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ppt120网初上线试运行,难免会遇到使用问题,请加Q1615251280及时解决,谢谢。

当前位置:首页 > 检验科 > 血浆脂蛋白代谢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ppt

血浆脂蛋白代谢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ppt

本ppt课件为原文件,可正常修改编辑,

文字版

血浆脂蛋白代谢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ppt

血浆脂蛋白代谢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ppt

  KEY POINTS

  Classification and functions of the main lipids, lipoproteins and apolipoproteins in the blood.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s of the main receptors, lipid-binding proteins and enzymes related to the lipoprotein metabolism. Definition and types of hyperlipidemia.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bnormity of lipoprotein metabolism and atherosclerosis. Evaluation, comparison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lipid determinations.

  Major Objectives

  了解脂蛋白代谢紊乱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熟悉脂蛋白的特征、脂代谢有关酶类的特点和生理功能、高脂蛋白血症分型与其特征。 掌握血浆脂类组成及脂蛋白的分类、主要载脂蛋白和脂蛋白受体的特征与功能、血浆脂蛋白代谢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 重点血浆脂蛋白的分类和特征、血浆脂蛋白代谢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 难点血浆载脂蛋白和脂蛋白受体的特征与功能。

  Brief Contents

  第一节 血浆脂蛋白与其代谢 第二节 脂蛋白代谢紊乱 第三节 脂蛋白代谢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

  第一节 血浆脂蛋白与其代谢

  一、血浆脂蛋白的分类 二、血浆脂蛋白的组成和特征 三、载脂蛋白的组成和特征 四、脂蛋白受体和脂蛋白结合蛋白 五、血浆脂蛋白的代谢

  一、血浆脂蛋白的分类

  血浆脂质总量为4.0~7.0g/L。包括: 1. 胆固醇 (total cholesterol,TC) 游离胆固醇 (free cholesterol,FC) 胆固醇酯 (cholesterol ester,CE) 2. 磷 脂 (Phospholipid,PL) 3. 甘油三酯 (triacylglycerol/triglyceride,TG) 4. 游离脂肪酸 (free fatty acid,FFA)

  血浆脂蛋白结构

  脂蛋白一般以不溶于水的TG和CE为核心,表面覆盖有少量蛋白质和极性的PL、FFA,从而使脂蛋白颗粒能稳定地分散在血浆中。

  (一) 超速离心法

  根据各种脂蛋白在一定密度的介质中进行离心时,因漂浮速率不同而进行分离的方法。

  ←乳糜微粒(chylomicron,CM)

  ←极低密度脂蛋白 (ver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VLDL)

  ←低密度脂蛋白 (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

  ←高密度脂蛋白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

  ※中密度脂蛋白(intermediate density lipoprotein, IDL)

  (二)电泳法

  根据血浆脂蛋白表面电荷量大小不同,在电场中,其迁移速率也不同,分为: ☆乳糜微粒 ☆β-脂蛋白 ☆前β-脂蛋白 ☆α-脂蛋白

  超速离心法与电泳法分离血浆脂蛋白的相应关系

  二、血浆脂蛋白的组成和特征

  三、载脂蛋白的组成和特征

  脂蛋白中的蛋白部分称为载脂蛋白(apolipoprotein,apoprotein,Apo) 。 载脂蛋白在脂蛋白代谢中的生理功能: (1)构成并稳定脂蛋白的结构。 (2)修饰并影响与脂蛋白代谢有关的酶的活性。 (3)作为脂蛋白受体的配体,参与脂蛋白与细胞表面脂蛋白受体的结合与其代谢过程。

  载脂蛋白的特征与生理功能

  四、脂蛋白受体和脂蛋白结合蛋白

  Brown和Goldstein于1974年研究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FH)患者代谢缺陷时,在成纤维细胞膜上发现了LDL受体(LDL receptor,LDLR)的存在。以后相继发现有VLDL受体和清道夫受体等。

  (一)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受体结构

  由83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36面体结构蛋白,分子量约115kD,由五种不同的区域构成

  LDL受体基因结构与功能

  人LDL受体基因长度45kD,由18个外显子和17个内含子组成。 受体亲和性 含ApoB100的脂蛋白可与LDL受体以高亲和力结合。 LDL受体广泛分布于肝、动脉壁平滑肌细胞、肾上腺皮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 。

  LDL受体途径 (LDL receptor pathway)

