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提供医学课件PPT幻灯片素材下载

网站使用问题请加Q1615251280及时解决,谢谢。

当前位置:首页 > 精神心理科 > 第九章 情绪.ppt

第九章 情绪.ppt

第九章 情绪.ppt
PPT课件名称:第九章 情绪.ppt 时 间:2023-11-16 i d:14429 大 小:5.27 MB 贡 献 者:nanfeiyan 格 式:.rar 点击下载
注意:ppt文件打包为rar压缩包格式,请用解压缩软件(例如WinRAR)打开,若无法正常下载使用请加客服QQ客服1615251280解决。
第九章 情绪.ppt

  第九章 情绪

  第一节 情绪的一般概述 第二节 情绪与脑 第三节 情绪的外部表现:表情 第四节 情绪的理论 第五节 情绪的调节

  第一节 情绪的概述

  一、情绪的性质和功能 二、情绪的维度和两极性 三、情绪的分类

  一、情绪的性质与功能

  (一)什么是情绪 (二)情绪的功能

  (一)什么是情绪

  定义: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 混合的心理现象 主观体验 外部表现 生理唤醒

  神情沮丧的俄罗斯姑娘

  反败为胜后的狂喜

  (二)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1、适应功能 2、动机功能 3、组织功能 4、社会功能

  做一个惊讶和厌恶的表情给你的同桌。

  惊讶时眉毛会上扬?

  是为了扩大视觉范围,让更多光刺激到视网膜,以便很快了解周围情况 。

  全世界任何种族厌恶时的表情都一样

  上唇向一边扭曲,鼻子微皱。 达尔文:这个动作是为了闭紧鼻子以免吸入讨厌的气味,或表示想吐出难吃的食物。

  婴儿的社会性微笑

  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不能适应则被自然淘汰,婴儿的社会性微笑在自然选择中得以保存。

  1、适应功能

  达尔文进化论中的重要概念。 情绪和情感是有机体适应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 情绪与人的基本适应行为有关 情绪反映人的生存状态 社会适应

  2、动机作用

  情绪是动机的源泉之一 改变行为效率:唤醒水平与绩效之间倒U 对生理内驱力起到放大信号作用

  3、组织功能

  情绪情感对其他心理过程的影响 情绪对其他心理过程而言,是一种检测系统,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 积极情绪的调节 消极情绪的干扰和破坏

  4、社会功能

  人际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作用。 情绪的外部表现是表情,表情具有信号传递作用,属于一种非言语性交际。 人们可以凭借一定的表情来传递情感信息和思想愿望。

  二、情绪的维度与两极性

  (一)情绪的维度与两极性 (二)情绪维度的理论

  (一)什么是情绪的维度与两极性

  维度:情绪所固有的某些特征。 动力性;激动性;强度;紧张度 两极性:情绪维度特征的变化幅度中表现的两种对立状态。 动力性:增力和减力两极,即积极情绪提高活动能力,消极情绪较弱活动能力。 激动性:激动和平静两级 强度:强弱两级 紧张和轻松两级

  。

  激动水平:激动——平静

  暴怒~麻木 狂喜~ 恬淡

  常见情绪的不同强度表现

  (Gp:) 弱 强

  (Gp:) 喜 适意、愉快、欣喜、欢喜、大喜、狂喜

  (Gp:) 怒 不快、微愠、愤怒、大怒、暴怒、狂怒

  (Gp:) 哀 遗憾、失望、伤感、悲伤、哀痛、绝望

  (Gp:) 喜爱 好感、喜欢、喜爱、爱慕、热爱、酷爱

  (二)情绪维度的理论

  1.三维理论 2.四维理论

  1.三维理论

  (1)冯特的情绪三维理论 (2)施洛伯格的情绪三维模式图 (3)普拉切克的情绪三维椎体结构

  (1)冯特的情绪三维理论

  19c末,冯特提出。 观点:情绪是由三个维度组成: 愉快—不愉快; 激动—平静; 紧张—松弛。 每一种具体情绪分布在三个维度的两极之间不同的位置上。

  (2)施洛伯格的情绪三维模式图

  愉快-不愉快; 注意-拒绝; 激活度;

