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ppt120网初上线试运行,难免会遇到使用问题,请加Q1615251280及时解决,谢谢。

当前位置:首页 > 神经内科 > 人体解剖学-周围神经系统.ppt

人体解剖学-周围神经系统.ppt

本ppt课件为原文件,可正常修改编辑,

文字版

人体解剖学-周围神经系统.ppt

人体解剖学-周围神经系统.ppt

  神经系统

  1

  概述

  神经系统是由脑、脊髓以及与其相连的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

  2

  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

  调节和控制人体其他各系统的功能活动,使机体协调统一。 调节机体的功能活动,使之与外界不断变化的自然环境相适应。 人的大脑高度发达,能主动的认识客观世界和主动的改造客观世界。

  3

  神经系统的区分

  一、按照位置和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 脑 脊髓 周围神经系统 脑神经 12对 脊神经 31对

  4

  神经系统的区分

  二、按照分布对象 躯体神经系统 内脏神经系统

  5

  1、躯体神经系统

  分布于皮肤和运动系统(骨、骨连接和骨骼肌) 中枢部: 位于脑和脊髓 周围部: 称躯体神经 躯体感觉神经,主要传导皮肤和运动系统的感觉冲动 躯体运动神经,支配骨骼肌运动

  6

  2、内脏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

  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 中枢部:位于脑和脊髓 周围部:称内脏神经 内脏感觉神经,传导内脏、心血管和腺体的感觉冲动。 内脏运动神经,支配心肌、平滑肌的运动和腺体的分泌。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7

  神经系统的组成:

  神经系统主要由神经组织 构成,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 和神经胶质组成。 神经细胞(神经元),可分为胞体和突起两部分。 神经胶质(神经胶质细胞),没有传递神经冲动的功能。

  8

  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

  反射:神经系统对内外环境的刺激所做出的反应。 反射弧:完成反射活动的形态基础 反射的5个基本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9

  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灰质:在中枢神经内,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聚集的部位,色泽灰暗,称灰质。 白质:在中枢神经内,神经元的轴突聚集的部位,颜色苍白,称白质。

  10

  神经核:在中枢神经内,包埋在白质内的灰质团块,内有形态和功能相同的神经元胞体,称神经核。 神经节:在周围神经内,神经元胞体集中的地方,形状略膨大,称神经节

  11

  纤维束:在中枢神经白质内,起止、行程和功能相同的神经纤维聚集成束,称纤维束或传导束。 神经:在周围神经内,神经纤维集合成大小、粗细不等的集束,由不同数目的集束再集合成一条神经。?

  12

  周围神经

  包括与脑相连的12对脑神经和与脊髓相连的31对脊神经

  脊神经

  14

  概述

  神经纤维

  内脏运动纤维

  躯体运动纤维

  内脏感觉纤维

  躯体感觉纤维

  前根

  后根

  脊神经节

  脊神经共31对

  8对颈神经

  12对胸神经

  5对腰神经

  5对骶神经

  1对尾神经

  15

  前根和后根在椎间孔合并成脊神经 脊神经出椎间孔后又分为前支和后支

  内脏运动纤维

  躯体运动纤维

  内脏感觉纤维

  躯体感觉纤维

  16

  脊神经的分支

  后支细小,节段性分布于项、背、腰、骶部肌和皮肤。 前支 粗大,主要分布于躯干前外侧的肌、关节和皮肤等处。多组成神经丛,即颈丛、臂丛、腰丛、骶丛。

  17

  颈丛

  组成:C1~4的前支 位置:胸锁乳突肌上部深面

  18

  颈丛的分支

  皮支 均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附近穿出,位置表浅,行向各方,其穿出部位是颈部皮肤浸润麻醉的一个阻滞点。 主要皮支有沈小神经、耳大神经、颈横神经、锁骨上神经。 分布枕部、耳部、颈前区和肩部皮肤。

