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细胞分析及标本采集.ppt
文字版
血细胞分析及标本采集.ppt

血细胞分析及标本采集
1
.
血液标本采集及抗凝剂选择
血液标本种类 全血: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主要用于临床血液学检 查,如血细胞计数,分类和形态学检查 血浆:为全血除去血细胞部分,适合临床生化检查,内 分泌激素测定,血栓与止血检查 血清:是离体后的血液自然凝固后析出的液体部分,除 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因子,其他成分与血浆基本相 同, 多用于临床化学和临床免疫学检查
2
.
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
血浆含有纤维蛋白原而血清没有
3
.
二,血液标本采集方法
1.毛细血管采血法 2.静脉采血法 3.动脉采血法
4
.
静脉采血法
1,普通静脉采血法(开放式) 2,真空负压静脉采血法(封闭式)
5
.
1,普通静脉采血法
方法:将肘部静脉上端用压脉带系紧,使静脉充分暴露,局部消毒,用注射器刺入取血; 用途:需血量较多或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时使用; 评价:采集的血量可任意控制,但操作环节多,在移液或丢弃注射器时可能造成环境污染
6
.
2,真空负压静脉采血法
方法:消毒与选择穿刺部位同普通法。采血器有套筒式和头皮静脉式二种,具有软橡皮套管式止血装置,穿刺回血后将另一端插入真空定量的试管中,血液足量后,拔出试管即止血,再插另一试管又可采血 用途:同普通静脉采血法 评价:操作规范,采血过程中血标本不与外界接触,避免血源性交叉感染
7
.
标本采集时的质量控制
1.标本采集时应规范操作,以减少误差 2.毛细血管采血时应避开损伤部位,避免用力挤压皮肤,血液应自然流出 3.静脉采血时压脉带压迫时间不宜太长 4.动脉采血后应立即与空气隔绝,阻止血气交换 5.容器要干净,干燥,避免强力振荡引起溶血 6.血液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 7.抗凝的标本其比例要准确,必要时需修正 8.尽量避免输液时采血,因可干扰测试结果
8
.
抗凝剂的选择和应用
抗凝: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除去或抑制血液中的某些凝血因子的活性,以阻止血液凝固,称为抗凝。 抗凝剂:能够阻止血液凝固的物质,称为抗凝剂
9
.
2,乙二胺四乙酸(EDTA)盐
常用其钾盐与钠盐,钾盐溶解度明显高于钠盐。 原理:EDTA能与血液中钙离子结合成螯合物,使钙离子失去凝血作用,从而阻止血液凝固 用途:用于多项血液学检查,EDTA钾盐特别适合于血细胞分析仪和血细胞比容测定,室温下6小时红细胞体积不变 用量:EDTA-K2-2H2O 1.5-2.2mg/ml血液
10
.
血液常规检验
红细胞参数 包括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细胞比容、平均红细胞容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容积分布宽度等。
11
.
红细胞参考范围
红细胞计数(×1012/L)及血红蛋白浓度(g/L)参考范围: 成年男性: 4.0~5.5 120 ~160 成年女性: 3.5~5.0 110 ~150 新生儿: 6.0~7.0 170 ~200
12
.
红细胞平均指数
红细胞平均指数: 平均红细胞容积(MCV)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 (MCH)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红细胞容积分布宽度(RDW)
13
.
贫血的实验室诊断
贫血的定义: 全身循环红细胞总量减少。贫血是一种临床综合征。 目前我国标准沿用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定量、和血细胞比容等指标均低于相同年龄、性别和地区人群参考范围的底限。
14
.
贫血的诊断标准
成年男性: Hb<120g/L, RBC <4.0×1012/L, Hct < 0.40 成年女性: Hb<110g/L, RBC <3.5×1012/L, Hct < 0.35
15
.
贫血的诊断标准
老年人: Hb<110g/L, RBC <3.5×1012/L, Hct < 0.35 妊娠中晚期: Hb<100g/L, Hct < 0.30
16
.
贫血的诊断
临床诊断 病史收集 临床表现 实验诊断
17
.
贫血的实验诊断
应用Hb、RBC 和Hct诊断有无贫血;用Hb诊断贫血的程度; 应用MCV、MCHC、MCH决定贫血的形态学分类,必要时了解骨髓增生程度;
18
.
成人贫血分级
19
.
各种贫血时三项指数的变化
20
.
贫血的分类诊断
小细胞低色素性:用血象、骨髓象和铁代谢检验等诊断缺铁性贫血; 大细胞性:用血象、骨髓象和叶酸、维生素B12测定诊断巨幼细胞性贫血; 正常细胞性:用血象、骨髓象、骨髓活检和祖细胞培养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 用间接胆红素、尿胆原、游离Hb、结合珠蛋白、乳酸脱氢酶等实验诊断有无溶血。
21
.
红细胞形态
正常形态:
22
.