  若胞内游离胆固醇浓度升高,则: ①抑制HMGCoA还原酶,以减少自身的胆固醇合成; ②抑制LDL受体基因的表达,减少LDL受体的合成,从而减少LDL的摄取; ③激活内质网ACAT,使游离胆固醇在胞质内酯化成胆固醇酯贮存,以供细胞的需要。

  (二)极低密度脂蛋白受体

  结构与LDL受体类似。 仅对含ApoE的脂蛋白VLDL、VLDL残粒有高亲和性结合,对LDL为显著的低亲和性。 在肝内几乎未发现,广泛分布在代谢活跃的心肌,骨骼肌、脂肪组织等细胞. VLDL受体不受细胞内胆固醇负反馈抑制。

  (三)清道夫受体 (scavenger receptor,SR)

  ◆清道夫受体结构 SRs分为SR-A、SR-B、SR-C、SR-D、SR-E和SRF六大类。 ◆清道夫受体配体 均为多阴离子化合物。 ①乙酰化或氧化等修饰的LDL; ②多聚次黄嘌呤核苷酸,多聚鸟嘌呤核苷酸; ③多糖如硫酸右旋糖酐; ④细菌脂多糖,如内毒素等。 ◆清道夫受体功能 1.巨噬细胞通过清道夫受体清除细胞外液中的修饰LDL,尤其是氧化LDL,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功能。 2.具有清除血管过多脂质和病菌毒素等。

  (四)LDL受体相关蛋白(LRP)

  LRP体内分布:广泛,在肝细胞、巨噬细胞、平滑肌细胞、神经细胞等均有表达,以肝实质细胞中含量最丰富。 LRP功能:能识别多种配体(蛋白酶一蛋白酶抑制剂、毒素的受体、某些病毒、乳铁蛋白等)并在体内清除之。LRP是含ApoE的CM残粒、VLDL残粒的受体,使富含ApoE的CM残粒、VLDL残粒能从血浆中快速清除。 LRP与动脉粥样硬化(AS)的形成有密切关系。①LRP参与了LDL的氧化过程,与血管损伤有关。②LRP与泡沫细胞的生成有关。

  (五)HDL受体和HDL结合蛋白

  在不同细胞的表面与细胞内已分离出了多种可与HDL结合的蛋白质。 某些蛋白质可特异性识别并以高亲和力与HDL结合,引发下游的生物学效应,称之为HDL-R。 有些蛋白质也可与HDL结合,但不产生或只产生较弱的效应,则称之为HDL结合蛋白(HBP)。

  (六)胆固醇酯转运蛋白

  胆固醇酯转运蛋白(CETP)属于脂质转运蛋白(lipid transfer protein,LTP),是由肝、小肠、肾上腺、脾、脂肪组织与巨噬细胞合成的一种疏水性糖蛋白。 cDNA编码的CETP含476氨基酸残基,分子量为53kD;成熟CETP含4个天冬酰N-糖链,分子量为74kD。

  CETP对胆固醇的逆转运过程

  五、血浆脂蛋白的代谢 (一)血浆脂蛋白代谢密切相关的酶类

  参与脂质代谢的酶有: 脂蛋白脂肪酶(lipoprotein lipase,LPL) 肝脂酶(hepatic triglyceride lipase,HTGL) LCAT等。

  1.LPL

  LPL是脂肪细胞、心肌细胞、骨骼肌细胞、乳腺细胞以与巨噬细胞等实质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种糖蛋白,分子量为60kD。 ApoCⅡ为其必需的辅因子。 作用是分解脂蛋白核心成分的甘油三酯,并促使脂蛋白之间转移胆固醇、磷脂及载脂蛋白。 活性LPL以同源二聚体形式存在,通过静电引力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多聚糖结合,肝素可以使此结合形式的LPL释放入血,并提高其活性。

  2.HTGL

  HTGL亦称为肝性LPL(hepatic LPL)其特点: HTGL活性不需要ApoCⅡ作为激活剂; SDS可抑制HTGL活性,而不受高盐浓度与鱼精蛋白的抑制; 主要作用于小颗粒脂蛋白如VLDL残粒、CM残粒及HDL,调节胆固醇从周围组织转运到肝,使肝内的VLDL转化为LDL。

