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提供医学全科PPT课件素材下载

网站使用问题请加Q1615251280及时解决,谢谢。

当前位置:首页 > 精神心理科 > 第一章 进化心理学的背景与渊源.ppt

第一章 进化心理学的背景与渊源.ppt

本ppt课件为原文件,可正常修改编辑,

文字版

第一章 进化心理学的背景与渊源.ppt

第一章 进化心理学的背景与渊源.ppt

  第一章 进化心理学的背景与渊源

  1 进化心理学的生物学背景

  1.1 拉马克的进化思想? 1.2 达尔文的进化理论? 1.3 达尔文理论的发展和修正 1.3.1 现代综合进化理论? 1.3.2 汉弥尔顿(W. Hamilton):内含适应性革命? 1.3.3 威廉斯(G. Williams):澄清适应与自然选择? 1.3.4 特里弗斯(R. Trivers):三个重要理论? 1.4 习性学? 1.5 社会生物学?

  2 进化心理学的心理学来源

  2.1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2.2 詹姆士、麦独孤和本能心理学? 2.3 行为主义的兴起? 2.4 对行为主义的质疑? 2.5 跨文化心理学研究? 2.6 认知革命?

  1.1 拉马克的进化思想

  拉马克(Lamarck)的“用进废退”说 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环境条件对生物机体的直接影响 第一定律:用进废退 生物在新环境的直接影响下, 习性改变、某些经常使用的器官 发达增大,不经常使用的器官逐 渐退化 第二定律:可获得性状的遗传 这些获得的后天性状可以传给后 代,使生物逐渐演变

  1.2 达尔文的进化理论

  1.2.1 自然选择理论 什么是自然选择 ? 自然选择理论的主要内容? 自然选择理论的难题:孔雀尾巴的困惑? 1.2.2 性选择理论 性选择? 自然选择和性选择的共同基础?

  什么是“自然选择”?

  自然选择的含义 自然选择(nature selection)语出《物种起源》,亦称“自然淘汰”或“天择”,是达尔文学说中进化过程的主要机制 生物的遗传特征在生存竞争中,由于具有某种优势或劣势,因而在生存能力上产生差异,并进而导致繁殖能力的差异,使得这些特征被保存或是淘汰 达尔文把这种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 自然选择的作用 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微小的有利变异得到积累而成为显著的有利变异,从而产生适应特定环境的生物新类型

  自然选择理论的主要内容

  过度繁殖(excessive multiplication) 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都有依照几何级数增长的倾向? 生存斗争(competition for existence) 所有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都必须为生存而斗争 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 种间斗争? 种内斗争? 生存斗争导致生物大量死亡, 结果只有少量个体生存下来

  过度繁殖:以大象为例

  种间斗争:狮子和大象争夺水源

  种内斗争:秃鹫在争斗

  自然选择理论的主要内容

  遗传和变异(inheritance and variation) 一切生物都具有产生变异的特性,引起变异的根本原因是环境条件的改变? 在生物产生的各种变异中,有的可以遗传,有的不能够遗传 适者生存(survival of the fittest) 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 这就是说,凡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

  遗传变异:地雀和树雀

  适者生存:叶尾壁虎的保护色

  适者生存:竹节虫的拟态

  适者生存:秘鲁叶状螳螂的拟态

  适者生存:抗药性昆虫的产生

  孔雀尾巴的困惑

  只要一看到雄孔雀尾巴上的羽毛,我就觉得反胃。 ——达尔文 雄孔雀尾巴的功能何在? 雄孔雀的尾巴不但没有任何实际用途,反而会拖累其主人 按照达尔文的理论,自然 选择应导致物种形态的经 济有效而非奢侈和炫耀 雄孔雀为何会进化出如此 奢华的尾巴?