红细胞病理形态
大小:
23
.
红细胞病理形态
色素
24
.
贫血病因
红细胞生成减少: 造血干细胞或红系祖细胞增殖与分化异常 DNA合成障碍: 巨幼细胞性贫血 血红蛋白合成障碍:缺铁性贫血 其他: 慢性疾病性贫血
25
.
贫血病因
红细胞破坏增多: 内在异常: 遗传性: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镰 型细胞贫血 获得性: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外在异常:免疫性,机械性,理化因素,感染,脾功能亢进 丢失过多:急慢性失血
26
.
红细胞,血红蛋白增多
成年男性: Hb > 170g/L, RBC >6.0×1012/L 成年女性: Hb > 160g/L, RBC >5.5×1012/L
27
.
临床意义
相对性增多:各种原因导致血浆量减少,见于剧烈呕吐、严重腹泻、大面积烧伤、多汗、多尿导致的脱水。 绝对性增多: 继发性:由于缺氧等原因导致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多,红细胞计数增多程度与缺氧程度成正比。 原发性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8
.
血细胞比容
Hct 红细胞压积指抗凝全血经离心沉淀后,测得下沉的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的百分比值。 不仅反映红细胞计数增多或减少,而且与红细胞的体积大小及血浆容量改变有关。
29
.
临床意义
增加:各种原因导致的血液浓缩,如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等; 在纠正贫血、脱水及电解质失调时, Hct是治疗的参考指标; 减少:见于各种类型贫血
30
.
红细胞分布宽度(RDW)
RDW是反映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用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变异系数来表示,比血涂片上红细胞形态大小不均的观察更客观,准确。
31
.
红细胞容积分布宽度
用于缺铁性贫血和轻度地中海贫血鉴别: 缺铁性贫血RDW明显增高,而88%左右的地中海贫血患者正常; 用于缺铁性贫血的早期诊断:早期有RDW增高; 指导治疗:治疗后贫血已经纠正,但RDW未正常,提示体内贮存铁尚未完全补足; 帮助贫血分类鉴别。
32
.
白细胞参数
白细胞参数包括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 白细胞分类: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 。
33
.
白细胞计数
参考范围:成人4~10×109/L 增多与减少受中性粒细胞数量的影响 其次受淋巴细胞数量的影响
34
.
临床意义
生理性增高: 下午较早晨高,妊娠后期,剧烈运动后,饱餐或淋浴后,高温或严寒等。
35
.
中性粒细胞临床意义
增多: 急性感染:革兰阳性球菌感染; 急性失血; 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 急性中毒; 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及恶性肿瘤
36
.
核象变化
核左移:外周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杆状核粒细胞、晚幼、中幼及早幼粒细胞等)的百分率超过5% 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白血病及类白血病反应等。
37
.
核象变化
核右移: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核在5叶以上者的百分率超过3% 见于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炎症恢复期等。
38
.
核象变化
核左移与核右移:
39
.
临床意义
白细胞减少: 白细胞计数<4×109/L称白细胞减少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绝对值<1.5×109/L 中性粒细胞缺乏症:绝对值<0.5×109/L
40
.
中性粒细胞减少
感染性疾病:革兰阴性杆菌(伤寒、副伤寒),某些病毒,某些原虫(疟疾) 血液系统疾病:再障 其他:理化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
41
.
淋巴细胞
增多: 感染性疾病:主要为病毒感染 肿瘤性疾病: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急性传染病恢复期 移植排异反应 减少:药物、理化损伤,免疫缺陷病
42
.
嗜酸性粒细胞
增多: 过敏性疾病:哮喘,药物过敏 寄生虫疾病 皮肤病 血液病 恶性肿瘤 传染病:猩红热 其他
43
.
嗜碱性粒细胞
增多: 过敏性疾病 血液病 恶性肿瘤:转移癌(原因不明) 其他:糖尿病,传染病
44
.
单核细胞
增多: 生理性见于婴幼儿及儿童 病理性:感染,急性感染恢复期,活动性肺结核 血液疾病
45
.
血小板
减少: 生成障碍:造血功能损害,再障等 破坏过多: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脾功能亢进 消耗增多:DIC 分布异常:脾大,肝硬化
46
.
血小板
增多: 原发性:骨髓增殖性疾病 继发性:急慢性炎症、缺铁性贫血、恶性肿瘤早期等
47
.
网织红细胞
定义: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到完全成熟的过渡型细胞。 直接反映骨髓红细胞生成能力
48
.
网织红细胞
增多:提示骨髓红细胞系增生活跃; 见于急性溶血,急性失血; 临床用来判断出血是否停止:网织红细胞回复正常 减少:提示骨髓红细胞系增生减低 再障
49
.
谢谢
2011.9
50
.
- 上一篇:木村病影像学病例讨论(CT)
- 下一篇:血液细胞分析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