或骨质破坏。 3.混合型 有单侧或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小于8cm,伴有前组颅神经或颅底骨质破坏。
鼻咽癌
五、放射治疗 ㈠放疗射野★★★★ ⒈ 射野原则 ⑴ “小而不漏”,最大限度地包括肿瘤组织,最少损伤正常 组织。 ⑵ 尽量不在一个肿块上分野。 ⑶ 两相邻照射野之间不应存在剂量重叠或遗漏区域。 ⒉ 常用照射野 ⑴ 原发肿瘤照射范围:耳前野/面颈联合野/鼻前野。 ⑵ 颈淋巴引流区域照射范围:颈部切线野、垂直野。
鼻咽癌
⑴ 耳前野(普通X线机模拟) 上界:以颅底线上1cm。 前界:鼻咽后部和上颌窦后 壁。 后界:一般以外耳孔前缘为 界。如颈动脉鞘区有肿瘤 侵犯者,应向后包括外孔。 下界:包括部分口咽。
鼻咽癌
⑵ 颈部切线野 上缘:下颌骨下缘上1cm 与耳垂线连线 下缘:沿锁骨上缘或下缘 甚至锁骨下缘下2-3cm 外缘:在锁骨末端、肱骨 头内缘。
鼻咽癌
⒊ 放疗剂量★★★★ 鼻咽部:根治剂量:60-70Gy/6-7w 姑息剂量:30-50Gy/3-5w 颈淋巴结区:治疗剂量:60-80Gy/6-8w 预防剂量: 50-55Gy/5-6w 颅底: 颅神经侵犯或骨质破坏,根治量完成后缩野后追加剂量15-20Gy/1.5-2w。
⒋ 放疗方法 常规连续照射:70Gy/35F/6-7w 常规分段照射: 40Gy/20F/4w,休息2周再完成总剂量。 超分割照射:1.10-1.25Gy/F,2F/日,总剂量相同。
鼻咽癌
六、放疗并发症及后遗症 ㈠放疗并发症 ⒈ 急性腮腺区肿胀疼痛 ⒉ 急性口腔、口咽粘膜反应 ⒊ 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白细胞减少等全身反应 ⒋ 放射性皮炎
㈡放疗后遗症 ⒈ 放射性龋齿 ⒉ 放射性中耳炎 ⒊ 张口困难 ⒋ 放射性脑脊髓病
原发及上颈应用IMRT
全野IMRT治疗
颈淋巴结区剂量分布理想
(Gp:) 鼻咽癌IMRT治疗多少个固定野较合宜
(Gp:) 鼻咽癌原发与全颈九野照射法 每间隔400设置一野(入射角可按情适当调整)
九野照射下咽、喉、气管及食管轴结构受量在35Gy左右
晚期鼻咽癌IMRT提升剂量治疗近期疗效
疗前MRI肿瘤表现
疗后MRI肿瘤完全消退
靶向治疗:EGFR与肿瘤的相关性
(Gp:) 肿瘤过度表达EGFR者预后较差
(Gp:) 肿瘤形成和侵袭性生长的主要促进因素
(Gp:) EGFR
晚期鼻咽癌EGFR表达及预后的关系
结果 5年(%) 10年(%) p值 疾病专项生存 EGFR表达范围≥25 % 48 40 0.021 <25 % 86 78 无复发生存 EGFR表达范围≥25 % 36 30 0.007 <25 % 80 73 局部—区域无复发生存 EGFR表达范围≥25 % 60 48 0.026 <25 % 93 85 无远地转移 EGFR表达范围≥25 % 55 55 0.11 <25 % 86 78
2009年肿瘤学临床实践指南(NCCN)中文版
甲状腺癌
甲状腺癌
一、疾病概述 ⒈ 流行病学⒉ 病因学⒊ 解剖学⒋ 病理 二、临床分期 三、诊断 四、治疗 五、预后
甲状腺癌
〖流行病学〗
甲状腺癌发病率平均为2~3/10万人,占全部癌瘤的1.2~3.4%,男:女=1:2~3。20岁和40岁为高峰期,儿童期占甲状腺癌的3.7~4.2%。
〖病因学〗
