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提供医学课件PPT幻灯片素材下载

网站使用问题请加Q1615251280及时解决,谢谢。

当前位置:首页 > 眼科 > 双眼视觉学.ppt

双眼视觉学.ppt

双眼视觉学.ppt
PPT课件名称:双眼视觉学.ppt 时 间:2023-01-05 i d:10079 大 小:1.43 MB 贡 献 者:玉石匠 格 式:.rar 点击下载
注意:ppt文件打包为rar压缩包格式,请用解压缩软件(例如WinRAR)打开,若无法正常下载使用请加客服QQ客服1615251280解决。
双眼视觉学.ppt

  1张

  标题: 双眼视觉学

  副标题: xx省中医院小儿眼科 xxx

  2张

  标题: 第一章???正常双眼视觉

  其他占位符: 视觉功能 识别外物,确定外物的方位,并确立自身在外界的方位。双眼视觉优于单眼视 觉 两眼叠加的作用,降低视感觉阈值,扩大视野,消除单眼的生理盲点,具有三维的立体视觉,立体视觉使得手眼协 调更为准确。 双眼视觉缺陷障碍 引起单眼视觉所没有的症状,如复视、 弱视、斜视、抑制、异常视网膜对应、立体视觉丧失、视觉空间弯曲和视疲劳等等。。

  3张

  标题: 双眼视的优缺点

  其他占位符: 优点: 视力更好 视野更大 具有立体视 缺点: 斜视、弱视、视疲劳

  4张

  标题: 第一节?正常双眼视概述

  正文: 双眼视觉定义及条件 一、定义 二、条件

  5张

  标题: 定 义

  正文: 双眼视觉是指一个外界物体的形象,分别落在两眼视网膜对应点上(主要指黄斑部),图形信息转变为电信息沿视觉知觉系统传入大脑,在大脑高级中枢把来自两眼的视觉信号进行分析、综合成一个完整的,具有立体感知觉印象的过程,又称为双眼单视

  6张

  标题: 条 件

  正文: (一)知觉的条件 (二)运动的条件 (三)中枢条件

  7张

  标题: 知觉的条件

  正文: 1.具有单眼注视力。 2.两眼视觉知觉正常或近似。 3.两眼应能同时知觉外界同一物体的形象。

  8张

  标题: 知觉的条件

  正文: 4.两眼的黄斑具有共同的视觉方向,即视网膜的正常对应关系。 5.两眼能把落在视网膜非对应点上的物像矫正至正位,这种能力称为融合力。

  9张

  标题: 运动的条件

  正文: 在运动功能上 要保持两眼的位置在各眼位上相互协调一致,这种能力称双眼注视力(同向或异向)。

  10张

  标题: 中枢条件

  正文: 1.两眼的视野的重叠部分必须足够大,才能保证注视目标随时落在双眼视野范围内。 2.大脑的皮质中枢发育正常,能正确接受从视觉及其他感觉器官来的信号,并加以综合、分析,自主地或反射地通过传出系统发出神经冲动以调整眼球位置。

  11张

  标题: 分 级

  正文: 同时知觉 融合 立体视

  12张

  标题: 同时知觉

  正文: 指双眼对物像有同时接受能力,但不必二者完全重合。 两眼能同时看物体是形成双眼视觉最起码的条件如果患者双眼视功能正常,不仅两眼可同时看见同一物体,而且每眼所接受的物像都恰好落在视网膜黄斑部,传入大脑后被感觉成一个物像。

  13张

  标题: 融 合

  正文: 融合是指大脑能综合来自两眼的相同物象,并在知觉水平上形成一个完整印象的能力。 这是在双眼同时知觉基础上,能把落于两个视网膜对应点上的物象融合成一个完整印象的功能

  14张

  标题: 立 体 视

  正文: 立体视又称深度觉,是三度空间知觉,指双眼的视觉信息能准确融合,并具有良好的层次和深度,属双眼单视的高级功能 是在同时视和融合的基础上较为独立的一种双眼视觉功能,在种属发展过程中发育较晚

  15张

  标题: 第二节、双眼叠加作用

  其他占位符: 双眼叠加作用 是指各眼所获取的信息相加而产生超越单眼的双眼视 觉功能。 双眼相辅相成作用:即双眼功能优于两眼各自功能的总和 双眼完全或线性叠加作用:即双眼功能等于两眼功能的总和 双眼部分叠加作用即双眼功能优于两眼中的任一眼,但低 于两眼的总和; 双眼无叠加作用:即双眼功能等于两眼的任一眼; 双眼抑制作用:即双眼功能低于两眼的任一眼。

  16张

  标题: 第二节、双眼叠加作用

  其他占位符: Sherrington在1909年最早研究发现双眼叠加作用 他用方波闪烁器照射各眼,当两眼所受 的闪烁相位相同时,则感受较强的闪烁幅度。 当两眼所受的闪烁相位相反时,则感受不到闪烁这现象证实了双眼叠加作用的存在 其他存在双眼叠加的视觉功能 光的感知阈,无论在明视或暗视 情况下,均存在部分双眼叠加作用 双眼视力也比单眼视力佳 双眼敏感度约为单眼的1.4倍。概率性叠加作用双眼能觉察的概率为84%,它是单眼(60% )的1. 4倍

  17张

  标题: 第三节、视觉方向

  其他占位符: 实际空间与视觉空间: 实际空间又称物理空间,是客观的外在三维空间。 视觉空间是我们所看见的实际空间。 视觉空间不一定与实际空间完全相同,如视幻觉 为了在世界里安全活动,我们必须能准确的作外物定位和自身定 位。视觉 外物的定位由两个量值所确定:方向和距离。 视觉方向是外物二维空间(水平和垂直方向)定位 双眼立体视做出第三维空间(距离)定位。

  18张

  标题: 第三节、视觉方向

  其他占位符: 眼位中心视觉方向 主视觉方向:当单眼注视外物时,注视点与眼入瞳中心的连线为视线,其向后延伸至中心窝。眼所见物体位于“眼前方” 二级视觉方向:其他方向的光线进入眼球,都成像于中心窝之外,眼所见物点 不在眼前方 视觉方向取决于主视觉方向与二级 视觉方向之间的夹角 成像于中心窝的物像视觉方向最为准确,越周边越不准确 这种以中心窝为零参考点来确定方向的,称为眼位中心 视觉方向。当眼转动时,眼位中心视觉方向也随之转动。

  19张

  标题: 第三节、视觉方向

  其他占位符: 头位中心视觉方向:当两眼同时注视某物点时,物像落在各眼的中心窝 这时如同从两眼中间的独眼看外物。所见物点位于“正前方”或“头前方” 这种在双眼视状况下确定方向的,称为头位中心方向 当头位不变,仅眼球转动,头位中心方向仍然不变。这是赖以作自身定位 的绝对视觉方向

  20张

  标题: 第三节、视觉方向

  正文: 双眼固视时 ?双眼主视方向 结像于两中心凹的外界物体产生相同的视方向,这是中心凹所代 表的视方向。 固视目标—>双眼黄斑中心凹连线的中点 ?双眼次视方向 近固视目标—>双眼黄斑旁中心区对应点线

  21张

  视网膜成份向空间投射的方向性 ?中心凹—>正前方 ?黄斑鼻侧 —>颞侧空间 ?黄斑颞侧 —>鼻侧空间

  22张

  23张

  标题: 独眼(中枢眼)