  愉快度比注意度更精确的区分。

  (3)普拉切克的情绪三维模式

  相似性、对立性、强度三个维量。

  相邻位置情绪相似; 对角位置情绪对立; 轴心从上到下强度由强到弱;

  2、四维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伊扎德(1977)提出。 愉快度:主观体验的享乐色调。 紧张度:情绪的生理激活水平,包括肌肉紧张和动作抑制的程度。 激动度:个体对情绪情境的突然出现缺乏预料和准备的程度。 确信度:个体胜任、承受感情的程度。

  三 、情绪的分类

  (一)情绪的分类 (二)情绪状态及分类

  (一)情绪分类

  1、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2、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

  1、基本情绪与复合情绪

  进化论角度: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基本情绪:人和动物共有,发生上有共同原型或模式;先天 普拉切克:8种基本情绪:恐惧、惊讶、悲伤、厌恶、愤怒、期待、快乐、信任 复合情绪:基本情绪混合而成

  快乐

  痛苦与悲哀

  愤怒

  恐惧

  2、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

  积极情绪:事情进展顺利时产生的好的感受 支持应对、缓解压力、恢复被压力消耗的资源 消极情绪:生活事件对人的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 过于强烈和持久的消极情绪对人的健康和社会适应有害 抑制大脑皮层的高级心智活动 正常行为的瓦解

  (二)情绪状态及其分类

  1.心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它具有弥漫性。(渲染性,弥散性) 2.激情: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冲动性 ,爆发性) 意识狭窄:认识活动范围缩小,理智分析能力受限,自控力减弱。 3.应激:对某种以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

  深入的、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迅猛爆发、激动而短暂的情绪状态。

  应激:意料之外紧张、危急情况所引起的情绪状态,是人对意外的环境刺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

  应激反应的 紧张状态

  积极的应激反应形式

  第二节 情绪与脑

  一 情绪的脑中枢机制 二 情绪的外周神经机制 三 情绪与唤醒模式

  一、情绪的脑中枢机制

  (一)前额皮层 (二)杏仁核 (三)海马和前部扣带回 (四)网状结构 (五)大脑皮层功能的一侧化与情绪

  (一)前额皮层

  1、正常人的研究 厌恶和恐惧提高右侧前额叶激活,而诱发的积极情绪引起左侧前额叶的激活 消极情绪产生时:右侧前眶额叶、前脑回代谢率提高;积极情绪产生时,左侧后中央脑回代谢率提高 2、脑损伤病人的研究:左侧前额皮层损伤出现抑郁症 3、情绪障碍的研究: 社交恐惧症患者期待公开演讲时,较强前额皮层激活 实验诱发焦虑:右下前额皮层和右中央眶额被激活 左侧PFC与趋近系统和积极情绪有关;右侧PFC与退缩系统和消极情绪有关

  (二)杏仁核

  1.杏仁核与攻击 2.杏仁核与恐惧行为 3.杏仁核与厌恶情绪障碍 4.双侧杏仁核的对称性 5.杏仁核与面孔识别

  1.杏仁核与攻击—实验

  杏仁核损毁:8只雄性猕猴社会等级关系变化(Pribram,1954) 猕猴生活一段时间后建立起社会等级关系。 损毁猴王的双侧杏仁核,重新放回到群体中。 地位降为最低,排名第二的猕猴地位升至最高,新猴王。 损毁新猴王双侧杏仁核。这只猴的地位降为最低。 攻击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猕猴在社会群体中的地位→杏仁核可能对攻击行为是非常重要的。

  1.杏仁核与攻击—临床

  一些神经外科医生认为,切除杏仁核有可能降低具有暴力倾向者的攻击行为。 人杏仁核切除手术在降低攻击性行为、增强注意力、降低过多的活动、减少癫痫发作等方面取得相当大的成功。

  印尼籍华人,33岁。语言暴力、肢体暴力等严重的暴力倾向,厌学,很少与人交流,不愿与同学说话和玩耍,甚至谩骂、诋毁,故意给对方造成心理伤害。要求得不到满足时攻击他人,尤其是家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暴力倾向越来越严重,并经常伤害父母,开车撞伤路人。

