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病以东莞为例.ppt
文字版
城市病以东莞为例.ppt

城市化进程中,关于“城市病”日益严重的研究 ——以东莞市为例
调查现状与分析
现状分析结论
解决途径
目录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目录
第一部分
调查现状和分析
交通现状
环境污染现状
就业现状
人口现状
在如今东莞的246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吸引了超过1200万的流动人口,占广东省流动人口总量的1/4。大量的流动人口涌入对加快东莞经济建设和提高发展速度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从哲学上看,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流动人口的大量出现,也引发了一些伴随的社会问题。
东莞历年人口数(万人)
1991
2000
2005
2010
280
890
1241
1036
人口现状
back
交通现状
从有统计开始的1979年,东莞汽车拥有量不足千辆,到如今的2011年,东莞汽车拥有量已经突破一百万。32年间,东莞汽车拥有量足足增长了一千倍,其中,外来工人与本地人车辆拥有量比例是39:61,私家车比例占81%。 东莞市目前的通车里程有2800多公里,则每百平方公里长度为114.7公里,这个相对于全国平均数(05年全国每百平方公里是18.7公里)来说是非常发达的,但在汽车量迅猛地增长下,就显得相当拥挤。
1979
1987
1997
2011
东莞历年汽车保有量
1千
一万
十万
一百万
back
环境污染现状
东莞走的是先发展后治污的路子,当前东莞环境形势相当严峻,一是东莞经济总量庞大,每年消耗电超过400亿千瓦时,居全省第一,每天用水量超过500万立方米,有许多耗能大的产业,二是东莞人口规模很大。水环境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和大气污染问题在东莞相对突出,水污染主要来自工业企业的违法排污、生活污水和养殖业污染,固体废物污染来自于生活垃圾、工业固废和医疗垃圾,大气污染则来自沙角电厂群和机动车尾气。
next
91南京89
空气质量排名及污染指数
59哈尔滨67
69长沙73
25克拉玛依55
101东莞93
34珠海58
91南京89
59哈尔滨67
69长沙73
25克拉玛依55
101东莞93
34珠海58
back
就业现状
东莞劳动年龄内的户籍劳动力,除在学和丧失劳动能力外,未就业人口仍有17.7万人,其中只有7.7万人表示有就业愿望,近六成人员不愿就业,形成自愿失业状态。据了解,这部分自愿失业的人员中,基本上都有租业收入或集体分红,因为无生活之忧,没有迫切的就业愿望,而自愿失业。
现状分析结论
总的来说,城市病是城市化进程中一个很明显的病症,要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城市化的标准,必须解决城市病的问题。而人口向大城市涌入这个问题,在我看来,人往高处走这个定律是不变的,因此,在这些外来人口的家乡未得到真正的富裕之前,是不会停止向城市进发的目标的,所以,要解决城市病这个问题,政府只能从原则上和城市本身上做文章。
解决途径
城市病是系统性的,需要系统性的治理方案。城市病也是市场失灵所造成的,所以需要政府的介入来解决。政府治理城市病可以通过城市规划、法律、经济、宣传教育等手段多方位来进行。从城市系统的复杂性特点出发,可以梳理得出5个方面的解决方法。
(Gp:) two
(Gp:) third
(Gp:) four
(Gp:) five
(Gp:) one
1.明确定位
5. 加强城市间合作
2.调整产业结构
3.调整城市规模结构
4.拓展公共空间
解决途径
方法一
制定科学的城市规划,明确城市的功能定位。城市规划是政府实现社会、经济和城市发展目标,合理引导和控制城市发展的最为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当然这个规划必须通过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并且有强有力的监督执行机制。
back
方法二
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的空间布局结构。政府可以利用土地级差地租,鼓励企业采取“退二进三”的办法,把处于大城市中心区的繁华地段让出来,发展第三产业和城市型加工业,增加就业机会,并且坚决关闭那些污染很重的企业,并严格评估企业上马项目的环境影响。同时政府可以开辟专门的工业园区,使企业集中在一个区域内生产,与居民居住区分隔开,既能够防止“三废”和噪音污染直接影响居民住宅,又能够集中治理污染,降低环保成本。
back
方法三
调整城市规模结构,发展卫星城和辅城。对特大型大城市来说,在中心城市周围兴建卫星城被证明是解决城市病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而发展卫星城市应该和城乡一体化相结合,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back
方法四
拓展公共空间,兴建文化娱乐和交流设施。随着城市工作节奏的加快,居民工作压力加大,需要有更多的倾诉和交流的场所,以释放工作压力和不良的情绪。政府要建设文化设施,营造良好的城市文化氛围。城市政府要注意投资建设和改善文化交流设施,如:博物馆、画廊和工艺品商店、美术馆、剧院、公共广场、各类公园以及举办博览会等。
back
方法五
协调同处一个城市带的城市(如广州、深圳)之间的功能定位,加强各城市之间的功能分工和环境保护合作。为避免在城市带内产生人口和产业过度拥挤现象,造成区域性的生态环境恶化,一是要通过高速的交通纽带,加强城市间的经济交流。这样中小城市就可以承担一部分大城市转移的功能。二是对跨城市的基础设施项目要建立协调机制,避免重复建设,并且要建立有效的联合环保措施,特别是对共有的湖泊、河流和山区的利用和开放要有一致的规划。
参考文献
[1]朱名宏. 东莞城市化进程问题与对策研究[J]. 珠江经济,2007,10:27-32. [2]梁亮峰,陈忠暖. 解读东莞人口快速城市化——以东城区为例[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7,05:25-29. [3]百度文库 [4]卢薇,刘卫平,刘瑞华,唐光良. 东莞市水环境对地下水资源持续利用的影响与对策[J].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4:365-367+375. [5]周丹. 东莞市大气环境污染来源分析与模拟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8. [6]莫妙兴,肖许沐. 东莞市水资源与水环境现状及治理对策初探[J]. 珠江现代建设,2012,05:11-14. [7]赵寅. 东莞市团伙犯罪研究[J]. 政法学刊,1997,02:13-17. [8]张晖明,温娜. 城市系统的复杂性与城市病的综合治理[J]. 上海经济研究,2000,05:45-49.
Thank Yo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