  达尔文的性选择理论

  达尔文的解释:性选择 雄孔雀的尾巴是因求偶行为产生的适应器 与此类似的还有:雄翠鸟的鸣啭、雄鹿的叉角、雄师的鬃毛… 性选择的机制 同性竞争:个体间进行直接战斗,赢者才能获得配偶 使雄性变得更强健,并使战斗器官逐渐得到改进 异性选择:雄性动物之间通过竞争而吸引异性 导致为异性所看重的特征的进化 用性选择理论解释孔雀尾巴的进化过程

  自然选择和性选择的共同基础

  差异繁殖成功率 由于个体拥有不同的遗传特征,使得他们生存和繁殖的机会都不相同 如果某个生物体繁殖的后代比其他生物体要多,那么他所拥有的特征也更有可能出现在将来的后代身上 差异繁殖成功率是导致物种进化的关键 提高繁殖成功率的不同途径 自然选择:通过选择保留对生存有利的特性 性选择:通过选择保留对繁殖有利的特性

  1.3.1 现代综合进化理论

  达尔文学说的不足 对遗传机制的缺乏了解 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性质,自然选择对遗传和变异如何起作用等问题,无法做出本质上的阐述 “混合遗传”观 两亲代的相对性状在杂种后代中融合成为新的性状而出现,子代性状是亲代性状的平均结果 红花 + 白花 → 粉红花

  1.3.1 现代综合进化理论

  孟德尔的发现 “颗粒遗传”观 亲代的特征并不是相互混合的,而是以独立的结构原封不动地传给下一代 代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在同一个体内各自存在,而不相沾染,不相混合 红花(Aa) + 白花(aa) → 1/2红花 + 1/2白花 遗传的单位:基因 现代综合进化理论 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遗传学、古生物学以及其他学科的有关成就综合起来,用以说明生物的进化发展

  1.3.2 汉弥尔顿:内含适应性革命

  适应性/适合度(fitness) 在某种环境条件下,某已知基因型的个体将其基因传递到其后代基因库中的相对能力 是衡量个体存活和生殖机会的尺度 具有较高适应性的生物,通常比具有较低适应性的生物能更加成功地将基因传递下去 汉弥尔顿对“适应性”概念的扩充 经典适应性(classical fitness) 个体将基因遗传给后代的直接繁殖成功率 内含适应性(inclusive fitness) 个体自身的繁殖成功率加上个体行为对其遗传亲属的繁殖成功率的影响

  1.3.2 汉弥尔顿:内含适应性革命

  基因视角(gene’s eye) 从基因的角度看问题——如果你是一个基因,你怎样让自己得以生存和繁殖? 首先:确保宿主的生存和健康—— 首要任务:生存 第二:直接制造出自身的拷贝—— 途径之一:直接繁殖(经典适应性) 第三:帮助携带着你的拷贝的宿主成功地生存和繁殖—— 途径之二:间接繁殖(内含适应性) 从基因视角来看待自然选择,有助于更好理解基于传统视角无法解释的,包括人类在内的众多生物行为

  1.3.3 威廉斯:澄清适应和自然选择

  《适应与自然选择》的三大贡献 对群体选择观提出了挑战 群体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力量太过微弱 清晰浅显地阐明了汉弥尔顿的内含适应性理论 仔细分析了“适应器”的含义 适应器:演化形成的解决特殊问题的方法,直接或间接地对成功繁殖做出贡献 确定适应器概念的三个标准:可靠性、有效性、经济性 进化心理学的分析就是建立在适应器假设的基础之上

  1.3.4 特里弗斯:三个重要理论

  互惠利他理论 个体为帮助另一方做出利他行为,是为了日后对方会有所回报 这种交换的结果是,双方都提高了自身的适应性 亲本投资理论 发生性行为的异性双方,对后代投资(能量和物质)较大的一方,处于选择的地位,另一方则处于被选择的地位,后者在性行为当中相对比较积极主动 亲子冲突理论 亲子间拥有50%的基因关系,但也有50%的基因差异 父母可能想把资源平均分配在子女身上,而子女本身却希望获得比一半还多点的资源,因此子女想要的总是比父母想给的多

  1.4 习性学

  习性学 研究动物在其自然环境中的习惯或行为的科学,又称动物行为学 第一个从进化的视角研究行为的学科 习性学的四个关键问题 行为的直接原因 行为的发展原因 行为的功能 行为的进化起源 代表性研究成果 “印刻”(imprinting)现象