  枕小N

  耳大N

  颈横N

  锁骨上N

  19

  颈丛的分支

  肌支 膈神经 是颈丛中最重要的分支,沿前斜角肌前面下行,在锁骨下动、静脉之间经胸廓上口入胸腔,沿肺根、心包的两侧下行至膈。 1、混合性N 2、运动纤维:膈肌 3、感觉纤维:胸膜、心包、肝和胆囊表面腹膜

  20

  臂丛

  组成:C5 ~C8的前支、T1的前支大部分 位置:经斜角肌间隙穿出,行于锁骨下动脉的后上方,经锁骨后方进入腋窝 以锁骨为界,分为锁骨上部和锁骨下部 锁骨下部在腋窝内围绕腋动脉形成内侧束、外侧束和后束

  21

  外侧束

  内侧束

  后束

  臂丛的分支

  肌皮神经

  正中神经

  尺神经

  桡神经

  腋神经

  内侧束

  外侧束

  后束

  22

  肌皮神经

  发自外侧束 支配肱二头肌、喙肱肌和肱肌 皮支在肘关节稍上方穿出深筋膜延续为前臂外侧皮神经,分布于前臂外侧皮肤

  23

  正中神经

  发自内、外侧束 肌支:支配前臂屈肌(肱桡肌、尺侧腕屈肌、指深屈肌尺侧半除外)、鱼际肌,1、2蚓状肌 皮支:分布于手掌桡侧2/3区、桡侧3个半手指掌面及这3个半手指背面末2节的皮肤

  24

  正中神经的体表投影:

  自肱动脉的始端搏动点到肘部肱骨内、外上髁间连线中点稍内侧,再由此至腕掌侧横纹中点

  25

  正中神经损伤表现

  26

  运动障碍:前臂不能旋前,屈腕力减弱,拇、示指不能屈曲,拇指不能对掌,鱼际肌萎缩,“手枪手”。 感觉障碍:桡侧3指远节皮肤感觉障碍明显。

  尺神经

  发自内侧束 肌支:支配前臂尺侧腕屈肌、指深屈肌尺侧半和手肌内侧大部分 皮支: 手掌面尺侧1/3区和尺侧1个半手指的皮肤; U 手背面:尺侧1/2区及尺侧2个半手指的皮肤(第3、4指毗邻侧只分布于近节) U

  27

  尺神经的体表投影:

  自肱动脉的始端搏动点到肱骨内上髁后方,在由此至豌豆骨外侧缘

  28

  尺神经损伤表现

  运动障碍:屈腕力减弱,拇指不能内收,各指不能相互靠拢,4、5指的掌指关节过伸而指间关节屈曲, “爪形手”;合并正中神经损伤时,手掌由于肌肉萎缩变得平坦,类似“猿手” 感觉障碍:手内侧缘明显

  29

  桡神经

  发自后束 桡神经浅支:皮支,手背桡侧半和桡侧二个半手指近节背面的皮肤 桡神经深支:肌支,至前臂背侧改名为骨间后神经,支配前臂所有的伸肌

  30

  桡神经损伤表现

  运动障碍:前臂伸肌瘫痪,不能伸腕、伸指,“垂腕” 感觉障碍:1—2掌骨间隙背面皮肤最为明显

  31

  腋神经

  发自后束 肌支:三角肌和小圆肌 皮支:肩部和臂外侧区上部皮肤 腋神经损伤后,三角肌瘫痪,上肢不能外展,肩头失去圆隆状呈“方形肩”。

  32

  腋神经

  胸神经前支

  除第1、第12胸神经部分前支参与臂丛、腰丛外,其余均呈节段性分布于胸、腹部肌肉和皮肤。 胸神经皮支分布对应关系为: 第2对——胸骨角平面 第4对——乳头平面 第6对——剑突平面 第8对——肋弓平面 第10对——脐平面

  33

  胸神经前支

  肋间神经

  (T1~11前支各自对应的肋间隙内)

  肋下神经

  (T12前支位于第12肋的下方)

