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ppt



警惕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xx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xxx
我国脑血管病和流行现状与发展趋势
据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发布的人群监测资料显示,无论是城市或农村,我国近年脑血管病的全死因顺位中都呈现明显前移的趋势,其中城市居民脑血管病死亡已上升至第一或第二位,农村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初脑血管病死亡列第三位,90年代后期升至第二位。
全国年新发脑卒中约200万人,每年死于脑血管病约150万人,存活的患者数600-700万人。 脑血管病是致残率很高的疾病,约3/4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能力,其中重度致残者约40%。 全国每年用于治疗脑血管病的费用估计要在100亿元以上,加上各种间接经济损失,每年因本病的支出接近200亿元人民币,给国家和众多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所不同的是我国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大高于心血管疾病,原因尚不十分明确。值得重视的是我国高血压患者的数量正在快速递增,且多数患者血压控制不理想,这可能是导致脑血管病高发的最主要原因。 此外,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加速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预计到203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3亿以上,而脑血管病首次发病者2/3是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缺乏科学的防病保健知识。预计脑血管病近期在我国还会上升,造成的危害也将日趋严重,加大防治力度,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已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分为可干预与不可干预两种,年龄和性别是两个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脑卒中的危险性持续增加,55岁以后每10年卒中的危险性增加1倍。世界各国卒中的发病率普遍存在性别之间的明显差异,从总体看,男性高于女性,男女之比约为1.1~1.5:1。此外,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还有种族和家族遗传性。可干预的一些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吸烟、酗酒、血脂异常、颈动脉狭窄等。现分述如下:
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其干预管理
高 血 压
国内外几乎所有研究均证实,高血压是脑出血和脑梗死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的上升与血压升高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一种直接的、持续的、并且是独立的。近年研究表明,老年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收缩压≥160mmHg,舒张压<90 mmHg)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控制高血压可明显减少脑卒中,同时也有助于预防或减少其他靶器官损害,包括充血性心力衰竭。
高血压的治疗目标主要是提高控制率,以减少脑卒中等合并症的发生。患者收缩压与舒张压的达标同等重要,且重点应放在收缩压的达标上。当血压水平<140/90 mmHg时可明显减少脑卒中的发生。有糖尿病和肾病的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应更低一些,以<130/80 mmHg为宜。
防治高血压的非药物措施
减重 膳食限盐 减少膳食脂肪 增加及保持适当体力活动 保持乐观心态和提高应激能力 戒烟、限酒
心 脏 病
各种类型的心脏病都与脑卒中密切相关。无论在何种血压水平,有心脏病的人发生脑卒中的危险都要比无心脏病者高2倍以上。
心房纤颤是脑卒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循证医学研究资料已经确定对其进行有效的治疗可以预防卒中的发生。房颤患者发生卒中的危险性与年龄增高呈正相关,50~59岁发病率为1.5%,80~89岁增加至23.5%。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应用华法林治疗可使血栓栓塞性卒中发生的相对危险减少68%。
其他类型心脏病包括扩张型心肌病、瓣膜性心脏病(如二尖瓣脱垂、心内膜炎和人工瓣膜)、先天性心脏病(如卵圆孔未闭、房间隔缺损、房间隔动脉瘤)等也对血栓栓塞性卒中增加一定的危险。据总体估计,缺血性卒中约有20%是心源性栓塞。有些研究认为,高达40%的隐源性卒中与潜在的心脏栓子来源有关。急性心肌梗死后近期内有0.8%的人发生脑卒中,6年内发生卒中者约为10%。
成年人(≥40岁)应定期体检,早期发现心脏病。 确诊为心脏病的患者,应积极找专科医师治疗。 对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在有条件的医院可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但必须监测国际标准化比(INR),范围控制在2.0~3.0,对年龄>75岁者,INR应在1.6~2.5之间为宜;或口服阿司匹林50~300mg/d,或其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冠心病高危患者也应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50~150mg/d,或其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建 议:
糖 尿 病
糖尿病是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在糖尿病高发的欧美国家,糖尿病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卒中的危险性增加2倍。糖尿病使脑卒中的患病危险增加2.6倍,其中缺血性卒中的危险比对照组增加3.6倍。脑血管病的病情轻重和预后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以及病情控制程度有关,因此,应重视对糖尿病的预防和控制。空腹血糖应<7mmol/L(126mg/dl),必要时可通过控制饮食、口服降糖药物或使用胰岛素控制高血糖。
有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应定期检测血糖,必要时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糖化血浆白蛋白。 糖尿病患者应首先控制饮食、加强体育锻炼, 2~3个月血糖控制仍不满意者,应选用口服降糖药或使用胰岛素治疗。 糖尿病患者更应积极治疗高血压、控制体重和降低胆固醇水平。
建 议:
糖尿病诊断标准
糖尿病症状+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11.1mmol/L(200mg/dl) 或 空腹血浆葡萄糖(FPG)水平≥7.0mmol/L(126mg/dl) 或 3、OGTT试验中,2hPG水平≥11.1mmol/L(200mg/dl)
血脂异常
大量研究已经证实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降低与心血管病有密切关系。近期国内外有不少研究表明,应用他汀类等降脂药物可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血脂异常的诊断及治疗标准(略)
处理原则: 对已有卒中或冠心病危险因素(或病史)的患者以及家族型高脂血症患者应定期(3~6个月)进行血脂检测(TC、LDL-C、HDL-C、TG等)。 根据患者有无脑卒中或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以及血脂水平决定治疗方式。患者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Therepeutic lifestyle changes,TLC)是治疗血脂异常的首要步骤,必须贯穿治疗的全过程。 药物选择应根据患者的血脂水平以及血脂异常的分型决定。
吸 烟
经常吸烟是一个公认的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其对机体产生的病理生理作用是多方面的,主要影响全身血管和血液系统,如加速动脉硬化、升高纤维蛋白原水平、促使血小板聚集、降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等。
饮 酒
人群研究证据已经显示,酒精摄入量对于出血性卒中有直接的剂量相关性。但对于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目前仍然有争议。酒精可能通过多种机制导致卒中增加,包括升高血压、导致高凝状态、心律失常、降低脑血流量等。
颈动脉狭窄
国外一些研究发现,65岁以上人群中有7%~10%的男性和5%~7%的女性颈动脉狭窄大于50%。
对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一般不推荐手术治疗或血管内介入治疗,首选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或他汀类药物治疗。 对于重度颈动脉狭窄(>70%)的患者,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考虑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或血管内介入治疗术(但术前必需根据患者和家属的意愿、有无其它合并症以及患者的身体状况等进行全面的分析讨论后确定)。
建 议:
肥 胖
肥胖人群易患心脑血管病已有不少研究证据,这与肥胖导致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是分不开的。国内对10个人群的前瞻性研究表明,肥胖者缺血性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度为2.2。近年有几项大型研究显示,腹部肥胖比体重指数(BMI)增高或均匀性肥胖与卒中的关系更为密切。
其他危险因素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代谢综合症 缺乏体力活动 饮食营养不合理 口服避孕药 促凝危险因素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危险因素干预治疗建议
谢谢大家!
- 上一篇:防治冠心病
- 下一篇: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及预防的健康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