  2.杏仁核与恐惧

  切除双侧杏仁核:降低动物的恐惧行为。 动物实验:杏仁核被切除的大鼠会主动去接近一只安静的猫并咬猫的耳朵,无恐惧行为被认为是由于杏仁核的基底外侧核损毁引起的。 临床实践:Adolphs(1994)在Nature上报告1例30岁双侧杏仁核损伤的女患者,智力正常,能正确辨认照片上的熟人,但不能理解照片上人们各自的表情。谈论人的面部表情时,她知道什么是高兴、悲伤和厌恶,但不能很好地表达什么是担心和恐惧。 双侧杏仁核损伤对恐惧情绪的辨别出现障碍。

  2.杏仁核与恐惧-罗跃嘉

  2006年《情绪与脑》 在多年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一位28岁就患上癫痫的妇女接受了一系列大脑手术,手术中损伤了左右半球的杏仁核。 术后这位病人在识别面部表情时出现了困难,尤其是对恐惧和厌恶的表情→杏仁核负责对危险的评价和产生恐惧的情绪。

  3.杏仁核与厌恶情绪障碍

  杏仁核损伤可导致厌恶情绪障碍。 Angrilli及同事(1996):呈现厌恶刺激期间,正常对照组可观察到惊跳反射,而右侧杏仁核损伤患者无惊跳反射。 双侧杏仁核受破坏的患者:加工负性情绪能力受损 表明:杏仁核对识别威胁或危险线索是重要的。

  4.双侧杏仁核的对称性

  双侧杏仁核功能是否对称,研究结果不尽相同 一些研究者报告在唤醒期间,负性情绪实验激活左侧杏仁核,而另外一些研究却发现双侧激活或右侧激活的变化。 Zalla等人(2000)的fMRI研究发现,对赢钱和输钱,左右杏仁核激活程度不同,左侧杏仁核对赢更多的钱显示激活的提高,而右侧杏仁核对输钱显示激活的提高。

  5.杏仁核与面孔识别

  06年在10月24日的《现代生物学》杂志,明尼苏达州大学心理学系的何胜教授公布了对大脑皮层识别脸孔的研究。 皮层中”梭形脸部区”(fusiform face area,FFA):无论当一个人何时看到脸部图形的时候,FFA的活动都会增强 FFA的活动可以被杏仁核所增强。

  出现一个因恐惧而产生扭曲的脸部照片, FFA的活动会比看到平静表情的脸部时的活动增加,与此同时着杏仁核活动也增强了。 杏仁核受损的病人:照片上的脸部表情是痛苦还是平静并不使他们的FFA活动产生任何差异。 说明:杏仁核驱使皮层对具有感情色彩的脸部表情产生更大的反应。

  如果杏仁核没有反应会产生孤独症。

  为什么患有孤独症的儿童不敢直视他人,哪怕是自己的父母或老师? 明显症状:患病儿童与他人存在交流障碍,不敢凝视他人的脸或与他人发生目光接触。因为他们大脑中一个特殊区域,会把别人的脸部判断成带有威胁性的信号,从而引起过度反应。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研究人员在新《自然神经科学》上发表论文说,同时追踪儿童的眼球运动和大脑各区域活动,结果: 孤独症儿童注视别人的脸时,大脑中负责判断外来威胁性视觉信号的杏仁核区域异常活跃,引发负面情绪。此后由于患病儿童移开了眼睛,大脑中负责判断他人脸部视觉信号的梭形脸部区就不够活跃。 正常的儿童,他们正视别人的脸时不会导致杏仁核区活跃,梭形脸部区就可以处理足够的视觉信息,来判断他人的面孔

  孤独症患儿的大脑杏仁核存在功能障碍,会把他们看到的任何人的脸部都判断为威胁,大脑产生的恐惧反应迫使儿童不敢直面其他人。这一研究成果为治疗孤独症提供了新线索。

  (三)海马和扣带回

  扣带回双重结果:扣带回的切除具有与杏仁核和海马的切除相类似的结果 情绪反应增高。瞬时攻击性增强。 损毁扣带回使平时攻击性较强的猴子短暂地降低了情绪反应性,术后几乎是没有感情的,对待人和其他猴子的态度就象对待无生命的物质一样。