  3.LCAT

  LCAT由41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子量为6.3kD,属于糖蛋白。 LCAT由肝脏合成释放入血液,以游离或与脂蛋白结合的形式存在。 作用是将HDL中的卵磷脂的C2位不饱和脂肪酸转移给游离胆固醇,生成溶血卵磷脂和胆固醇酯,使HDL变成成熟的HDL球状颗粒。

  (二)血浆脂蛋白代谢

  外源性代谢途径:饮食摄入的胆固醇和TG在小肠中合成CM与其代谢过程。 内源性代谢途径:包括 ①由肝脏合成VLDL,VLDL转变为IDL和LDL,LDL被肝脏或其它器官代谢的过程。 ②HDL的代谢过程。

  1.CM代谢

  从食物中摄取的脂质(主要是TG),在肠内被胰腺分泌的脂酶水解成脂肪酸和甘油一酯(MG),由肠粘膜吸收进入细胞内再重新合成TG与磷脂。 新合成的TG与少量的胆固醇、磷酯、ApoB48、ApoAI构成CM,经淋巴管至胸导管进入血液循环。 CM在血液中从HDL转移获得ApoC和ApoE而变化成熟型CM。 接着CM中的TG被LPL水解产生甘油一酯及脂肪酸,后者被细胞摄取利用或贮存。 剩下的残留物被称为CM残粒(CM remnant),随血液进入肝脏迅速被代谢。

  CM代谢

  2.VLDL、IDL、LDL代谢

  体内合成的内源性TG与ApoB100、C、E等在肝脏合成VLDL释放入血液。 TG经血管壁的LPL水解生成脂肪酸被末梢组织利用。 失去TG之后的VLDL转变成VLDL残粒(IDL)。 IDL有两条代谢途径:一是直接经肝脏ApoE受体结合摄取进入肝细胞代谢;二是经HTGL作用转变成以ApoB100和游离胆固醇为主要成份的LDL,经末梢组织的LDL-R结合进入细胞内,进行代谢。

  VLDL、IDL、LDL代谢

  3.HDL代谢

  在肝脏和小肠合成时属于未成形的HDL(nascent HDL,HDLn)。 HDLn获取CM、VLDL表层的磷脂和ApoAⅠ而变成园盘状的新生HDL。 新生HDL从末梢组织细胞膜获得游离胆固醇,经LCAT作用生成CE进入HDL内部,形成成熟型HDL3和球型HDL2。 HDL3在CETP介导下,与VLDL、LDL进行CE/TG交换,使末梢组织的FC输送到肝脏。 HDL2中的TG经肝脏的HTGL作用,可以再变成HDL3,使HDL在逆转运中再利用,从而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第二节 脂蛋白代谢紊乱

  一、高脂蛋白血症 二、低脂蛋白血症

  一、高脂蛋白血症

  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是指血浆中胆固醇和/或TG水平升高。 由于血脂在血中以脂蛋白形式运输,因而实际上高脂血症就是高脂蛋白血症(hyperlipoproteinemia,HLP)。

  (一)高脂蛋白血症的分型

  (二)原发性高脂蛋白血症

  家族性多基因性高胆固醇血症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家族性异常β-脂蛋白血症 家族性乳糜微粒血症 家族性高甘油三酯血症 其他家族性高脂血症

  (三)继发性脂蛋白血症

  糖尿病 甲状腺功能减退 肾脏疾患 肥胖症 酗酒 药物

  (四)高HDL血症

  血浆HDL-胆固醇(HDL-C)含量超过2.6mmol/L,定义为高HDL血症。 CETP与HTGL活性降低是引起高HDL血症的主要原因。若CETP缺陷,HDL内的CE蓄积,使HDL增多;若HTGL活性降低,HDL被肝细胞摄取减少并使HDL2→HDL3转换过程减慢而停留在血液中,并使其浓度增加,出现高HDL血症。 高HDL血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原发性高HDL血症的病因有:①CETP缺损;②HTGL活性降低;③其他。 继发性高HDL血症病因有:①运动失调;③饮酒过量;④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⑤治疗高脂血症的药物引起;⑥其他。

  二、低脂蛋白血症

  低脂蛋白血症的诊断 血清TC在3.3mmol/L以下,或TG在0.45mmol/L以下,或LDL-C在2.1mmol/L以下者,属于低脂蛋白血症。TC和TG同时降低者多见,脂蛋白中多见HDL、LDL和VLDL降低。 病因 原发性低脂蛋白血症的原因有ApoAⅠ缺乏或变异、LCAT缺乏症、无α-脂蛋白血症(Tangier病)、无β-脂蛋白血症、低β-脂蛋白血症等。