  正文: 根据双眼视时共同主视方向提出的假想眼。 独眼视网膜上各组成点即两眼视网膜对应点的重合。

  24张

  25张

  标题: 双眼单视圆

  正文: 通过固视点与两眼结点所画的正圆。 双眼主视方向点和所有次视方向点所形成的轨迹。

  26张

  正文: 两视网膜上所结的像,如未落在视网膜对应点,只要未偏离panum氏区——双眼单视

  27张

  标题: Panum融像空间

  正文: 与Panum区对应的空间 中心部(主视点)狭小、周边部渐扩大 在Panum空间内的物体即形成双眼视

  28张

  29张

  标题: 融 像

  正文: 双眼视功能临床分级的二级 大脑视中枢综合来自两眼的视觉信息 形成一个完整物像

  30张

  标题: 感觉性融像

  正文: 两眼视网膜像统一起来的知觉部分 两眼注视的物像未落在视网膜对应点 在Panum区域内 感觉性融像的界限—— Panum融像区域的宽度

  31张

  标题: 运动性融像

  正文: 获得感觉性融像进行的调整眼位的运动 眼位运动 —— 使偏离对应点的物像重新回到对应点 融像范围检查—— 双眼保持双眼单视的最大异向运动范围

  32张

  标题: 第二章 眼球运动

  副标题: 共轭运动 分离运动 稳态注视过程中的运动

  33张

  标题: 共轭运动

  正文: 双眼同时以相同方向运动,从而不致产生复视 分类 扫视运动 平稳追踪运动

  34张

  标题: 扫视运动

  正文: 自由的看周围环境时,视线很快的从一个注视点移向另一个注视点 振幅可以从几分(微扫视)几度,扫视的 持续时间在10-80ms间在两次扫视之间有持续150-300ms的注视期,较大的扫视往往辅以头的运动 它分为 ①随意性 扫视运动,如阅读时“从左向右看”等; ②反射性扫视运动; 引起的扫视运动的刺激有: ①视觉目标; ②听觉的 ③本体觉的; ④想象性目标

  35张

  标题: 跟随运动

  正文: 跟随运动是注视一个运动物体时所发生的运动 当物体的运动角速度低于120度每秒时,眼的角速度和物体的角速度相应,从而使被注视的物体的像保持在中心凹上,当大于150度每秒时,眼睛不能跟踪该物体。

  36张

  标题: 三、前庭-眼反射

  其他占位符: 前庭-眼反射 前庭系统在头两侧各有三个半规管组成,它们排 成对角线平面,当这些半规管受到头转动刺激时而引起反射性反向而等量的眼转动,称为前庭眼 反射。 当头转动时,要维持稳定的视网膜像,仅靠视觉系统的视网膜处理,将会太慢,故须依赖快速的前庭眼反射来维持,其潜伏期为10毫秒,假若没有前庭眼反射,人们在步行时或坐车时将认不出路标和行人的面目。

  37张

  标题: 四、视动眼震

  其他占位符: 视动眼震 是由视网膜像的视觉流动引起的急促的眼球震颤由快相和慢相组成。 视动眼震分为主动视动眼震和被动视动眼震。

  38张

  标题: 五、注视性眼运动

  其他占位符: 注视性眼运动 眼在注视时出现持续不断的运动,一般约±5分角 可达±30分角。

  39张

  标题: 眼球运动与阅读

  正文: 眼球作快速的扫视运动,在两次扫视之间有一个0.15-0.5ms的注视期 当注视点到达一行的终点时,眼睛向左做单次扫视,移至下一行的起点,然后重复同样的过程 扫视的幅度和频率 与材料的字型有关 受阅读材料理解程度的影响。 有时出现回扫--与正常的阅读方向相反 文字晦涩,内容艰深,儿童,大声阅读时回扫增加

  40张

  标题: 眼球运动与阅读

  其他占位符: 眼球运动缺陷与阅读有关联 1、眼球运动障碍可导致阅读能力低下 2、有阅读障碍会出现随机的不熟练的眼球运动

  41张

  标题: 第二节、眼运动的检测

  其他占位符: 眼运动检测包括三步: 注视稳定性,扫视功能和跟随功能。 眼运动障碍可能反映出隐藏的严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 功能发育问题。 临床上评估眼运动的目的是因为它与阅读关系密切。

  42张

  标题: 第二节、眼运动的检测

  其他占位符: 扫视运动评估扫视功能的性质和准确性 客观观察测验:检者位于患者正前方,持两杆,一杆顶端有红色小圆球而另一杆顶端有绿色小圆球作为目标,距患者不远于40cm。各目标至 中线各为10cm。告知患者当我说‘红’,你就看红色小球,当我说‘绿’,就看绿色小球,记住在 我说红或绿时你才看它。”切勿告知患者可否转动头和身体。接着,检者开始说红道绿各5次, 患者作10次扫视运动。检者观察患者扫视运动的状况,包括能力、准确性、头和身体运动等4方 面作评估 该法具有可信性和可重复性,若患者不能通过,则确定有 眼运动障碍;但是患者通过,并不能排除眼运动障碍

  43张

  标题: 第二节、眼运动的检测

  其他占位符: 扫视运动主观测试法 1.pierce测试: 第一个评价粗略扫视功能的方法,15行数字 2.king-devick测试 4张卡,一张用于演示,3张测试。每张卡8行,每行5个数字,40个数字。用于检测精细扫视功能。 3.发育眼运动 评价精细扫视运动的准确性和速度,有竖排,80个数字 公式:校正时间=测试时间x80(80-0+ A)0为遗漏错误数,A为添加和重复的错误数。

  44张

  标题: 第二节、眼运动的检测

  其他占位符: 发育眼运动测试结果 1.垂直和校正的水平时间都正常 2.垂直时间正常,校正的水平时间延长,说明眼球运动不良和水平精细扫视运动不良 3.垂直和校正水平时间都延长,并且两者大致相同,说明患者口头表达障碍,不是扫视异常 4.垂直和校正水平时间都异常,但水平时间更长,说明患者同时有口头表达障碍和扫视功能异常

  45张

  标题: 第二节、眼运动的检测

  其他占位符: 跟随运动检查 跟随运动检测评估患者跟随功能的性质和准确性。临床上最常用的方法,是直接观察法。 检者位于患者正前方,持一杆,杆顶端有一小红球作为目标,从患者手肘至中指节距离,但不远于40cm。 告知患者盯着小红球,一直跟着它看。”切勿告 知患者可否转动头和身体。接着,检者绕着患者中线作顺、逆时针圆形运动各2次,直径小于 20cm。检者观察患者跟随运动状况包括能力、准确性、头和身体运动等4方面作评估

  46张

  标题: 两眼像不等

  正文: 不等像:是指两眼大脑皮层像的大小不等。 由两个基本因素决定:光学因素和神经因素 光学因素是经屈光系统于两眼的视网膜成像大小不等或形状不同。 两眼像差如果超出了正常范围,传到视觉中枢后,根据其差异程度就会引起一系列的视觉和全身症状; 由于其像差大小因人而异,并因客观环境不同有所故变,故症状变化多端。 神经因素取决于感受野的密度