  (四)下丘脑

  1.下丘脑功能的实验 2.下丘脑快乐中枢

  1.下丘脑功能的实验

  Hess(20世纪初),麻醉猫的脑部埋植电极。 动物清醒后通小强度电流并记录行为表现。 据电极埋植部位的不同,可引起动物打喷嚏、喘气、进食、恐惧或愤怒等,还能引起心率变化、瞳孔散大及肠胃蠕动等现象。 这些结果提示下丘脑有两个基本的功能:内环境稳定和情绪表达。

  低强度刺激下丘脑:流口水、嘶叫、耳朵向后、毛发竖立等行为。 刺激强度增加:做出真正的攻击反应,即用爪子猛烈敲打或扑向假想敌人。 刺激停止:猫的愤怒行为立刻消失,甚至还会蜷成一团睡觉。

  2.下丘脑快乐中枢

  动物实验:老鼠下丘脑背部埋电极,另一端与电源开关的杠杆相连,老鼠按压杠杆→电源接通→发现按压杠杆获得快乐和满足→不断地按压杠杆(每小时5000次)→精疲力竭、昏昏欲睡→“快乐中枢”的存在。 临床实践:用电极刺激患者下丘脑→患者面带微笑→表现出高兴的样子→人的下丘脑也存在“快乐中枢”。 临床发现:下丘脑病变时(如血管性病变)→过度情绪反应→不能控制的哭或笑→不能报告相应的情绪体验。

  Electrical self-stimulation by a rat

  美国Olds(1954)用“自我刺激”的方法,证明下丘脑和边缘系统中存在一个“快乐中枢”。

  人类的大量情绪是在大脑皮层的控制和调节下产生的,对情绪的调节是大脑不同区域协同活动的结果。 大脑两半球对情绪的调节存在差异: 积极情绪,左半球出现较多电位;消极情绪则在右半球出现较多电位。 戴维森(1991)的实验:让被试看不同影片,发现愉快的影片使被试左半球脑电活动增强,厌恶的影片使被试右半球脑电活动增强。

  (五)大脑皮层功能的一侧化与情绪

  大脑功能的一侧化

  Sackheim等(1978)使用组内设计研究人的两侧面孔在情绪表达强度上的差异。 实验材料:一个人的一侧面孔和其镜像重新构成的完整的面孔的照片。下图为三种实验材料。

  原始照片

  右脸合成

  左脸合成

  给被试呈现这些照片制成的幻灯片,要求被试用7点量表评价每张幻灯片的厌恶强度 每次呈现一张幻灯片,每张呈现10秒钟,给被试35秒钟评定。 自变量为照片的形式,每个水平各有18张照片。 结果:左侧构成照片的厌恶强度评价明显高于右侧构成照片的厌恶强度评价。 Sackheim等:右半球在情绪的表达方面更为重要。

  第三节 情绪的外部表现

  一、面部表情 二、姿态表情 三、语调表情 四、感觉反馈

  通过眼部肌肉、颜面肌肉和口部肌肉变化表现各种情绪状态 眼睛:传神、交流思想 不同部位有不同表情作用 口部肌肉 进化论观点:表情是天生、固有的 表情识别

  一、面部表情

  目瞪口呆的 丹麦队主教练

  (Gp:) 愁容拂面的老人

  不敢睁眼

  痛苦万分

  激情高呼

  加油鼓劲

  胜负难料

  (一)面部表情知多少

  人类面部表情多多大开始有? 幼儿在多大可以辨认面部表情? 面部不同部位的肌肉,在表达不同情绪的时候所起的作用相同吗? 面部表情能在多大程度上由意识控制?内心不快乐,能否表现出快乐? 为什么经常听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面部表情是否存在独特的肌肉运动模式? 微笑是幸福快乐的表现吗?

  人类的面部表情从几岁开始?