(一)放射线:婴幼儿期头颈部接受放射者131I治疗的病人。 (二)良性甲状腺肿瘤癌变:结节性甲状腺肿约5%并发甲状腺癌,单发结节10% 左、右并发甲状腺癌。胚胎型及胎儿型亦有恶变倾向。 (三)癌基因:乳头状癌(ptc癌基因),髓样癌(Ha-ras,c-myc及N-myc基因), 滤泡状癌(c-ras癌基因). (四)与内分泌素有关:长期TSH水平增高可促使甲状腺高度增生而诱发肿瘤。 (五)与遗传有关:甲状腺髓样癌病人有家族史倾向,可能与染色体遗传有关。
甲状腺癌
〖应用解剖〗
甲状腺癌
〖应用解剖〗
甲状腺血液供应:甲状腺上动脉和甲状腺下动脉。 淋巴引流: 上组入颈深上淋巴结; 中组入颈深中下组淋巴结; 下组入气管旁、喉返神经与气管前 淋巴结(图2)。 甲状腺功能:摄取和储存碘,合成甲状腺素,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
甲状腺癌
〖病理类型〗
1、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恶性度低,生长慢,病程长,局部缺乏恶性表现,晚期侵犯周围组织而出现声嘶、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疼痛等症状。颈前肿块:多为单侧,单发,大小不等,大者>10厘米,小者<1厘米,质地硬韧、不规则、边界欠清。 两者的不同:乳头状癌好发于40岁以下女性,易淋巴道转移,以颈部淋巴结肿大而就诊。滤泡状癌好发于40岁以上的女性;易血行转移,肺、骨等。以病理性骨折为首诊。 2、未分化癌:中年以上、老年尤多。发病前有甲状腺肿多年,短期内肿块突然增大、发展快、多因呼吸困难急诊。易血行转移。
甲状腺癌
甲状腺癌
〖临床分期〗
甲状腺癌
〖诊断〗
一、临床上,凡甲状腺肿快,有以下表现者,应考虑为甲状腺癌。 ①婴幼儿期曾颈或上胸部放疗史者; ②长期甲状腺肿大,近期迅速增大,变硬或出现疼痛等; ③肿块外形不规则,分叶状,表面粗糙或凹凸不平等; ④肿块活动受限,固定,不能随吞咽上,下移动等; ⑤出现侵犯或压迫周围器官症状者; ⑥原因不明的颈淋巴结肿大,抗炎无效者; ⑦顽固性腹泻,血钙素增高者。
二、核素扫描 根据甲状腺对131碘吸收功能的差异,分为热结节(高于正常甲状腺的吸碘功能,正常最高为30%), 温结节(近似正常的吸碘功能)和冷结节(低于正常,在10%以下)。由于癌多无吸碘功能;扫描时无或少核素存在为冷结节。
甲状腺癌
三、X线检查:颈正侧位平片,看有无胸骨后扩展,气管有无移位,受压等,有无钙化。肿瘤中出现密度高,外形完整,边界清或大块钙化为良性,显影淡,不整形,小絮片状或砂粒状为恶性。 四、测定血清降钙素:血中组织胺酶升高是髓样癌转移的标志。 五、针刺细胞学检查:方法简单易行。准确率达80%左右。 六、病理切片检查 可切除的甲状腺肿块,一般不作术前活检,应按手术切除,行单叶切除或包括部份正常甲状腺组织整块切除。送冰冻切片检查,如报告是癌,即行根治术。
〖诊断〗
甲状腺癌
〖鉴别诊断〗
甲状腺癌
〖治疗〗
甲状腺癌
〖治疗〗
(1)单纯放疗: A.未分化癌(指不能手术切除的情况下)以放疗为主,手术后或活检后尽快放疗,范围包括原发灶,区域淋巴结及上纵隔。40Gy后缩野照原发灶,总量给50Gy左右。 B.不能手术的晚期病人,可试行姑息性放疗,先大野包括淋巴引流区给40Gy左右,如有效,缩野加至60~70Gy。 C.局限于甲状腺的恶性淋巴瘤,放疗效果较未分化癌还好,有治愈的可能,但照射范围要大,包双侧颈,上达乳突尖,下包上纵隔、销骨上、下窝。 D.孤立性远处转移灶。