  47张

  标题: 两眼像不等的分类

  正文: 不等像大多由两眼视网膜像的大小不等所致,故视网膜像的大小至关重要。 视网膜像的大小由两个因素决定.?屈光不正的类型和眼镜放大率。 轴性屈光不正的眼轴长度改变,近视眼长于远视眼,故未矫正的轴性近视眼的视网膜像大于轴性远视 眼; 屈光性屈光不正的眼轴长度相等,故未矫正的屈光性近视眼、屈光性 远视眼和正视眼的视网膜像均相等。

  48张

  标题: 两眼像不等的分类

  正文: 眼镜放大率决定于矫正方法 用隐形眼镜(接触镜)矫正 时,由于极靠近眼主点,故无放大作用 用框架眼镜矫正时,由于离开眼主点,故有放大作用。 两眼相对眼镜放大率相等,则两眼视网膜像的大小也相等。屈光参差戴框架眼镜时 两眼的眼镜放大率不等,可能产生诱导性不等像 两眼视网膜像的大 小相等,轴性屈光参差以框架眼镜矫正为佳,屈光性屈光参差以隐形眼镜(接 触镜)矫正为佳。

  49张

  正文: 根据像差所致畸变图形的分类 对称性像不等 子午线性 非对称件像不等 由上述几种的合并变形,可以发生不规则畸变,或者发生图像扭曲。

  50张

  51张

  标题: 两眼像不等的临床表现

  正文: 双眼视觉 大约有2%?3%的人群存在不等像,双眼视觉系统能耐受小量的两眼不等像。 1%?2%的放大率不等会出现临 床症状。超过5%的两眼不等像会影响立体视阈值。如果程度严重,超过20%,双眼视完全消失。 空间知觉 主观症状

  52张

  标题: 不等像的检查方法

  正文: 实验室:叶房法 双眼前置不同倍率无焦放大器,直至叶房不变形 临床: 两眼复像大小比较法 方法:患者戴矫正眼镜,5三棱镜至于垂直、水平位,尺度镜放在像小眼,调整直至像大小相同,看尺度镜放大率。记录

  53张

  标题: 不等像的检查方法

  其他占位符: 交替遮盖试验 患者戴矫正眼镜,注视远处正前方的正方图形 交替遮盖比较正方形水平、垂直像大小 像小眼放尺度镜直至像相等 记录结果

  54张

  标题: 不等像的检查方法

  其他占位符: turville测试 将隔板置于图片中间,右眼见右边,左眼见左边 比较左右两边的横线之间的垂直距离 尺度镜置于像小眼 记录

  55张

  标题: 不等像的检查方法

  其他占位符: 马氏杆双灯法 马氏杆水平、垂直放于眼前,观察两小灯 两灯水平或者垂直相隔20cm。 比较两灯间距与两光带间距 尺度镜 记录结果

  56张

  标题: 不等像的检查方法

  其他占位符: 新不等像测验 不等像检测器 空间等像计 不等像检查的困难 单眼抑制 隐斜

  57张

  标题: 两眼像不等的治疗

  正文: 不等像时首先给予隐形眼镜或框架眼镜矫正 对于老年,改变眼镜轴向或者度数 不等像矫正规则 改变定点距离以改变放大率 增加前面曲率以增加放大率 增加中心厚度以增加放大率

  58张

  标题: 第四章 双眼视觉异常的概念和检查

  其他占位符: 非斜视性双眼视觉异常的发生,有许多因素起作用 以调节和聚散因素为主

  59张

  标题: 调节定义

  正文: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人眼在看近处物体时,屈光力增加 这种人眼自动改变晶状体曲率以增加眼的屈光力使近距离物体仍能成像在视网膜上以达到明视的作用称为眼的调节 分为4类:张力性调节、集合性调节、近感知性调节、模糊调节

  60张

  61张

  标题: (二)调节的机制

  正文: 经典的调节机制 休息时,眼睛处于非调节状态并聚焦于远距离目标 赤道部悬韧带纤维休息时张力跨越了晶状体周围的空间,通过晶状体囊膜对晶状体的赤道部产生直接向外的力量,使得晶状体处于相对较平和非调节状态。

  62张

  标题: (三)相关概念

  正文: 调节远点: 当人眼在调节静止时,所能看清的最远一点称为调节远点; 调节近点:当眼在动用最大的调节力时,所能看清楚的那一点称为调节近点; 调节范围:调节远点与近点间的任何距离均能运用调节达到明视,这范围即称调节范围; 调节力:调节作用时,因晶状体变化而产生的屈光力,以屈光度(D)为单位来表示。 1 调节力=──────── 调节距离(m)

  63张

  标题: 二、 集合定义

  正文: 当人眼注视远处物体时,双眼的视轴平行、调节静止 而双眼在注视近处物体时,双侧眼球向内旋转,使两眼的视轴正对所看的物体,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所成的像正位于双眼黄斑中心凹部位 在一定范围内物体距离越近,眼球内转的程度也愈大,这种现象称为集合作用

  64张

  标题: 分类

  正文: 自主性集合:视觉反射运动中唯一能用人的意志控制的功能,由人的意志使两眼视轴向鼻侧集合,由大脑额叶司理 非自主性集合:一种视觉反射,它是通过大脑枕叶知觉中枢建立的条件反射,是不由人的意愿控制的,产生非自主性集合的条件刺激是物象离开两眼黄斑部向相反方向的运动其包括:张力性集合、融像性集合、调节性集合和近感性集合4种

  65张

  标题: 非自主性集合

  正文: 张力性集合 融像性集合 调节性集合 近感性集合

  66张

  标题: 集合

  正文: 张力性集合:人在睡眠(全麻)的状态下,两眼视轴偏向外方,当清醒睁眼时,双眼内直肌经常接受一定量的神经冲动,使其保持一定的张力克服视轴的发散,以维持第一眼位,双眼视轴平行,这是无意志性的眼肌紧张作用; 张力性集合过大可致内隐斜,不足可致外隐斜。辐辏适应异常可致辐辕不足伴有调节趋前

  67张

  标题: 集合

  正文: 融像性集合:当双眼注视一目标而物象落在两眼视网膜对应点稍鼻侧或颞侧时,为将两单眼的视标融合为一,使不致发生复视,视觉运动反射回引起融像性集合,使物像落在两眼视网膜对应点上 融像性聚散的生理光学刺激为视网膜视差,故又称为视差性聚散 视差性聚散的病理生理: 一过性弱神经支配可导致聚散不灵活,暂时性辐辏异常和散开异常 持续性弱神经支配可出现大的注视视差,导致辐辏不足和融像不足 大而持久的视差性聚散可导致恒定性斜视

  68张

  标题: 集合

  正文: 调节性集合:集合运动向固视目标产生调节时,就引起调节性集合,因此我们会发现在出现复视前往往视标先变模糊,这就是调节性集合的参与所致;

  69张

  标题: 集合

  正文: 近感性集合 心理上对目标趋近的反应。 近感知聚散的刺激可分为视觉、听觉和立体感。动刺激强于静刺激。

  70张

  标题: 集合

  其他占位符: 聚散之目的在于维持两眼单视,是否出现复视及其程度DP可由下式确定: DP = V + VD + PE + Ph VD为聚散需求 PE为棱镜度数,底朝外为正值,朝内为负值。 Ph为隐斜度数,内隐斜为正值,外隐斜为负值。 三者总和为聚散刺激 V为辐辏反应,可从0至最大的辐辏,但为持久而舒适计,须有一定量地辐辏储备,其储备足够与否,由各种规则确定。若聚散反应与聚散剌激之差超过Pamun区的融像范围则出现复像。 聚散反应要足够、准确、快速和持久。临床上应对其功能做全面评估。