  婴儿出生不久即可由其面部表达各种不同情绪。 出生后四个月的婴儿,即可经由面部的肌肉活动表现快乐、厌恶、愤怒、痛苦、惊奇等不同情绪,恐惧的情绪发展较晚,约在六个月左右才会出现(Izard,1982)。

  发展心理学家研究了婴儿表情的形成过程。以笑为例,婴儿笑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浅睡中的笑:内因性微笑(endogenous smile)。 (2)功能性的笑:外因性微笑(exogenous smile)。 (3)社会性的笑

  幼儿在何时能辨识别人的面部表情?

  对面部表情的正确判断既取决于面部表情者的年龄,也取决于观察者的年龄及训练。

  不同年龄儿童所达到的对各种面部表情照片的50%水平的正确判断的结果

  面部不同部位的肌肉,在表达不同情绪的时候所起的作用相同吗?

  将各种不同表情的照片,分割成前额、眉眼、口部三截,让受试者分别用来辨别快乐、悲哀、恐惧、愤怒、惊愕、厌恶等六种不同的情绪。 Izard (1971)的面部编码系统(facial coding technique; maximally discriminative facial movement,MAX) 不同情绪的表达,分别由面孔的不同部位决定 悲哀情绪:眼睛;快乐与厌恶:嘴部;惊愕:前额; 愤怒的情绪:面孔全部(Boucher & Ekman,1975)。

  面部表情能在多大程度上由意识控制?内心不快乐,能否表现出快乐?

  Ekman(1980)

  让被试观赏两部内容截然不同的电影:一部是引人发笑的娱乐片,另一部是令人厌恶的纪录片。 观赏前,研究者要求被试合作,无论看到的是可笑的或可厌的镜头,都尽可能表现出笑容,而且尽量做到真实地笑,不是假装的笑。 当受试者观赏电影时,研究者经由特殊装置,在被试不知不觉中,拍摄下他们面部的表情。 实验结果:内外不一的情绪表达很难做到,真心的笑与勉强的笑,在照片上很容易识别。

  1、人脸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表情作用: 真笑时,面颊上升,眼周围肌肉堆起,大脑左半球电活动增加;假笑时仅嘴唇肌肉活动,左半球的电活动没明显变化。

  (二)面部表情特征

  真笑还是假笑?

  2、辨别不同表情照片的难度上有差异:吉特等人研究发现快乐、痛苦最易辨认;恐惧、悲伤较难辨认;怀疑、怜悯最难辨认。 3、面部表情是天生的、在全人类意义是一致的 如艾克曼:来自10个不同国家的人对30张表情照片的辨认出现了高度一致性。

  不同民族个体对六种表情判断的正确性(%) 表情的种类 愉 惊 悲 恐 厌 愤 判断者 快 奇 哀 惧 恶 怒 德国人 93 87 83 86 61 71 意大利人 97 92 81 82 89 72 日本人 90 94 87 65 60 67 土耳其人 87 90 76 76 74 79 美国人 95 92 92 84 86 81

  二、姿态表情

  (三)语调表情

  音调是人们沟通思想的工具,也是表达情绪的手段。 朗朗笑声表达愉快,呻吟声表达痛苦。 播音员在转播球赛时,声音急促,高昂,表达紧张而兴奋的情绪;而播出领导人逝世的消息时,语调缓慢、低沉。 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把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这三种非言语交往方式,统称为体语。

  (四)感觉反馈

  通过身体反馈可以增强情绪情感体验: 面部感觉反馈:莱尔德(1974)研究发现,看完卡通片后,假装微笑组比皱眉组报告更愉快。 扎耶恩(1993)研究发现,微笑使较冷的血液流入大脑,从而降低大脑温度,产生愉快感;皱眉减少大脑血流量,提高大脑温度,产生不愉快感。 身体姿势反馈:斯蒂帕尔(1993)发现坐直写字的被试更多报告有骄傲情感。 言语行为反馈:西格曼等人(1993)发现大声谈论与焦虑有关事情,被试会更焦虑;低声谈论悲伤事情,被试感到更悲伤。

  面部表情能够引起情绪变化,导致自主神经系统反应。 研究者让被试评价一些卡通片的有趣程度,同时把一支铅笔横叼在嘴里,结果发现,用牙咬着铅笔的被试比用嘴里含着铅笔的被试更觉得卡通片有趣。 当你意志消沉时,应该强迫自己微笑。

  面部表情反馈假设(facial feedback hypothesis)

  第四节 情绪的理论

  一、情绪的早期理论 二、情绪的认知理论 三、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一 情绪的早期理论

  (一)詹姆斯-兰格理论 (二)坎农-巴德理论

  你的反应?

