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四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ppt



实验四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17级医学检验技术 xxx
概述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是白细胞的组成部分,来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具有杀伤细菌、寄生虫的功能,也是免疫反应和过敏反应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可以释放颗粒中的内容物,引起组织损伤,促进炎症进展。 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表现为昼夜周期性波动。清晨细胞数减少,午夜时细胞数增多。
【实验目的】 掌握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的方法。 【实验原理】 采用嗜酸粒细胞稀释液,将血液定量稀释,并破坏红细胞和大部分其他白细胞,使嗜酸性粒细胞饭颗粒着色,充入计数室;计数一定范围内嗜酸性细胞数,然后计算成每升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数。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改良牛鲍氏计数板
采用推压法从计数板下缘向前平推血盖片,将其盖在计数池上
血盖片
3mm
1mm
每个大方格面积1mm×1mm=1mm2 每个大方格容积 1mm2×0.1mm= 0.1mm3(μl)
【实验材料】 1、器材: (1)显微镜改良牛鲍血细胞计数板、盖玻片、绸布。 (2)试管架试管、刻度吸管、微量吸管、玻璃棒。 (3)采血针、消毒棉球、干脱脂棉。 2、标本: 毛细血管血或EDTA抗凝新鲜全血。:
3、试剂: (1)伊红-丙酮稀释液:20g/L伊红水溶液5ml、丙酮5ml、蒸馏水90ml。 (2) Hinkelman稀释液:伊红0.2g 95%苯酚0.5ml、40%甲醛0. 5ml、蒸馏水加至100ml。 (3)乙醇伊红稀释液:20g/L伊红水溶液10ml、95%乙醇30ml、甘油10ml碳酸钾1. 0g、枸橼酸钠0.5g、蒸馏水加至100ml。
(4)皂素-甘油稀释液:20g/L伊红水溶液10ml、皂素0. 3g、甘油10ml、尿素10. 0g、氯化钠0.9g、蒸馏水加至100ml。 (5)溴甲酚紫稀释液:溴甲酚紫25mg、蒸馏水50ml。 (6)固绿(FCF)稀释液:①甲液:20g/L固绿20ml、丙酮30ml、EDTA- Na 0. 2g、蒸馏水加至500ml。②应用液:无水乙醇27ml、甘油10ml、 碳酸钾1. 0g、草酸铵0.2g,用甲液加至100ml,过滤备用。
【实验操作】
1.加稀释液
2.加血
4.准备计数板
5.充池
6.计数
用1ml加样枪吸取嗜酸性粒细胞稀释液0.38ml至标记好的小试管中
用微量吸管一次吸取抗凝血到20μL刻度线处,用纱布拭去管外余血,将血轻轻加至嗜酸性粒细胞稀释液底部并吸取上清液漱洗微量吸管3次,注意不能冲浑稀释液
3.混匀
上下颠倒混匀试管内液体,待红细胞完全溶解,注意不能产生大量气泡
将计数板计数区域清洗干净,擦干,采用“推式”法 在计数板上加盖血盖片,备用
上下颠倒混匀小试管中的细胞悬液,用微量吸管吸取细胞悬液1滴,采用悬滴法滴加在计数板与血盖片交界的斜面处,利用虹吸作用让细胞悬液充满计数池,静置2~3min,待嗜酸性粒细胞下沉
在暗视野下,用10倍镜计数2个计数室十个大方格的嗜酸性粒细胞数,对压线细胞按“数上不数下、数左不数右”的原则进行计数
7.计算 嗜酸性粒细胞数/L=N/10×10×20×106=N/50×109 注公式中: N: 10个大方格内白细胞总数; /4: 为每个大方格(即0.1μL)内白细胞平均数; ×10: 每个大方格容积为0.1μL,换算成1.0μL; ×20: 血液稀释倍数; ×106:由1μL换算成1L。 参考区间:(0.02—0.52)×109/L
9. 显微镜复位 复位指显微镜物镜两个低倍镜4×、10×镜头呈“八字”形对准通光孔,载物台降到最低,聚光器调到最低,光源调到最暗,关掉显微镜电源。
10. 清理工作台 用过的一次性试管、微量吸管放入锐器盒,棉球、纱布等放入普通污物缸,白细胞稀释液倒入废液缸,计数板、血盖片放入回收盘中,其它物品放到指定位置,最后用稀释的84擦干净桌面,实验后消毒双手。
【注意事项】
1.器材要求:所用器材必须是中性的,吸管、试管、计数板和盖破片均应洗涤干燥后方可使用。 2.固定检测时间: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最好固定标本的采集时间(上午8时或下午3时),以免受日间生理变化的影响。 3.计数误差:造成白细胞计数误差的因素,在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时均应注意。
【注意事项】
4. 保护细胞 (1)嗜酸性粒细胞稀释液中的乙醇、丙酮等为嗜酸性粒细胞的保护剂,若嗜酸性粒细胞被破坏,可适当增加其用量;若中性粒细胞破坏不全,则可适当减少其用量。 (2)因嗜酸性粒细胞易于破碎,混匀不宜太过用力;若使用含甘油的稀释液,因黏稠度大,要适当延长混匀时间。
【注意事项】
5.寻找计数区域:在显微镜光线不要太强的情况下,仔细调整显微镜的细螺旋,寻找计数区域。 6.计数时间:计数应在血液稀释后1小时内完成,否则嗜酸性粒细胞会逐渐溶解破坏,造成结果偏低。 7.鉴别细胞:注意与残留的中性粒细胞区别,以免误认。中性粒细胞一般不着色或着色较浅,胞质颗粒细小或不清。
增高:见于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寄生虫病、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荨麻疹、支气管哮喘等)、皮肤病(如湿疹、天疱疮、银屑病等)、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以及何杰金病等。 减少:见于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心肌梗死、严重烧伤、大手术后,患大叶性肺炎、伤寒和猩红热等疾病严重时。
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