  三种无脂蛋白血症的主要特点

  第三节 脂蛋白代谢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

  一、血浆脂质测定 二、血浆脂蛋白测定 三、血浆载脂蛋白测定 四、血浆脂代谢相关酶的测定 五、脂质相关蛋白基因突变分析 六、血脂和脂蛋白检测的临床应用

  一、血浆脂质测定

  (一)TG测定 1.化学法 2.酶法测定 (二)TC测定 1.化学法 2.酶法测定 (三)FFA测定 (四)磷脂测定

  (一)甘 油 三 酯 测 定 1.化学法

  基本操作步骤包括: ①TG的抽提分离(有机溶剂),去除干扰物—PL、FG等 (吸附剂)或分溶抽提; ②皂化 使TG水解生成甘油; ?氧化 甘油成甲醛 (过碘酸); ④显色定量甲醛。 A.甲醛与变色酸在硫酸溶液中加热产生紫红色(Eegriwe反应),570nm测定吸光度。 B.甲醛与乙酰丙酮在铵离子存在下加热生成黄色的产物(Hantgsch反应),412nm测定吸光度。

  2.甘 油 三 酯 酶 法 测 定

  评价:操作简便,快速准确,并能在自动化生物化学分析仪上进行批量测定。 所测结果包括了血清中FG,如何解决?

  TG参考范围与临床意义

  血清TG参考范围:成人0.45~1.69mmol/L(40~150mg/dl)。目前我国的血脂异常防治建议提出,成年人的合适TG水平≤1.69mmol/L(150mg/dl);>1.69mmol/L为TG升高。 TG升高可见于家族性高TG血症、家族性混合性高脂血症、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肾病综合症、甲状腺功能减退、胆道梗塞、糖原累积症、妊娠、口服避孕药、酗酒等。

  (二) 总 胆 固 醇 测 定

  血清中胆固醇:CE占70%;FC占30%。 测定方法分为化学法和酶法两大类。

  1.化学比色法

  一般包括:①抽提;②皂化;②毛地黄皂苷沉淀纯化;④显色比色四个阶段。 颜色反应有三类: (1)胆固醇与醋酐-硫酸试剂产生蓝绿色。如L-B法、Abell法。 (2)胆固醇与高铁硫酸试剂产生紫红色,如硫磷铁法。 (3)胆固醇与邻苯二甲醛硫酸生成紫红色,如邻苯二甲醛法。 代表性的方法: (1)硫磷铁法(Bowman法):用无水乙醇提取胆固醇,沉淀蛋白质,提取液中加硫磷铁试剂显色。 (2) Abell法:血清中加入氢氧化钠乙醇溶液,使CE皂化为FC;加入正己烷-水提取后,FC进入正己烷相,以醋酐-硫酸试剂显色定量。

  2. 总 胆 固 醇酶法测定

  (1) CE在胆固醇酯酶(cholesterol esterase,CHE)作用下水解成FC和FFA; (2)FC再经胆固醇氧化酶(cholesterol oxidase,COD)氧化成△4胆甾烯酮和H2O2; (3)再分别定量O2的消耗或者H2O2的生成量,或者△4胆甾烯酮生成量,以作为FC的定量依据。 A.测定△4胆甾烯酮法 240nm B.定量O2的消耗 电位测量 C.测定H2O2的生成量

  TC参考范围与临床意义

  血清TC参考范围:成人2.85~5.69mmol/L(110~220mg/dl)。目前我国的血脂异常防治建议中以≤5.17mmol/L(200mg/dl)为合适水平,5.20~5.66mmol/L(201 ~219mg/dl)为临界范围或边缘升高,≥5.69mmol/L(220mg/dl)为升高。 高胆固醇血症和AS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TC升高见于各种高脂蛋白血症、梗阻性黄疸、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低下、慢性肾功能衰竭、糖尿病等。此外,吸烟、饮酒、紧张、血液浓缩等也可使TC升高。 TC降低见于各种脂蛋白缺陷状态、肝硬化、恶性肿瘤、营养不良、巨细胞性贫血等。