  A. 立即逃跑,然后感到害怕 B. 感到害怕,同时逃跑 C.认为熊对自己有威胁,才逃跑

  —詹姆斯-兰格理论

  —坎农-巴德理论

  —沙赫特的情绪认知理论

  (一)詹姆斯—兰格情绪外周学说

  威廉.詹姆斯(William.James 1842-1910)美国本土第一位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也是教育学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倡导人,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派创始人之一,也是美国最早的实验心理学家之一。

  主要观点: 内在躯体变化引发了人们所体验到的情绪。 先有躯体变化和面部表情,后有情绪感受。 詹姆斯:情绪就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 兰格: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

  詹姆斯-兰格理论图解

  对身体反应的觉知 (因心跳而生恐惧)

  引起知觉的刺激情境 (如路遇暴徒)

  由刺激引起身体反应 (如心跳、逃跑等)

  情绪体验 (恐惧感受)

  詹姆斯-兰格理论的实验支持

  喝酒之后的情绪变化…… 冷水浇身能减弱愤怒和暴躁情绪。 看见熊→跑→怕 开车时忽然出现的车辆→躲避→惊

  对詹姆士-兰格理论的批评

  实验研究发现,即使内脏器官反应被抑制,仍有情绪反应; 机体上的生理变化,在各种情绪状态下,无多大差异; 内脏不是相对敏感部位,很难感受到其反应; 内脏器官对刺激的反应很慢,而情绪反应很快,刺激之后一秒钟;

  故意假装的表情会带来肉体的变化,引发这个人刚刚模仿的情绪感觉。应用到心理治疗中(改变面部表情、姿势和身体动作) 。 因为它所引发的争论从19世纪一直延续到21世纪;成为最著名的一个理论。 对其他情绪理论产生了重要启发作用,推动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詹姆士-兰格理论的意义

  (二)坎农——巴德丘脑学说

  沃尔特.坎农(Walter.Cannon 1871-1945)美国生理心理学家,美国20世纪贡献最大的生理学家之一,将X射线用于生理学研究的第一人,钡餐设计者,提出生物体“自稳态”理论。坎农对情绪的研究十分著名,他的情绪理论被称为坎农―巴德学说。

  坎农(1927)的主要批评:

  (1)“内脏是相对不敏感的器官”,其反馈很差,仅依靠内部器官的反馈我们不可能区分所体验到的多种情绪。 (2)“不同的情绪状态下会出现相同的内脏变化”。 (3)“人为地引起某种强烈情绪的典型内脏变化,并不产生相应的情绪。” (4)“内脏变化太慢,因此不能成为情绪体验的来源”,因为情绪变化毕竟是爆发性的。 (5)“使内脏脱离中枢神经系统并不改变情绪行为。

  主要观点:情绪的丘脑学说:情绪发生在丘脑,对丘脑抑制解除后,同时引起情绪体验和一系列身体变化。 与詹姆士-兰格理论不同,强调脑中枢神经系统而不是外周系统在情绪发生中的重要作用。

  坎农-巴德理论

  实验支持: 丘脑“快乐中枢”

  二、情绪的认知理论

  (一)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 (二)沙赫特-辛格的情绪理论 (三)拉扎勒斯的认知-1评价理论

  (一)阿诺德的评价-兴奋理论

  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M.B.Arnold)提出,后又为拉扎鲁斯(R.S.Lazarus)进一步扩展。 认知—评估理论 情绪评估—兴奋学说 强调认知评价在情绪中的作用。