  1.5 社会生物学

  代表人物 威尔逊(Edward O. Wilson, 1929~) 1975年,《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 主要观点 通过研究生物的起源、发展,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等多个相关学科来研究生物界和社会的规律 以综合群体遗传学及种群生态学产生的自然选择理论为基础,从遗传适应角度来研究动物的社会行为和社会现象 认为可以用生物学原理从进化的角度来解释人类社会 社会生物学与进化心理学 社会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在许多方面都构成了进化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

  2.1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生本能 保持种族的繁衍与个体的生存的本能 生存本能 对生存资源的需要 对不利于生存的威胁的回避 性本能 人类生而具有的一种原始性欲,即性冲动 ——性本能就是永生,它是延续着的生本能。 本能系统与达尔文理论的对应 生存本能vs.自然选择 性本能vs.性选择

  2.2 詹姆士、麦独孤和本能心理学

  詹姆士的本能论 本能的概念 产生一定的结果但未预见到结果,而且无需事先经过教育就能自动完成的一种式的动作官能 人和动物的许多行为都受本能支配 詹姆士的本能清单 模仿、竞争、恐惧、同情心、建设性、社交性和害羞性、爱情、父母之爱… 人类比动物有着更多的本能 麦独孤对詹姆士理论的继承 本能论中的进化思想 本能是通过自然选择演化形成的,是解决特定适应问题的适应装置

  2.3 行为主义的兴起

  行为主义对本能的否定 经典行为主义 华生:“…并没有本能这种东西——在心理学中不需要这个名词了。我们现在时常称为本能的那一切动作,大致都是由于学习而得的结果——是属于人类所有的学习行为之中的。” (《行为主义》) 激进行为主义 人类的先天特性是非常少的 所谓“先天特性”实际上就是一般的学习能力 任何一种行为都可以通过后天操作而被塑造出来 行为主义对人性的认识 人性的本质就在于人类没有任何本性

  2.4 对行为主义的质疑

  卡西亚的实验(1966) 回避与呕吐有关的食物vs.回避与呕吐有关的蜂鸣 老鼠似乎预设好了对某些事物的学习,而学会另一些事情却异常困难 哈洛的实验(1971) 绒布猴妈妈vs.金属猴妈妈 除了食物的强化,还有某些因素在支配着小猴的行为

  2.4对行为主义的质疑

  塞利格曼的发现(1972) 怕蛇易,怕汽车难 有机体天生就已经通过进化预设来学习某些事情 恒河猴的恐惧学习实验 上述研究对行为主义基本假设的挑战 生物体似乎都“布好了线”轻易学会某些事情而很难学会另一些事情 外部环境并非决定行为的唯一因素

  2.5 跨文化心理学研究

  由行为主义观点得到的推论 如果人类没有任何先天倾向,那么人类行为的“内容”就全都是后天形成的,换言之,人类心理的所有内容都是社会环境的输入带来的结果—— 因而,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群应该具有不同的心理特性,即—— 人们的心理不存在跨文化的一致性 跨文化心理学研究的结果 人类的许多心理特性普遍存在于各种文化背景当中 对特定事物的恐惧 情绪识别 男性的性嫉妒

  2.6 认知革命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出现 将人视为计算机式的信息加工装置 研究人的认知,即人们在环境中获得、加工、贮存和使用信息的过程 认知革命给心理学带来的变化 认知革命是对行为主义的反动 使心理学回到考察人脑内部而不是外在刺激 对内在心理状态和心理过程的研究成为心理学必不可少的内容 信息加工理论具有很强的先天论成分 拉赫曼:“我们确实觉得人类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先天能力的结果”

  2.6 认知革命

  对认知机制的探讨与进化观的登场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困难 对人类认知能力的假设:领域一般性 人类心理只包含少数几个一般认知过程,它们能用于解决各方面的问题 人们的心理不受加工内容的限制 “领域一般性”假设难以解释许多认知现象 进化认知心理学的出现 对人类认知能力的假设:领域特殊性 人类行为的灵活性并不是因为有一个通用的心理机制,而是因为存在着大量复杂的、特殊的、具体的和机能性的心理机制 选择食物、辨别方向、面孔识别…

  • 标签:
注意:本内容由网友上传,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严禁临床等其它用途,否则后果自负。
邮箱
昵称
密码
确认密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