  71张

  其他占位符: 垂直性聚散与调节无相关,不受近感知和随意意志影响,约为土3A。垂直性适应远慢于水平位,至少要15分钟。 屈光参差戴眼镜阅读时,因两眼镜偏心棱镜效果不同,可能引起垂直性棱镜失衡

  72张

  标题: 隐斜

  其他占位符: 在无融像需求时,两眼视线不对准视标的眼位为隐斜 当存在融像 需求时,隐斜和辐辏需求之和称为运动融像,即辐辏的刺激。

  73张

  其他占位符: 分离性隐斜 隐斜应在无融像状态下所测的向量。 分离方法有如下四类: 排除方法,如遮盖试验; 复像或分离方法,如von Graefe方法; 变形方法,如Maddox杆; 非融像或独立视标,如立体镜隐斜测试卡。

  74张

  其他占位符: 相联性隐斜是在双眼融像状态测出消除注视视差所需的棱镜量。 临床上用该量的一半作棱 镜处方适合于绝大多数患者

  75张

  标题: 四、调节与聚散的关系

  其他占位符: 调节与聚散以及瞳孔收缩为三联联动的关系 其优点为增加神经支配效益和同步 性。 它们之间的联系途径为调节性集合(AC)和集合性调节(CA)。 调节性集合量与调节 量之比即AC/A比做定量,后者由集合性调节量与集合量之比即CA/C作定量。AC/A比平均为 4/1,随年龄略增,在老视前期呈指数上升。 CA/C平均为1/12,10岁时最高,随年龄呈线性下 降,至40岁后降为0。。

  76张

  标题: 四、调节与聚散的关系

  其他占位符: 刺激性AC/A和反应性AC/A比: 调节刺激:调节需求和测试镜度数之和 刺激性AC/A:调节性集合量/调节性刺激。 反应性AC/A:调节 性集合量/调节反应量 真正调节反应量并不一定等于调节刺激量, 通常调节滞后+0. 25D +0. 50D 调节反应量可由客观电脑验光仪或动态检影确定 在临床上为方便 计,仅采用刺激性AC/A比。

  77张

  标题: 调节性集合和调节的比值

  其他占位符: 一 计算法 计算法中AC/A取决于视远和视近的隐斜度的关系 例如,被检者瞳距为6Omm,在4Ocm处集合刺激为l5 △ ,调节刺激应为2·5OD。 假如这个被检者视远时无隐斜,视近时也没有隐斜,则集合反映也为l5 △ AC/A=l5/2·5=6 △ /D。

  78张

  标题: 调节性集合和调节的比值

  其他占位符: 一 、计算法 被检者在4Ocm处集合刺激应该为l5 △ 如果被检者只有10△的调节性集合,在4Ocm处就会有5 △额外的集合要求,需要由正融合性集合来补偿以避免复视 所以在检查4Ocm处的隐斜度时,由于检查打破了融合,将会引出和测得5 △外隐斜。

  79张

  标题: 调节性集合和调节的比值

  其他占位符: 一 、计算法 在完全矫正被测者的屈光不正后,测定视远和视近时的隐斜度就可以算出AC/A值, 当视近4Ocm时,计算公式: AC/A=瞳距十(视近隐斜度一视远隐斜度)/2.50 AC/A=瞳距十近测距(视近隐斜度一视远隐斜度) 外隐斜用负值,内隐斜用正值。 例如,被检者瞳距64mm,在6m处测得2 △外隐斜,4Ocm处测得5 △内隐斜,则 AC/A=6·4十[5一(一2)]/2·50=9·2 △ /D AC/A=6·4十0.4[5一(一2)]=9·2 △ /D

  80张

  标题: 调节性集合和调节的比值

  其他占位符: 二、梯 度 法 调节性集合由调节引起,通过附加镜片增加或减少一定量的调节,然后测量由此所引起的集合的量的变化就可以算出AC/A。 在一工作近点4Ocm测得隐斜度,保持眼位,并在双眼前增加一已知量的负镜或正镜再测隐斜度,两者的差值就反映出在已知变化的调节刺激下集合的变化。

  81张

  标题: 调节性集合和调节的比值

  其他占位符: 二、梯 度 法 计算公式如下: AC/A=(初始隐斜度一最终隐斜度)/附加度数 例如,视近为6 △外隐斜,增加十1·00D,测得此时隐斜度为9 △外隐斜,则 AC/A=[一6一(一9)]/1=3 △ /D

  82张

  标题: 调节性集合和调节的比值

  其他占位符: 三、两种方法的比较 远近法 需要较少的时间但较多的计算 可简单地比较远近隐斜度 不需要附加镜片 注视距离和瞳距必须知道 近感性集合对眼的真实位置有一定影响; 梯度法 是评估AC/A的最直接的方法。 少计算,无需考虑瞳距 近感性集合恒定。

  83张

  标题: 调节性集合和调节的比值

  其他占位符: 三、两种方法的比较 梯度法所得AC/A的数值比用计算法测得的要低 原因为: 梯度法测量的隐斜度都在一固定工作距离,无论是近感性集合如何,都相等地影响两个隐斜度 因此梯度法测量AC/A值不受视近性调节地影响。对于计算法,近感性集合则只影响其中视近的隐斜度 因此认为在计算法测量的AC/A中包含一部分近感性集合。

  84张

  标题: 五、双眼视觉异常的基本类型

  其他占位符: ?集合不足:低AC/A比,看远正位,看近中高度外隐斜。 集合不足:低AC/A比,看远外隐斜,看近更高度外隐斜 散开不足:低AC/A比,看远内隐斜,明显大于看近隐斜 融像性聚散障碍:正常AC/A比,看远正位,看近正位,或看远看近有低度内或外隐斜, 主要障碍不在于隐斜,而在于融像性聚散幅度降低。 单纯性外隐斜:正常AC/A比,看远外隐斜,看近外隐斜,两者基本相等。 单纯性内隐斜:正常AC/A比,看远内隐斜,看近内隐斜,两者基本相等。

  85张

  其他占位符: 集合过度:高AC/A比,看远正位,看近高度内隐斜。 集合过度:高AC/A比,看远内隐斜,看近更高度内隐斜 散开过度:高AC/A比,看远低中度外隐斜,看近隐斜明显小于看远。 垂直位异常:右眼上隐斜等于左眼下隐斜,通常以上隐斜分类为右眼上隐斜或左眼上隐斜。 调节不足。 调节不持久 调节过度。 调节失灵。 眼运动障碍。

  86张

  标题: 相关概念

  其他占位符: 集合近点:双眼单视的最近点称为集合近点。当集合作用达到一定程度,物体再近时一眼放弃集合而突然转向外侧形成复视,此时物体所在的点称为集合近点。 集合范围:集合远点与集合近点之间的距离称为集合范围 集合程度:集合能力的差别称集合程度。 绝对性集合:绝对性集合就是指人眼所能产生的最大集合力量,集合近点的值反映

  87张

  标题: 相关概念

  其他占位符: 相对性集合:相对集合:在调节固定不变情况下能单独发生的集合作用称为相对集合。 正相对性集合(PRC):超过该调节相应的集合部分 负相对性集合NRC):该调节相应的集合部分中能够放松的集合程度称为