  34

  腰丛

  组成:T12前支一部分 ,L1—3前支,L4前支一部分 位置:腰大肌深面,腰椎横突前方 分支:股神经、闭孔神经

  35

  股神经

  肌支:大腿肌前群 皮支:大腿前面皮肤 隐神经:小腿内侧面、足内侧缘的皮肤 损伤:不能伸小腿,行走困难,膝跳反射消失,大腿前面和小腿内侧面等处感觉障碍

  36

  闭孔神经

  肌支:大腿内侧群肌 皮支:大腿内侧面皮肤

  37

  骶丛

  组成:L4前支一部分,L5前支, S1—5前支,Co前支 位置:骨盆腔内,骶骨与梨状肌的前面 分支:坐骨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

  38

  坐骨神经

  是全身最粗大、最长的神经。 经梨状肌下孔出骨盆 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 分支支配大腿后群肌

  臀上神经

  臀下神经

  阴部神经

  股后皮神经

  坐骨神经

  39

  坐骨神经的体表投影:

  自坐骨结节与大转子之间的中点稍内侧到股骨内、外侧髁之间的中点,其上2/3为坐骨神经干。 坐骨神经痛时,常在此线出现压痛。

  40

  胫神经

  为坐骨神经干的直接延续 肌支:支配小腿后群肌和足底肌 皮支:小腿后面和足底的皮肤 损伤:足不能跖屈,内翻力弱,不能以足尖站立,“钩状足” ,感觉障碍以足底区明显

  41

  腓总神经

  腓浅神经: 肌支:腓骨长、短肌 皮支:小腿前外侧下部、足背、趾背皮肤 腓深神经: 肌支:小腿前群肌、足背肌 皮支:第1、2趾背面相邻缘的皮肤

  42

  腓深神经

  腓浅神经

  腓总神经损伤

  足不能背屈,不能外翻,不能伸趾,“马蹄”内翻足, 感觉障碍在小腿前外侧和足背明显

  43

  脑神经

  44

  I 嗅神经 Ⅱ 视神经 Ⅲ 动眼神经 IV 滑车神经 V 三叉神经 VI 展神经 Ⅶ 面神经 Ⅷ 前庭蜗神经 IX 舌咽神经 X 迷走神经 Ⅺ 副神经 Ⅻ 舌下神经

  I嗅 Ⅱ视 Ⅲ动眼 IV滑 V叉 VI外展 Ⅶ面 Ⅷ前 IX舌咽 X迷Ⅺ副Ⅻ舌下全 12对脑神经名称 一嗅二视三动眼 四滑五叉六外展 七面八庭九舌咽 十迷副神舌下全

  45

  脑神经的纤维 成分

  躯体感觉纤维 内脏感觉纤维 躯体运动纤维 内脏运动纤维

  46

  脑神经的分类

  感觉神经:嗅、视和前庭蜗神经(嗅视前) 运动神经:动眼、滑车、展、副和舌下神经(舌副动滑展) 混合神经:三叉、面、舌咽和迷走神经。(舌咽迷走三叉面)

  47

  I 嗅神经

  性质:感觉性 纤维成分:内脏感觉纤维 走行及分布:鼻腔粘膜嗅细胞(双极神经元)→嗅丝→ 嗅N→筛孔→嗅球 传导嗅觉冲动

  48

  Ⅱ视神经

  性质:感觉性 成分:躯体感觉纤维 走行及分布:视锥、视杆细胞→双极细胞→视神经节细胞→视神经→视神经管→ 视交叉→ 视束→ 外侧膝状体 →视辐射→视觉中枢

  49

  Ⅲ动眼神经

  性质:运动性 走行及分布:躯体运动纤维发自中脑动眼神经核、内脏运动纤维发自动眼神经副核→ 动眼神经→脚间窝→眶上裂→眶 纤维成分: ①躯体运动纤维:提上睑肌、上直肌、内直肌、下直肌和下斜肌 ②内脏运动(副交感)纤维:瞳孔括约肌及睫状肌

