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蛋白偶联受体.ppt
文字版
G蛋白偶联受体.ppt

G蛋白偶联受体
xxx
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被授予两位美国科学家:罗伯特?莱夫科维茨(Robert J. Lefkowitz)和布莱恩?科比尔卡(Brian Kobilka),以表彰他们在G蛋白偶联受体(GPCR)研究上所做的突出贡献。
受到外界的刺激后,细胞如何感知周围环境?
G蛋白偶联受体
o ~O 惊慌失措
肾上腺向血管中释放激素
细胞感觉到有事情要发生了~!
G蛋白偶联受体: 与三聚体G蛋白偶联的细胞表面受体。 含有7个穿膜区,是迄今发现的最大的受体超家族。与配体结合后通过激活所偶联的G蛋白,启动不同的信号转导通路并导致各种生物效应。
GPCR相当于锁,G蛋白相当于锁芯,光啊、味儿啊、激素啊之类的身体里外的刺激,相当于钥匙。
GPCR信号传导
阻断β肾上腺素受体的心血管药物比索洛尔
“约有一半药物是通过GPCR发挥药效的。”
GPCR是著名的药物靶点! 有现代药物中,有40%以上是以G蛋白偶联受体作为靶点的,其中著名的药物包括奥氮平、氯雷他定、雷尼替丁、替加色罗等。
1968年,莱夫科维茨利用放射学来追踪细胞受体。 上世纪80年代,莱夫科维茨招收了一个博士后——科比尔卡,他将编码β-肾上腺素受体的基因从浩瀚的人类基因组中分离出来了。
2011年,科比尔卡和研究组利用X线晶体成像技术,捕捉到了β肾上腺素受体被激素激活、向细胞发送信号的瞬间,获得了GPCR结合G蛋白的三维结构。
X线晶体成像技术 X-ray crystallographic
1895年伦琴发现了X射线。
一束X光射向硫化锌晶体,在感光版上捕捉到了散射现象,即后来所称的劳厄相片,为圆形排列的亮点和暗点—衍射图。
1912年,小布拉格在用特征X射线成功地测定出了金刚石的晶体结构,并用劳厄法进行了验证。
1.诱发遗传突变 2.揭示DNA双螺旋结构 3.测定蛋白质晶体结构 4.测定生物分子结构 5.现代基因工程 6.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立体结构 7.人体细胞内的离子传输酶 8.细胞膜水通道及离子通道结构 9.捕捉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复制过程
X线晶体成像技术在生物学应用
X线晶体成像技术在生物学应用
用X射线衍射法研究DNA的晶体结构。根据得到的衍射图像,可以推测DNA是由两条长链组成的双螺旋,宽度为20埃,这为探明其结构提供了重要依据。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模型,研究成果是在X射线衍射实验的基础上得到的。
谢谢!

- 上一篇:G蛋白偶联受体研究进展
- 下一篇: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传递