  88张

  标题: 相关概念

  其他占位符: 模糊点:为了保持同样的融合状态,双眼将动用调节性集合度来代偿,当双眼动用调节性集合度时,视标会由于调节的变化开始变模糊,刚开始变模糊这一点称为模糊点。 刚出现模糊点时的棱镜度大小就是双眼在这个检查距离的相对性集合度的大小。

  89张

  标题: 相关概念

  其他占位符: 破裂点:继续增加棱镜度,直到调节性集合度不能代偿,此时视网膜物像的融合状态将被打破,因而出现复视,这一点称做破裂点 破裂点表示双眼储备集合度已经全部用完,不能再维持双眼单视。 恢复点:然后逐渐减少双眼前的棱镜度,直到双眼重新获得双眼单视,此时这一点称做恢复点。

  90张

  标题: 相关概念

  其他占位符: 集合灵敏度 指集合刺激(视差)在不同水平变化时所做出的集合反应速度,即集合变化的灵敏度。 采用三棱镜翻转拍检查 一侧为l2△BO(base out),另一侧为3△BI(base in) 测量者计算每一分钟的循环数其单位为周期/分钟。 正常值为13周期/分种。

  91张

  标题: 相关概念

  其他占位符: 相对调节定义 在集合固定不变情况下能单独运用的调节作用 负相对调节 (negative relative accommodation,NRA), 在屈光不正矫正基础上能放松的调节 即加凸透镜片至视标出现持续性模糊时,该增加的量程为负相对调节量

  92张

  标题: 相关概念

  其他占位符: 正相对调节 (positive relative accommodationPRA), 用凹透镜片能产生的调节 在屈光不正矫正基础上加用凹镜片能产生的调节称为正相对调节量 其正常值为 NRA,(十2·00士0·5O)D PRA,(一2.37士1.00) D

  93张

  标题: 相关概念

  其他占位符: ·调节灵敏度 是指调节刺激在不同水平变化时所做出的调节反应速度,即调节变化的灵敏度

  94张

  标题: 第二节双眼视的基本测量方法

  其他占位符: 1、双眼视觉的测量评估分为如下4大步: 1、测量在远近距离上的隐斜的方向和幅度及AC/A比。 遮盖试验 von Graefe隐斜试 Thorington改良试验。 2、测量正负融像性聚散度 平滑聚散(综合验光仪中用Risley 可变棱镜)和阶梯聚散(用棱镜排杆)测量 负相对调节(NRA)、正相对调节(PRA)、 融像交叉柱镜(FCC)等。

  95张

  其他占位符: 3、测量集合幅度 一般指集合近点(NPC)的倒数,此测量对于最常见双眼视异常之一,即 聚合不足的诊断极其重要 4、测量感觉状态包括抑制和立体视觉。 一般而言,非斜视性双眼视觉异常的立体视觉在 临床上测量并不受影响或受影响极微,而轻度抑制却常见 特殊测量如Worth 4点灯可测抑制。

  96张

  其他占位符: 顺序测量: 自由位测量(理论上此时无剌激或抑制,如测量隐斜); 抑制性测量(如BI、负相对调节NRA); 刺激性测量(如BO、正相对调节PRA)。

  97张

  标题: 双眼视的测量

  其他占位符: 一、分离性隐斜的检测 遮盖试验 是一种客观检测眼位的方法,由遮盖打断双眼融像,在双眼无融像状态下检 测 分为交替遮盖和遮盖-去遮盖,前者可判定是否正位和斜位及方 向,后者可辨别隐斜视和斜视以及区分交替性斜视或恒定性斜视。 先做远距遮盖试验,再做近距 遮盖试验。 遮盖时务必指令患者持续看清视标 由于遮盖试验能区分隐斜和斜视,所以在记录时应记录下方位、性质和程度,如远遮盖试验 (戴镜左眼上隐斜5 △ ,近遮盖试验(不戴镜):右内斜20 △ 。

  98张

  标题: 双眼视的测量

  其他占位符: von Graefe法 是一种主观方法,在综合验光仪上进行,以棱镜将单个视标分离, 打断融像 先测远后测近,能确定眼位偏离的方向和量,但不能区分隐斜和斜 视。 它不是测量隐斜的方法,而是测量眼位的方法。因此在记录时记下眼位的 向量,而不能记隐斜,如远遮盖试验(不戴镜):水平位4 △ 外斜位,近遮盖试验(戴镜): 垂直位右眼2 △上斜位。 同样,在测量时务必选出能刺激最佳调节的视标,并嘱咐患者一直看清它,以控制调节。否 则两分离视标之间位置在游移,检测结果不可靠。

  99张

  标题: 双眼视的测量

  其他占位符: Thorington改良法 是一种近测的主观方法,用马氏杆分离两眼,它比其他检测方法更具可重复性。 该 法对于用综合验光仪难以进行的患者如7?8岁以下的儿童,也能进行。 在检测时务必嘱咐 患者看清字标。

  100张

  标题: 双眼视的测量

  其他占位符: 调节测试的内容 调节幅度 调节灵敏度 +/-2.00的翻转拍 调节反应 MEM检影 FCC实验 正相对调节(PRA)及负相对调节(NRA)的测定

  101张

  标题: 双眼视的测量

  其他占位符: 调节辐度的测量 移近法 镜片法 查表法 公式法

  102张

  标题: 双眼视的测量

  其他占位符: 调节辐度检查 ?移近法(Push up method) 移近法是通过物体的逐渐移近使光线的发散度增加来刺激调节产生。

  103张

  标题: 双眼视的测量

  其他占位符: 调节幅度测量(推进法,移近法 1 目的 在进行单眼测量时,此法可测量患者通过睫状肌收缩和相应的晶状体改变后,眼调节系统能够增加的调节能力 在双眼同时测量时,此法可测量患者通过双眼聚散度改变做出相应调节改变的能力 (此时已非单纯的调节幅度检查,双眼的集合功能在检查过程中有参与作用)。

  104张

  标题: 双眼视的测量

  其他占位符: 调节幅度测量(推进法,移近法) 2·器材 (1)近点视力卡 厘米尺。 (2)遮盖板。

  105张

  标题: 双眼视的测量

  其他占位符: 调节幅度测量(推进法,移近法) 3 准备 (1)患者配戴其常用远用矫正眼镜。 (2)患者或医生手持近点卡(或近用视表 (3)保证有充足的光线照射注视视标。

  106张

  标题: 双眼视的测量

  其他占位符: 调节幅度测量(推进法,移近法) 4,步骤 (1)指导患者遮盖左眼以测量右眼。 (2)指导患者注视比其近视力大一到两行的视标。 (3)指导患者在检查过程中尽量"保持字母清晰"。 (4)缓慢地将视力表移向患者,并让患者在"当 字母开始和持续变模糊"时报告

  107张

  标题: 双眼视的测量

  其他占位符: 调节幅度测量(推进法,移近法) 4,步骤 (5)以厘米作为单位测量从视力表到患者眼镜 平面的距离(线性测量值为调节近点)。 (6)用100除以线性距离,可将线性距离转换为屈光度(屈光度值代表患者的调节幅度)。 (7)按照步骤(1) --(6),遮盖右眼并测量左眼。 (8)双眼注视视标,重复上述步骤。