  50

  右侧动眼神经受损

  上睑下垂,眼外斜视,眼球不能向内、上、下方运动,瞳孔扩大,瞳孔对光反射消失

  51

  IV 滑车神经

  性质:运动性 纤维成分:躯体运动纤维 走行及分布: 中脑对侧滑车神经核→ 滑车神经→下丘下方→绕大脑脚至腹侧→眶上裂→ 眶(支配上斜肌 )

  52

  V三叉神经

  性质:混合神经 纤维成分:含躯体感觉和躯体运动两种纤维 支配脸部肌的运动,并将头部的感觉讯息传送至大脑。

  53

  V三叉神经

  自三叉神经结向前发出,由周围突组成三条大的分支,至内向外依次为眼神经、上颌神经及下颌神经。

  54

  1.眼神经

  性质:感觉性 纤维成分:躯体感觉 走行及分布:经眶上裂入眶,分布于泪腺、眼球、部分鼻腔粘膜以及上睑、鼻背和额部皮肤。

  眼神经

  眶上神经

  三叉神经节

  55

  2.上颌神经

  性质:感觉性 纤维成分:躯体感觉 走行及分布:由圆孔出颅,经眶下裂入眶,主要分布于睑裂和口裂之间的皮肤,上颌神经在穿出眶下孔以前,沿途分支到上颌牙齿、牙龈以及上颌窦和鼻腔的粘膜等处。

  上颌神经

  眶下神经

  56

  3.下颔神经

  性质:混合性 纤维成分:躯体感觉和躯体运动 走行及分布:经卵圆孔出颅,分出许多分支,①躯体感觉纤维:下颌牙齿、牙龈、颊和舌前2/3的粘膜以及耳颞区和口裂以下的面部皮肤。②躯体运动纤维:咀嚼肌。

  57

  VI展神经

  性质:运动性 纤维成分:躯体运动 走行及分布:起自脑桥展神经核,经行眶上裂入眶,支配外直肌

  58

  左侧展神经受损

  展神经受损可引起外直肌瘫痪,产生内斜视。

  59

  面神经

  躯体运动纤维

  面神经核

  内脏运动纤维(副交感)

  上泌涎核

  内脏感觉纤维(味觉)

  孤束核

  延髓脑桥沟外侧

  内耳门

  经面神经管

  舌前2/3味觉

  泪腺、下颌下腺、舌下腺

  茎乳孔

  面肌

  60

  面神经损伤后的临床表现

  颅外损伤累及躯体运动纤维,表现为面肌瘫痪:患侧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口角偏向健侧,不能鼓腮和吹口哨,角膜反射消失。 面神经管内受损,除了以上表现,还有舌前部2/3味觉丧失,泪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分泌障碍。

  (Gp:) 右侧面神经受损

  61

  Ⅷ前庭蜗神经(位听神经)

  性质:感觉性 纤维成分:躯体感觉

  62

  由前庭神经和蜗神经组成,前庭神经传导平衡觉,蜗神经传导听觉,两者合成一干进入内耳门,经内耳门入颅 在延髓脑桥端的外沟进入脑桥。

  前庭神经

  蜗神经

  IX 舌咽神经

  性质:混合性 纤维成分: 内脏感觉(味觉)纤维 躯体运动纤维 内脏运动(副交感)纤维

  64

  舌咽神经

  内脏感觉纤维(含味觉)

  孤束核

  内脏运动纤维(副交感)

  下泌涎核

  躯体运动纤维

  疑核

  延髓橄榄后沟上部

  颈静脉孔(上神经节)

  下神经节

  腮腺

  舌后1/3、软腭、咽、咽鼓管和鼓室等处的粘膜、颈动脉窦、颈动脉小球

  咽肌

  65

  X迷走神经

  性质:混合性 纤维成分:四种纤维成分: ①内脏运动(副交感)纤维:迷走神经背核→颈、胸、腹部的脏器的平滑肌、心肌和腺体。 ②躯体运动纤维:延髓疑核→咽喉肌。 ③内脏感觉纤维:颈、胸、腹部脏器→中枢突止于孤束核。 ④躯体感觉纤维:耳廓背侧皮肤和外耳道皮肤→中枢突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

