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skin.ppt



皮 肤 skin
xx医学院 组胚教研室
概 述
功能:屏障保护作用 防止体液丢失 感受外界刺激 调节体温
(Gp:) 组成:表皮--------角化的复层鳞状上皮 真皮--------结缔组织
(Gp:) 皮肤附属器:毛、皮脂腺、汗腺、指(趾)甲 由表皮衍生。
表皮由两类细胞组成: 1、角质形成细胞 2、非角质形成细胞 黑(色)素细胞 (melanocyte) 郎格汉斯细胞 (Langerhans cell ) 梅克尔细胞(Merkel cell)
一、表皮 epidermis
(一)表皮的分层
(Gp:) 基底层
(Gp:) 棘 层
(Gp:) 颗粒层
(Gp:) 透明层
(Gp:) 角质层
1、基底层 附于基膜上,一层矮柱状或立方形细胞,称基底细胞。 含许多游离核糖体。 HE染色呈强嗜碱性,有分散和成束的角蛋白丝。
2、棘层 由4~10层细胞组成,较大,呈多边形。 有许多细短的突起,称棘细胞。 突起由桥粒相连,含许多游离核糖体,嗜碱性,除有许多角蛋白丝外,还有板层颗粒
3、颗粒层:3~5层较扁的梭形细胞,有角蛋白丝、板层颗粒、透明角质颗粒。板层颗粒内的糖脂释放到细胞间隙内,构成表皮的主要屏障。
分层 角质形成细胞 层数 形态 核 胞质 基底层 基底细胞 1 矮柱状 椭圆 嗜碱性 棘 层 棘细胞 4~10 多边形 圆形 弱嗜碱性 颗粒层 3~5 梭形 退化 嗜碱性 透明层 2~3 扁平 消失 透明均质状 角质层 角质细胞 数层 扁平 消失 强嗜酸性均质
表皮分层和各层光镜结构
(Gp:) 黑素细胞
(Gp:) 基底细胞
(Gp:) 棘细胞
(Gp:) 颗粒层细胞
(Gp:) 角质细胞
(Gp:) 表皮各层细胞超微结构特征
(Gp:) 颗粒层 束密集 增多 有 有
(Gp:) 透明层 平行排列 消失 片状 消失
(Gp:) 角质层 平行排列 消失 大片状 消失
(Gp:) 棘 层 增多成束 有(膜包) 无 有
(Gp:) 角蛋白丝 板层颗粒 透明角质颗粒 桥粒 基底层 有 无 无 有
表皮由基底层到角质层的变化过程,是角蛋白形成细胞增殖、分化、移动和脱落的过程,也是生成角蛋白和角化的过程。
(二)非角质形成细胞
1. 黑(色)素细胞 (melanocyte) 2. 郎格汉斯细胞 (Langerhans cell ) 3. 梅克尔细胞(Merkel cell)
1、 黑素细胞 来源:胚胎早期的神经嵴 位置:散在于表皮基底细胞之间。 形态:有多个较长突起,胞质中有多个长圆形的 小体,称黑素体。(内含酪氨酸酶,能将酪 氨酸转化为黑色素) 功能:吸收和散射紫外线,保护细胞免受辐射损伤。
黑色素产生过程示意图 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 合成↓ 酪氨酸 黑素体(单位膜包的长椭圆小体)含酪氨酸酶→↓ 黑色素 黑素颗粒 ←──── 充满黑素体─────┘
超微结构模式图
扫描电镜图
恶性黑色素瘤
黑痣
白癜风
2、郎格汉斯细胞 来源:由单核细胞发生。 位置:分散在棘细胞之间。 形态:多突起,胞质含伯贝克颗粒(形如杆状或网球拍形)。 功能:抗原呈递。
3、梅克尔细胞: 形态:有短指状突起。 位置:位于表皮基底 细胞之间。 功能:可能是感觉细胞,感受触觉。
非角蛋白形成细胞比较
名称 黑素细胞 郎格汉斯细胞 梅克尔细胞
分布 基底细胞间 棘细胞间 毛囊周基底细胞间
EM RER 伯贝克颗粒 膜包的致密芯小泡 G 感觉神经末梢接触 黑素体 黑素颗粒
功能 合成 输送 抗原呈递 感受机械刺激 黑 色 素
二、真皮 dermis