  (三)游离脂肪酸测定

  FFA在血中浓度很低,成人0.4~0.9mmol/L;儿童和肥胖成人稍高。其含量水平受脂代谢、糖代谢和内分泌功能等因素影响。 血中FFA半寿期为1~2min,极短。血清中的FFA是与清蛋白结合进行运输。 FFA测定标本:一定要注意在4℃条件下分离血清并进行测定。因为血中有各种脂肪酶存在,易使血中TG和PL的酯型脂肪酸分解成非酯化的FFA,使血中FFA值上升。贮存的标本仅限于24h内。 血清FFA测定方法: 1.非酶法测定 非酶法测定包括滴定法、比色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层析法。前三种方法准确性差,高效液相层析法仪器太昂贵,不便于批量操作。 2.酶测定法 血清中主要用脂肪酶测定。可分别测定产物乙酰CoA、AMP或辅酶A(CoA),进行定量。酶法测定结果准确可靠快速,易于批量检测。

  (四)磷脂测定

  血清中PL包括:①卵磷脂(60%)和溶血卵磷脂(2%~10%); ②磷脂酰乙醇胺等(2%); ?鞘磷脂(20%)。 血清PL定量方法: 1.化学测定法 ①抽提分离;②灰化; ?显色、比色。 2.酶测定法 可分别利用磷脂酶A、B、C、D等4种酶作用,加水分解,测定其产物,对PL进行定量,一般多采用磷脂酶D(PL-D)。PL-D可作用于含有卵磷脂、溶血卵磷脂和鞘磷脂以与含胆碱的磷脂,这三种磷脂约占血清总磷脂的95%。 该法快速准确,便于自动化仪器进行批量检测。

  二、血浆脂蛋白测定

  (一)电泳法 (二)超速离心法 (三)脂蛋白胆固醇测定 1.沉淀分离法 2.均相测定法 3.间接法 (四)Lp(a)测定

  二、血浆脂蛋白测定 (一)电泳分离法

  原理:不同脂蛋白因蛋白质含量不同、其电荷量不同,故可用电泳方法进行分离,并根据血浆脂蛋白电泳迁移率不同予以判断确认。 方法: (1)预染、电泳:血浆脂蛋白用亲脂染料如苏丹黑B等进行预染再电泳; (2)扫描、计算:置于光密度计内进行扫描,计算出各种脂蛋白的百分比,该数值乘以血浆总脂量,即可求出α-脂蛋白、β-脂蛋白和前β-脂蛋白含量。 电泳支持物一般常用醋酸纤维薄膜、琼脂糖凝胶或聚丙烯酰胺凝胶。

  (二)超速离心分离纯化法

  超速离心法:根据血浆中各种脂蛋白的比重(密度)的差异,在强大离心力作用下进行分离纯化的一种方法。 一般操作方法:将血浆置于已准备好的不同密度梯度的盐溶媒介质中,在强大离心力作用下,各脂蛋白依其自身的Sf不同,分散于离心管中的密度梯度溶媒层,达到分离纯化的目的。 超速离心法是分离纯化脂蛋白的有效技术,目前广泛应用于脂蛋白、载脂蛋白代谢的研究中。

  (三)血浆脂蛋白胆固醇测定

  脂蛋白中胆固醇含量较为稳定,因此目前以测定脂蛋白中胆固醇总量的方法作为脂蛋白的定量依据。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

  1. 沉淀分离法

  原理:脂蛋白的组成与理化性质不同,在不同的聚阴离子、2价金属离子(Mn2+,Mg2+、Ca2+、Ni2+、Co2+)及不同pH值条件下,使脂蛋白与聚阴离子结合形成复合物沉淀,以达到分离定量各种脂蛋白的目的。 方法: (1)肝素-锰沉淀血清中VLDL和LDL,离心沉淀,HDL则留在上清液,再定量HDL-C量,即为血浆HDL的量。 (2)聚乙烯硫酸盐沉淀LDL,离心去上清液留沉淀。再定量沉淀其中的LDL-C,即血浆的LDL量。 评价:操作简单,无需昂贵的仪器,是临床应用的检测方法。

  2.匀相测定法 (1)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

  原理:CM、VLDL、LDL在多聚阴离子存在下与试剂Ⅰ发生凝集形成遮避圈,抑制其表面的游离胆固醇反应或试剂Ⅰ与CM、VLDL、LDL中的胆固醇反应生成H2O2,并将H2O2清除;试剂Ⅱ与HDL形成可溶性复合体,使HDL中的胆固醇直接与酶试剂反应。