甲状腺癌
〖治疗〗
(2)术前放疗:一般很少用。如肿瘤与周围组织粘连,病理诊断明确,估计单纯手术难以切除,或恶性程度高的肿瘤可考虑作术前放疗。 术前放疗的目的:消灭肿瘤周围亚临床病灶,使肿瘤缩小为做手术创造有利条件;降低局部复发或减少远处转移率。
(3)术后放疗: A.术后肯定有残留,宜小野对准残留灶给根治量60Gy/6W。 B.髓样癌不全手术或手术后疑有残留。此肿瘤虽对放疗不敏感,疗后肿瘤不一定迅速消退,但可使病情缓解,部分甚至完全消退。
甲状腺癌
〖治疗〗
靶区的制定: 靶区的设计应根据病理类型、病变范围、淋巴结有无受侵等具体情况而定。 对高分化癌用小野,上界至舌骨水平,下界可根据具体病变侵犯范围而定。 低分化或未分化癌用大野,上界至下颌骨下缘上1cm包括上颈部淋巴结,下界至气管分叉水平包括上纵隔淋巴结。
甲状腺癌
常用的照射技术: 1)两前斜野交角楔形照射技术
2)电子线单前野照射 根据TPS颈前选用合适厚度的蜡块、油纱、补偿膜等充填物可保证甲状腺及颈淋巴结得到满意的剂量供应,而脊髓则处于低剂量区,该方法的皮肤反应较大,一般不能单独给予根治剂量,可与高能X线配合使用,以达到根治剂量。
〖治疗〗
甲状腺癌
〖治疗〗
3)X线与电子线的混合照射技术:先高能X线前后大野轮照或单前野X线照射,Dt 36Gy时颈前中央挡铅3 cm,继续X线照射,而挡铅部分用合适能量的电子线照射,既保证了靶区足够的剂量,又使脊髓的受量处于安全剂量范围内。
甲状腺癌
〖治疗〗
4)小斗篷野照射技术:是一种前后野对穿技术,均用高能X线,前野颈髓不挡铅,前后野的剂量比例为4:1。剂量参考点选在颈椎椎体前缘左右。Dt 40Gy时脊髓受量仍在耐受剂量范围内,且甲状腺、颈部及纵隔均可得到满意的剂量供应。最后加量时将下界上移至胸切迹水平而甩掉上纵隔,改为双侧水平野对穿或两前斜野楔形照射,使总量达到根治剂量。
甲状腺癌
〖治疗〗
常规剂量分割方式: 分次剂量200 cGy,每天1次,每周5次, 大野照射5000 cGy,然后缩野针对残留区加量至6000~7000 cGy,注意脊髓量勿超过耐受量。
甲状腺癌
〖治疗〗
(4) 转移癌的治疗: 远地转移包括肺、骨等部位的高分化乳头状癌、滤泡状癌可采用131I治疗,可取得较好的效果甚至长期治愈。治疗前需手术切除残存腺体或先用131-I破坏残叶功能,否则会影响转移灶的聚碘功能; 对分化差的乳头状癌、滤泡状癌和髓样癌由于其不吸碘或吸碘功能有限,因此不宜采用碘治疗,可采用放疗或加用化疗,对肺孤立转移灶可采用全肺放疗1500~2000cGy,然后局部加量5500~6000cGy; 骨转移者可采用局部小野放疗与全身化疗。经积极治疗,不少病人仍可长期存活。
甲状腺癌
〖治疗〗
三.化疗: 至今仍缺少治疗甲状腺的有效药物,故化疗效果不理想,只用于未分化癌的综合治疗,有效的药物有:ADM、VCR、瘤可宁、CTX、5-FU等。
甲状腺癌
〖预后〗
谢 谢

- 上一篇:头颈部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 下一篇:头颈肿瘤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