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概述.ppt



第四十三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第一节 喹诺酮类抗菌药
第一代:萘啶酸和吡哌酸 第二代: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 第三代:司帕沙星、左氧氟沙星、格帕沙星 第四代:克林沙星、加替沙星
一、喹诺酮类的共性
【抗菌作用】 杀菌剂,PAE长 抗菌谱 对革兰阴性菌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 革兰阳性需氧菌 (G+球菌) 厌氧菌、分枝杆菌、军团菌、支原体及衣原体
【作用机制】
抑制DNA回旋酶 抑制拓扑异构酶Ⅳ 抑制DNA复制
【临床应用】
泌尿生殖道感染 肠道感染 呼吸道感染 骨骼系统感染 皮肤软组织感染
【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
胃肠道反应 神经系统反应 变态反应
【耐药性】
gyrA基因突变 OmpF基因失活 norA基因高表达
二、常用氟喹诺酮类药物
诺氟沙星(norfloxacin,氟哌酸) 肾、前列腺、肠道中浓度高 治疗泌尿生殖、肠道的敏感菌感染
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
对革兰阴性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最高 治疗各种感染:泌尿道、胃肠道、呼吸道、骨关节、腹腔及皮肤软组织感染
氧氟沙星(ofloxacin,泰利必妥)
脑脊液、尿中浓度高 抗结核杆菌 用于敏感菌所致各种感染,也用作治疗结核病的二线药物
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
抗菌活性比氧氟沙星强 厌氧菌、支原体、衣原体及军团菌 用于急慢性感染及难治性感染 不良反应最少
司帕沙星
对葡萄球菌和链球菌革兰阳性球菌的作用增强 对异烟肼、利福平耐药的结核病患者
第二节 磺胺类抗菌药
分类: 全身性感染的肠道易吸收类 用于肠道感染的肠道难吸收类 外用磺胺类
一、磺胺类的共同特点
【抗菌作用】 广谱抑菌剂 抗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菌 衣原体
【临床应用】
全身感染 肠道感染 烧伤和创伤感染
【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
结晶尿 核黄疸 过敏反应 血液系统反应 肝损害
【耐药性】
通过合成过量的PABA对抗磺胺药的作用 产生对磺胺药低亲和性二氢蝶酸合酶 降低细菌对磺胺类通透性
二、常用磺胺类药物
(一)肠道易吸收类 短效磺胺类:磺胺异噁唑和磺胺二甲嘧啶 中效磺胺类:磺胺嘧啶和磺胺甲噁唑 长效磺胺类:磺胺间甲氧嘧啶和磺胺多辛
磺胺嘧啶(sulfadiazine,SD)
脑脊液浓度高 防治流行性脑膜炎 尿中形成结晶析出
磺胺甲噁唑(sulfamethoxazoSMZ,新诺明)
SMZ+甲氧苄啶=复方新诺明 协同作用
【临床应用】
泌尿道感染 呼吸道感染 肠道感染 伤寒和其他沙门菌属感染
(二)肠道难吸收类
柳氮磺吡啶(sulfasalazine, SASP) 分解物具有抗菌、抗炎和抑制免疫作用 治疗节段性回肠炎、溃疡性结肠炎
(三)外用磺胺类
磺胺米隆(mafenide,SML,甲磺灭脓) 磺胺嘧啶银(sulfadiazine silver) 磺胺醋酰(sulfacetamide,SA)
磺胺米隆(SML)
对铜绿假单胞菌和破伤风梭菌活性较强 适用于烧伤或大面积创伤后的感染 用药局部有疼痛及烧灼感,有时出现过敏反应
第三节 其他合成抗菌药物
硝基呋喃类 呋喃妥因(furantoyin,呋喃坦啶) 1)杀菌剂, 抗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菌 2)用于治疗尿路感染 呋喃唑酮(furazolidone,痢特灵) 1)肠内浓度高 2)主治肠道感染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一、抗菌药物应用的基本原则 确定病原菌 根据致病菌和药物的特点选用抗菌药 根据患病情合理用药
肝功能损伤 四环素类、磺胺类、氯霉素、红霉素、利福平、异烟肼 肾功能损伤 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万古霉素、第一代头孢
二 、防止抗菌药的不合理应用
病毒感染 发热原因未明 局部应用 抗菌剂量及疗程不妥 滥用抗菌药
三、抗菌药物的联合治疗
联合用药的适应证: (1) 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 (2) 一种抗菌药不能有效控制混合感染 (3) 一种抗菌药不能有效控制严重感染 (4) 产生耐药的细菌感染
2. 联合用药的作用
协同作用: 1+1>2 相加作用: 1+1=2 拮抗作用: 1+1<1 无关作用: 1+1=1
繁殖期杀菌剂(I):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 静止期杀菌剂(II):氨基糖苷类、 多粘菌素类、喹诺酮类 速效抑菌剂(III): 大环内酯类、四环类、 氯霉素类 慢效抑菌剂(IV): 磺胺类
协同作用: 繁殖期杀菌剂(I) 静止期杀菌剂(II) 拮抗作用: 繁殖期杀菌剂(I) 速效抑菌剂(III) 相加作用: 速效抑菌剂(III) 慢效抑菌剂(IV) 无关或相加:繁殖期杀菌剂(I) 慢效抑菌剂(IV)
- 上一篇: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 下一篇:第五章 药物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