  108张

  标题: 双眼视的测量

  其他占位符: 调节幅度测量(推进法,移近法) 5·记录 (1)记录用于测试的方法。 (2)记录调节幅度的屈光度值。 (3)分别记录OD、OS和OU的测量值。

  109张

  标题: 双眼视的测量

  其他占位符: 调节辐度检查 镜片法: 镜片法是通过眼前增加正或负镜来放松或刺激调节,获得调节广度的具体值。

  110张

  标题: 双眼视的测量

  其他占位符: 调节辐度检查 镜片法 (1)、完全矫正患者的屈光不正 (2)、将近用视力表固定于40cm,打开 近用灯,保证良好的照度。 (3)、遮盖左眼,检查右眼 (4)、瞩患者注视近视力表中最佳视力的上一行视标,患者有两种情况,一为看清,另一种为看不清

  111张

  标题: 双眼视的测量

  其他占位符: 调节辐度检查 镜片法测试步骤: (5)、如看清,说明患者的调节广度至少为2.5D,此时在患者眼前以-0.25D为一档缓慢增加负镜片直到患者所看的视标变为持续模糊,记录最后清晰时增加的负镜度数。 调节广度等于增加的负镜度数绝对值加上2.5D(40cm处的视标产生的调节)。

  112张

  标题: 双眼视的测量

  其他占位符: 调节辐度检查 镜片法测试步骤: 例如:在患者眼前加-2.50D持续模糊,最后清晰的负镜度数为-2.25D,患者的调节广度为2.25+2.5=4.75D。

  113张

  标题: 双眼视的测量

  其他占位符: 调节辐度检查 镜片法测试步骤: (6)、如果患者看不清40cm处的视标,说明患者的调节广度不足2.5D,此时在眼前增加正镜片,缓慢增加,直到刚刚能看清视标,记录所加正镜片的度数。调节广度等于2.5D(40cm处的视标产生的调节)减去增加的正镜度数。

  114张

  标题: 双眼视的测量

  其他占位符: 调节辐度检查 镜片法测试步骤: (7)、遮盖右眼,打开左眼,重复(4)-(6)步,测量左眼的调节广度。 (8)、打开双眼,重复(4)-(6)步,检查双眼的调节广度。

  115张

  其他占位符: 调节辐度检查 注意:由于采用移近法时,视标移近产生近感性调节和视标变大,因此结果较镜片法高大约2D。

  双眼视的测量

  116张

  (Gp:) 年龄

  (Gp:) 近点(CM)

  (Gp:) 调节广度(D)

  (Gp:) 10

  (Gp:) 7

  (Gp:) 14

  (Gp:) 20

  (Gp:) 10

  (Gp:) 10

  (Gp:) 30

  (Gp:) 14

  (Gp:) 7

  (Gp:) 40

  (Gp:) 22

  (Gp:) 4.5

  (Gp:) 50

  (Gp:) 40

  (Gp:) 2.5

  (Gp:) 60

  (Gp:) 100

  (Gp:) 1

  Donder’s表

  117张

  标题: Hofstetter 公式

  其他占位符: 最小调节幅度=15-0.25×年龄 平均调节幅度=18.5-0.30×年龄 最大调节幅度=25-0.40×年龄

  118张

  标题: 双眼视的测量

  其他占位符: 调节灵敏度测定 目的:评估调节的灵敏度

  119张

  标题: 双眼视的测量

  正文: 调节灵敏度测定 实验用具 近视力表 调节灵敏度测定翻转拍(+/-2.00D或+/-1.50D)如图:

  120张

  标题: 双眼视的测量

  其他占位符: 调节灵敏度测定 1、首先矫正患者的远用屈光度,遮盖左眼,检查右眼. 2、将近视力表置于被检者40cm处,保持良好的照明 3、检查患者的近用视力 4、选择最好视力的上一行视标作为注视目标

  121张

  122张

  标题: 双眼视的测量

  其他占位符: 调节灵敏度测定 5、将翻转拍的+2.00D一侧置于眼前(如下图),患者在此瞬间,清晰的视标变得模糊,待患者报告模糊的视标变清晰的瞬间,翻转翻转拍使-2.00D一侧的镜片置于眼前,患者在此瞬间,清晰的视标又变得模糊,待患者报告模糊的视标变清晰的瞬间,再进行翻转,依此作为一个循环,记录一分钟之内的循环次数。

  123张

  标题: 双眼视的测量

  其他占位符: 调节灵敏度测定 6、遮盖右眼,检查左眼,重复2~5步骤。 7、同时打开左右眼,重复2~5步骤 8 标准值(双眼): 6岁:3.0 7岁:3.5 8-12岁:5.0 13-30岁:8.0 30-40岁:9.0 (单眼): 6岁: 5.5 7岁 6.5 8-12岁 7.0 13-30岁 11.0

  124张

  标题: 双眼视的测量

  其他占位符: 调节灵敏度测定 6结果分析: 由于测试为双眼状态,因此调节和集合的异常都将对结果产生影响, 临床上,如果双眼测试的结果正常,往往意味着在这两方面的功能都正常; 如果患者不能通过双眼测试则应进行单眼测试,如也不通过,可以肯定有调节问题,如果通过了单眼测试,则往往说明患者是双眼视功能异常。

  125张

  标题: 双眼视的测量

  其他占位符: 正相对调节负相对调节的测定:: 测试步骤 (1)、完全矫正屈光不正,对老视患者附加试验性近用处方 (2)拉下近用视力杆并固定近用视力表于40cm,打开近用灯,保证良好的照度 (3)、调整为近用瞳距旋钮并确保双眼无遮盖 (4)嘱患者注意观看最佳视力上一行的视标,确保视标清晰

  126张

  标题: 双眼视的测量

  其他占位符: 正相对调节负相对调节的测定:: 测试步骤: (5)先测量负相对调节NRA,于双眼前增加正镜片,每次增加+0.25D,直至患者报告视标持续模糊(因为负相对调节为放松实验而正相对调节为刺激实验) (6)记录增加的正镜片总量,即为负相对调节(NRA)的量 (7)撤掉所加的正镜片,恢复到负相对调节NRA检查前的双眼基础状态:

  127张

  标题:

  其他占位符: 正相对调节负相对调节的测定:: 测试步骤: (8)再一次确保患者所见视标清晰 (9)测量正相对调节PRA,于双眼前增加负镜片,每次增加-0.25D,直至患者报告视标持续模糊 (10)记录增加的负镜片总量,即为患者的正相对调节(PRA)的量。

  128张

  标题: 双眼视的测量

  其他占位符: 正相对调节负相对调节的测定:: 对于老视患者 如果NRA与PRA的绝对值相等,说明试验性下加光度数准确,如果不相等,则度数应该调整 方法为将正负相对调节相加除2,加在试验性下加光上。 例:患者试验性下加光为+1.75D,NRA=+2.00D,PRA=-2.50D,则患者最后处方为+1.75+(-0.25)=+1.50D

  129张

  标题: 双眼视的测量

  其他占位符: 调节反应的测定 1.FCC试验(Fused Cross Cylinder)交叉十字视标试验 2.动态视网膜检影(MEM实验)

  130张

  标题: 双眼视的测量

  其他占位符: 调节反应的检测 单眼估计检影法(MEM):是一种客观方法,将刺激足够调节的字标置于检影镜同一平 面附近,离患者40cm,在患者读出字标时作检影,在被检眼前快速置入预估的不同度数透镜以达 中和。 透镜置于眼前的时间要尽量短,以免改变调节反应。 患者必须戴准确的远矫正镜,不能有 过矫和低矫。