  情绪的来源是对情境的评估 评估是在大脑皮层产生的。

  主要观点

  主要观点

  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 同一刺激情景,评估不同,产生不同情绪反应; 评估结果可能认为对个体“有利”、“有害”、“无关”。 “有利”:引起肯定的情绪体验,并企图接近刺激物 “有害”:引起否定的情绪体验,并企图躲避刺激物 “无关”:人们就予以忽视。

  阿诺德的评价-兴奋理论的意义

  意义: 首先在情绪问题上提出了评价的概念。 继詹姆士情绪理论之后的“第二代情绪学说”。

  (二)沙赫特的认知情绪理论

  人物:斯坦尼.沙赫特(1962) 观点: 对于特定情绪而言,有两个必要因素 个体必须体验到高 度的生理唤醒,如心率加快; 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

  Stanley Schachter,1922-1997

  主要观点

  情绪既来自生理反应的反馈,也来自对导致这些反应情境的认知评价。 认知解释起两次作用 当人知觉到导致内脏反应的情境时 当人接受到这些反应的反馈时把它标记为一种特定的情绪。

  个体根据经验和情景线索对生理唤起加以解释,由此产生特定情绪。

  (Gp:) 刺激

  (Gp:) 唤起并对生理反应加上标签 (我害怕)

  (Gp:) 情绪体验 (害怕)

  (Gp:) 行为(跑)

  修改的钟表,被试:胖子。 看快的钟表比看慢的钟表的胖子吃的饼干更多:不是胃,而是思维决定着这些肥胖者饥饿的感觉。 为什么会一见钟情? 美丽的女性,走在吊桥上的被试比走在结实桥上的被试更多的给女性打电话:把走在吊桥上的焦虑解释为了性吸引的第一个阶段。把外在的提示作为生理感觉的解释。

  实验支持

  Dutton &Aron,1974

  吊桥实验

  (三)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

  人物:拉扎勒斯(Lazarus,1991) 观点: ①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个体对环境事件知觉到有害或有益的反应。 ②情绪活动中,人们需要不断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 ③情绪是一种生理心理反应的组织。

  主要观点

  不同情绪之间的差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情绪同时具有体验、生理和认知、行为等多种成分。不能只根据主观体验来确定情绪(类似于疾病,不能只根据症状来确定疾病)。 情绪是对意义的反应,这个反应是通过认知评价决定和完成的。

  一初评价:确认刺激事件与自己是否有利害关系及其程度。 评价结果类型: 无关:刺激被评价为与人的利益无关。 有益:既被评价为对人有保护的价值。 紧张:被评价为对人有伤害。 二次评价:对自己反应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三再评价: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有效性和适宜性的评价。

  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的评价

  意义: 端正了传统心理学和哲学把情绪和理智看作绝对对立和互相排斥的观念。 传统观念认为情绪是不可驾驭的、原始的、似动物的心理现象。而认识和理智才是人类所特有的高级精神力量。 拉扎勒斯把情绪的发生与认知联系在一起。 强调情绪受社会文化的制约。

  几种情绪理论的比较:

  一般常识:“我颤抖是因为我害怕”

  詹姆斯—兰格:“我害怕是因为我颤抖”

  坎农-巴德:“这个狗使我颤抖和感到害怕”

  沙赫特:“我认为我的颤抖和害怕是因为我意识到了这个情境的危险。”

  第五节 情绪的调节

  一、什么是情绪调节 情绪调节的特征 三、情绪调节的类型 四、情绪调节的基本过程 情绪调节的维度 五、情绪调节的策略 六、情绪调节与身心健康

  一、什么是情绪调节

  情绪调节 (一)具体情绪的调节 (二)唤醒水平的调节 (三)情绪成分的调节

  情绪调节(emotion regulation)

  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通过一定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生理、主观体验、表情行为上发生一定变化。 (一)具体情绪调节:积极情绪调节和消极情绪调节 (二)唤醒水平调节:高低唤醒水平的调节 (三)情绪成分调节:生理反应、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