  66

  迷走神经的分支

  喉返神经 左侧迷走神经勾绕主动脉弓 右侧迷走神经勾饶右锁骨下动脉,回返向上至颈部 管理大部分的喉肌运动和声门裂以下的粘膜感觉

  67

  迷走神经损伤

  迷走神经主干损伤:内脏活动障碍,心悸、脉速、恶心、呕吐、呼吸节律深而慢、窒息感;由于咽喉感觉障碍和喉肌瘫痪,可出现声嘶、语言困难、发呛、吞咽困难、软腭瘫痪 喉返神经一侧受损:声嘶或发音困难 喉返神经双侧受损:声门闭合导致窒息

  68

  Ⅺ副神经

  性质:运动性 纤维成分:躯体运动 走行及分布:疑核、副神经核 →橄榄后沟→经颈静脉孔出颅→进入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

  69

  左侧副神经受损的表现

  ?副神经受损可以引起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瘫痪,肩下垂,面不能转向对侧。

  70

  Ⅻ舌下神经

  性质:运动性 纤维成分:躯体运动 走行及分布:起自舌下神经核→延髓前外侧沟出脑→舌下神经管出颅→同侧舌肌

  71

  左侧舌下神经受损的临床表现

  一侧舌下神经完全损伤时,患侧半舌肌瘫痪。伸舌时,舌尖偏向患侧

  72

  12对脑神经出入颅部位及分布范围

  (Gp:) 序号

  (Gp:) 出入颅部位

  (Gp:) 分布

  (Gp:) Ⅰ

  (Gp:) 筛孔

  (Gp:) 鼻粘膜嗅区

  (Gp:) Ⅱ

  (Gp:) 视神经管

  (Gp:) 眼球视网膜

  (Gp:) Ⅲ

  (Gp:) 眶上裂

  (Gp:) 上下内直肌 下斜肌 上睑提肌 瞳孔括约肌 睫状肌

  (Gp:) Ⅳ

  (Gp:) 眶上裂

  (Gp:) 上斜肌

  (Gp:) Ⅴ

  (Gp:) 眶上裂 ,圆孔 ,卵圆孔

  (Gp:) 头面部皮肤、口腔、鼻腔粘膜、咀嚼肌、舌体粘膜

  (Gp:) Ⅵ

  (Gp:) 眶上裂

  (Gp:) 外直肌

  (Gp:) Ⅶ

  (Gp:) 茎乳孔 内耳门

  (Gp:) 表情肌、泪腺、下颌下腺、舌下腺、舌前2/3味蕾

  (Gp:) Ⅷ

  (Gp:) 内耳门

  (Gp:) 内耳感受器

  (Gp:) Ⅸ

  (Gp:) 颈静脉孔

  (Gp:) 咽肌、腮腺、舌后1/3粘膜和味蕾

  (Gp:) Ⅹ

  (Gp:) 颈静脉孔

  (Gp:) 咽、喉肌、耳、硬脑膜、胸腹脏器、咽喉粘膜等

  (Gp:) Ⅺ

  (Gp:) 颈静脉孔

  (Gp:) 胸锁乳突肌、斜方肌

  (Gp:) Ⅻ

  (Gp:) 舌下神经管

  (Gp:) 舌肌

  12对脑神经出入颅部位 一嗅筛孔通于鼻 二视经管眼球起 三四六眼眶上裂 上颌下颌圆卵里 七八同穿内耳门 茎乳孔出只有七 九至十一静脉孔 舌下神经管有一

  谢谢聆听!

人体解剖学-周围神经系统.ppt
  • 标签:
注意:本内容由网友上传,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严禁临床等其它用途,否则后果自负。
邮箱
昵称
密码
确认密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