1、乳头层:紧邻表皮的薄层疏松结缔组织。含真皮乳头、游离神经末梢、触觉小体。 2、网织层:较厚,由致密结缔组织组成。含环层小体。
触觉小体-----感受触觉
环层小体-----感受压觉 振动觉
分 层 结缔组织 含有 乳头层 纤维细密 毛细血管 细胞较多 游离神经末梢 触觉小体 网状层 纤维粗大 血管、神经 密集成网 皮肤附属器 环层小体
真皮(dermis)
胶原纤维束
胶原原纤维和弹性纤维
三、皮下组织 为浅筋膜,由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组成。 不认为它是皮肤的组成部分。
四、皮肤的附属器
毛干
毛 囊
立毛肌
大汗腺
小汗腺
皮脂腺
(一)毛 hair
毛干:露在皮肤外的部分。 毛根:埋在皮肤内的部分。 毛囊:包在毛根外的上皮和结缔组织。 (上皮性鞘 结缔组织性鞘) 毛球:毛根和毛囊下端合为一体的膨大。 毛乳头:毛球底面突入的结缔组织。 毛母质:毛球的上皮细胞(干细胞)。 立毛肌:位于毛根与皮肤表面钝角一侧的一束 平滑肌。
(Gp:) 毛干
(Gp:) 毛根
(Gp:) 毛囊
(Gp:) 立毛肌
(Gp:) 毛球
(Gp:) 毛乳头
头皮 苏木素伊红染色
(Gp:) 毛乳头
(Gp:) 毛囊
(Gp:) 汗孔
(Gp:) 毛干
兔毛干
兔毛干局部放大
(二)皮脂腺 sebaceous gland 位置:位于毛囊和立毛肌之间。 结构:腺泡周边是一层较小的幼稚细胞,中心 细胞大,呈多边形,充满脂滴。 功能:腺细胞最后解体,连同脂滴一起排出成 为皮脂(sebum)。润滑皮肤。
腹部皮肤 HE染色
皮脂腺分泌部
(三)外泌汗腺(eccrine sweat gland):局泌汗腺,分泌部为单层锥体形细胞,在腺细胞与基膜之间有肌上皮细胞;导管为两层染色较深的立方形细胞。
(四)顶泌汗腺(apocrine sweat gland):分布于腋窝、乳晕和阴部。分泌部细胞呈立方形或矮柱状,也有肌上皮细胞,导管由两层上皮细胞组成。
(Gp:) 导管
(Gp:) 分泌部
(Gp:) 肌上皮细胞
名 称 外泌汗腺 顶泌汗腺 皮脂腺 (小汗腺) (大汗腺) 类 型 单曲管状腺 单曲管状腺 泡状腺 分 布 全身皮肤 腋窝乳晕阴部 囊肌之间 开 口 汗孔 毛囊 毛囊 分泌物 稀薄 粘稠 粘稠 成 分 水钠钾尿素等 蛋白质 脂类等 脂类 功 能 散热 排泄 未明 润滑皮肤 方 式 局浆分泌 顶浆分泌 全浆分泌 调 节 热 情感性刺激 性激素 性激素
指甲纵断面 特染
(Gp:) 甲体
(Gp:) 甲根
(Gp:) 甲床
(Gp:) 甲母质 甲体生长区
(Gp:) 甲襞
(Gp:) 甲沟
(五)指(趾)甲(Nail)
思考题 一、 叙述角质形成细胞从表皮深层至 浅层的结构变化及角质形成过程。 二、比较黑素细胞和郎格汉斯细胞的 形态结构和功能。 三、切片上汗腺和皮脂腺有何不同? 四、什么是皮肤干细胞?有何功能?
皮肤烧伤后不用植皮,愈合后也不会留疤痕。北京光明中医烧伤创疡研究所的徐荣祥教授发明了烧伤湿性医疗技术,可以治疗大面积深度烧伤,使烧伤病人可达到皮肤再生愈合。这项成果被1999年美国《科学》杂志评为人类十大科学成就最重要进展之一。
皮肤干细胞研究新进展
这一医疗技术首先是在人烧伤后“启动”皮肤伤处原位活组织细胞再生为干细胞。因为干细胞是一种不成熟的细胞,它有能力成为各种不同的组织,而后他们对患者的皮肤干细胞进行调控,使其“生长”成皮肤组织。
干细胞在原全组织中直接转化为皮肤器官。科研小组通过我国特有的烧伤湿性医疗技术提供的特殊药物,对这些具有再生功能的干细胞进行调控,科研人员发现这些干细胞是按照一定规律再生复制,并最后完成损伤皮肤在原位生理性修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