  三、情绪调节的类型

  (一)内部调节和外部调节 (二)修正调节、维持调节和增强调节 (三)原因调节和反应调节 (四)良好调节和不良调节

  (一)内部调节和外部调节

  内部调节:个体生理、心理、行为 外部调节:人际、社会、文化

  (二)修正调节、维持调节和增强调节

  修正调节:对负性情绪进行调整和修正,如降低狂怒。 维持调节:主动维持对自己有益的正情绪,如快乐、兴趣等。 增强调节:对情绪进行积极干预,如对抑郁或淡漠进行增强,达到积极情绪状态

  (三)原因调节和反应调节

  原因:调整引起情绪的原因,如对情境进行重新认识,转移自己注意力等。 反应:情绪诱发之后,增强、减少、延长或缩短反应。

  (四)良好调节和不良调节

  良好调节:使情绪、认知、行为达到协调。 不良调节:个体失去对情绪控制,心理功能受损。

  四、情绪调节的过程

  (一)生理调节 (二)情绪体验调节 (三)行为调节 (四)认知调节 (五)人际调节

  世界心理卫生大会:心理健康口号: “在不妨碍他人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快乐”

  每一种情绪都有一个核心相关主题

  愤怒: 冒犯,贬低我和我的东西 焦虑: 面对存在着的不确定的威胁 惊恐:面对具体的突如其来的势不可挡的身体危险 内疚:触犯了一个道德戒律 羞愧: 未能达到理想的自我 悲伤:经历了无可挽回的损失 羡慕:想要别人所拥有的东西

  (一)生理调节

  生理唤醒:典型的情绪生理反应 情绪生理性调节:改变和降低处于高唤醒水平的苦恼。 抑制厌恶可以降低躯体活动和心率 抑制悲伤可以降低躯体活动,但不能降低心率等。

  (二)情绪体验调节

  个体体验过于强烈时,会自动进行调节。 忽视可以有效地降低厌恶感 抑制快乐表情会降低快乐感等

  (三)行为调节

  控制和改变自己的表情和行为实现 抑制和遮盖不适当情绪表达 呈现适当交流信号 快乐和愤怒的脸部肌肉使个体产生相应体验

  (四)认知调节

  情绪可以是信息加工过程的启动状态,也可以是信息加工的背景 知觉或再认需要调节的情绪 解释情绪唤醒的原因 认识改变情绪的方式和途径 作出改变情绪的决定 产生适当调解反应 对反应进一步评价

  高兴----他喜欢我,真好! 你 这 伤心----他仅在安慰我吧! 人 真 疑惑----我不怎么样,这人干嘛? 好 呀 厌烦----哼,讨好我,想利用我!

  不同的聚焦有不同的结果,想法是一副眼镜,它决定了我们看到的世界样子,控制着我们情绪!

  非黑即白 以偏概全 灾难化式的过滤心理 以己度人 夸大其辞 胡乱猜测结果 给好事打个折扣

  扭曲的眼镜

  不合理信念的特征 绝对化 过分概括化 灾难化

  不合理观念 合理观念 我无法接受被人轻视——我希望被别人喜欢 我必须要考个好成绩——我希望能考个好成绩 我应该比别人做得好——我力争比别人做得好 我的英语彻底失败了——我这次英语考试失力 失恋让我无法忍受——失恋让我感到痛苦 大家总是对我有成见——有几个人对我有成见

  (五)人际调节

  属于环境调节或社会调节。 人际环境。关系密切的人的情绪信号对个体影响更大 自然环境。美丽的环境可让人感到赏心悦目。

  五、情绪调节的策略

  (一)回避和接近策略 (二)控制和修正策略 (三)注意转换策略 (四)认知重评策略 (五)表情抑制策略 (六)合理表情策略

  六、情绪调节与身心健康

  情绪调节对身心健康有密切的关系: 良好的情绪调节,可以促进身心健康。如减轻焦虑等负性情绪体验,有助于健康。 不良情绪调节,有害于身心健康。如长期压抑悲伤容易引起呼吸系统疾病,情绪不表达出来会加速癌症恶化,愤怒压抑与心血管、高血压发病率有密切关系等。

  问题?

注意:本内容由网友上传,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严禁临床等其它用途,否则后果自负。
邮箱
昵称
密码
确认密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