  SPD法测定HDL-C

  在血清中加入试剂Ⅰ,在反应促进剂(合成的多聚物/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血清中CM、VLDL与LDL与试剂形成可溶性复合物,其表层的FC在CHOD的催化下反应生成H2O2,H2O2在POD的作用下被清除。 加入试剂Ⅱ,与HDL颗粒成为可溶性复合物,HDL中的胆固醇与胆固醇酯酶、胆固醇氧化酶反应,生成H2O2,并作用于色原体产生颜色反应,其颜色的深浅与HDL-C的含量成正比。

  HDL-C参考范围与临床意义

  血清HDL-C参考范围: 成年男性1.16~1.42mmol/L(45~55 mg/dl) 女性1.29~1.55 mmol/L(50~60mg/dl) HDL-C与冠心病的发展成负相关。 HDL-C降低见于急性感染、糖尿病、慢性肾功能衰竭、肾病综合征等。 HDL-C含量过高(如超过2.6mmol/L),也属于病理状态,为高HDL血症。高HDL血症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2) 血浆LDL-C测定——SUR法

  SUR法检测原理: 试剂Ⅰ中的表面活性剂1能改变LDL以外的脂蛋白(HDL、CM和VLDL等)结构并解离,所释放出来的微粒化胆固醇分子与胆固醇酶试剂反应,产生的H2O2在缺乏偶联剂时被消耗而不显色; 加试剂Ⅱ,表面活性剂2使LDL颗粒解离释放胆固醇,参与Trinder反应而显色,色泽深浅与LDL-C量呈比例。

  LDL-C参考范围与临床意义

  血清LDL-C参考范围:成人2.07~3.11 mmol/L (80~120 mg/dl) LDL是AS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血清LDL-C水平越高,AS的危险性越大。 血清LDL-C水平随年龄增加而升高。高脂、高热量饮食、运动少和精神紧张等可使LDL-C水平升高。 临床上LDL-C升高可见于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家族性apoB缺陷症、混合性高脂血症、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肾病综合征、梗阻性黄疸、慢性肾功能衰竭、Cushing’s综合征、妊娠、多发性肌瘤、某些药物的使用等。 LDL-C降低见于家族性无β或低β-脂蛋白血症、营养不良、甲状腺功能亢进、消化吸收不良、肝硬化、慢性消耗性疾病、恶性肿瘤等。

  3.间接法

  利用血清中TC、TG和HDL-C含量,按公式推算出LDL-C的量。 Friedewald于1972年发明的一个经验式: LDL-C=TC?HDL-C?TG/2.2(以mmol/L 计) 或 LDL-C=TC?HDL-C?TG/5(以mg/dl计)。 应注意运用这一公式有如下条件: ①空腹血清不含CM ②TG浓度在4.60mmol/L以下 ③Ⅲ型高脂血症除外

  (四) Lp(a)测定法

  目前主要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ITA)、免疫散射比浊法(IN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发射免疫测定法(RIA)和免疫扩散法(RID)。 免疫透射比浊法使用最为广泛,其原理是利用Apo(a)的单克隆抗体,采用多点定标(5~7点),用log-logit多元回归方程进行曲线拟合运算,该法灵敏度高,便于自动化批量检测。 Lp(a)-C测定法:避免或减少因为抗原Apo(a)多态性不同所造成的Lp(a)定量的准确性。 测定方法有超速离心法、麦胚血凝素法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法,后两种方法在临床应用较广。 参考值:30mg/L以下

  三、载脂蛋白测定

  血清载脂蛋白(Apo)包括ApoAI、A Ⅱ、B100、C Ⅱ、CⅢ、E和(a),已属常规检测项目。 血清中载脂蛋白均结合于脂蛋白中,测定时要加用解链剂,使脂蛋白中Apo暴露再进行测定。 目前测定血清中载脂蛋白的含量的方法是利用相应特异抗体试剂进行测定。 现有羊抗人ApoAI、AⅡ、B100、CⅡ、CⅢ、E和(a)等抗体试剂。测定原理是将某一特异抗体加到待测人血清中,即与血清中相应抗原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根据复合物的量,即可测出血清中某一Apo含量。