  131张

  标题: 双眼视的测量

  其他占位符: 虽然MEM检测调节,但双眼视功能也被评估。 如被检眼需用低于正常值的正镜甚或负镜 来中和则可能是调节过度,或者高度外隐斜伴正融像聚散下降 髙度正镜中和可能是由 于调节不足或者高度内隐斜伴负融像性聚散下降。

  132张

  标题: 双眼视的测量

  其他占位符: 在进行MEM时,必须有正常室内照明,因暗照明会影响调节反应。 检测结果为+0.25D至 + 0. 50D,若低于0或者高于+0. 75D则有问题。

  133张

  标题: 双眼视的测量

  其他占位符: 调节反应的测定 交叉十字视标试验 (Fused Cross Cylinder): 原理:FCC试验是检查双眼注视状态下,观察近距离物体时患者的调节状态,调节超前亦或调节滞后,也经常应用在确定老视患者的试验性下加光。 所谓调节滞后是指调节反应量小于调节刺激量,调节超前指患者的调节反应量大于调节刺激量。例如观看40cm处物体,调节刺激量1/0.4=2.5D,而如果患者动用的调节力为2.0D,此即为调节滞后0.50D;若患者动用调节力为3.0D,则为调节超前0.50D。

  134张

  标题: 双眼视的测量

  其他占位符: 调节反应的测定 嘱患者通过交叉柱镜观看十字条栅视标,并报告是横线清楚还是竖线清楚。   对调节力足够的人而言,为保持物像的清晰,所动用的调节应使两条焦线形成的最小弥散圆成像于视网膜上,使横焦线位于网膜前,竖焦线位于网膜后,使调节反应等于调节刺激2.5D,患者感觉横竖线的清晰度相同;

  135张

  标题: 双眼视的测量

  其他占位符: 调节反应的测定 若患者反映竖线较横线清楚,说明弥散圆落在网膜之前,竖线靠近网膜,横线远离网膜,反应出患者的调节反应大于调节刺激属调节超前; 若患者报告横线较竖线清楚,说明弥散圆落在网膜之后,竖线远离网膜,横线靠近网膜,反应出患者的调节反应小于调节刺激属调节滞后,患者近距离阅读可能会出现问题,需补偿下加光。

  136张

  标题: 双眼视的测量

  其他占位符: 融像交叉柱镜试验:是一种主观方法,比MEM容易而且快速 但比MEM的重复性差,难 以用于8、9岁儿童。 检测结果为+0. 50D,标准差为±0. 50D。

  137张

  ? 测试方法 正常值 标准差? 调节广度 移近法 18-1/3年龄 ±2D 镜片法 比移近法少2D 单眼调节灵敏度(±2.00D翻转拍) 6岁 5.5cpm ±2.5 cpm 7岁 6.5cpm ±2.0 cpm 8-12岁 7.0cpm ±2.5 cpm 13-30岁 11.0cpm ±5.0 cpm 30-40岁 双眼调节灵敏度 6岁 3.0cpm ±2.5 cpm 7岁 3.5cpm ±2.5 cpm 8-12岁 5.0cpm ±2.5 cpm 13-30岁 8.0cpm ±5.0 cpm 30-40岁 9.0cpm ±5.0 cpm MEM检影 +0.50 ±0.25 cpm FCC实验 +0.50 ±5.0 NRA +2.00 ±5.0 PRA -2.37 ±1.00 ? ?

  调节功能测试的正常值

  138张

  标题: 双眼视的测量

  其他占位符: 集合功能检测 集合广度的测定 融像性集合的测定 正负相对集合的测定 融像储备力的测定

  139张

  标题: 双眼视的测量

  其他占位符: 集合功能检查 集合近点检查 1 目的 测量患者在保持融合的情况下双眼的集合能力

  140张

  标题: 双眼视的测量

  其他占位符: 集合近点检查 2·器材 (1)小电筒。 (2)红玻璃。 (3)近用调节视标。

  z

  141张

  标题: 双眼视的测量

  其他占位符: 集合近点检查 3·准备 (1)患者戴上其常用眼镜。 (2)保证充足照明。 (3)检查者在40·6cm的位置手持笔式光源(或调节视标)。

  142张

  标题: 双眼视的测量

  其他占位符: 集合近点检查 4·步骤 (1)指导患者看着光源(或其他视标),并询问其见到几个视标。如果患者报告见到两个视标,则将视标移远直至患者见到一个视标为止。 (2)朝着患者的方向移动视标,同时观察患者的眼睛,当患者报告出现两个视标或检查者发现患者的一只眼睛已经不能固视视标时,记下此时视标与眼球的距离,此为破裂点。

  143张

  标题: 双眼视的测量

  其他占位符: 集合近点检查 4·步骤 (3)再将视标逐渐远离患者的眼睛并记录患者恢复双眼固视(如果患者如上所述出现复视,则此时会报告看见一个物体)时的距离,此为恢复点。

  144张

  标题: 双眼视的测量

  其他占位符: 集合近点检查 5,记录 (l)记录NPC及视力矫正情况(裸眼或戴镜)。 (2)记录使用的视标。 (3)记录患者眼睛偏离或患者报告复视("破裂")时的直线距离(厘米、毫米、英寸或;尺等)。 (4)记录患者眼睛恢复固视或患者报告看见一个物体(“恢复”)时的直线距离(厘米 毫米、英寸或英尺等)。

  145张

  标题: 双眼视的测量

  其他占位符: 集合近点检查 5,记录 (5)如果能观察到的话,则记录是哪只眼睛偏离及偏离的方向。 (6)如果患者报告看见两个视标,则记录为复视。如果患者没有报告看见两个物体而我们观察到"破裂"的话则记录为抑制。 (7)如果检查者将视标移到患者的鼻梁时患者都仍保持固视,则记录“TTN”(“到鼻子")。 (8)用不同的视标重复步骤(2)~(7)。 正常值为: ???????????????????? 破裂点:3cm±4cm ???????????????????? 恢复点:5cm±5cm

  146张

  标题: 双眼视的测量

  其他占位符: 正负融像聚散的直接检测 平滑聚散检测 用综合验光仪进行,对远近距的正负融像聚散幅度作评估模糊点测量 无调节改变时的融像聚散值 破裂点表示融像聚散和调节性聚散的总值 恢复点表示在复像发生 后重获单视的能力 这能力在阅读从上行回扫到下行时,在闭目后重睁眼时很重要,因为此瞬间 两眼分离,需尽快融像。 尽管正常聚散幅度提供运动融像的能力和储备,但仍可能有融像异常, 故需要进一步检测融像灵活性。

  147张

  标题: 双眼视的测量

  其他占位符: 阶梯聚散检测 用棱镜排镜检测,可用于不能用综合验光仪检测的患者,如8 ~9岁的儿 童。 由于用该法时可看到患者眼运动状况,除了患者主观反应之外,还能客观观察,这优于平滑 聚散检测的纯主观方法所测结果可能与平滑聚散检测结果有差异