  ApoAⅠ参考范围与临床意义

  血清ApoAⅠ参考范围:成人1.20~1.60 g/L ApoAⅠ的含量不一定与HDL-C成比例,同时测定ApoAⅠ与HDL-C对病理发生状态的分析更有帮助。 ApoAⅠ降低主要见于Ⅰ型和Ⅱa型高脂蛋白血症、冠心病、脑血管病、感染、血液透析、慢性肾炎、吸烟、糖尿病、药物治疗、胆汁郁积阻塞、慢性肝炎、肝硬化等。 ApoAⅠ升高主要见于妊娠、雌激素疗法、锻炼、饮酒等。

  ApoB参考范围与临床意义

  血清ApoB参考范围:成人0.80~1.20g/L。 流行病学与临床研究已确认,ApoB增高是冠心病危险因素。一般情况下,血清ApoB主要代表LDL水平,它与LDL-C成显著正相关。 ApoB与LDL-C同时测定有利于临床判断。 ApoB升高主要见于冠心病、Ⅱa和Ⅱb型高脂蛋白血症、脑血管病、糖尿病、妊娠、胆汁梗阻、脂肪肝、吸烟、血液透析、肾病综合症、慢性肾炎等。 ApoB降低主要见于Ⅰ型高脂血症、雌激素疗法、肝硬化、药物疗法与感染等。

  四、血浆脂代谢相关酶的测定

  脂蛋白脂肪酶 按每公斤体重10单位的肝素量静脉注射,10分钟后采集静脉血,再测定LPL活性。 LPL测定方法有:①酶法,将血浆用SDS或抗体抑制HTGL活性,以LPL催化的基质减少量进行定量;②LPL单克隆抗体的酶免疫分析法。 LPL成人参考值:在150mg/L以上;低于40mg/L,属于LPL纯合子缺乏者;40~150mg/L属杂合子缺乏者。 卵磷脂胆固醇酯酰基转移酶 LCAT是肝脏合成和分泌的一种血浆功能性酶,HDL分子中的ApoAI可激活其活性,在HDL的胆固醇酯逆转运中发挥重要作用。 LCAT缺失者,会产生角膜混浊、贫血、蛋白尿等为主的症状,呈显著的低HDL血症。

  五、脂质相关蛋白基因突变分析

  ApoE多态性分析 ApoCⅡ微卫星DNA多态性分析 Apo(a)基因多态性分析

  六、血脂和脂蛋白检测的临床应用

  血脂和脂蛋白检测前应注意的问题 检测项目的合理选择 血脂和脂蛋白检测的标准化 试剂的选择原则与血脂测定的技术指标

  (一)血脂和脂蛋白检测前应注意的问题

  分析前主要影响因素有: 1.生物学因素 如个体间、性别、年龄和种族等。 2.行为因素 如饮食、肥胖、吸烟、紧张、饮酒、饮咖啡和锻炼等。 3.临床因素 如①疾病继发;②药物诱导。 4.标本收集与处理 建议: 1.抽血前2周保持平时的饮食习惯。 2.抽血前3天避免高脂饮食,24小时内不饮酒,不作剧烈运动。 3.应在禁食12~14小时后空腹抽血。 4.除卧床的患者外,一般应坐位休息5分钟后抽血。 5.抽血前最好停用影响血脂的药物数天或数周,否则应记录用药情况。

  (二)检测项目的合理选择

  血浆静置实验可作为高脂血症的一种初筛实验。 临床常规血脂测定:TC、TG、HDL-C 与LDL-C这四项,有条件的实验室可测定ApoAⅠ、ApoB及Lp(a)。 特殊检查项目,如Apo(AⅡ、CⅠ、CⅡ、CⅢ和E)、FFA、CETP、LPL、LCAT测定等,多用于科研或临床特殊病例研究。

  (三)血脂和脂蛋白检测的标准化

  血脂和脂蛋白检测的标准化是保证测定结果准确可靠的基础,要求实验室之间对血脂项目的测定结果具有可比性。要达到规定的准确度,标准化工作的核心是量值溯源。即在建立一个可靠的参考系统作为准确性基础的情况下,通过标准化计划将准确性转移到常规测定中去,使常规测定结果可溯源到参考系统所提供的准确性基础上来。

血浆脂蛋白代谢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ppt
  • 标签:
注意:本内容由网友上传,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严禁临床等其它用途,否则后果自负。
邮箱
昵称
密码
确认密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