  148张

  标题: 双眼视的测量

  其他占位符: 远距离水平聚散力的测定 通过棱镜的引入使双眼视网膜物像分离 促使患者运用水平聚散力来补偿物象分离,维持双眼视 籍此,我们可以了解患者的集合功能。

  149张

  检查水平聚散力旋转棱镜的初始位置

  标题: 远距离水平聚散力的测定

  150张

  其他占位符: 远距离水平聚散力的测定 (4)、嘱患者注视6m处视标,同时以每秒1△的速度匀速增加基底向内的棱镜度数 (5)、令患者出现模糊点时报告,记录此时双眼棱镜总量,例如出现模糊点时右眼4△,左眼3△,则模糊点为7△;继续增加棱镜度数;患者报告破裂点时,记录此时双眼棱镜总量

  标题: 双眼视的测量

  151张

  其他占位符: 远距离水平聚散力的测定 (1)、完全矫正屈光不正 (2)、投射单一独立的视标于6m处,此视标为患者视力较差眼最好矫正视力的上一行 (3)、放置旋转棱镜于双眼前,棱镜度刻度初始设置为0,并位于垂直位,如图

  标题: 双眼视的测量

  152张

  其他占位符: 远距离水平聚散力的测定 (6)、然后继续增加使视标分离加大再减小基底向内棱镜度数,当分离的视标重新恢复为单一视标时,记录此时的双眼棱镜总量。

  标题: 双眼视的测量

  153张

  其他占位符: 远距离水平聚散力的测定 注意:一般由于患者的远用屈光度已被完全矫正,因此观察6m处物体时,调节已放松为零,也就是没有可以放松的调节性集合,所以应该不会出现模糊点.若出现了模糊点则说明患者的远用屈光矫正存在正镜不足或负镜过大的失误,应重新核查远用处方,在模糊点缺乏的情况下,破裂点代表着负融像集合的极限

  标题: 双眼视的测量

  154张

  其他占位符: 远距离水平聚散力的测定 (7)、把双眼旋转棱镜刻度调回0点,嘱患者仍然注视6m处视标,同时以每秒1△的速度匀速增加基底向外的棱镜度数,如上所述,令患者报告模糊点、破裂点和恢复点并记录棱镜总量。

  标题: 双眼视的测量

  155张

  其他占位符: 远距离水平聚散力的测定 (8)、结果记录:远距聚散力:基底向内(BI):模糊点/破裂点/恢复点;基底向外(BO):模糊点/破裂点/恢复点 近距聚散力:基底向内(BI):模糊点/破裂点/恢复点;基底向外(BO):模糊点/破裂点/恢复点

  标题: 双眼视的测量

  156张

  其他占位符: 远距离水平聚散力的测定注意: 在测定聚散力时,应先测棱镜基底向内然后再测定棱镜基底向外时的集合力,因为基底向外的棱镜刺激集合和调节,而基底向内的棱镜则放松调节和集合。 当测试儿童时,最好用棱镜条,这样我们可以看见他们的确眼睛,确保他们配合检查。

  标题: 双眼视的测量

  157张

  标题: 双眼视的测量

  其他占位符: 聚散灵活性检测 指集合刺激(视差)在不同水平变化时所做出的集合反应速度,即集合变化的灵敏度。 采用三棱镜翻转拍检查 一侧为l2△BO(base out),另一侧为3△BI(base in) 测量者计算每一分钟的循环数其单位为周期/分钟。 正常值为13周期/分种。 聚散灵活性检测一般不列人常规检查,仅在融像聚散正常而患者仍有不能解释的双眼视异常症状时才进行

  158张

  测试方法 正常值 标准差 基底向外(远) 模糊点: 9 ±4 破裂点: 19 ±8 恢复点: 10 ±4 基底向内(远) 破裂点: 7 ±3 恢复点: 4 ±2 基底向外(近) 模糊点: 17 ±5 破裂点: 21 ±6 恢复点: 11 ±7 基底向外(近) 模糊点: 13 ±4 破裂点: 21 ±4 恢复点: 13 ±5 集合近点 破裂点:2.5cm ±2.5 恢复点:4.5cm ±3.0

  集合功能的正常值

  159张

  标题: 双眼视的测量

  其他占位符: 感觉融像的检测 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仅有轻度的感觉融像减退,大多患者仅有轻度立体视下 降,隐斜者可有轻度抑制 抑制的评估 Worth4点试验是最准确的评估抑制存在与否及其大小的主观方法。 确定抑制范围的大小:先在33cm处进行,再逐渐移远至lm进行,距离越远才出现的抑制越小; 确定抑制的程度:在正常室内照明时才出现的抑制程度低由于正常照明易诱发抑制,若在暗室中也出现的抑制程度髙。

  160张

  标题: 双眼视的测量

  其他占位符: 立体视评估 临床上应用局部(轮廓)立体视和综合立体视两类目标。前者的缺点是无 立体视觉的被检者根据单眼提示也能猜对答案。后者为随机点组成,无单眼提示。

  161张

  标题: 眼运动的检测

  其他占位符: 眼运动检测包括三步: 注视稳定性, 扫视功能 跟随功能。 眼运动障碍可能反映出隐藏的严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 功能发育问题 评估眼运动的目的是因为它与阅读关系密切。

  162张

  标题: 眼运动的检测

  其他占位符: 注视稳定性评估患者对注视物维持稳定注视的能力。 在常规检查时便可顺便评估注 视稳定性,如遮盖试验时嘱患者注视目标 除了非常幼小儿童、焦虑、过动症或注意力不集中者,所有被检者应能维持准确的注视达10 秒,并不伴有可见的眼运动。

  163张

  标题: 眼运动的检测

  其他占位符: 扫视运动评估扫视功能的性质和准确性 有①直接观察, ②视觉-语言定时标准化试验, ③客观眼运动记录等三种方法

  164张

  标题: 眼运动的检测

  其他占位符: 直接观察测验: 检者位于患者正前方,持两杆,一杆顶端有红色小圆球而另一杆顶端有绿色小圆球作为目标 距患者Hamum距离(从患者手肘至中指节距离),但不远于40cm。各目标至 中线各为10cm。 告知患者当说‘红’,你就看红色小球,当我说‘绿’,就看绿色小球,记住在 我说红或绿时你才看它。”切勿告知患者可否转动头和身体。 接着,检者开始说红道绿各5次, 患者作10次扫视运动。检者观察患者扫视运动的状况,包括能力若患者不能通过,则确定有 眼运动障碍;但是患者通过,并不能排除眼运动障碍,若病史仍疑有眼运动障碍,则须进一步作视

  165张

  标题: 眼运动的检测

  其他占位符: 视觉-语言测验: 一种新方法称为发育眼运动测验(DEM) 视标如图3-1所示,分为A、B、C 三卡 A、B 二卡各为纵向等距排列40个随机数字,共80个随机数字, C卡为横向随机距排列80 数字,次序与A、B 二卡相同。 令患者尽速并准确读出A、B 二卡中80个纵列数字,并记录所需时 间。 然后,令患者尽速并准确读出C卡中80个横排数字,并记录所需时间。

  166张

  标题: 眼运动的检测

  其他占位符: 读横排数字时眼作扫视运动。 若无扫视运动障碍者,读A、B的速度应与C卡大致 相同; 若有扫视运动障碍者,读C的速度慢于A、B 该法的优点是简便易用,无需昂贵仪器。 缺 点是当患者的语言能力差,难以进行, ?练习能提高速度,可重复性差。

  • 标签:
注意:本内容由网友上传,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严禁临床等其它用途,否则后果自负。
邮箱
昵称
密码
确认密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